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 片 > 史画卷 > 正文

《资政新篇》
史画卷

洪仁玕(1822—1864) 是洪秀全的族弟,也是 “拜上帝会”的最早成员之一。金田起义时,他在广东清远执教,1852年春到香港,直到1858年6月,他在香港研究西方的宗教、文化及其政治、经济制度,结交了一批西方传教士,并曾任基督教伦敦布道会牧师。1858年夏,他化装成商人,经过长途跋涉,于1859年4月下旬到达天京。5月,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成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袖人物之一。
洪仁玕主持朝政几个月后,根据他对世界形势的了解,针对太平天国的现状,提出了统筹全局的政纲 《资政新篇》。1859年冬,经洪秀全批准颁行。但因避开了土地问题,农民不感兴趣,战事又十分频繁,所以未取得实际效果。
《资政新篇》 的主要内容共分四个部分: (一) “用人察失类”,主要是政治方面的改革,强调中央集权,沟通上下情况,反对结党营私、拥兵自重; (二) “风风类”,主要是革除陈规陋习,实行移风易俗; (三) “法法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改革,这是 《资政新篇》 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 (四) “刑刑类”,主要是司法制度的改革。
在经济方面,《资政新篇》 提出要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制造火车、轮船,鼓励民间开矿,兴办 “器皿技艺” 工业,开办银行,设立邮局、报馆,建立地方财政机构和税局,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奖励私人发明等。《资政新篇》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它被清政府视为 “逆书” 而查禁销毁,但它在近代思想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