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节选)

所属栏目:国医养生名篇

佚名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将行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五仪解》)
·注释·
① 三死: 指下文“疾共杀之”、“刑共杀之”和“兵共杀之”三种自取灭亡的行为。② 寝处不时: 起居没有规律。③ 疾共杀之: 容易因这样那样的疾患丧命。④ 刑共杀之: 容易因刑罚丧命。⑤ 兵共杀之: 容易被暴力伤害丧命。⑥ 将身有节: 即修身有节。生活有规律和节制,符合养生之道。⑦ 无害其性: 指举止符合养生规律,故此不会损害健康。
·鉴赏·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本段选文主要论述了良好的处世能力,对于健康长寿有着莫大的帮助。人的夭亡,有时无关乎天赋寿命的长短,而是和个人的行为有关。生活起居没有规律,饮食不知节制,过于劳累或者过于安逸,都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原因;以下犯上,不忠于君主,或者贪欲太多不断索求,必然触犯刑法而走向死路;己方人少,或者自己处于弱势,却常好勇斗狠,因为一时气愤自不量力与众人或者强者动手,必然被暴力伤害而早夭。这三种情况,都是个人行为不当引起的。智者懂得洁身自好,规避风险保全自身,所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寿命也因此更加久长。故此《黄帝内经》说得好,懂得养生的人会之所以长寿,以其“德全不危”也。
孔子在这里指出的“仁者寿”一说,历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警世恒言。但需要指出的是,是此“仁”非彼“仁”也。繁体字的“仁”,上“身”下“心”,本就包含了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都健康的意思。故所谓“仁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和形体保健的双重摄生理念。若要长寿,此两方面缺一不可。中华民族对于生命的认识,通过源远流长的养生文化传承至今,尽管有着儒道佛以及中医等不同的流派分野,其总体特点却一直没有改变过——那就是将人联系地置于环境中进行整体解读。人不仅与自然环境,即古人所谓的“天”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若要健康长寿,必须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这种富有智慧的养生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独特的光辉。(王丽慧)


推荐内容


医学知识

更多

医学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