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艺术史料学 > 正文

7.1 唐代杜佑《通典·乐典》
艺术史料学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最有系统的政书是唐代杜佑《通典》200卷,时代起于上古至唐肃宗,是一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管理制度具有文献价值。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和史学家。《通典》有艺术文献《乐典》七卷,载于一四一至一四七卷,今通行版本有1984年中华书局影印上海商务印书馆《十通本》,1988年中华书局校点排印本。《通典》共有八典,《乐典》位置在《礼典》之后,位置居第五,讲述了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
第一卷“历代沿革上”由伏羲、神农到魏晋、南朝宋,取材于《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史记·乐书》、《汉书·礼乐志》、《晋书·乐志》、《宋书·乐志》等书。
第二卷“历代沿革下”,由南朝齐梁到隋唐、北朝音乐,取材于《南齐书·乐志》、《魏书·乐志》、《隋书·音乐志》等书。重点谈上古到唐代的祭祀、宴飨用歌舞乐曲的沿革以及乐器的配合、音乐机构的变迁。论唐代部分是《旧唐书·音乐志》、《新唐书·礼乐志》之前的少数尚存资料之一。
第三卷有:一,叙述十二律之名与十二月、十二地支的配合。[1]二,宫、商、角、徵、羽五声与五行的关系,石、革、匏、竹、木、丝、土、金八音与八卦、八风的配合。三,五声十二律旋相为宫,叙述旋宫之法。四,五声十二律相生法,叙述声与律三分损益相生法。五,叙述汉魏到隋唐审音定律、移宫转调及各家学术的因革发展。
第四卷有:一、 叙述汉至隋唐用于正声的律量器。二、 叙述金类乐器,有钟、錞于、铎、方响、铜钹、铜鼓等九种。三、 石类乐器有磬等两种。四、 土类乐器有埙、缶两种。五、 革类乐器有鼓、齐鼓、担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臈、鸡栖鼓、正鼓、节鼓、抚拍、雅等十一种。六、 丝类乐器有琴、瑟、筑、筝、琵琶、阮咸、箜篌等七种。七、 木类乐器有柷、拍板等四种。八、 匏类乐器有笙、竽两种。九、 竹类乐器有箫、管、七星、笛、笳、角等九种。十、 特殊乐器挑皮、贝叶三种。十一、 叙述周到唐代天子、诸侯、士大夫使用乐器的规格品级,祭祀、宴飨配备乐器的标准组合、乐队成员的结构。
第五卷有:一、 叙述历代歌者事迹。二、 叙述历代曲调名称。三、 叙述舞蹈的所起及意义,舞蹈的使用场合,舞蹈的种类。四、 叙述舞曲曲名及缘起。
第六卷有:一、 清乐。有清乐白雪、明之君、雅歌、四时歌等三十七曲,有声无辞曲七曲,共四十四曲。介绍了乐器的组合,舞蹈者的服饰。二、 坐、立部伎。叙述唐代坐、立部伎舞曲的创作年代,舞蹈装束、乐队构成。三、 四方乐。叙述高丽、百济、扶南、天竺、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鲜卑、吐谷浑、郎落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诸国音乐的传播与中原音乐的融合。四、散乐。叙述“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叙述杂技乐舞,是珍贵的唐代杂技史艺术文献。五、前代杂乐。叙述已经亡佚的音乐。
第七卷收录历代论音乐舞蹈制度的资料。有《郊庙宫悬备舞议》、《宗庙送神乐议》、《撤食宜有乐议》、《国衰废乐议》、《忌月不废乐议》等二十六条,涉及音乐礼制管理。
三通典是指唐《通典》、清《续通典》及清《清朝通典》。清高宗乾隆皇帝敕撰《续通典》150卷,时代起讫为唐肃宗至明思宗。清高宗乾隆皇帝敕撰《清朝通典》100卷,时间起讫于清初至乾隆。计分八门: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以及边防,礼乐部分与艺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