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代序言

所属栏目:序言集

今年,是我国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审查和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这两个重要文件,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征程、提出新的要求、作出新的部署,顺时势、合民意、聚人心,是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的行动纲领。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这里,主要就如何领会和把握《报告》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精神,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与时俱进,别开生面


今年的《报告》,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产物,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结晶,通篇贯穿着改革创新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富有创意,令人耳目一新。概括地说,《报告》有以下四个鲜明特点:
第一,以报告年度工作为主,兼顾五年规划纲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制定并实施了五个五年计划。从“七五”计划时期开始,每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第一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审查和批准五年计划时,国务院总理报告政府工作大都主要讲五年计划,即回顾总结前五年工作和成就,阐述以后五年的任务和措施,简略讲年度工作部署,有的报告甚至是全部讲五年计划内容。今年《报告》的突出特点,是改变以往一贯做法,开创新的报告方式,将年度工作与五年规划纲要合并报告,既总结去年工作、部署今年任务,又回顾过去五年工作、阐述今后五年任务,以年度工作为主,对《纲要(草案)》作简要说明。这种谋篇布局,别开生面。
这样做,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一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现在的五年规划与过去的五年计划,在性质和内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十一五”规划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规划中的指标大多是预期性、导向性的,虽然有不少方面明确了政府工作的重点和责任,但不少规划目标和任务需要在年度工作中根据形势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因此,《报告》的方式和内容也应当有所改变。二是《报告》侧重总结去年工作和部署今年工作,并阐述五年规划纲要,做到既有长远期,又有近期实际行动,兼顾了当前和长远。三是人民群众关心长远发展,更关心解决当前的问题,对年度工作讲得具体和明确一些,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回答和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报告》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也便于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四是《纲要(草案)》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为依据的,是《建议》的具体化和展开。温家宝总理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已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对《建议》作过系统和清晰的《说明》,这个《说明》已公开发表,在这次全国人大会议上对《纲要(草案)》作扼要的说明,可以避免与《建议》说明重复。五是“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是国务院根据中央《建议》编制的,《报告》中单独列为一大部分作出说明,体现了政府重视五年规划,也便于人大会议期间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审查质量。总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政府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风貌,也充分反映了对人民负责、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第二,通篇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这是《报告》内容的鲜明特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根本指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妥善解决当前发展进程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是使我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保障。《报告》无论是回顾总结去年的工作和成就,部署今年的任务和措施,还是作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都着眼于以人为本、搞好“五个统筹”,强调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注重社会公平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三,着力解决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出重点,带动全局,这是科学的领导方法。《报告》无论是总结工作还是部署工作,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注重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搞好宏观调控,解决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对外贸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强“三农”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保护环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这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报告》在总结2005 年和过去五年工作、部署今年和以后五年任务中,都把这些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报告》通篇贯穿以人为本,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把抓紧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特别是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强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彰显出通过改革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第四,文风朴实无华,语言简洁明快。在两万余字的《报告》中,既阐明了2005 年和今年工作,又说明了五年规划纲要。内容丰富,主线清晰,秉要执本,详略得当。总结工作,全面客观,实事求是;部署任务,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无论是分析问题,还是阐明观点,都简明扼要,很少有空泛议论,字字落地有声。文风的改进,反映了政府职能和政风的进一步转变。

总结工作,实事求是


2005 年是“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各级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进取,开拓创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报告》开门见山,高度概括了一年来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一组组耀眼的数字和事实,向人们展示,过去的一年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报告》系统地总结了2005 年主要工作。概括起来说,国务院去年工作思路和布局,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四个注重”。
第一,注重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这是去年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特点。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较大、房地产领域矛盾突出、粮食价格波动、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问题,采取适时适度调控措施。包括:继续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综合运用财税、货币、土地等政策手段,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遏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和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同时,进一步增加农业、能源、交通、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的投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保持粮价基本稳定。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继续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通过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保障了全年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第二,注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继续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各项支持农业的政策和工作措施出台早、力度大。加快减免农业税步伐,在全国取消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从而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制定和实施了能源、重要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支持重点行业健康发展,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突出抓了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和政策措施,启动一批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治理。以上这些表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迈出了新步子。
第三,注重深化体制改革和推进对外开放。着力于改革攻坚和体制创新,适时推出了一些酝酿多年和难度很大的改革,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区、市)由上年的8 个扩大到28 个;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已在29 个省(区、市)展开。国有企业改革迈出新步伐,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快,目前全国50%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已成为多元持股公司制企业。邮政、铁路、交通、烟草等垄断性行业改革有了新突破,有的制订了改革方案,有的已取得重要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金融改革力度加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逐步推开,到2005 年年底已有421 家企业完成改革或进入改革程序;国内外广为关注的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经济、金融平稳运行。财税、投资、价格改革继续推进。可以说,2005 年作为“改革年”,改革攻坚力度加大,改革步子加快,改革成效显著。在对外开放方面,积极应对新情况新问题,调整出口退税、关税和加工贸易等政策,严格控制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妥善处理与欧美的贸易摩擦。同时,稳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利用外资保持较大规模。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第四,注重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加大政策支持、财政投入和工作力度,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在科技方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完成并于今年初颁布实施;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在教育方面,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对重点贫困县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继续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在卫生方面,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卫生工作,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进展顺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不断扩大。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突出位置,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等就业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救灾和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了新进展。
2005 年的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决策和部署。实践证明,中央确定的各项任务和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所采取的措施是及时、有效的。这些正确决策和取得的成效,彰显出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提高。完全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统一思想,齐心协力,扎实做好工作,就一定能够把我国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报告》不仅实事求是地总结了2005 年的工作成绩,还深刻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强调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又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主要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偏高;部分行业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开始显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指出这些问题是完全必要的,说明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分析是清醒的、全面的,符合实际情况。从政府工作和自身建设看,还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一些工作落实不够,办事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甚至贪污腐败。严肃地指出这些问题,说明政府正视而不回避矛盾,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也说明,政府对人民高度负责,励精图治,不懈进取,奋发有为。

部署任务,重点突出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政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央对今年全党全国工作的总体部署,《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全面落实”、“三个坚持”、“四个原则”。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持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抓好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这些基本思路和原则是通观全局提出的,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对此,我们要全面认识,深刻领会。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既十分重要,又相当艰巨。这是因为,第一,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做好政府工作,不仅可以巩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且可以为明后年乃至今后五年改革发展打好基础。第二,今年面临不少“两难”的棘手问题。例如,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既要调整和消化部分行业过剩产能,又要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既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又要继续发展对外贸易。这些方面都需要权衡利弊,正确把握,妥善处理。第三,今年国际上还有一些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包括国际油价仍在高位波动,走势难料;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可能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比较大。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充分考虑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未雨绸缪;同时,要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报告》对今年政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这里,略加阐述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政府工作始终要把握好的重大问题,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着眼点,由于今年面临的情况比较复杂,尤其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需要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趋势的变化,采取正确的应对之策。为此,要进一步搞好宏观调控。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和财政赤字。这是中央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作出的决策。从今年开始,参照国际通行做法,采取国债余额管理方式,管理国债发行。这种做法是:全国人大不再具体限定中央政府当年国债发行规模,而是通过限定一个年末不得突破的国债余额最高限,以达到科学管理国债规模。这样,有利于控制国债总规模,加强财政管理,防范财政风险,促进国债市场平衡发展,也有利于政府在批准限额内自行决定具体的发行数额和合理安排国债期限结构,还有利于促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和预算内投资要保证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使金融、货币政策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和加快自主创新的需要。
《报告》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国内需求。这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统筹考虑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坚持以内需为主,是我们必须实行的重大方针。即要扩大投资需求,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为此,《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首先,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一方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更加注重“多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时工资制度,建立并完善防止工资拖欠的有效机制,增加城镇居民和农民工收入。扩大消费需求,还必须抓紧解决影响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以利于稳定支出预期,扩大即期消费。要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完善消费环境和政策,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居民增加消费。认真落实这些措施,消费需求就会有较明显的扩大。在目前情况下,投资仍是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必须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当规模。鉴于当前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投资结构也不合理,必须坚持有保有压的方针,综合运用土地、货币和产业政策,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法律手段,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引导和促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今年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关键是推进住房供给结构调整,增加普通住房供应,深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健康发展。这是在对当前房地产形势作出全面、正确估量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有利于统一各方面的认识和行动。
第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必须充分认识这项决策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抓好。为此,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着力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报告》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强调今年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出发点。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投资方向和结构的重大转变,是今后经济工作的一个大动作。还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拉动整个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拓宽农村就业门路,合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这个在我国长达2600 年的古老税种从此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当然,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关键在于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搞好这些改革意义更深刻,难度也更大,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报告》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规划;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我们要全面、正确地领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策的内涵、实质、重点和要求,积极而扎实稳步地推进,防止出现偏差和走弯路。
第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这是经济工作必须紧紧抓住的主线和关键,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一方面,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这也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这项调整,情况复杂,涉及面广,难度较大,但又非做好不可。如不抓紧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任其发展下去,经济结构不协调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企业一旦关闭破产,银行呆坏账也会增加,还会造成大量的失业人员。《报告》明确提出了做好这项工作的主要措施,应当全面、深刻地领会和正确把握,既要有力推动产能过剩行业调整、改组、改造,又要尽量减少损失和社会震动。缓解我国日益加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大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报告》强调抓好资源节约工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要求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部署了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工作。认真做好这些工作,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就会进一步见到成效。
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继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报告》按照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继续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方面,作出了明确部署。这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决策和部署,应当认真贯彻执行。
第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报告》提出的又一重大任务。目前,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要把加快科技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今年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报告》从明确重点、深化改革、加大投入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争取今年有个良好开局。大力发展教育是我国不断走向繁荣昌盛的真正希望所在。今年《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是用较多篇幅专门阐述加强义务教育。国家将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今年在西部地区实施,明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由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还要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困难的问题,让所有应受到义务教育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同时,加强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行加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重大举措,必将显著地增强全体国民素质,大大地提升国家现代化水平。
第五,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有效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报告》突出强调改革的重要性,有利于统一思想,坚定改革决心,继续把改革推向深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是我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必须坚定决心和信心。今年要在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方面继续取得新进展。特别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大国有独资企业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重点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要围绕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制,深化财税、投资、价格改革,继续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在新的形势下,要认真研究新情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倡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善于总结改革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加强改革措施的协调,使各项改革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是把改革引向深入的关键。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十分重要。要实行互利共赢战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注重优化进出口结构,努力改善进出口不平衡状况。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发展和壮大自己。要认真做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基本结束的各项应对工作。
第六,高度重视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这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报告》强调要切实做好就业、社保、医疗、安全生产等工作,而且都用了较大篇幅作出明确部署,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这是完全必要的。在就业方面,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从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在社保方面,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快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加大扶贫投入和工作力度。在医疗卫生方面,着眼于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重点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医药生产流通秩序。近几年,我国重特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各级政府在多方面已采取了许多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问题还很突出。《报告》着重讲了加强安全生产问题,深入分析了事故多发的原因,强调“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只要认真落实这些措施,安全生产形势就一定会逐步得到好转。《报告》对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对健全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广泛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部署。做好这些工作,既能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又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提纲挈领,画龙点睛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纲要(草案)》,提出了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是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报告》起到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解疑释惑的作用,对《纲要(草案)》作了精辟概括和简要说明。
第一,阐述了《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和主要特点。《报告》对《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作了简要回顾。明确指出,《纲要(草案)》是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精神编制的,编制的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纲要(草案)》力求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贯穿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体现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并明确了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责任。《纲要(草案)》从规划的内容、指标到规划的形式都有所创新。《报告》还指出,《纲要(草案)》的制定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具有科学性。
第二,总结了“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情况。《报告》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的成绩。强调指出,过去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五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这些辉煌成就为“十一五”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继续奋勇前进的信心。《报告》还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包括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等。这样做是必要的。只有既充分看到成绩,又清醒看到问题,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防止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也才能提出正确前进的方向、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
第三,阐明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和主要目标。《报告》指出,《纲要(草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建议》提出的重要原则。《报告》着重就关系全局的两个重要目标作出了简要说明。一是关于经济增长速度。《报告》指出,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这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需要与可能提出的。按照新近公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和2005 年经济增长实际结果,“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原来预计的高一些,“十一五”年均增长7.5%,将会超过中央《建议》提出的201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 年翻一番的要求。这个目标是积极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重要的是,这个目标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的,各地要处理好速度和结构、效益的关系,不要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速度。二是关于节能和环保问题。《报告》强调,“十一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目标,是针对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现实和长远利益的需要,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尽管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很大,但必须完成。
第四,明确了今后五年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纲要(草案)》对“十一五”改革发展任务作了全面部署,《报告》对此作了简要概括。指出“十一五”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首位和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二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要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四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五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主要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民经济市场化,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扩大开放中注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六是努力建设和谐社会。主要是做好人口工作,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只要集中精力抓好这些重点任务,我国经济实力就会再上一个新台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会逐步完善,城乡人民生活就会继续改善,社会发展水平就会进一步提高,整个现代化事业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转变职能,从严治政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政府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是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责、做好政府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这不仅是今年也是“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新一届政府组成以来,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和机制,推进政府政务公开,加强行政监督和行政责任追究,坚持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形势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还有不小差距。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建设现代政府的要求,《报告》强调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这是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和推进对外开放的关键。只有在这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才能取得整个改革的新突破,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至关重要的是,继续推进政企分开,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坚决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交给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这样,政府才能够集中力量履行好应尽职能。同时,要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包括切实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主要为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而不直接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要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把工作着力点和社会资源更多地转向这两个方面。还要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各级政府都应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要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是建设廉洁政府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关键是要认真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项任务和措施。特别要集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和政府采购等领域商业贿赂问题,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还要继续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着力解决教育乱收费、医疗高收费等突出问题。这既是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也是建设廉洁政府的重要任务。
三要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要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这是建设为民、务实、廉洁政府的根本和基础。要着力抓好从政宗旨、纪律、作风教育和建设。坚持从严治政,赏罚分明。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顾全大局,加强纪律性,做到令行禁止,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求真务实,力戒空谈,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和浮夸作风。所有工作都应有布置、有检查,把各项任务和部署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向未来,我们国家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十一五”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十分关键时期,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信心,团结奋进,锐意创新,全面完成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实现“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为把“十一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谱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篇章而奋斗。


推荐内容


科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