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研究》*序言

所属栏目:序言集

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这个重大课题又一新的研究成果——《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研究》即将付梓之际,我们回顾这一课题的研究历程,不禁思潮起伏,感慨万千。
1992 年,我在原国家计委工作,当时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在山东省烟台市政府挂职锻炼的戴桂英处长回北京对我说,烟台市政府的柳新华、宋长虹等几个小人物提出一个大课题,即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值得引起关注和重视。我听了情况,认为确有展开研究的必要,并应课题组全体人员的邀请,欣然担任课题组组长。17 年来,虽然我的工作岗位从国家计委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后到国务院研究室,再到国家行政学院不断变化,但这一课题研究却一直不离不弃,我与课题组主要成员经常开会、晤面、讨论、考察、策划,成为我十几年工作的重要内容,课题研究的每一点收获都让我们感到由衷高兴,每一次进展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喜悦。由于这是一项人类发展史上空前浩大的工程设想,涉及的问题重大而复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议论,我们掌握的工作原则是,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所以,课题研究长期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最近一段时间,这一课题最新研究成果由于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和新闻媒体的披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许多人不断索要有关资料、询问有关情况,我借本书出版之际解答有关人士的问题,算是回应各方的关心与厚爱,也算是对17 年来课题研究工作的简要回顾。
——这一课题研究的是什么样的重大问题?
渤海是中国最大的内海,从辽东半岛沿海岸到胶东半岛,三面大陆环绕状如英文字母C,渤海海峡横亘在两大半岛之间,成为山东乃至华东到东北地区的海上天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就是20 世纪90 年代初,面向21 世纪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该课题的基本设想是:利用渤海海峡的有利地理条件,从山东蓬莱至辽宁旅顺,建设公路和铁路结合的跨越渤海的直达快捷通道,将有缺口的C 形交通变成四通八达的Φ形交通,化天堑为通途,进而形成纵贯我国南北从黑龙江到海南1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东部铁路、公路交通大动脉。
——这一课题研究有什么重大意义和价值?
概而言之,兴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将全面沟通环渤海高速公路网、铁路网和纵贯我国南北的东部沿海铁路、公路战略大通道,完善和优化东部沿海地区交通路网格局,进而形成北上与横贯俄罗斯的亚欧大陆桥相接,南下与横贯中国的新亚欧大陆桥(陇海线)相交,并形成直达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地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促进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扩大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交流创造重要条件。这一宏大工程,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创奇迹产生强大推动作用,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因此,这一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最直接、最重要的战略意义还在于,强力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东北地区的发展,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一直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以跨海通道南北两端的山东省和东北地区进行比较,2007 年,山东省GDP 为25888 亿元,同年东北三省GDP 合计为23325 亿元(其中辽吉黑三省分别为:11022亿元、5226 亿元、7077 亿元),即使加上同处东北经济圈的内蒙古东四盟(市)(1782 亿元),也仍然不及山东一省的经济总量。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东北三省的差距更大。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将串联起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两个发达的城市群,沟通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扩大东北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交流与联系,东北地区资源优势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能最大限度地受到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扩大东北地区的市场开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逐步缩小东北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尤其在目前面临世界金融危机、内需严重不足的形势下,加快论证和启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项目对于扩大内需,加快沿海地区、环渤海区域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
——这一课题研究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这一课题研究从1992 年提出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由烟台市政府办公室、原国家计委有关司的人员担任,重点研究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东通道——“烟(台)大(连)铁路轮渡”,受到当时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做出批示。该成果先后被列入国家“九五”计划、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于2006 年建成投入运营,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二阶段,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意见,参与研究的单位扩大到国务院研究室、原国家科委、海军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参兵种部设防局、铁道部、原交通部、山东省、辽宁省等单位,重点是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西通道——蓬(莱)旅(顺)通道进行桥梁、隧道比较论证以及对先期试验工程——蓬(莱)长(岛)通道的研究论证。第三阶段,成员单位继续扩大,目前课题组共有工程、经济、交通、社会、海洋、地质、地震、气象、环保、军事、文物保护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50 余人。重点研究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发展及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影响。
17 年来,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相继出版了《天堑变通途》(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年版)、《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年版)、《世界跨海通道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和此次结集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研究》等超过260 万字的研究专著,研究成果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好评。原国家领导人李鹏、朱镕基、邹家华、宋健、钱伟长等曾多次对研究成果做出重要批示,提出指导意见。最近,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副总理又在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上做出重要批示,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和相关省市也在着手深入研究有关问题,课题研究成果还在新闻媒体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共识,进一步引起山东省和辽宁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这一课题研究有哪些人作出了突出贡献?
应该说,十几年来课题组先后参与研究的单位分布在中央部门、山东省、辽宁省等十几个单位,骨干成员50 余人,参与者达数百人之多。课题组每一位成员都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劳动和无私奉献。课题组成立之初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开展比较顺利,但随着研究深入进行,难题接踵而至,一度被有些人视为天方夜谭、异想天开,非议之声不断,课题组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宋·苏轼《思治论》)。课题组成员迎难而上,工作时间少,就在业余搞研究,经费无来源,就自费开展研究,而且在艰苦的条件下,随着时间推移、岗位变化,课题组成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从首倡的几个人发展到50 余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原海军工程设计院文职少将何益寿教授不仅一心扑在课题研究上,多次自费实地调查研究、千方百计查阅有关资料,他的研究成果《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伏贴式海底隧道研究方案》,得到了钱伟长等领导和专家的肯定,而且对课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多方呼吁宣传课题研究成果,不幸的是积劳成疾,于2007 年6月溘然长逝,抱憾终身。原解放军89002 部队董国贤高级工程师参与课题研究时还在工作岗位上,退休以后仍继续坚持研究,现虽已年过八旬,但每年都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十几年来个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就有几十万字,申请国家专利数项。课题组的一些骨干成员,尽管身处领导岗位,工作繁忙,但长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课题研究,并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其中有部级领导同志,也有厅局级干部,都以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投入研究工作。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王庆云司长、山东省发改委费云良主任工作繁忙,不仅参加课题研究,还深入实际考察调研,提出许多关键性的建设意见。课题组三位副组长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戴桂英巡视员、山东省鲁东大学副校长柳新华教授、山东省烟台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宋长虹主任都已不在原单位工作,但长期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深入研究,并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使课题研究得以持续不断地进行。
在近期研究中,课题组的工作机构和依托平台——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和老师做了大量工作。鲁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是以环渤海地区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专业科研机构,学校和中心对这一课题研究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使课题研究在经费、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许多专家学者在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利用数年的业余时间完成了分担的课题研究任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许多专家学者并不是课题组成员,但接触这一课题研究后,都以极大的热情或积极投入,或大力支持课题研究,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坪、钱七虎、王梦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顾问马宾,山东省九届政协常委许云飞,山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王桂森,在了解课题研究情况后,有的在繁忙工作中对课题研究工作给予精心指导,有的不顾年事已高向课题组提交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有的积极奔走向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反映情况、提出建议。还有许多单位如大连海事大学、烟台大学、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中铁渤海铁路轮渡有限责任公司、国家海洋局、中国地震局的专家、学者也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课题研究,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始终得到了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解放军有关部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交通运输部、铁道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得到山东省与辽宁省各级党委、政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干部群众的关心和支持,得到新闻媒体、出版界及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谨以课题组负责人的名义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研究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一课题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第一,尽快成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工作协调小组。由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省份联合研究方案,上报国家决策,并由国家有关部门、有关省市等相关单位共同组成工程项目前期研究协调小组,加强对该项目的审批可行性研究,规划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领导,使这一工程的研究与策划工作由专家研究层面上升为国家决策层面。
第二,推进工程的立项可行性论证工作。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工程、交通、科研、社会等方面专家,就有关专题展开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工程实施方案。课题组将以多年形成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课题成果为基础,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借鉴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和杭州湾大桥建设的经验,分解研究任务,落实研究经费,继续展开深入全面的研究,为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在国家即将启动“十二五”规划之时,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项目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项规划,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第四,启动蓬长试验工程。蓬莱—长岛的跨海通道,作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先期工程,具有投资规模小、工程难度低等优势,可以先行启动进行规划、研究和建设,为整个工程项目探索思路,积累经验。
——这一课题研究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深入进行?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世界级的一项特大工程,它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和多方面,需要持续较长时期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目前,尽管课题组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前期成果,但仍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和探索,尚需开展或深入研究的问题有: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技术方案;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运输能力分析;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技术经济分析;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经济贡献预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环境影响评价;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系统建模与仿真;渤海海峡可再生能源潜力及开发利用路径方式;渤海海峡潮流与泥沙移动及其对跨海通道影响;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登州水道段桥隧比较;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地质环境、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地震预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文物普查与保护;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海上气象影响等。其中许多题目,已经超出课题组的研究能力,如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技术方案,课题组前期已经研究制定了三个方案,分别为南桥北隧、伏贴式海底隧道和海底潜伏隧道。但由于时间、经费、技术力量和条件的限制,前期的工程技术方案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难以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亟须国家有关部门成立专业研究团队,进行深入研究,并组织相关部门,对渤海海峡进行海洋和海底环境勘测和调研。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回顾过去,我们的课题研究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有太多的记忆让我们刻骨铭心,有太多的喜悦值得我们长久回味。在这种感悟与收获交织成的情感世界里,我们更多的是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对与之密切相关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的希冀与盼望。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愈来愈深刻地亲身感受到,个人的追求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结合得如此密不可分。我们国家和民族今天的辉煌与荣光,正是以往怀揣于胸的无数希望与梦想得以实现后的积累;同样,也因为拥有无数希望与梦想,才会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迸发出无法估量的潜能,奠定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我们的希望与梦想源于自信,自信源于成熟与实力。怀揣希望与梦想上路,会让我们产生一股神奇而持久的力量,引导并激励我们一路前行。因为心中有希望与梦想,我们才会执着于脚下的路,坚定自己认准的方向,不会因为种种诱惑而迷失自我,更不会因为暂时的艰难险阻而萎缩退却。像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这样的特大工程,时间倒退回去十年、二十年有人怀疑它能否建成丝毫也不觉得可笑,因为当时我们的国力以及许多条件都不够成熟,今天也会有人怀疑它的可能,但许多人都能找到理由和实证与之争辩,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视野与观念也不同了。我们更加坚信,我们国家和民族必将以坚实有力的步伐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我们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希望与梦想也必将随之得以实现。人间正道是沧桑,天堑必将化通途。
值得欣慰的是,在本课题最新研究成果即将面世之时,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关心下,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已着手启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项目工程的研究论证工作,这标志着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课题研究转入了关键性的新阶段。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为之不懈努力,积极作出新的贡献!


推荐内容


科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