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论》(节选)

所属栏目:国医养生名篇

三国魏·嵇 康

  
·原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余斛,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注释·
① 力致: 用人力达到。② 两失其情: 两种说法都违背事实。③ 终朝: 一个早晨。④ 嚣然: 空腹饥饿的样子。⑤ 醇醴发颜: 醇厚的酒使脸部发热。⑥ 燋烂: 枯焦旱死的禾苗。⑦ 田种: 古代一般通用的散播漫种方法。⑧ 斛: 古时容量单位。⑨ 区种: 古代一种精耕细作的耕种方法。
·鉴赏·
嵇康,三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继承了庄子的养生思想,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本节主要从形神关系立论,认为“精神为形体的主宰”,因此要“修性保神”,最终达到“形神和谐”,从而起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世上有人认为,神仙可以学成,长生不死可以通过努力实现;有人认为120岁即为高寿,古今相同,几乎没人可以超过这个寿命。这两种说法都不完全合理。
嵇康说,从古代文献和史书记载来看,神仙也许确实存在,似乎他们秉承自然之异气,并非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然而嵇康认为,如果我们导气养性得当来达到生命的极限,长则上千岁,短则数百岁,是可以有的。
接下来,嵇康列举了一系列的实例,说明在养生过程中养神的重要性。比如服药发汗,有时候达不到目的,可是惭愧的心情一旦聚集心头,就会大汗淋漓。假如整个早晨不吃东西,就会饥肠辘辘地很想吃;但是曾子因亲丧的悲哀,七天不食也没有饥饿感。再如,常人坐到半夜,大多昏昏沉沉就想睡觉;如果内心有很深的忧愁,即使到天亮也合不上眼。梳子梳理头发,厚酒使面色发红,仅此而已;然而勇士之怒,可使头发竖立,顶起帽子。通过这些生活中具体的实例说明精神对形体的主宰作用。
精神好比君王,形体好比国家,如果精神在内躁乱不安,那么外在的形体就会受到损害。就好像君王在上昏庸无道,臣民便会在下作乱一样。嵇康以这样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进一步说明精神之于形体的主宰作用。
正因为精神对我们的形体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嵇康又列举了两个生活常识,告诫我们要注意通过“保神修性”来养生。
一是“一溉之功”: 逢商汤大旱之年,曾很幸运被灌溉一次的庄稼,会枯死得晚一些,说明灌溉一次和好处也是不能轻视的。但是世人常认为发怒一次不会伤害生命,悲伤一次也不会危害身体,因此而轻率的放纵自己。这就好像不能认识灌溉一次的好处,却又期盼干旱的庄稼长出好的果实一样。因此,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认为形体是依赖精神而形成的,精神凭借身体而存在的。养生的道理需细细体会,“一怒”、“一哀”容易被忽视,但是这些微小的情志变化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嵇康借由这个例子告诫我们要远离过激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达到修身养性、健康长寿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保神修性”,陶冶性情保养精神,安神定志健全形体;爱憎不流于情感,忧喜不存于心田;呼吸吐纳,服食丹药;清静淡泊无贪念,体和气平体自安。
二是“田种”与“区种”: 古时采用散播漫种(田种)的方法,一亩有十斛的收成,在当时社会一般认为这就是良田了。殊不知若是采用精耕细作(区种),一亩就有一百斛左右的收成。尽管土地种子相同,但是由于管理种植方法不同,收成就有很大的差别。倘若认为商人没有十倍的盈利,农夫没有收获百斛的希望,这是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看法。这个例子通过两种种植方法的对比,用“区种”的种植方法作比喻,认为如果人加强自身的照顾与呵护也可以延长寿命。
本节列举了很多实例来说明精神是形体的主宰,要通过养神保性来呵护我们的形体,从而达到形神和谐、健康长寿的目的。
另外,文中提出“呼吸吐纳,服食养身”,深信服食丹药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其实,服食丹药不仅不能长寿,反而致命早夭。《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载:“服石求神仙,多为药所误。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说:“宁食野葛,不服五石,明其大猛毒,不可不慎也。”这是魏晋时期养生的一个误区,这一点我们是要注意的。(薛辉)
·原文·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当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注释·
① 重: 身重。② 瞑: 安眠。③ 蠲忿: 解除忿怒,安神定志。④ 淫哇: 淫荡颓废的音乐。⑤ 鬻: 同“煮”。引申为伤害。⑥ 蕞尔: 渺小的样子。
·鉴赏·
本节通过六种自然食物的特点,讨论了饮食养生的问题,并列举了四种环境对人或物造成的影响,即环境养生问题。
常食豆令人体重,过食榆会让人贪睡,合欢可令人消除忿怒,萱草能让人忘掉忧愁,等等,这些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常识。另外,过食辛辣的大蒜之品会伤害视力,味道鲜美的河豚鱼不养身体,身虱在头部就会逐渐变黑,雄麝常食柏叶能产生麝香,生活在偏远山区的人们易患瘿病(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处在秦晋一带高氟区的居民牙齿容易变得焦黄……嵇康从这些日常实例告诉我们,饮食会对我们的情志及形体产生各种影响,其中列举的六种都是对人造成伤害的食物或环境,因此嵇康不禁反问: 难道这种影响就只是多吃豆令人体重而不能使身体轻捷吗?只使眼睛变暗却不能使它变得明亮吗?只能让牙齿变得焦黄却不能使它变得洁白坚固吗?只使雄麝产生麝香不让它产生腥臊吗?
以上的质疑发人深思,饮食会对人类形体、性情产生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对22个国家的调查表明,凡是脂肪摄入高的地区居民,其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就肉和鱼相比,肉的脂肪含量高于鱼的脂肪含量。且肉的脂肪酸多为饱和脂肪酸,易使胆固醇在冠状动脉血管壁上沉积,引起冠心病;而鱼的脂肪酸为不饱和脂肪酸,却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同时能降低血小板凝集敏感性,从而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人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受着不同的土壤、水质和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域的土壤、水质中的化学成分都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不同的地域的人群发病。研究表明: 当自然环境中的地壳、空气和水等化学组成的变化超过人体适应和调节能力时,就会影响人体甚至形成上述两种“地方病”。这其实属于环境养生的范畴。作者用反诘的笔法,告诫我们饮食适量的重要性,对“豆令人重”而言,是说过量食用大豆使人体重增加,那么“适量”食用就可避免这个问题;“齿居晋而黄”是说个别地区的“黄牙”是由于过量饮用高氟水导致的,但随着自来水的饮用而这种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等等。所以,“适量”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科学饮食的尺标,掌握它,才能趋利避害。
鉴于以上的疑问,引出下一段神农氏说:“上品药物延年益寿,中品药物调理性情。”这段话道出了保养生命的道理,即药物能辅助人体使之顺应自然。但是往往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懂保养而贻害无穷。只贪求饮食,沉溺于声色。花花世界,使人眼花缭乱,沉迷于歌舞女色之中,两耳被淫邪之声充斥,侵蚀着人的心灵;膏粱厚味煎熬着人的脏腑,美酒琼浆伤害着人的肠胃,芳香之品腐蚀着人的骨髓,喜怒不节扰乱了人的正气,过度思虑损耗了人的心神,低迷颓废的音乐祸害了人的纯和之性。以人这样渺小单薄的躯体,却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伤害,本来容易衰竭的身体,竟内外受到攻击,人又不是树木石头,难道能长久吗?通过列举吃、喝、听、看、纵欲、情志等不善养生的生活方式,告诉我们这种给身体带来的危害和主观行事造成的惨重后果。这些事例在现代社会中也不乏少见。如过食膏粱厚味、嗜好烟酒、情绪过激,导致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居高不下,严重地影响了生活质量。因此,认真遵照养生专家提倡的“心平气和,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薛辉)
·原文·
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矢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
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
·注释·
① 自用: 自以为是的人。② 中道: 生命的中途。③ 自力: 自己尽力。④ 畎浍: 田间小沟渠。⑤ 尾闾: 海水所归之处。⑥ 交赊相倾: 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相互矛盾。交,近;赊,长远。⑦ 豫章: 枕木和樟木。
·鉴赏·
本节主要分析了养生不能取得效果的各种原因。
不听劝告、主观行事的人,如果饮食不加节制,就会发生多种疾病;一味贪恋女色,会导致精力衰竭。倘若再遇风寒邪气侵袭,各种毒物的伤害,甚至会导致英年早逝,人们往往会耻笑他们不善养生。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早逝现象屡见不鲜,尤其在知识分子中,有80%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是由于缺乏科学、健康的养生知识,加之复杂的社会应激、快速的生活节奏、繁忙的社会交往以及噪声、环境、交通、住房等社会因素,尤其是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疾病的应对、适应、失控所造成的。随着人们对养生的重视,这些问题逐步会得到改善。
既然不善养生造成这样大的危害,那么为什么有的养生者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呢?嵇康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首先,忽视轻微,重治轻防。保养身体没有系统完整的方法,忽视容易致病的细微之处,积累了微小的毛病而不加重视,造成对身体的伤害。一次次损害造成了身体衰弱,从衰弱而头发变白,由发白而老态龙钟,又由老而走向死亡,竟迷迷糊糊而不明白死亡原因。而对于细微之处的损害,有的人即使稍微醒悟,也都是在得病时才感叹和悔恨,却不知道在各种疾病未显露苗头时加以防范,这好比是齐桓侯带着致命的疾患,却责备扁鹊的先见之明一样,把感觉病痛时才认作是患病的开始啊!
这一段提示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包括身体)的成长和损伤都要经过一个微小的积累,最后发展到质变的过程。要重视并杜绝损伤身体细微致病原因,以保证生命的健康运行。疾病的损害,在隐匿的时候就已经酿成,但如果发展到严重阶段才进行救治,治疗效果就不理想。嵇康引用《扁鹊见齐桓侯》的典故,暗示那些“不知慎众险于未兆”、“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的重治轻防的养生者,以大多数人的情况来证实自己的看法,用与常人相同的寿限来安慰自己,所以只能达到一般寿命,即文中所说“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
其次,瞻前顾后,无所适从。有些人即使听说一些养生的方法,却凭自己的偏见去判断,疑虑重重,认为不符合自己的就不对,或是瞻前顾后,不相信会有想象中的效果。
养生要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如果凭自己的主观、偏见“断以所见”去看待养生,随心所欲,学无定法,茫然无序,这是一种极不严肃的态度。也不能瞻前顾后,或是认为养生可望而不可及,或是觉得不学养生又会早夭,学又恐耽误时间达不到目的,彷徨踟蹰,犹豫不决,这是缺乏信心的表现。因此,养生一定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建立相应的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防患于未然。
再次,短期服药,劳而未验就半途而废。有些人尽力服药,服用一年半载以后,用力辛劳而没有效果,养生志趣厌倦衰退,于是就半途而废了。养生是一个伴随终身综合治理的过程,岂能靠短期服药达到?这需要毅力、信念、勇气的支撑,坚持终身,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否则极易半途而废。因此,短期服药是达不到养生的目的的。
最后,心战物诱,益少损多。有人补益身体好像是田间小沟的涓涓细流,损耗身体却像海水归处的奔腾洪流。有的人抑郁感情,隐忍欲望,舍弃宏愿,而食色名利的嗜好又常在耳边眼前,养生的功效却在几十年以后,既担心失掉眼前利益,又怕得不到长远的好处,内心犹豫不决,思想斗争于内,物欲引诱于外,食色名利与养生功效互相排挤,很容易导致养生的失败。
养生之要在于让身体营养损失减少到最小,而让身体增益到最大。有的人增益的很少,但消耗的非常之大,还想坐着等待明显的效果,这岂不是本末倒置?这与现代一些个别人养生的做法非常酷似。比如,这些人经常散散步、打打拳,但喝起酒来无节制,打起麻将无休止,按照这种做法做下去,恐怕要危及生命了。有的人尽管为养生付出了“抑情忍欲,割弃荣愿”的代价,但经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如此复败”了。这种利益、养生,鱼和熊掌均想得到的奢望,其实什么也得不到;即使暂时得到了,恐怕也是昙花一现。
嵇康在分析了养生不能取效的诸多原因之后,发人深思地道出: 养生的道理精微深奥,可从事理了解它,却难凭眼睛看清它,譬如枕木、樟木长到7年后才能够分别。现在凭急于求成之心,却想进入清心寡欲的境界,盼望速成却见效缓慢,希望近切却应验遥远,所以不能坚持到底。很多人因为不明养生的效验就不探索,探求养生的人又不能专心致志,对养生偏执一端的人不全面施行养生方法便无成效;追求技艺的人因为小道就自行沉迷。诸如此类想长生的人,万人之中也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薛辉)


推荐内容


医学知识

更多

医学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