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代序言

所属栏目:序言集

刚刚落下帷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个报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总结了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全面部署了2005 年政府的工作。《报告》的鲜明基调和主题,就是坚持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回顾去年成绩,令人鼓舞;部署今年任务,催人奋进。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和认真落实《报告》精神,群策群力,锐意进取,不断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新局面。
一、《报告》的主要特点是通篇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过去一年的成就和工作,实事求是,全面客观;从实践中得到的体会,思想性强、含义深刻;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清清楚楚、准确恰当,鲜明指出了政府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对2005 年的工作部署,思路清晰、重点明确、措施有力、切实可行。《报告》谋篇布局、框架结构面目一新;文风朴实,语言精练。全篇充分体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凸显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风格,充分反映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就其思想内容而言,《报告》主要特点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面总结和认真汲取我国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报告》不论回顾和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还是部署2005 年的任务和措施,都贯穿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总结工作和部署任务,无论对于妥善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红线,《报告》突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突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近两年来,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央及时、果断地实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与措施,这实质上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全国各方面的思想和行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完全正确的决策和部署。2004年中央用很大的力量进行宏观调控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发展思路和采取相应措施。总体上看,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应当充分肯定。同时,从当前经济运行的状况看,不少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宏观调控仍处于关键阶段,工作绝不能放松,否则会前功尽弃,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根据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报告》将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2005 年政府工作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突出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这是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动力。过去一年,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各项改革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投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迈出了重要步伐,推动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05 年必须用更大的力量推进改革开放,特别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推进改革,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要不断推进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作出这样的部署,反映了坚持改革开放不可动摇的决心和巨大勇气。
第三,突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加快建设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这也是2005 年《报告》的一个新亮点。过去一年,政府工作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加大对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继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2005年将继续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健全民主法制、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突出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这是政府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过去一年,各级政府努力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积极建设法治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制定一大批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在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报告》充分肯定了这方面的成绩。但是,从改革开放进程和建设现代政府的要求看,政府行政能力建设还有不小差距。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切实提高行政能力,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2005 年,要在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风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报告》对这些任务和要求,都作了明确阐述。这些方面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政府自身建设与时俱进、高标准严要求,向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二、2004 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成就显著和经验丰富的一年
2004 年,是各级政府应对新的挑战和考验的一年,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的一年。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过快、煤电油运紧张等一些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避免了经济大的起落。这一年,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报告》中一组组沉甸甸的数字,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4 年,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切实加强“三农”工作。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不断下降,粮食连年减产,农民增收徘徊不前。这次加强宏观调控,首先从加强农业入手。主要措施是: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量补贴,对主产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大幅度增加投入。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农民得到的实惠之多,是多少年来少有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明显增加。这对于稳定经济全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坚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这是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是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的关键所在。2003 年下半年以来,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都分行业出现过度投资,煤电油运供求全面绷紧。对严峻的形势,中央毅然决然地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控制投资总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加强薄弱环节。一是严把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控制投资需求膨胀,特别是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坚持有保有压。加大对农业、水利、能源、交通、环保和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三是从增加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协调供需关系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由于采取这些有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运行中的矛盾。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
——不失时机推进改革开放。在着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择机推出了一些重大改革举措。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推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制定并实施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改革措施。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展了增值税转型试点。与此同时,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扩大开放领域,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改革开放,既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也促进了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建设。
——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政府工作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加强宏观调控中,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支持,政策措施和财政投入较多地向社会事业倾斜。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研究和科技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项目取得新进展。新一轮教育振兴计划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加强。以建设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为重点,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得到加强。这些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高度重视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依法解决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同题,特别是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费已基本偿还,加大了全面清理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力度。进一步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社会保障的投入。同时,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及时做好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所有这些说明,政府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大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高度重视政府法制工作,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国务院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和任务。十分重视社会预警体系建设,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这些都是基础性、创新性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化解各类矛盾。这些措施,推进了民主法制进程,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2004 年不仅大步推进了各项事业,而且在丰富的实践中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各级政府增强了贯彻中央决策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提高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推动发展的认识和能力。成绩固然重要,经验更加珍贵。《报告》中讲的六个“必须坚持”工作体会,是对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应当加深认识和领会。这就是:必须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些丰富的经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是长期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2005 年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5 年是全面完成“十五”任务、为“十一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之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是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搞好五个统筹,更加注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
《报告》明确指出,2005 年在工作指导和部署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抓好“三个着力”:一是着力搞好宏观调控。进一步消除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二是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以改革推动各项工作,把深化改革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问题。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三是着力建设和谐社会。按照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这一个“统领”、三个“着力”涉及全局,关系重大,必须深刻认识、正确把握,在实际工作中合理安排,协调推进。
需要强调的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政府工作必须始终把握好的重大问题。这里的核心,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为中心,决不能不讲市场、不问消耗、不顾质量,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要注重促进城乡、地区、经济社会、对内对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中央提出2005 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 8% 左右,主要是为了使预期目标更加符合实际,既考虑了需要,也考虑了可能;既考虑了经济发展,也考虑了社会发展。还要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指导性的,可以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变化进行调整。各地区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不要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
《报告》从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和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对2005 年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这里主要阐述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是2005 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从2004 年以来宏观调控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任务相当艰巨。“行百里者半九十”,宏观调控不能半途而废。为了进一步搞好宏观调控,《报告》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明确部署:一是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要由前些年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松紧适度的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继续发行一定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主要是为了推进结构调整,加大对“三农”和社会发展等薄弱环节的投入。同时,要认真做好财税工作。二是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调控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金融风险。金融企业应积极支持有市场、有效益和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要,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三是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防止投资反弹。要坚持把好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政策,从严执法。同时,大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需要加快发展的薄弱环节。继续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努力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的状况。四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实行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政、税收、金融和产业政策,发展新型消费方式,改善消费环境,开拓农村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五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重点抑制生产资料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加强市场和价格监管。必须看到,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事关全局。各方面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执行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确保国民经济进一步向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人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这是中央全面估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深入分析当前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状况作出科学判断与重要决策。2005 年将进一步从多方面采取加强农业的措施。一是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继续在全国大幅度、大范国减免农业税,全部免征牧业税。鉴于今年已有26 个省(区、市)全部免征农业税,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中央财政还将增加对产粮大县的支持和对财政困难县乡的转移支付。二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农田水利、生态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六小工程”、旱作节水农业及县乡公路建设。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五是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目前,全国已有一亿多农民工进城就业,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新事物,应当予以鼓励和引导。要改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业环境,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研究制定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三)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顺利推进现代化事业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结构调整。要着眼于充分发挥现有企业作用,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重组。这样,既可以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铺新摊子,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又可以盘活用好存量资产,真正走内涵型为主扩大再生产的新路子,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缓解我国资源能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特别是要显著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此,要采取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实行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的强制淘汰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特别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发展节能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我们不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在节约能源资源方面采取更有力措施,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将会遇到极大的困难。
(四)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央确定的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内涵和重大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整体战略部署。这种符合各地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现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这种区域发展战略,必须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绝不会动摇,对西部大开发支持的力度绝不会减弱,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绝不会放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开局良好,要在加快改革、扩大开放中,主要依靠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一条实现振兴的新路子。要支持中部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东部地区要继续加快发展,特别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深化体制改革、转变增长方式和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走在前面。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协调区域发展,使全国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必然要求。
(五)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只有加快改革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妨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弊端,也才能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增强对加快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扎扎实实推进各项改革。2005 年要着重抓好六个方面:一是继续推进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是搞好农村税费改革,这是农村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全部免征农业税,取消农民各种不合理负担,彻底改变2000多年来农民种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实现这一目标只是农村税费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巩固成果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走更长的路。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搞好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上,这是更为重要、也是更为艰巨的任务。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已经确定的方针政策。坚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快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继续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建立依法破产机制。同时,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步伐,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推动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发展。三是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宽非公有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拓宽融资渠道,保护私有财产权和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四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搞好股份制改革试点。继续推进政策性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改革。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建设,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发展的各项制度,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资本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五是推进财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加快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完善出口退税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真正使企业成为投资活动的主体,行使投资决策权;同时,加快建立新形势下的全社会投资调控体系,建立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六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深化价格改革。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重点抓好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继续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深入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005 年,我国对外开放面临不少新情况,既有新的挑战,也有新的机遇。必须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商品出口,推进加工贸易加快转型升级。要继续积极合理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更好地把引进外资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结合起来。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抓紧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各项工作。
(六)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和建设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一要加快科技改革和发展。继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要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二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两基”攻坚计划。从2005 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学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到2007 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所有孩子都能够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这既是提高全体公民素质的需要,也是创造机会均等、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实行这一政策意义十分重大。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三要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2005 年要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队伍建设。要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强重大传染病及地方病、职业病防治,遏制艾滋病蔓延。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购销秩序,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继续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四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高“村村通”水平。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高度重视人才开发,加强各类型、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要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扶持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把实施范围扩大到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中央和地方都要加大这方面的投人。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依法扩大社会养老覆盖面,提高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要继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工资正常支付机制。改革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要高度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看病、住房和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增加扶贫投入,积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要加强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加大环保监督和执法力度。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方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做好政府立法工作。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依法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切实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
《报告》着眼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制度创新,着眼于建设现代政府和提高行政能力,深刻阐述了全面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强调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严格控制编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要巩固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果,及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要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重点是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精简机构和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只有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才能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
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调进一步推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和社会组织。政府应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只有坚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才能全面履行政府职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
三是改进经济管理方式方法。强调彻底改变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在新的形势下,各级政府抓经济发展,主要是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而不能包办企业投资决策、不能代替企业招商引资,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增强按市场经济规律管理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四是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五是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强调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实施国务院颁布的依法行政纲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制,加大对行政过错的依法追究和处罚力度。各部门都要加强内部管理,积极配合和支持审计、监察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管。
六是大力加强政风建设。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为民、求实、清廉。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坚决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切实减少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和文风。严格规范和控制各种检査、评比、达标活动。要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监管和管理。坚决制止奢侈浪费行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快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管,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于为人民谋利益。
只要坚持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推荐内容


科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