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清代文话叙录 > 正文

《古文评论》 十八卷
清代文话叙录

按: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即清圣祖康熙帝。康熙精通汉文化,于传统文章学颇有造诣,曾于二十四年(1685)编选古文总集《古文渊鉴》,这是清代著名御选古文总集之一。同时,康熙君臣对所选文章一一进行评论,此书因系康熙御选御评,在清代影响很大。张玉书(1642—1711),字素存,号润甫,丹徒(今属江苏镇江)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在编辑康熙文集《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时,将《古文渊鉴》中选文及群臣评语删除,只保留康熙御评,遂成为康熙古文御评辑录著作,称“《古文评论》”。《古文评论》作为独立于《古文渊鉴》之外的新书,收录于康熙《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三集杂著类中,成为清代帝王御撰古文话。全书十八卷,凡一千三百九十一条,评论对象以《左传》始,以南宋谢枋得《交信录序》结束。评语虽也有从政治、史学角度进行评骘的,但如其书名所示,此书仍以古文评论为主,因而《古文评论》实为清代官方文话著作,直接反映了康熙的文章学思想,对当时文人及清代后继统治者有着直接的影响。
作为官方文论著作,《古文评论》对理学家的文章尤为关注。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杨时、范育等本不以文章闻名,本书却从文章角度置评。朱熹的文章最为康熙所重,《古文评论》中评论的朱熹文章之多,超过了韩愈和苏轼,朱熹成为全书评骘文章最多的一家。康熙对理学的推重,完全是为其统治所服务。他较少从哲学层面论说理学,而是更为强调其实际功用。他在文道论上强调文章需要醇正,文章思想符合儒家义理,也是从文章有益教化、稳定统治的功用角度而言。《古文评论》中评朱熹《静江府学记》的“切要不浮,有资教化”八字,正是此书衡文的一个重要准则。《古文评论》常以“醇正”“纯正”“典正”论文,与北宋理学家“作文害道”观不同,康熙的文章观更为通达,他既要求从事文章学者懂得理学,以充实文章。同时,也要求理学家能够作文,康熙并不欣赏不留心于诗文的道学家,他在《古文评论》中评析了大量“理”与“文”合的理学家文章。
康熙以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强调作文须要符合儒家义理,有益教化,进而提出“雅”“醇雅”的文章境界。《古文评论》推崇文章之“雅”,康熙的“雅”论使得“雅”开始成为贯穿清代的持续稳定的衡文准则,逐渐成为清代文章学的一个关键词,为其后的官方文章政策奠定了基调。雍正、乾隆时期提出文必“清真雅正”的圣谕,即是从康熙文论发展而来。
康熙对文章写作的具体文法也很重视,他在《古文评论》中常从层次、布局等文法角读对文章进行解读,表现出对文法的特别关注,对文章的结构布局以及转折、开阖、宾主等文法技巧的运用均非常重视。康熙以帝王之尊,在清初提倡文法,改变了文法只限于村夫子言的传统看法,提高了文法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此书虽名《古文评论》,却也评论了一些骈文,这反映了康熙对于骈文的开明态度。在清初的文坛语境中,骈文仍被许多人视为徒具形式的空洞无物之作。康熙能以帝王之尊而评论骈体文,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来清代骈文的中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古文评论》一直随《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流传,常见版本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