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 片 > 天津老画报 > 正文

突出天津特色的《小扬州画报》
天津老画报

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以水闻名,渔业、盐业的发展给天津带来了繁荣;而城外绿野晴川,城内笙朝笛夜,又给天津带来了南国风情。故而,清代诗人张船山在《过津沽诗》中写道:“十里鱼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由此,天津又多了一个别名——小扬州。知道了这个典故,自然也就明白了天津土生土长的画报,为什么取名《小扬州画报》了。
1946年10月22日,报人沈健颖在天津创刊《小扬州画报》,主编李燃犀,社址在天津第七区荣业大街126号。画报属纯娱乐刊物,三日刊,每月逢2、5、8、12、15、18、22、25、28日出版,16开方型本,4版。以文字为主,附有少量图片。封面为红黑双色套印,其他各版均为黑白印刷。各版内容没有明显特色,以报道当地的戏剧、电影、曲艺消息为主,设有“娱乐新闻”、“如此津门”、“小说连载”、“排戏笑料”、“津门无双谱”等栏目。刊登《石慧儒单弦已达炉火纯青》《影星的兴趣》《特向读者介绍沈浮大导演》《霸王北上后 郝寿臣绝歌迹》《掀起剧运的狂澜》《玉堂春演员表》《近云馆主像梅兰芳》《罗金萍好学不倦》《恭喜马四立》《大舞台后院一场血战》《小梨园速写》《小映云有希望》等文。
《小扬州画报》突出天津地方特色,以报道天津娱乐业消息为主,间有许多掌故风情描写,其记述天津市井背景的文字有真实可靠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惜画报只出刊至15期 就停刊。


画报主编、天津旧小说作家李燃犀,以“大梁酒徒”笔名连载的天津乡土小说《闾巷英雄》,通篇运用天津方言,较为细腻地描 写了天津混混儿的社会生活,再现了清光绪年间天津混混儿“不畏生死,把持行市,扰害商民,结党成群,借端肇衅”的特点。


极富天津风情的“津门无双谱”是从创刊至终刊一贯的栏目,记录了清末民初天津发生的一些趣闻轶事。如第10期的《假胡须》讲述了某县捕快为抓捕一名在逃大盗,化妆成卖假胡须的小摊贩,六年如一日在天津南市暗访,终于将案犯缉拿归案的故 事:“清末民初,南市牌坊侧,有一中年男子售假须,每至夕阳西下,游人如织时,即闻其高叫:‘小胡须,赛真的,打打哈哈解解闷!’其人貌不甚扬,置伪须口上,持假须三五兜售,每只售铜元一枚。或谓每日所得,未必自给,疑其暗售春药。偶问之,则笑曰:‘无有。’民(国)六(年)以还,不知所终。知者曰:‘某县捕快也。巨盗脱网,捕获无从,乃走津门,于行人必经之处,伪为卖胡须者,既掩己踪,易见彼行,卒得获盗而去。’诚有心也。惜不知其姓字,姑付阙如也可。”



金慧君是民国时期在天津红极一时的京韵大鼓女艺人,自幼随养母曹桂喜(黑姑娘)学艺,故取艺名小黑姑娘。12岁时延师韩永禄、韩德泉学唱京韵大鼓。16岁登台,深受津、京、沪等地曲艺观众欢迎。1929年首次来津演出,旋即誉满津沽。其艺术上 宗刘派中期,唱做结合,吐字有力,功架优美,台风更玲珑潇洒。她演唱的《大西厢》《长坂坡》《马鞍山》《古城会》等深得刘派神韵。她在上海胜利唱片公司灌制的《大西厢》唱片两张,流传至今,脍炙人口。但因资料留存下来的极少,一直窒碍着对她的研究工作。《小扬州画报》第10期头版的《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一文,记叙了曾息影娱乐界的京韵大鼓两名女艺人孙书筠、小黑姑娘,为生活所迫,在抗战胜利后,重操旧业,再次登台献艺时,一个遭到冷遇,一个深得观众喜爱的两种境况。其中以对小黑姑娘与丈夫薛钧良的深厚感情描写得最为珍贵:“……退息歌场的鼓姬小黑姑娘又重操檀板登台献艺。小黑姑娘当年是一个红鼓姬,曾嫁给上海的薛钧良,享尽人间的豪华。薛钧良故后,而欲削发为尼未果。无数的家资却被她完全耗尽了,以致流落到今日再行以鬻歌所得而糊口。我们知道,小黑姑娘并不忘情薛钧良,而把眼睛都哭坏了,到现在而为环境生活而卖唱,仍然每日哭思薛钧良对她的恩情呢!其不忘旧情旧意仍是如此……天津人是全中国最著名的热心人,刀子嘴豆腐心,讲面子,重义气,对于不忘旧情旧义是赞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