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所属栏目:《论语》言论

本章是孔子关于君子修德的言论,话虽不多,内容却很丰富,大体有以下几个内容:一是神情举止要严肃、庄重,否则就难以树立权威,学业也难以扎实有成;二是修德要以“忠信”为主,事上敬忠,交友主信;三是交友要慎重,亲近君子,远离小人;四是知错即改。这里重点评析“无友不如己者”,其他内容则分别在《忠(敬)》《信》《学》《过毋惮改》等部分中另作评析。
“无友不如己者”是孔子交友之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友”是动词,为结交朋友之义,相同言论亦见《子罕篇》,只是个别文字稍有出入。
关于“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历代《论语》注家意见不一,莫衷一是,分歧主要在“如”字上,大体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如”作“比得上”“比及于”“优胜于”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和那些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比不上自己”的标准是什么呢? 持这种观点的注家把上句“主忠信”与本句联系起来解读,认为“忠信”就是“如”的标准。《皇疏》:“凡结交朋友,必令胜己,胜己,则己有日所益之义;不得友不如己,友不如己,则己有日损,故云‘无友不如己者’。或问曰:‘若人皆慕胜己为友,则胜己者岂友我耶也?’或通云:‘择友必以忠信者为主,不取忠信不如己者耳,不论余才也。’或通云:‘敌则为友,不取不敌者也。’蔡谟云:‘本言同志为友。此章所言,谓慕其志而思与之同,不谓自然同也。’夫上同乎胜己,所以进也;下同乎不如己,所以退也。”前人几乎把所有容易让人产生疑惑的问题都问到了。确实如此,如果人人都抱着“无友不如己者”的交友心态与人相处,那么天下岂不是没有朋友了吗? 所以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是特指“忠信”方面比不上自己的人,而非泛指其他方面。《集注》、刘氏《正义》以及今人杨伯峻、钱穆等人均持此说。
二、“如”作“如同”“类似”“均齐”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和那些与自己不同道(同类)的人交朋友”。晚清学人黄式三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依旧注,承‘主忠信’,反言之,‘不如己’谓不忠不信而违于道者也,义亦通。”《集释》:“不如己、如己、胜己凡三等。不如己者,下于己者也。如己者,与己相似,均齐者也。胜己者,上于己者也。如己者德同道合,自然相友。孟子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此皆友其如己者也。如己者友之,胜于己者己当师之,何可望其为友耶?”季羡林在《耄耋新作》中也说:“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如’字有两解:一是‘如同’;二是‘赶得上’。我取前者。”以上诸说均将“如”训为类同、如同。其实这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并无本质区别,“如己者”和“胜己者”只是道德修养的境界不同而已。
三、全句读法完全改变,“友”作名词“朋友”解,“无友”就是“没有哪个朋友”的意思,“如”仍然作“比得上”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哪个朋友比不上你”。南怀瑾《论语别裁》:“‘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聪明智慧大约相差不多,反应快叫聪明,反应慢叫笨。你骗了聪明的人,他马上会知道,你骗了笨人,尽管过了几十年之久,他到死终会清楚的。……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 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而且根据上下文,根据整个《论语》精神,这句话是非常清楚的,上面(“君子不重,则不威”)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别人。过去一千多年来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这怎么通呢?”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也说:“‘无友不如己者’,作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并非真正不去交结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如是后者,在现实上不可能,在逻辑上作为普遍原则,任何人将不可能有朋友。所以它只是一种劝勉之辞。”这些说法虽然突破了传统意义,标新立异,但是想当然的成分居多,容易对《论语》初学者造成误导。尽管南怀瑾说“根据整个《论语》精神”来解读孔子言论,但是“精神”不是游离于文字之外的信马由缰,比如他说孔子如果把“无”作动词用就会用“毋”,恰好《子罕篇》中就写作“毋友不如己者”。
上述三种观点,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孔子本意? 第三种观点显然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了。第一、第二种观点的差别并不大,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如”字。根据“内证高于外证”的原则,大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论语》中“如”字的基本用法。“如”在《论语》共出现111次,用作动词的主要是“像……”“似……”的意思,比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显然,这里的“如”是“像”“似”的意思,而不是“同”的意思,孔子说颜渊“如愚”,其实颜渊并不是真的“愚”。换言之,在“如”的用法中没有“如同”“类似”等义,如果需要表达“如同”“类似”等义时一般都单用一个“同”字,比如“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把“如”释为“如同”“类似”并不符合当时的语言表述习惯。
其次,孔子尚贤崇德,他反复强调:“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见贤思齐”是孔子交友的一个重要原则,他希望能和道德高尚的贤能之人结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学到有益的东西。按照这样的逻辑反向推理,孔子当然不愿意和那些道德修养低下的不贤不肖之人交结朋友,即“无友不如己者”,因为这些人对自己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妨碍自己修身立德。为了能够多结交良师益友,少结交拖累自己的朋友,孔子把朋友分为“益友”和“损友”两类,《论语·季氏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正直、诚实、学识渊博的人值得多交朋友,虚伪、浅薄、夸夸其谈的人则不适合做朋友。后来有人对孔子的这种交友观念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鲁迅先生曾批评道:“孔老先生说过:‘无友不如己者。’其实这样的势利眼睛,现在的世界上还多得很。”其实,“无友不如己者”和“择仁而处”“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取舍不同而已。况且不主动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并没有什么不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懦夫交朋友,自己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勇士。所以孔子进一步解释道: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故曰丹之所藏者赤,乌之所藏者黑。君子慎所藏。
社交环境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就会被同化,所以交友不可不慎!
再次,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主要是指“忠信”等道德修养方面,他曾明确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里的“如”与本章用法相同。可见,孔子所要结交的朋友必定是“忠信”如己者或胜己者,这样才能相互勉励,共同提高;而“忠信”不如己者,他则敬而远之,不愿意主动与他们结交朋友。孔子认为,他身边并不缺少讲求“忠信”的同道之友,真正缺少的是“好学”之友。孟子后来进一步发挥道:“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综上所述,“无友不如己者”应解读为:不要主动和那些在忠信等道德修养方面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因为和他们相处无助于自己修身立德。


推荐内容


汉语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