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历史成就 丰富的实践经验——《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代序言

所属栏目:序言集

励精图治铸辉煌,继往开来谱新章。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朱镕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报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全面总结了五年来全国各个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和政府工作的丰富经验,对2003 年政府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个报告特色鲜明,无论是结构框架、主要内容,还是表达方式和技巧,都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总体布局,体现了政府换届的要求,重点放在本届政府五年来工作总结,而五年总结又突出了经验体会,对下届政府工作提纲挈领地提出建议。报告五年工作,尊重历史,全面客观,主要运用大量数据、事实、工作思路和措施加以陈述,实事求是,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总结工作和提出建议,很少一般性议论,言简意赅,朴实无华。深入学习和全面把握《政府工作报告》的基本精神,对于正确认识五年来的卓著功绩、明确继续前进的方向,对于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辉煌成就 举世公认


《政府工作报告》用凝练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国内外环境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报告中指出,1998 年以来的五年,是很不平凡的五年。历史正是这样。在这五年中,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国内产业结构矛盾十分突出,经济体制深层次矛盾凸显;1998 年、1999 年连续遭受特大洪涝灾害。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指挥若定,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战胜了种种困难和风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我国不仅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出现经济衰退,而且抓住机遇,极大地发展了自己,在多年努力的基础上,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这些成就鼓舞人心,值得大书特书。《政府工作报告》从五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防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和外交工作等八个方面,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这里重点阐述其中四个方面。
(一)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迈出重要步伐。五年来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从1998—2002 年,我国经济一路高歌。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跃上8 万亿元、9 万亿元和10 万亿元三个台阶,2002 年达到10.2 万亿元,居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五位,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7%,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2%的增长速度。五年内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没有出现波动,为过去几十年所罕见。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国财政收入从1997 年的8651 亿元增加到2002 年的18914 亿元,平均每年增加2053 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从1399 亿美元增加到2002 年的2864 亿美元,增长一倍多。五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2 万亿元,特别是发行6600 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带动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形成3.28 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办成不少多年想办而没有力量办的大事,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五年来全国共安排基础设施投资38953 亿元,为前五年的2.3 倍。集中力量,高质量、高速度建成了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一批重大水利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和竣工。交通建设空前发展,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邮电通信建设突飞猛进。能源建设继续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明显加强,许多城市面貌有很大改观。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大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结构调整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是西部大开发开局良好,区域发展朝着协调方向迈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三年来,国家通过加大建设投入、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实施优惠财税政策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发展。新开工36 项重点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干线公路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科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也是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的突出表现。五年来国家共投入5800 亿元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1950 年到1997 年投入总和的1.7 倍。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总体上得到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重点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资源保护取得新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6.45‰,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时期。总之,这五年整个经济不仅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结构调整进展明显,是效益好、有后劲和可持续的发展。这是近五年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
(二)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这几年打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战,并取得重大突破。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公有制经济在调整和改革中发展壮大,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取得成效。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控制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活力和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国有中小型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城乡集体经济得到新的发展。股份制经济不断扩大。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扩大出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资本、产权、土地、技术和劳动力市场加快发展。现代流通和营销方式不断拓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国先后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击走私、骗税骗汇、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进行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建筑市场、集贸市场、旅游市场,依法惩治了一批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分子。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逐步改善。金融、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初步形成。改革了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保险业监管体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不断推进。整顿和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取得重要进展。证券业在逐步规范中发展。保险业改革不断深化。金融监管不断加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成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中央和省两级实行部门预算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税制改革和税收征管改革成效显著。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方式实现多样化。住房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确立。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开始试点。可以说,这几年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全面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
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对外贸易连续跨上几个台阶,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97 年的3252 亿美元增加到2002 年的6208 亿美元,世界排名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五位。利用外资水平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实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61 亿美元,超过1979 年到1997 年的总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不断扩大。我国于2001 年12 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由于应对有力,实现了良好开端。
(三)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成就突出。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明显加快。基础教育“两基”目标实现并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得到加强。高等学校从1997 年起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考录取率从36%提高到59%;2002 年高等学校在校生1600 万人,是1997 年的2.3 倍;五年全国本专科毕业生1300 万人,毕业研究生31 万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建成结构比较完整、专业门类齐全的职业和成人教育体系。民办教育迅速发展。素质教育得到加强。
(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总体达到小康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 年的5160 元增加到2002年的7703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90 元增加到2476 元。农村贫困人口由4960 万人减少到2820 万人。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市场繁荣,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7 年的2.73 万亿元增加到2002 年的4.1 万亿元,平均每年实际增长10.5%。消费结构优化。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生活环境质量提高。医疗保健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年来,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和外交工作等方面都取得新的成绩。
五年的辉煌成就,意义重大。这集中说明,我国社会生产力又跃上新台阶,国家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在我们这样一个近13 亿人口的国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经济繁荣,国运昌盛,百姓安康,社会稳定,事业兴旺,为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年的辉煌成就,举世公认。国际社会和国际权威机构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这几年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是一个奇迹”;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中说,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地区”;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撰文认为:“中国现在是真正的大跃进”。
五年的辉煌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领导和决策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的结果。各级政府忠实履行职责,不畏艰难,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国家会铭记这五年,人民会铭记这五年,历史会铭记这五年。
五年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说明,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各地方、各部门、各方面执行中央的决策是得力的。只要坚持执行被实践证明是正确有效的方针政策,我国各项事业就一定会在新的起点实现更大的发展。

丰富经验 弥足珍贵


举世瞩目和国人称道的五年辉煌成就,将彪炳于中华民族发展史册。在丰富生动的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更加珍贵。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五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概括了五年来政府的主要工作体会和经验,也是报告的主要部分。报告指出:“在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政府工作报告》集中讲了九个方面的重要经验和体会。这些是实践的总结、理论的升华、智慧的结晶。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针对性、指导性都很强,是党和国家极其宝贵的巨大财富,应该倍加珍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重点加以把握和领会。
——坚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最重要的,应当是着眼于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敏锐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增强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近五年中央正是这样做的,这是最重要的宝贵经验。五年来,面对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困难局面中央采取的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转为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紧缩趋势,并在实践中适时完善政策措施,把握调控力度,确保取得成效。从1998 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开始显现时,中央就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利用国内资金和物资充裕的有利条件,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连续五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 亿元,集中力量加强经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在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使用中,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共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科技教育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注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发行这些长期建设国债,有力地引导和带动了银行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使五年内全社会投资需求不断扩大。同时,重视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增加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施鼓励消费的政策。所以,形成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这几年宏观调控的成功之处,还在于高度重视做好金融工作,加强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特别是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保持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支持,又防止盲目放松银行信贷。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持续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年,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和手段,也都着眼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方面政策密切配合、相互协调,也是宏观调控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使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已是人们共识的真理。但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实现有市场、有效益的速度,才会有健康、持久的快速发展,也才是真正的硬道理。在我国经济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调整结构,我国经济就不能继续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就难以提高。各级政府坚持把各方面主要精力引导到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取得了显著效果。特别是紧紧抓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这个关键。这几年,集中力量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新上加工工业项目,比较好地防止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十分重视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使我国信息产业在较短时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采取国债贴息、改进技改项目审批办法等措施,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五年全国共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66 万亿元,一大批大型企业走出了依靠自身力量提升技术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的新路子。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关闭了一大批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淘汰了一大批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了部分过剩生产能力。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改善发展环境,推行现代经营方式和技术,使传统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支持和鼓励现代化服务业发展。这几年,正是由于抓住了产业结构调整这个环节并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整个经济趋于协调发展。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这几年,针对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同时,出现了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新情况,各级政府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倾注了极大精力,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政策支持、加强信息和技术服务,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布局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抓住粮食供给充足的有利时机,实行退耕还林,既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又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坚持因地制宜,不搞行政命令,尊重农民意愿。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坚持购销市场化是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但在改革步骤上,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保护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力,积极稳步推进。1997年、1998 年和2001 年,中央不断提出和完善改革措施,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为支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家投入了很大数量的资金。棉花购销市场化改革也不断深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从2000 年起,在安徽等地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2 年试点扩大到20 个省区市,试点地区农民负担平均减轻了30%。为支持这项改革,近三年中央财政投入资金近336亿元。同时,进行了乡镇机构、农村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配套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场伟大变革,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五年来,国家财政支持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达4077 亿元,比前五年的累计增加1852 亿元。国家还将国债资金较多地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坚持开展东部和西部地区协作扶贫。经过多年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道路。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支持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清理和纠正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根本解决“三农”问题,这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坚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加强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不坚决推进改革,国有企业就没有出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会遇到极大困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几年各级政府知难而进,敢于碰硬,使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积极推行规范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到境外上市。五年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境内外新增上市公司422 家,筹集资金7636 亿元,其中在境外筹资352 亿美元。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过程,也是把国有企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的过程。二是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支持具有优势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强做大,使他们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同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批企业平稳地实施关闭破产,形成了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三是减轻企业负担和历史包袱。对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已实行债转股的企业,降低了资产负债率,多数已扭亏为盈。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企业冗员过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四是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强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五是大力加强企业外部监督。国务院先后向一批重点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派出了监事会,对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取得重大进展,一个重要的决策和经验,就是切实做好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几年,坚持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方针,相继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1998 年以来,2700 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先后有1800 多万人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同时,逐步完善“三条保障线”。各级政府逐年提高了对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方面的资金投入。从2001 年起,在辽宁全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实践证明,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再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是相互配套的完整体系。只有全面贯彻执行,才能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实现。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
——坚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只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坚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壮大自己。这几年,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我们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开创了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果断采取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出口大幅度增长,连续跨上了几个大的台阶。同时,进口了大量国内急需的设备、技术和短缺原材料,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到境外投资办企业,带动设备、零部件出口和劳务输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把吸收外资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着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门人才。外商投资领域明显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倾斜,全球最大的500 家跨国公司中有400 余家在华投资,设立研发中心近400家。所以,这几年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明显提高。
——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国民素质。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几年,始终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极其重要的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较大幅度地增加科技、教育投入。五年来,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累计2500 亿元,比前五年增加一倍多。2002 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3366 亿元,是1997 年的1.8 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7 年的2.5%提高到2002 年的3.3%。从1998 年起,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科技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改善了科研条件,推动了科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二是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1999 年以来,先后对应用型科研机构实行了企业化转制改革,对有条件的公益类科研机构也实行多种形式面向市场的改革,初步建立起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机制。对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实行了重大改革,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三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这几年,始终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投入,从源头抓起,坚持标本兼治。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1998 年发生特大洪水后,在重点林区和长江、黄河上中游开展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在生态脆弱地区有步骤地开展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在长江流域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政策。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强化对土地、矿产、淡水、海洋和生物等资源的管理。强化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正是采取了这些重要措施,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步伐。
——坚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掉。这几年,经济体制改革攻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由于坚持贯彻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十分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最重要的是,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始终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预防和减少犯罪;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这几年,政府在自身建设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一是对政府机构实行了重大改革。主要是进一步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1998 年把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 个减少到29 个,内设机构减少四分之一,人员减少一半。2001 年,又撤销了9 个国家行业主管局,进一步提升市场执法监管部门的职能和地位。这样的改革,进一步改变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机构框架。地方政府也进行了相应改革。机关后勤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政企分开迈出重大步伐。中央、地方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不再经商办企业。这些多年积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解决,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二是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事坚决不管。这几年,大力改革了行政审批制度,对原有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国务院已取消了 1195 个行政审批事项,各级地方政府也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执法监督,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加强。积极倡导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努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三是十分重视队伍和作风建设。本届政府任职伊始,就对政府工作人员提出了“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加强了对公务员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教育与培训,努力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依法惩处了一批违法违纪的腐败分子。实践证明,只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使各级政府成为人民真心拥护和满意的政府。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必须继续坚持。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这些经验和体会,都极其重要和宝贵。从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本届政府工作布局的总体思路和鲜明特点:牢牢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围绕实现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坚定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始终着力解决“三农”和国有企业改革这两个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不竭动力和坚实后劲;十分注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给改革开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试想,如果这几年不全面地、一以贯之地这样做,就不会有五年来国家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好形势,就不会有五年来我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的可喜局面。这些经验,既是过去五年中各个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保证,也对今后推进现代化事业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乘胜前进 前景美好


2003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做好2003 年的政府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当前形势,既要看到有利的条件,又要看到困难和矛盾,既要看到面临的历史机遇,又要看到遇到的严峻挑战。总体上看,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经过20 多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物质技术基础和外汇储备比较雄厚。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世界经济虽然出现一些复苏迹象,但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前景不明,欧盟经济回升乏力,日本经济仍未摆脱低迷状态。这些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从国内看,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中还有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经济增长仍受到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不合理的制约;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为突出的薄弱环节,农民增收缓慢;相当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压力很大。因此,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变挑战为机遇,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更大胜利。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关于2003 年工作的部署,《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政府工作提出了建议。这里,重点阐述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任务。
(一)继续扩大国内需求,实现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综合分析国内外各种情况,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左右,这是必要的,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努力保持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为此,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在目前情况下,这比增加投资需求更为重要。要继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继续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拓宽消费领域。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今年发行1400 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有利于集中必要的资金加强国家急需的建设和重点方面,也有利于吸引和带动社会资金,扩大投资需求。关键是要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一些地方房地产投资增长过猛、高档房地产开发过多的现象,应引起高度注意。在继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优化信贷结构,改善金融服务。规范发展证券、保险、货币市场。认真做好财税工作,继续大力做好增收节支。依法强化税收征管,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各级财政要切实调整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
(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要继续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做好“三农”工作。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进一步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快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县乡公路、农村能源、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设施等建设。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同时,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合法权益等。
(三)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广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抓紧搞好钢铁、汽车、建材等行业的发展规划和调整,防止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扎扎实实推进西部大开发,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打好基础。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防沙治沙。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要把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和振兴作为突出的重要任务,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为此,要研究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这是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推进国有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完善监督机制。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大企业到境外上市。加快形成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好军工等困难行业的企业调整、重组和脱困工作。继续完成电力、电信、民航等待业改革。自上而下有序地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金融、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理顺分配关系。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继续抓好专项整治,突出重点,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严格执法,逐步把市场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通过改革和整顿,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做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各项应对工作,认真行使权利,履行承诺义务。稳定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坚持以质取胜,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优化进口结构。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和专门人才,支持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类所有制企业,采取合资、独资、联营等形式开展跨国经营,带动国内商品特别是资本货物出口。积极推进多边、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
(五)进一步做好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认真落实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有企业要坚持减员增效与促进再就业相结合。广辟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在扩大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规范发展劳动力市场。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就业,积极提倡和推广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
继续加强“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和保障对象补助水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妥善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问题。多渠道筹集和管好社会保障基金。建立和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求助制度。搞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
《报告》对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都提出了今年的重点任务的措施。《报告》还就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做好宗教和侨务工作;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继续做好对台工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继续做好外交工作等方面,提出了任务,做出了部署。
以上工作建议,保持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切实可行。今年政府工作的任务是繁重的。各地方、各部门应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使今年贯彻十六大精神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战略部署。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以雄健的步伐迈上新的辉煌征程。展望国家美好的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心潮激荡。我们坚信,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一致,发愤图强,一定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推荐内容


科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