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商丘史话 > 正文

木兰和《木兰诗》考
商丘史话

木兰从军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木兰所处的时代、木兰故里、《木 兰诗》的作者等问题,却鲜为人知。多年来,笔者沿流求源,遍考国史和野史, 并实地考察,木兰所处时代及从军时间,受益匪浅。笔者认为,木兰确有其人, 《木兰诗》乃木兰所作。一孔之见,请方家赐教。

一、木兰所处时代及从军时间


《木兰诗》中有“可汗大点兵”诗句。“可汗”这一称谓,查史可知,“可 汗”亦作“可寒”“合罕”。是古代柔然、突厥、回纥(hé 合)、蒙古等族最 高统治者的称号。3 世纪时鲜卑族中已有此称,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始于 公元402年柔然首领社嵛(yú 鱼)称丘豆伐可汗。也就是说,木兰从军的年代 应在402年之后。但究竟后在何时,笔者从《木兰诗》中觅到了木兰从军的较 为可信的年代。木兰从军时是“可汗大点兵”,从军12 载后,“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从此不难看出,从军时点兵的“可汗”和归来见到的“天子” 绝不是同一帝王。“可汗”是突厥、鲜卑等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而“天 子”却是汉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但灭掉“可汗”的这位“天子”究竟是谁呢? 通过查史得知,这位“天子”就是隋文帝杨坚。


木兰从军 曹天舒 画


557年,宇文觉登天王位,建立北周,都长安。是年,宇文护杀宇文觉,立 宇文觉的长子宇文毓为天王。559年,宇文毓改称皇帝(周明帝)。560年,宇 文护杀周明帝,立宇 文泰之子宇文邕为帝 (周武帝)。572年, 周武帝杀宇文护,夺 回全部政权,北周进 入强盛时期。周武帝 为灭北齐,屈意交接 突厥,借突厥之外力, 于577年灭北齐。周 武帝是位颇有作为的 皇帝。据《北史》记载:“帝沉毅有智谋,初以晋公护专权,常自晦迹,人莫 测其深浅。及诛护之后,始亲万机,克己励精,听览不怠。用法严整。……群 下畏服,莫不肃然。”“破齐之后,遂欲穷兵极武,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 间必使天下一统,此其志也。”
“夏四月庚申(二十三日)突厥入寇幽州,五月己丑(二十三日)帝总戎 北伐,遣柱国原公姬原、东平公宇文神举等五道俱入,发关中公私马驴悉从军。 癸巳(二十七日),帝不豫,止于云阳宫。丙申(三十日),诏停诸军事。”“六 月丁酉(初一),帝疾甚,还京,其夜崩于乘舆,时年三十六。”从以上记载 不难看出,公元578年四月庚申(二十三日)突厥入侵幽州(今北京),杀掠吏民。 五月己丑(二十三日)武帝亲帅五路大军北伐突厥,从入侵至北伐其间只短短 一个月。令人遗憾的是,五月癸巳(二十七日)武帝身体不适,丙申(三十日) 停止进军,六月丁酉(初一)因病重还长安,当夜于途中驾崩。初二太子即皇帝位, 是为宣帝。579年二月皇太子衍即位。581年二月周静帝逊位于隋。从此不难看出, 木兰从军的时间当在公元578年五月中上旬。木兰在北周从军时间只有两年零 十个月。

二、木兰的归宿


因北周最高统治者系鲜卑族,尽管称帝,但汉人和鲜卑人依然称他们为“可 汗”。所以,《木兰诗》中便出现了“可汗大点兵”的诗句。既然周武帝亲帅 五路大军北伐,可见声势之大,非同寻常。显然,北伐前只有“大点兵”,才 可能实现大北伐。否则,是不可能的。所以,木兰从军当在此时。同年十一月 突厥围酒泉,但周宣帝未出兵。579年二月“以赵王招女为千金公主,嫁于突厥。” 直到周静帝逊位隋,突厥一直未入侵。所以,大规模地征兵已不可能。按《木兰诗》 所述,在军营12 载计算,凯旋时间应在隋开皇十年(590年)二月间。除在北 周军营两年零十个月外,大多时间是在隋从军。所以,《归德府志》《商丘县志》 以及元代侯有造所撰碑文称:“将军之为隋人”是符合史实的。侯有造在《孝 烈将军祠像辨正记》中称:“今辞(指《木兰诗》)有‘可汗’等语,意韵殊古, 当是隋初所作。”笔者亦同意此观点。
侯有造又曰:“辞云‘点兵’‘问欲’,皆称可汗,不书华夏国号,何哉?…… 隋恭帝义此地,突厥立刘武周为定阳可汗,又立梁师都为始毕可汗,国号梁, 改元永隆。师都乃迎突厥居河南之地,是故此境之兵,称隶可汗之由也。”查《隋 纪年表》可知,隋恭帝杨侑在位时间为617年十一月至618年五月,在位仅半 年时间隋朝就灭亡了,可见恭帝为隋末代皇帝。这与前文所述《木兰诗》“当 是隋初所作”,显然是矛盾的。
查史得知,梁师都(?一628)隋夏州 朔方(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人。任鹰扬郎 将。大业十三年(617年)在本郡起兵反隋, 攻占雕阴、弘化、延安等郡(今陕西北部), 自称皇帝,国号梁,年号永隆,依附突厥, 受突厥封,称大度毗伽可汗,数引突厥南略, 屡为唐军所败,贞观二年(628年)在唐兵 压境时,被堂弟洛仁所杀。
刘武周(?一622)隋河间景城(今河 北交河东北)人。迁居马邑(今山西朔县), 任马邑鹰扬府校尉。大业十三年(617年) 与同郡张万岁等杀太守,聚兵万余人,自称 太守,依附突厥,攻占雁门、楼烦、定襄等郡, 受封为定扬可汗,自称皇帝,年号天兴。武德二年(619年)勾结突厥,攻取太 原、晋州、浍州。次年兵败奔突厥,后拟逃归马邑,事泄被杀。
史实证明,梁师都被突厥所封并非始毕可汗(始毕可汗乃突厥首领)。梁 师都和刘武周的势力范围尚未到达河南,不可能在河南大点兵。隋朝末年,王 世充、李密据河南。李密败后,文武官员及所属郡县多降王世充,王世充便成 了河南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而王世充乃汉人,也从未称过可汗。即使在河南大 点兵,也不可能是“可汗大点兵”。
有史学家认为木兰是北魏人,而北魏立国148年,西魏立国22年,北周立 国24年,均称可汗。如果木兰是北魏初年从军,待见到天子,木兰当在200 岁以上; 如最后一年从军,至少也在60 岁以上,根本不可能。有人称木兰是唐初人,亦 与《木兰诗》不符。众所周知,唐王朝李氏为汉天子,即使点兵,也不可能是“可 汗大点兵”。所以,说木兰是北魏、隋末或唐初人,都不能成立。
笔者认为,《木兰诗》中的“可汗问何欲”,应为“天子问何欲”。因为 此诗句之前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明明是“天子”,为什么突然变 成了“可汗”呢?显然前后矛盾。“可汗大点兵”的诗句是对的。因为北周的 皇帝是鲜卑族,理应称“可汗”,12年后所见到的已不再是“可汗”,而是隋 文帝杨坚,理应称“天子”。这说明《木兰诗》的原作者并没写错,而后人不 知这一特殊年代,误以为“可汗”与“天子”是同一人,所以在传颂和转抄中 又出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可汗”。


《木兰夜巡》 曹天舒 画


据《归德府志》《商丘县志》和碑文记载:木兰返里后,释其戎服,衣其旧裳, 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 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
至于木兰死后,为什么直到唐初才追封,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因为隋文 帝杨坚,为了自己的私欲,逼死了一位巾帼英雄,乃是一件令人唾骂的丑闻, 捂且捂不住,更不可能再去大肆宣扬。他的儿子杨广尽管为夺其王位棒杀其父, 但仍不愿声张其父这一丑闻。所以,追封木兰为“孝烈将军”者,也只有在改 朝换代后的唐代明君才顺理成章。

三、木兰的故里


关于木兰故里,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无非是以下九说:
(一)商丘人;(二)宋州人;(三)虞城人;(四)谯郡人;(五)黄州人; (六)黄冈人;(七)黄陂人;(八)延安府尚义村人;(九)完县人。
以上九说,经笔者考证,木兰生于北周,死于隋初,是北周和隋时的梁郡 宋城营郭镇人。唐、宋时的宋州营郭镇人。元代的归德府谯郡(今亳州)营郭镇人。 明清时的归德府商丘县营郭镇人。民国时期的商丘县营郭镇人。五十年代初谷 熟县营郭镇人。现在的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人。其理由是:
(一)营郭镇虽历千余年,但其地址并未改,由于历史的变革,只是归属 不同而已。北周和隋时,营郭镇属梁郡宋城(治所在今商丘古城东南)管辖;唐、 宋时为宋州(治所在今商丘古城南)管辖;元代时属归德府(今商丘)谯郡(治 所在今安徽亳州)管辖;明清时为归德府商丘县(治所在今商丘古城)管辖。 1951年经政务院批准,从商丘县东南部划出黄冢等8 个区,新建一个谷熟县, 营郭镇属黄冢区。1954年,经政务院批准,谷熟、虞城两县合并为虞城县,营 郭镇便归属虞城县所辖。所以,木兰便成了虞城县人。从此,不难看出,一至 四说均属一处,并无异议。
(二)志书均有记载。《河南通志》云:“木兰,宋州人,姓魏氏……唐 封孝烈将军。”《归德府志》《商丘县志》云:“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 孝烈痛父耄羸(léi 雷),弟妹皆稚騃(ái 皑),慨然代行。”“孝烈将军庙在 府城(今商丘古城)东南营郭镇北,一名木兰祠。乡人岁以四月八日祭,盖孝 烈生辰云。”
(三)有石碑、庙宇等可证。原木兰祠内有唐至清历代名人记事、题诗碑 72 通,其中有唐杜牧题木兰庙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 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清初著名诗人徐作肃《孝烈将军祠》题诗曰:“远 郭东南孝烈祠,木兰桑梓记隋时。仓皇戍檄推穷老,慷慨中闺有健儿。铁甲擐 (huàn 幻)来杂佩冷,鸾书绝去令威迟。千年血食瞻灵爽,伏腊金枝宛宛披。” 清查岐昌亦有诗赞曰:“帕首弓腰出阁姿,苍凉营郭纪完碑。俯怜弟妹辞家远, 仰答君亲哭节奇。世上几曾留名氏,人间哪复辨雄雌。女郎胜取花名在,岁岁 春风一度吹。”
据碑文记载,“孝烈将军祠”始建于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均有修复。 南宋宋宁宗嘉泰至嘉定年间(1201—1208年),即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散忽刺,重建大殿、献殿各3 间, 创塑神像、侍人有7。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力赞汤 德等人捐资2500 贯,又大修木兰祠殿五节,山门、大殿、献殿、东西配房百余间。 山门内两旁塑有两匹战马,大殿内塑木兰戎装将军像,后楼塑有木兰少女像和 全家像,还有娃娃殿等,并立有侯有造所撰《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石碑一通, 改“昭烈”为“孝烈”,改“娘娘庙”为“木兰祠”,改其俗误,以正芳名。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春,由杜家集王信募捐,又再次大修,并立《孝烈将 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一通。经历代翻修,至40年代初,殿房已增至200 间, 占地10 余亩,另有祠地400 余亩。令人遗憾的是,1944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国 民党商丘专员公署某部大队长田中,田以共军在祠藏身为名放火烧祠,大火延 至月余方熄,毁房百余间,72 通石碑仅剩两通。80年代田中田从台湾曾致信商丘, 深表内疚,并表示愿出资重修木兰祠以赎罪,但未能如愿便病逝台湾。
(四)说是黄州人、黄冈人、黄陂人、完县人皆与《木兰诗》诗意不符。 黄冈,在湖北省东部、长江北岸。黄州有二,一是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置, 治所在安平(今广西钦县西南)。二是隋开皇五年(585年)改衡州为黄州。治 所在南安,后改黄冈。黄陂县在湖北省中部。湖北的黄冈、黄陂距黄河千余里, 如何能够“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如是广西的黄州,距离更远,那就更 不可能了。黄陂有木兰山,但木兰山之名源于木兰花,与魏木兰却没有任何联系。 元代时河北完县东亦有木兰冢和庙。有人便说木兰是完县人。殊不知,完县在 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之东,黄河之北。木兰从军是北征,而不是南征。如是完县人, 必须背道而驰。北周时黄河距营郭镇约300 里,况是五月从军,五月昼长夜短, 白昼长达15 个小时,骑马每小时行20 余里完全可能。诗中有“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句,亦是写实。黑山共有四处:一是在今包头市西北;二是今内 蒙古北罕山;三是今北京市昌平县北天寿山;四是在今河南省浚县西北。东汉 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飞燕领导黑山军据此。显然《木兰诗》中所提到的黑山当 指河南的黑山。从当时的濮阳郡渡口(在今山东鄄城北)渡黄河向西北去黑山 约200 里。因当时连人带马渡河并非易事,必然会耽误行程,故第二天行程较短。 至于为什么完县会有木兰冢庙,也很好解释。木兰从军12 载,出生入死,屡立 战功,必然为人们称颂和敬仰。为祭祀之方便,有的修庙、建祠,甚至招魂建冢, 亦在情理之中。为功臣修庙、招魂建冢在古时已屡见不鲜。如汉代在微山湖建“三 贤墓”,以纪念“殷之三仁”微子、箕子和比干。其实真正的微子墓在商丘青冈寺, 比干墓在河南卫辉市城北,箕子墓在商丘古城北41 里30 步古蒙城内。再如岳 飞被害后,亦在杭州修墓、建祠,朱仙镇等地均有岳王庙。但岳飞的故里不在 杭州和朱仙镇,却在豫北的汤阴。关羽是山西人,但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关帝庙, 仅商丘古城内就有8 座关帝庙。
1985年2月5日新华社在报道“延安建成木兰陵园”中说:“相传木兰为 延安府尚义村人氏”“万花山麓有花家世代冢地”等。一个“相传”难以令人置信。 木兰,本姓魏。所以,花家墓地与魏木兰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五)称谓可作证。称谓有其地域性,古今皆然。《木兰诗》当是木兰自述。 诗中的“爷娘”亦是今日的“爹娘”称谓。至今商丘人仍将父子俩称为“爷俩”, 称“大伯”为“大爷”,“二伯”为“二爷”等等,便是明证。
木兰所从事的职业亦可作证。商丘是古时的丝绸之乡。跟随刘邦征战天下 的灌婴便是商丘人,早年从事的职业就是贩卖丝绸。作为丝绸之乡的农户,除 种田外便是以织丝绸为业。所以,“木兰当户织”亦符合情理。在当时边远和 少数民族地区,尚不可能有这种“当户织”的生活。
农历四月初八为木兰生日,为纪念木兰,在木兰祠形成一个特大的古庙会。 从元代至今700年来经久不衰,可见木兰在商丘影响之深。
大量史实证明,木兰是隋初梁郡宋城(治所在今商丘古城南)营郭镇人, 即今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人。所以,铁道部经认真考证后,在京九线上木兰故 里设立了木兰站,以纪念这位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

四、《木兰诗》的作者及木兰出身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木兰诗》这首不朽之作也应源于生活。从“木兰当户织, 可汗大点兵”时作者的复杂心理,到“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 去,暮宿黑山头”的行军路线;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等等军营生活到返乡后的喜悦心情,都写得实实在在,栩栩如生。 如果没有从军这段经历,即是超天才的作者,也不可能写出如此贴近生活,脍 炙人口的不朽之作来。更值得注意的是,从军仅仅12年竟发生了改朝换代的特 殊变化。如不是木兰所写,后人又怎能知道这一特殊年代呢?如不是木兰所写, 又谁能知每天的行军路线和行程呢?所以,笔者认为,《木兰诗》乃是魏木兰 的自述。
《木兰诗》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诗,并非民歌。诗中多写实,无虚托之词, 诗中称“木兰”者四,称“女”者八,称“爷娘”者七,称“姊”者二,称“儿” 者一。所有称谓,皆发自肺腑,平白如话,自然流畅,没有任何装腔伤势和雕琢。 如不是木兰自述,又有谁可成其佳作呢?
有人提出,此诗无署名,不知作者是何人?其实此诗本有署名,只不过署 名奇巧,不落俗套而已。明明写着“木兰诗”,作者当是木兰,无需再署名。 如再署名,岂不是画蛇添足?这正如北大请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一样。郭先生 回信中没有内容,可仔细一看便知,信封上已题写了“北京大学”的校名。这 说明只有超天才的人,才能作出超天才的事,木兰亦是如此。再者,木兰写这 首诗时,并非为了发表出版,当时未署名亦在情理中。
为什么对《木兰诗》的作者一直不能确认?笔者认为,这是“男尊女卑” 思想长期作怪的结果。认为一个从军的女子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殊不知, 魏木兰这位巾帼英雄决非寻常女子,她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奇女子。既能成为将军, 被封为尚书郎,岂能不晓兵书,不懂诗文?此诗乃写亲身经历和10 余年个人感受, 木兰阅历既广,感受且深,自然可写出不朽之作。
笔者认为,木兰应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军官家庭。《木兰诗》中有“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既然十二卷军帖中“卷卷有爷名”,可见木兰之父决非等闲之辈。 木兰之武功应师其父,有其父,乃有其女。正因如此,所以,木兰才有超群的武功, 并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木兰是商丘人,为什么《木兰诗》最早却始得于朔 方?如找答案,笔者认为应从《木兰诗》中寻找。《木兰诗》中有“出门看伙伴, 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从此不难看出,木兰返乡时, 有伙伴相送,一个“皆”字说明,其伙伴并非一人。《木兰诗》显然写于木兰 返乡后从军12年凯旋与亲人团聚后,那时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可以说是浮想 联翩,夜不能寐。众所周知,好诗是在激情中产生的。《木兰诗》当在此时写成。 如此佳作,木兰安肯不让患难与共的伙伴见识见识呢?伙伴知将军是女郎已是 惊惶,见其诗,焉能等闲视之?势必将手稿索去带回朔方军营。事情往往是因 奇而传。所以,奇女子,又写出如此佳作,则更奇,奇人、奇事、奇诗。所以, 在朔方就会不胫而走,直至民间。而作为木兰故乡的商丘为何迟迟得不到流传? 其原因有二:一是可能因手稿被木兰的“伙伴”带走。二是木兰不久自杀身亡。 所以,当时在商丘就无法见到《木兰诗》。因此,唐朝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始得 于朔方的民间,而不是商丘的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