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炉点雪》(节选)

所属栏目:国医养生名篇

明·龚居中


·原文·
夫痰火之证,有治愈而老且寿者;有缠绵数纪,而终不可疗者;有一病即治,竟不愈者。何也?如器物已损,必爱恤护持,乃可恒用而不敝,若不恤而颠击之,宁有不坏者乎?然痰火固为恶候,治之愈与不愈,亦在人之调摄何如尔。且病之作也,始于水亏,法当绝欲存精,精足则水自复。继而火炽,则当薄味救水,水充则火自灭。次必戒酒以养金,金气清肃,则生化之机复行,子受母荫,则真阴自复,水得其权,则火自平矣,故治而愈者。以此三者之法,可缺一乎!若即病而仍酗酒恣欲,嗜啖膏粱,以火济火,其得长生者几希。(《痰火戒忌》)
·注释·
① 绝欲存精,精足则水自复: 绝欲以保存肾精,肾精充足,保证了肾主水功能的正常。② 薄味救水: 薄味,即饮食五味适宜;相对于膏粱厚味之类而言。五味适宜的饮食能清热生津,故称。③ 子受母荫: 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即肺为肾之母,故肺气清肃下行,通调水道而助肾水。
·鉴赏·
《红炉点雪》原名《痰火点雪》,明代医家龚居中撰,是论述虚损痨瘵的专书。书中所论痰火之病实指痨瘵,与今之肺结核相类。由于当时该病广泛流行,人们往往谈痨色变,故此书不直接以“痨”命名,而根据痨瘵病火炎痰聚的病理基础,以其晦命名为“痰火”,后因邓志谟为此书作序时称“所谓红炉飞片雪,龙虎自相随”,又改称“红炉点雪”,以示典雅。
《痰火戒忌》作为篇名,显而易见是论述痰火病人应该摒除的不良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避免这些不良习惯与生活方式影响了疾病治疗的效果,导致病情的加重。本节文字重点阐述了绝欲存精、薄味救水、戒酒养金三种戒忌调摄之法在痰火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是痰火病转归预后的关键所在。
原文首先阐述了痰火病三种可能的转归预后: 有治愈且能安享晚年者,有病情缠绵而终究不可治者,甚者及时治疗却无法治愈者。为何会产生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呢?文中把痰火病人形象地比喻为已有破损的器物,若小心爱护,仍可长期使用;若不爱护反而故意击打,哪有不坏的道理?强调其“治之愈与不愈”关键在于“人之调摄”。文中顺应着痰火病的发展过程,指出痰火病的病机即水亏火炽金伤。“水亏火炽金伤”的提法是五行学说生克制化关系的具体体现: 肾水亏虚,无力制火,易致心火炽盛,火旺乘金,肺金受损,故称火炽金伤。注重绝欲、薄味、戒酒即是针对此病机制定的救水熄火养金法则。
首先,提出“绝欲存精”。肾精充足,才能保证肾主水功能的正常,则“精足水自复”。中医学认为“肾为精之府”,恣情纵欲乃伤肾,故清心寡欲才能保肾存精,此处提出绝欲,应视为节欲,适度的房事有利于身心健康,并不会伤肾损精,所需注意的是不能沉湎其中,无所节制。其次,味薄之物可以救水。薄味相对于膏粱厚味之类而言。偏嗜肥甘厚味易内生痰热,损伤津液,而薄味饮食则能养阴生津,故称薄味救水,以水制火,故“水充则火自灭”,即有养阴生津清热之功,利于痰火病人的恢复。再者,戒酒以养金。酒性大热,易灼伤肺金,故戒酒以护肺,肺气清肃下行,通调水道而助肾水,以水制火,故“水得其权,则火自平矣”。另外辛烈大热之酒,不仅灼伤肺金,甚者戕其真元,使肾之根本动摇,致使肾水亏而相火炽,复灼肺金。故痰火病人本身水亏火炽金伤,切不能再饮酒以助长火势,加重病情。因此,饮酒是痰火病人的绝对禁忌。
若痰火病人仍酗酒恣欲,肾精耗损无以化水,进而嗜啖膏粱厚味,痰火内生,水亏无以制火,火势更长,病情则加重而无病愈的希望了。绝欲、薄味、戒酒之戒忌之法能滋阴补水救火,针对水亏火炽金伤的痰火之病尤为重要,体现了痰火病人养生的特点。节欲保精、薄味饮食是常人也应秉持的养生准则,而少量饮酒有助于疏通经络、暖胃御寒等,但若有阴虚内热之象,如潮热、盗汗、面色潮红等症,则应避免饮酒,以免加重内热,滋生或加重疾病。(黄晓华)
·原文·
今之贪者,以酒为浆,以剧为常,必至酩酊而后已。凡一醉之间,有事迥异,肆志颠狂,或助欲而色胆如天,或逞威而雄心若虎,或以新搜,故骂詈不避亲疏,或认假作真,斗殴无畏生死,或伤其天性,或败坏人伦,乖名丧德,无所不为。甚而忘形仆地,促其天年者藉藉,酒之酷厉,奚啻鸩蝮也哉!况人既病水,则火已萌其焰矣,杯酒下咽,即犹贮烬点以硝黄,涸海燎原,其可量乎?盖酒之为性,慓悍升浮,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渴必恣饮寒凉,其热内郁,肺气大伤,轻则咳嗽齁喘,重则肺痿痨瘵。观其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性热,独冠群物,药家用之,惟藉以行其势尔,人饮多则体敝神昏,其毒可知矣。且曲中以诸毒药助其势,岂不伤冲和,损营卫耗精神,竭天癸而夭人寿耶?(《痰火戒忌·戒酗酒》)
·注释·
① 藉藉: 纷乱众多貌。② 奚啻鸩蝮: 何止是毒酒伤身呢!奚啻,何止;鸩,食蝮蛇之毒鸟,其羽毛泡酒,可以毒杀人。鸩蝮此指毒酒伤身。③ 齁喘: 指喘急而喉中痰鸣,鼻息气粗声高。④ 大寒凝海,惟酒不冰: 大寒来临,海水都会凝固,只有酒不会冻结。突出酒之性热。⑤ 冲和: 冲气以为和。指元气、真气。
·鉴赏·
酗酒,意为长期、过量地饮酒。本段文字以“戒酗酒”为题,通过阐述酗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对痰火病人的不利影响,指出酗酒是痰火病人治疗和养生过程中的大忌,也是健康人养生延年的大敌。
原文中大段的文字用以描述贪婪饮酒之人醉酒后的各种丑态,告诫人们酗酒违背了正常的养生规律,对于健康之人皆百害而无一利。酗酒之人把酒当作琼浆,常常大量饮酒以致酩酊大醉,醉后丑态百出,有的色欲包天,有的逞强显威风,有的任意骂人,有的惹事斗殴等,种种行为都有悖本性或伦理道德,严重者昏仆倒地而丧失生命的也很多,酗酒后果之残酷凶暴,何止是毒酒伤身啊!
酗酒于常人都已祸害无穷,而对于痰火病人更是绝对禁忌。痰火之病,实质为水亏火炽,即阴液耗损,内热丛生。若再饮酒,以酒之热性,必然助长体内热势,加重病情。酒之性辛烈大热,剽悍升浮,人体气机往往随之上升,故有痰聚于上,小便滞涩于下的症状,津液输布障碍常引起口渴,内热口渴喜冷饮,寒饮伤肺,痰热阻肺,肺金多次受损,引起咳嗽、痰鸣,重则热损气津,肾之根本动摇,致使肾水亏而相火炽,津枯液燥,津液得热煎熬,侵肺作咳,咳唾涎沫,发为肺痿病,或阴精亏损不能濡养全身而形瘦,热灼肺络而咳血,则成痨瘵。这是酗酒对人体产生的一系列热灼津伤的病理变化,故酗酒本身就易引起痰火之病,若本有痰火之疾,又大量饮酒,必然如火上浇油,加重病势。
无论是古代医家,还是现代医学研究中,对于饮酒的态度是比较中肯的。少量饮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具疏通经脉、暖胃御寒、提高抵抗力等作用。文中也指出“观其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性热,独冠群物,药家用之,惟藉以行其势尔”,在煎服中药时,酒因其辛热、发散之特性可载药运行,故医家在使用祛风通络及补益之剂时,常加酒炖煮以提高药效。然而长期大量地饮酒,酒精积蓄于体内,不仅仅会过度兴奋大脑神经中枢,使人情绪激动、行为冲动、啼笑无常等,持续的伤害还会导致人体反应迟钝,严重者甚至抑制呼吸中枢而死亡。另外,酒精对肝细胞、心血管、生殖系统等脏器都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故少量的有规律地饮酒对于健康人是有利的,但不能贪杯,饮多即“体敝神昏”。而对于痰火病人,由于该病阴虚内热的本质和酒辛热燥烈之性,饮酒必然加重其内热之势,从而加重病情。若痰火病人所服之药,恰能助酒大热大毒之势,更会伤元气,损营卫,耗精神,甚至成为丧生之源,故痰火病人饮酒应该是完全禁止的。
本节文字从社会角度及中医学理论角度阐述了酒对人体的影响,结合现代研究的观点可以有几点启发: 第一,健康人或素体虚寒的病人少量规律地饮酒对于通经活络、避寒取暖具有积极的养生学意义。医家用酒载药运行,以增强疗效也是可取的。但长期大量饮酒是绝对有害的。第二,人们在日常养生中,是否饮酒也要依人体体质而论,阴虚火旺、暑热等热证病人都应慎饮,以避免酒之热性助体内之热引起疾病或加重病情,如本文所讲述的痰火之病就应该避免饮酒。第三,服药期间除了医生用以载药运行或增强药效以外,尽量不要饮酒,防止酒精影响药物疗效或者增加毒副作用。(黄晓华)
·原文·
夫饮食所以养生,过则伤脾,若过极则亦所以戕生者也,何则?痰火之病,始于水涸,火炎金伤,金既受伤,则木寡于畏,其不凌脾者鲜矣。以脾受木贼,则运化之机自迟,而复不能节其饮食,以致伤而复伤。轻则嗳腐吞酸,重则痞满疼痛,病体复加,有此则亦难乎其为治也。盖欲攻积则妨正,欲温中则动火,过消导则反损脾,三者之法,岂其宜乎?况人藉水谷之气以为养,土受木贼,则不能运化精微,上归于肺输,布五脏,以养百骸,自是形日减,肌肉日消,其人即能饮能食,无乃食砼而已,更何益耶?此谓调摄之一关也,可不谨哉!(《痰火戒忌·节饮食》)
·注释·
① 戕生: 伤害生命。② 金既受伤,则木寡于畏,其不凌脾者鲜矣: 在五行生克关系中,金克木,木克土,肺金损伤无力克制木,则肝木相对强盛,木旺乘土,脾土则易受损。③ 欲攻积则妨正: 欲攻积消痞,攻积之药往往作用峻猛,或具有毒性,易伤脾胃,妨碍正气。④ 欲温中则动火: 欲温中止痛,但温中之药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⑤ 过消导则反损脾: 过于消积导滞,反易损伤脾胃。⑥ 上归于肺输,布五脏,以养百骸: 脾吸收的水谷精微物质通过其“散精”作用上输于肺,经肺的宣发肃降输布五脏,濡养全身。⑦ 食砼: 又称“食亦”,中医病名。因脾胃湿热,肝脾不和,运化传导异常,食物经胃肠移易而过,食虽多而不生肌肉,以多食而消瘦为临床特点。
·鉴赏·
本段文字根据痰火病人脏腑功能受损的特点,阐述饮食不节将会加重病情,强调节制和规律的饮食习惯是痰火病人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医学认为饮食可以养生,饮食是机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顺应四时规律与人体五脏虚实合理地调整饮食,既能防病健体还能辅助一些疾病的治疗,故常有“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治疗思想。反之,不节制、不规律的饮食习惯,轻则损伤脾胃,重则伤害生命,所以养成节制、规律饮食的良好习惯,对于维持健康的身体是至关重要的。
痰火致病源于津液亏损,肺热津伤,阴虚火动,炼津为痰,痰火灼肺,即为火炎金伤。肺金受伤,无力克木,肝木相对旺盛,木旺乘土,则脾土受损,脾虚则运化传导无力,故痰火之病,不单为肺金之疾,根据五脏相乘规律,亦可损伤脾胃,此时若不能节制、规律地饮食,反而饥饱无常或暴饮暴食,脾胃再受损害,轻则气机上逆嗳腐吞酸,重则气虚、气滞或食积引起腹满疼痛,此时若欲攻积消痞,攻积之药往往作用峻猛,或具有毒性,易伤脾胃,妨碍正气;欲温中止痛,但温中之药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过于消积导滞,也易损伤脾胃。三种治疗方法都已不适宜,治疗就更困难了。何况人的身体依靠水谷之精气濡养,脾胃受损则运化精微之力受损,精微物质输布五脏、濡养全身的作用也大大削弱,故病人日渐消瘦,即便能饮能食,不过食砼之证,又有何益处呢?可见,节饮食是养生调摄之关键,不能不谨慎。
中医养生强调“食饮有节”,不仅是针对脾胃受损或素体脾虚的病人,对于健康人群也是非常重要的。“有节”不但指进食适量,还应注意定时,故一定要避免暴饮暴食,针对人体一天活动的强度和各时段代谢的不同,要求一日三餐科学进餐,白天人体需要摄取大量的能量以应付繁忙的工作,故早餐要保证营养均衡,午餐也要吃好吃饱,晚上休息、睡眠,代谢减慢,故晚餐要吃少并尽量清淡,与民间流传“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观点是一致的,对于老年人、脾胃虚弱之人尤其要遵循。本篇所述的痰火病由于火炎金伤易引起脾胃受损,故节饮食对于痰火病人的治疗和养生都尤为重要。(黄晓华)
·原文·
夫气贵舒而不贵郁,舒则周身畅利,郁则百脉违和。故曰: 喜则气缓。然缓者,固有徐和畅利之义,但不及太过,皆能致息愆期。而况忧思郁结,宁不滞其气乎!气既壅滞则郁而为火,是益为烁金涸水之胎,人既病火,则身犹敝器矣,须着意护持,心当浑然无物,庶可登之佳境,倘以世务营心,终日怏怏,是欲蹈万古之长夜,宁非昧而不觉者乎!(《痰火戒忌·忌忧郁》)
·注释·
① 气贵舒而不贵郁: 指气机的正常运行贵在畅通而不是阻滞。舒,通畅;郁,郁滞、阻滞。② 百脉违和: 百脉中的气血运行失和,指人体的生理活动处于失调状态。③ 喜则气缓: 正常生理状态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心情平静、舒畅。④ 致息愆期: 指导致气机运动不畅。⑤ 烁金涸水之胎: 肺热津伤之根源。⑥ 身犹敝器: 身体如同衰败的器物。此指身体受损。⑦ 欲蹈万古之长夜,宁非昧而不觉者乎: 此指不懂情志养生之人,如同一直在黑暗中摸索,难道不是愚昧而不知觉醒之人吗?
·鉴赏·
本段原文题为《忌忧郁》,属于痰火戒忌中情志戒忌的范畴,通过阐述不良情志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强调了情志养生在痰火病中的重要作用。整段文字由“气贵舒不贵郁”的养生观点展开,指出善养生之人应尽可能不发忧郁,保持乐观心态,痰火病人更应秉持此情志养生之论,方能有效地调理好身体。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通过不断运动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故气机调畅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保证。若气的运动受阻,气机郁滞,聚而不行,则人体的生理活动将处于失调状态。故称“气贵舒而不贵郁,舒则周身畅利,郁则百脉违和”。“喜则气缓”出自《黄帝内经》,意在认为人多存喜悦心情则可气机平缓徐和,有利于身心健康。中医理论一般认为喜悦致病较少,但若喜悦之情不及或太过,也有可能导致气机运动不畅,更何况忧思多虑的不良刺激,因其“忧则气聚,思则气结”的致病特点,更会引起气机郁滞,生理功能失调。故良好的情绪或适度、平和的情志变化都不会扰乱气机,气机调畅,则利于身心健康。
痰火致病,主要病机特点为肺热津伤,阴虚火动,相火炽盛,炼津为痰,痰火灼肺,故致咳嗽咯血等痰火症状。而“气机壅滞,郁发为火”则被认为是肺热津伤之根源,也就是痰火致病的根源,故调畅气机,避免其郁而发火成为痰火病防病祛疾的关键。若本身已为痰火之病,身体犹如衰败的器物,亟须小心爱护,若因事务缠身而终日闷闷不乐,忧思郁结致气机郁滞,郁而发火,痰火灼肺,肺热津伤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将导致痰火之病愈发严重,故忧思情志的不良刺激无益于身心健康,对于痰火病人影响尤为严重。不知此养生之理,则如“欲蹈万古之长夜,昧而不觉者”。
不良情志在中医学理论中一直是极受重视的致病因素,而情志致病多通过影响气机运动进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其中忧思气郁是痰火致病的关键,在如今浮躁的社会里,勿以“世务营心”,避免“终日怏怏”,尽量少思寡欲,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对于痰火病人却病延年,健康人保养身体都很有益处。(黄晓华)
·原文·
愚谓痰火之病,能戒则功过药之半矣。盖攻邪去病,固藉药剂之能,而燮理调元,又非戒忌不可。何也?夫所谓戒者,以其于病有大妨,法所当戒,不戒则死。所谓忌者,以其于病有所不宜,法当忌之,不忌则害。二者实痰火死生之关头也,可缺一乎?然所当戒者,酒色财气之四欲也;所当忌者,饮食起居,多言厚味之四失也。病人能守此八者,则胜于药力多矣。如恣欲则伤精,绝之则所以存精足水以制火也。若暴怒则伤肝,戒之则所以平肝安土以养金也。贪欲则伤肺,戒之则以清金制木无使凌脾也。嗜利劳神,戒之则所以宁火而肃金而充水也。慎起居所以防贼风虚邪之犯正。节饮食毋使菀茁陈莝以留脾。简言语所以保金以育水。薄厚味所以息火毋伤金。(《痰火戒忌》)
·注释·
① 燮理调元: 调理元气。燮理,调和之义。② 恣欲则伤精: 放纵自己的欲望则损伤肾精。③ 嗜利劳神: 贪求私利和钱财则易耗心神。④ 菀茁陈莝: 饮食与糟粕积滞。菀,郁结、积滞;茁,本义为草初生出地貌,引申为新入水谷;陈,日久、沉积;莝,本义为铡碎的草,引申为糟粕。
·鉴赏·
本节文字是《红炉点雪》中《痰火戒忌》篇的高度概括,总结了痰火病人的养生戒忌,强调戒除极端欲望与情绪,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其重要性胜过服药。祛除病邪治疗疾病,固然应当借助药力,但必须重视和遵循一些生活戒忌,才能顺利地调理好元气,真正达到病愈。若不知禁忌,恣意妄行,调养失当,危害则极为严重。这些戒忌与痰火病人的预后息息相关,缺一不可。篇中戒忌之法可概括为四戒、四忌。所谓四戒,即戒除酒、色、财、气四欲;所谓四忌,即禁忌饮食、起居、多言、厚味四失。病人能守此四戒、四忌,所收之效则多胜于药力。
原文中列举了一些不良习惯带来的危害,并从中医五行生克制化的角度去阐述重视戒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养生的重要意义。
首先是戒四欲,即应该戒除的一些有害甚至致命的欲望及极端情绪。如恣欲则伤精,即恣情纵欲乃损伤肾精,故清心寡欲才能保肾存精,肾精充足,肾主水的功能正常,以水制火,则痰火内热之势得以减轻,故称“绝之则所以存精足水以制火也”;如暴怒则伤肝,五行理论中“肝在志为怒”,故暴怒则首伤肝,肝的疏泄功能受到影响,全身气机失调,脾胃气机升降受阻,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不能正常上输于肺以濡养全身,前者肝影响脾称木不疏土,而脾影响肺即土不生金,故必须调节不良的情绪,避免发怒,这样才能使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散精于肺,继而濡养全身,以收“平肝安土以养金”之效。如贪欲则伤肺,此处贪欲指饮酒过度即酗酒,酗酒伤肺,因其酒性大热易灼伤肺金,肺金受伤,无力克木,肝木相对旺盛,木旺乘土,则脾土受损,脾虚则运化传导无力,故痰火之病,不单为肺金之疾,根据五脏相乘规律,亦可损伤脾胃。故戒酗酒,则可调理肺金,使其正常制约肝木,脾土则不受侵犯,即“清金制木无使凌脾也”。如嗜利劳神,贪求私利和钱财,人的心神时时处于躁动状态,易耗心神,相火妄动,火旺消灼肺金,清肃之气不行,金不生水,水火失济,阴火复燃,痰火病加重,故需恬淡虚无以养心神,方能“宁火肃金而充水也”。
有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但又容易忽略的,稍加注意即可养生无忧。如慎起居,起居指的是日常生活作息,包括居住环境、作息规律等,只有顺应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及气候特点,合理调整作息的习惯,避开四时恶气,即可防止外邪入侵机体;如节饮食,节饮食指养成规律、节制的饮食习惯,以避免因饥饱无常或暴饮暴食导致新进饮食与糟粕均积滞脾胃,而损伤脾胃功能;又如简言语,言多必耗气,简言语可以保存肺气,肺金生肾水,故可滋养肾水,以制痰火;再如薄厚味,是因为偏嗜肥甘厚味易内生痰热,痰热壅肺,故薄厚味则能养阴清热,熄火而不伤肺金。
本文所载的痰火养生,主要从养生禁忌着手,分析极端欲望与性情及不良的行为习惯都会引起疾病或导致病情的加重,是养生学中尤为重要的内容。文中的四欲与四失虽说是针对痰火病人的养生戒忌,但实为常人亦该遵循的养生原则,戒四欲,即做到清心寡欲、恬淡虚无、不酗酒、不发怒;忌四失,即做到慎起居、节饮食、简言语、薄厚味。把这些良好的心态与习惯带进日常的生活中,虽是简简单单之道,却已是养生的真谛与精髓,再结合其他一些特殊养生方法,如药物养生、气功养生等,定能强身健体,祛邪防病。本文讲述不宜为之禁忌,告诫人们不知戒忌而肆无忌惮的严重后果,比正面提倡该如何养生或许有着更为深刻的警示意义。(黄晓华)


推荐内容


医学知识

更多

医学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