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清代文话叙录 > 正文

《絸斋论文》 六卷
清代文话叙录

按:张谦宜(1649—1731),名庄,字谦宜,一字稚松,以字行,号山南学究,山东胶州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书后有张谦宜子张颀跋语云:
先大人论文之旨,散见群书日记,当时未及纂录者凡数百卷。颀恐其久而遗失,罪戾滋甚,努力编集,得三百七十余则,合原本百八十条,略分类次,抄为六卷,谨藏于家,以待后之有文字缘者。癸丑八月发轫,清录成册则在甲寅五月,时先严见背已四年矣。男颀抆泪谨志。
结合书前张谦宜自序,可知此书原为作者应人之邀而撰,六日之内撰成一百八十余条,后其子张颀从其读书笔记、日记等材料中又辑录出论文条目三百七十余条,合为一书。张颀又将全书按类重新编排,分为六卷。卷一《统论》,综论古文。卷二《细论一》,论源流、品格、章法、笔法、调法、句法。卷三《细论二》,论体制、传记文作法。卷四《细论三》,论序文作法、记体文作法、策文作法、杂部作法、箴赞作法、骈文作法。卷五《评品》,评论历代重要文章。卷六《初学入手》《丛语》,论初学文章的要领及其他论文杂语。全书内容广博,涉及古文的文体、作法、评论等各方面。以论古文为主,兼论骈文、箴赞等。书中所谈,多为作者研文心得之语,如其论叙事文创作云:“叙事之文,当于平处著精神。如战斗、节烈、豪侠、廉介以及鬼神怪异等事,皆易于出色。惟孝友忠信、学道潜修诸人,平淡无色,出奇甚难,要在得其意思,开其眉目,庄重坦易中,有蠖曲飞腾之势,思路缜密,自发光芒,须以义理为准则,笔力严核,不带世情、世法为上品。《史记·万石君传》乃平事浓叙之祖,最宜留心。”他指出平淡人、事最难书写,诚为其创作心得。正如清人赵翼《瓯北诗话》所云:“事本易传,则诗亦易传。”[1]散文题材较狭,只能就日常交友身边琐事着笔。张谦宜将《史记·万石君列传》作为“平事浓叙之祖”,实为有得之见。
在文道观上,此书论文重理重意,排斥佛、道乃至诸子,称“文以载道明理”,“后学莫看老、庄佛书”(卷一),认为“理学文字最不易作”。但其重道而不轻文,认为作文需“谈理不腐”“说道理不得带冬烘味”(卷一)。准此,此书推崇朱熹、方孝孺、归有光之文,常常引用《朱子语类》中的评文部分。另外,对西汉、唐宋八大家之文也较欣赏。
在古文风格上,此书较为细致地论述了古文“质”“峭”“炼”“苍”“涩”“雅”“净”“核”等多种风格(卷二),尤其推崇“涩”,这在文章学史上较为罕见,称“古文妙处,全在有涩味”(卷一)、“涩之一字,文家所忌而不知其妙”,并举刘向、韩愈文章的涩趣为例(卷五)。在文体作法上,张谦宜对人物传记独有心得,此书用了较大篇幅予以讨论。如指出为人立传,不能只据行状润色,否则“如塑泥神,全无生趣”,要写出“意思精神”。提出写人要“以心体心”“以身代身”等理论(卷三),是古代较为重要的人物传记写作理论。
在批评方式上,此书常借助其他事物或艺术样式来比拟文章学。如借助美玉、铜器色泽来形容古文风貌(卷二);以大小李将军父子画作的落墨、设色形容归有光文章的章法、色泽(卷五);以“子昂画马,即据地作马势”比喻作传要体察传主内心(卷三);以武术打斗来形容古文之妙:“如绝顶武艺与打场人交手,初无架势花点,等他枪棒逼身,但转调进步,彼已受伤仆地。”(卷一)形象的类比,使得此书在文话中别具特色。
此书有乾隆二十三年 (1758) 刻本,《续修四库全书》《山东文献集成》据之影印,《历代文话》本亦据之排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