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性延命录》(节选)

所属栏目:国医养生名篇

南朝梁·陶弘景


·原文·
真人曰: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蠹,以其劳动数放也。故人不要夜食,食毕但当行中庭如数里可佳。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故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也。青牛道士言食不欲过饱,故道士先饥而食也。饮不欲过多,故道士先渴而饮也。食毕行数百步,中益也。暮食毕,行五里许乃卧,令人除病。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食。食热暖食讫,如无冷食者,即吃冷水一两咽,甚妙。若能恒记,即是养性之要法也。凡食,欲得先微吸取气,咽一两咽,乃食,主无病。真人言: 热食伤骨,冷食伤脏,热物灼唇,冷物痛齿。食讫踟蹰长生,饱食勿大语,大饮则血脉闭,大醉则神散。(《食诫篇》)
·注释·
① 养性: 养生。② 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 不可太过劳累,超过身体的承受能力。③ 有所修为: 这里指适当运动。④ 积聚: 类似饮食积滞甚至肿瘤。⑤ 青牛道士: 指后汉时期的封君达,名衡,字君达,号青牛道士,《后汉书·方术列传》又云“青牛师”。封君达在当时因精通医术和养生之术,与华佗齐名,著称史册。⑥ 真人: 指唐代大医家孙思邈。⑦ 踟蹰: 指慢步行走。
·鉴赏·
《养性延命录》南朝梁时陶弘景撰,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教诫、食诫、杂诫忌禳害祈善等三篇;下卷为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等三篇。作者总结了古人的养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养生知识,论述了养生延寿的理论与方法。作者推崇道家养生学说,内容较为广泛,是中国较早而颇有影响的一部养生专著。书中还收存了五禽戏、六字诀等珍贵养生文献。
本段选文开篇即强调,单纯依靠服用药物来养生保健,是不可取的。接下来对于日常食饮养生,作者主要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养胃的关键是保证胃气的健运。这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 第一,饭后行适当的运动、导引之术。比如饭后当适量运动再行休息就寝。后世有句俗语,“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正源于陶弘景此文。相反,饭后即刻就寝,容易造成饮食积滞难下,引起各种疾病,甚至日久还可能生成更为严重的肿瘤病。再如饭后按摩腹部,帮助胃气运行。同时作者也强调,运动一定要注意控制量,要小量运动,而不要太过疲劳。终日不动地静坐会妨碍气血运行,有害健康;而太过劳累也会损伤正气,得不偿失。第二,食不可过饱。进餐时间应该是在没有十分饥饿的时候,喝水也不要等到感觉很渴了才喝。因为如果等到饥渴难当了再行餐饮,必然不易控制摄入量。《素问·痹论》讲,“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量饮食最容易伤到脾胃。这不仅因为摄入太多食物会超过胃的容纳能力,比如大饥荒时饥饿的灾民很容易因为偶然吃一顿饱饭胀破胃腑而送命,更因为即便没有胀破胃腑或胃络,养生家认为饱食仍旧会阻碍脾胃运化的气机。故进餐以八分饱为宜。这就是孙思邈强调的“饥中饱,饱中饥”。第三,饭前吸气两咽。指进餐前轻轻吸气,空咽一两下,推动胃腑气机的运行,使其做好接纳食物的准备。此举与广东人饭前饮汤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饮食摄入要寒温适宜。此观点在《黄帝内经》已有提及,在这里作者借用孙思邈的话,告诉人们饮食过热或过寒都会直接伤害人体,最适宜的温度应该是“热不烫唇寒不冰牙”。而陶弘景在本段选文还告诉人们,寒温饮食的摄入是应该遵照一定顺序的: 先进温暖的食物,再摄入比较凉的食物,热食之后喝一点冷水,有助于消化。
此外,饮酒当适量。作者最后告诫人们,大量饮酒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并且严重的可以损害人的神志,所以理当禁止。
这些建议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不可不知。怎样养生,才能有效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这不仅是古人几千年来一直求索的重要问题,也是今人广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而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什么?怎么吃?也一直在古今养生论著中被广泛讨论。早在《黄帝内经》就告诉人们“骨肉果菜,食养尽之”,提倡以日常食物作为重点摄入对象,而反对单纯依赖药物养生保健。实际上,自从古人发现了中草药的治疗作用,妄图通过摄入名贵药物进补以长生的举措就没有间断过。比较极端的,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历代帝王,追求长生不老的仙药,最后无不以失败告终。而一些达官贵人,也曾步这些帝王后尘。比如魏晋时期流行“服石”,士大夫都大量服用刚燥的“五石散”,以求壮肾阳,成仙长生,结果是体质更加娇弱,发狂而死的不计其数;再如明清时期,一些家境优渥者大量摄入人参、鹿茸等高级补品,事实上非但没有把身体补养得更加强壮,反而化火生热,引起各种富贵病,加速夭亡。这些触目惊心的例子,都告诉我们药补不当,反会伤人害命。同理,现代社会中,一些商家过分夸大冬虫夏草、燕窝、蛤蚧油等补品的功效,蛊惑人们高价购入,每天服食,实际也是有违养生之道的。相反,每天摄入家常的食物,讲究饮食均衡合理,寒温适宜,辅以适量运动,引导胃气正常运行,才是养生正道。(王丽慧)
·原文·
食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玉泉者,口中唾也。鸡鸣、平旦、日中、日晡、黄昏、夜半时,一日一夕,凡七漱玉泉食之,每食辄满口咽之,延年。(《杂诫忌禳害祈善篇》)
·注释·
① 玉泉: 口中唾液。② 鸡鸣: 凌晨1 ~3 点。③ 平旦: 清晨3~5点。④ 日晡: 下午3~5点。⑤ 一日一夕: 一昼夜。⑥ 七: 指鸡鸣、平旦、日中、日晡、黄昏、睡前及夜半七个时间点。
·鉴赏·
因唾液为肾之液,中医学认为其十分宝贵,不可以浪费。玉泉,指舌下唾液腺,分泌唾液。经常吞咽之可以补肾延年。本段选文建议每天在鸡鸣、平旦、日中、日晡、黄昏、睡前及夜半七个时间点吞服口中唾液,正是基于这个道理。
单纯地吞咽唾液,似乎跟养生保健关系不大。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吃饭时尽量细嚼慢咽,可以充分刺激大脑皮层,有效预防老年痴呆。而一个人细嚼慢咽的时候,自然会使唾液充盈于口腔,与本文所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民间有养生秘方,每天早晚各吃一个生栗子来补肾,也强调务必细细咀嚼至满口白浆,再分三次徐徐咽下,持之以恒方能见效。一个栗子个头不大,要咀嚼得极细,以至于分三次才能咽完,当然需要有很多唾液搅拌其中。显然除了生栗可以补肾之外,此举本身也有食“玉泉”来延年的意味在其中。(王丽慧)
·原文·
是以为道,务宝其精,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从日中后至夜半为死气,常以生气时正僵卧,瞑目握固(握固者,如婴儿之拳手,以四指押拇指也),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脏安,能闭气至二百五十,华盖明,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干人也。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凡人极者,则多嘘呬。道家行气,率不欲嘘呬。嘘呬者,长息之心也,此男女俱存法,法出于《仙经》。行气者,先除鼻中毛,所谓通神之路。若天露恶风、猛寒大热时,勿取气。(《服气疗病篇》)
·注释·
① 宝: 通保,保护的意思。② 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从日中后至夜半为死气: 对于人体来说,夜半到日中,为阳气从升发到盛极的时期,阳主动主生,故为生气;日中到夜半,是阴气从渐强到盛极的时期,阴主静,故曰死气。古人养生,重视阳气甚于阴气,故有此称。③ 握固: 如婴儿之拳手,以四指押拇指也。④ 身神具: 形与神具,形体与精神都健旺正常的意思。⑤ 华盖: 这里指眉。⑥ 元: 通“原”,本来的意思。⑦ 委曲治病: (通过吐纳)治病的细节。⑧ 嘘呬: 气极之息。
·鉴赏·
本段选文介绍了吐纳之术。
首先,模仿婴儿握拳,以拇指压在手掌劳宫穴上,数两百下心跳再慢慢呼出一口气。劳宫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经常按压这个穴位,有保健心脏的作用;同时尽量延长呼吸间隔时间,为道家独特的练习胎息之法。故每天坚持做这两个动作,可以祛除疾病,延长寿命。作者又介绍了基本的吐纳之术,是以鼻子吸气,以口徐徐吐气,并详细介绍了六字吐气法。该吐气法即后世大名鼎鼎的健身气功“六字诀”,因主要通过不同的发声,引导体内气机运行,又被称为“音气功”。“六字诀”的吹、呼、唏、呵、嘘、呬六字分别针对不同的脏腑。
“嘘”字功平肝气;“呵”字功补心气;“呼”字功培脾气;“嘶”字功补肺气;“吹”字功补肾气;“唏”字功理三焦。“六字诀”全套练习每个字做六次呼吸,早晚各练三遍,持之以恒便可起到按摩脏腑、协调周身气机、健身延年的作用。
道家养生注重吐纳之术,早在老子即已见端倪。《道德经·第二十九章》载“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战国时期的庄子在《刻意篇》也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的说法;至晋的陶弘景,在本段选文中首次全面记录了完整的“六字诀”。此套吐纳之术随后被历代养生家所重视: 如隋代高僧、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凯在其《童蒙止观》中,将“六字诀”用于佛学坐禅止观法门;唐代著名医学家、养生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六字诀”的吐纳法增加了“大呼结合细呼”等。经过此后历代的医家、道家、佛家、养生家传承和发展,当今社会上流行着大约十多种不同形式的“六字诀”,其中又以老中医马礼堂的“养生气功六字诀”影响较大。2003 年由国家体育总局编创了“健身气功六字诀”,在社会上更为广泛地传播此套功法。有报道显示,“健身气功六字诀”甚至能对五脏各科疾病起到不错的辅助治疗作用。(王丽慧)
·原文·
谯国华佗,善养生,弟子广陵吴普、彭城樊阿,受术于佗,佗语普曰: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人身常摇动,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古之仙者及汉时有道士君倩,为导引之术,作熊经鵄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也。吾有一术,名曰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导引。体中不快,因起作一禽之戏,遣微汗出即止。以粉涂身,即身体轻便,腹中思食。吴普行之,年九十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吃食如少壮也。(《导引按摩篇》)
·注释·
① 熊经鵄顾:  模仿熊走路、鸟顾盼的动作。鵄,古同“鸱”。
·鉴赏·
本段选文通过转述华佗对弟子的教导,阐明了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动以全形。俗语说得好:“生命在于运动”,而生命之所以需要运动,是针对形体保健而言的。与“静以守神”相对,形体若要健康,就如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需要经常运动。而运动也要注意量的把握,不可太过,而应以微微汗出为宜。本段选文还告诉我们,五禽戏曾使华佗弟子年九十余而形体不衰,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这套功法至今经过改编,仍是著名的保健体育项目。
中医学认为,五禽戏功法之所以有良好的保健作用,主要因为其动作针对了五脏的生理特点。做完这套功法,就是对五脏进行了一次系统保健: 虎戏模仿老虎握爪前扑等动作,可以锻炼人的筋骨,从而实现对肝气的调养;鹿戏模仿梅花鹿之抵角、扭头等动作,可以补肾、引少阳经气,导引阴阳得以平衡;熊戏模仿黑熊摇晃身体、摩腹等动作,起到调节脾胃运化之气以及疏肝解郁之效;猿戏模仿猿猴之耸肩转颈、摘桃等动作,能开宽胸,养心怡情;鸟戏模仿飞鸟之伸展羽翼、飞翔等动作,行一身上下表里阴阳之气,达到养肺的目的。五禽戏因为是分别模仿五种动物,平时练习时还可以拆开,比如单独练猴戏以强心、单独练鸟戏以补肺等,加之动作相对简单,故非常适合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经常练习确能益寿延年。(王丽慧)
·原文·
消息之情,不可不知也。又须当避大寒,大热,大雨,大雪,日月蚀,地动,雷震,此是天忌也。醉饱,喜怒忧愁,悲哀恐惧,此人忌也。山川神祇,社稷井灶之处,此为地忌也。既避此三忌,又有吉日,春甲乙,夏丙丁,秋庚辛,冬壬癸,四季之月戊巳,皆王相之日也。宜用嘉会,令人长生有子必寿。其犯此忌,既致疾,生子亦凶天短命。(《御女损益篇》)
·注释·
① 消息之情:  这里指房事养生的细节。② 王相之日: 脏腑正气旺盛的日子。③ 嘉会: 男女交合。
·鉴赏·
本段选文首先阐述了男女房事的宜忌,指出房事活动不仅有时间上的讲究,还需要注意避开情绪剧烈波动或者天气急剧变化的情况,否则不但有损个人健康,还会祸及子孙,使后代先天不足,容易早夭。
陶弘景的养生思想体现了古人对五脏的重视。比如他前面介绍的“六字诀”、“五禽戏”,都是针对五脏保健设置的。但是自古以来,养生家坚信肾的保养是五脏保健的根本。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人便提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的观点,认为健康的房事行为,能够对肾气的保养大有裨益,而肾气强健,才能帮助人们延年益寿;相反,不正当的房事会伤耗人体肾气,从而引起早衰。
本文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肾的重视,还体现了其优生优育的思想。(王丽慧)


推荐内容


医学知识

更多

医学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