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沿革及有关历史、文化背景

    金沙镇,无论明清时期还是民国时期,都是通东重镇。新中国成立后,曾为南通县、通州市和当今的南通市通州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东经120° 04′北纬32° 03′。地面高程4.0-4.5 米之间。四址:东与东社、二甲两镇接壤。南与...查看详细 >>

标签:通州历史文化

古沙—南布洲—金沙—唐灶

    金沙旧称古沙。民间有个神奇的传说:古时,在波涛汹涌的长江口,有一只海鸥在空中自由而勇敢地翱翔,时而搏击海浪。海鸥口中突然吐出一粒沙子,这沙子在海面上涨成一片沙洲,并越涨越大。开始,并无名称,后来有人在上面烧制海盐...查看详细 >>

标签:通州历史文化

扁担巷和辕门弄

    金沙镇旧时的市河(运盐河)北岸,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俗称“正街”。正街“三圣殿”门前向东约20 米处,有一条北去不足百米,可通后街的小巷。巷宽不足1 米,深邃狭长,且两边高耸的马头墙,可避烈日,是夏日纳凉的好去处。过往行...查看详细 >>

标签:通州历史文化

九龙口 龙溪 犁头江

    九龙口原为大江边可通内河的一个河口。据《金沙场志》载:“九龙口在场南2 里”。原址约在金沙横河师范桥南,河口水深,怪风时起,变化莫测,潮涨潮落,恶浪频生,是一极为险恶的去处。传说此处为九条恶龙所居;九为多数,并非确指九...查看详细 >>

标签:通州历史文化

古岸头

    古岸头在金沙镇南,龙溪以西一带。自宋元至明清,大江北岸,有一处用块石砌就的、防御江潮海水的大堤。其故址当在邢家小庙至八角亭、三里镇一线。后因江沙南涨,海岸线东移,大堤失去作用,至清末已废。如今只有其名,实无遗迹可...查看详细 >>

标签:通州历史文化

三漾口

    清嘉庆五年纂修的《两淮通州金沙场志》载:“三漾口在场东北三里。”据家住金沙镇东北金中乡的一些老人回忆,自他们出生,还没有听说过“三漾口”的地名,但从《金沙场志》所指“场东北三里”的地理位置,结合旧时当地几条“总...查看详细 >>

标签:通州历史文化

鹤颈湾

    鹤颈湾,在金沙镇南市街,出“南川门”至金南乡八角亭的一段车路中,如鹤颈拐弯之处。其地址在今新华书店门前,马路之中。倘若三五之夜,踏月载歌,行步于此,观宿鸟归巢,听暮鸦噪林,炊烟四起,八围静寂,其乐何极。故“鹤湾步月”...查看详细 >>

标签:通州历史文化

十八总岸头

    旧时金沙镇北约5 华里,有防海潮之大堤,即“范公堤”。范堤又称“皇岸”。“岸头”,即堤岸的边子与每条总的交接处,如头总岸头、二总岸头、三总岸头等等。十八总北端与“范公堤“交接处,即被人们称为“十八总岸头”。明清时...查看详细 >>

标签:通州历史文化

小河川里 石桥里

    小河川里在金沙镇虹桥南,旧时也称“小川里”,或“小河西”。小河西,有镇江商人马剑峰和苏州籍人邱仁美的两座私家花园。其地居民多为蔬菜农户,以邵姓和余西“大悲殿”迁来的季姓居多。金沙镇西市街,旧有一座架于“运盐河”...查看详细 >>

标签:通州历史文化

草场头

    草场头即旧时堆放和出售红草及荡草的地方。20 世纪50年代以前,金沙镇的居民生火烧煮多用柴草。柴草的来源,除二窎等地的芦苇、海蒿等杂草之外,大多来自里下河的红草。过去的住家,于厨房之侧,多设有堆放柴草的小屋。金沙的草...查看详细 >>

标签:通州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