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者,德之主”——西方哲学对王夫之伦理思想的影响

    在伦理学方面,王夫之吸取了基督教哲学关于“人所异于禽兽者非几希”、自由意志为“善恶之原”、人性发展是“涤旧而更新”,以及“理卑于人”、“面对死亡而生存”等思想因素,并作了新的发挥。1.“与禽兽立个彻始终、尽内外...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一)“类也者,性之大别也”——西方哲学对戴震人性论思想的影响

    明清之际耶稣会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就人性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看待人性与兽性的区别以及“灵”与“肉”的关系?如何看待作为“善恶之原”的自由意志?道德之善是“复其初”还是在实践中生成?在争论过...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二)“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西方哲学对戴震认识论思想的影响

    西方哲学对于戴震思想的又一重要影响是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戴震提出的“察分理”学说,对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公理演绎方法的高度推崇,特别是把西学形式化的公理演绎方法运用于《孟子字义疏证》一书的写作,就是他自...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三)“惧求理义者以意见当之”——对利玛窦关于“理卑于人”之观点的发挥

    利玛窦从亚里士多德关于区分自立者与依赖者的观点出发,确认人是自立者,理是依赖者,明确提出了“理卑于人”的观点。这一观点不仅影响了王夫之,也影响了戴震。从“理卑于人”的观点出发,戴震对程朱理学“以理杀人”的本质作...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一)古希腊罗马哲学之介绍

    19世纪第一位对西方哲学史有比较系统了解的中国人是湖南人郭嵩焘[1]。他的《伦敦与巴黎日记》,谈到西方哲学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从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到伊壁鸠鲁、西塞罗,从培根、笛卡尔到莱布尼茨、洛克,有数十位之多。他...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二)英国经验论哲学之介绍

    1.培根(Francis Bacon)《新工具》之译介在英国经验论哲学的介绍方面,郭嵩焘亦起了“前驱先路”的作用。似乎可以说,在他所接触到的西方哲学的各种学说中,他最重视的就是英国经验论。在他的日记中,先后提到的英国哲人有亚当·斯密...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三)法国启蒙哲学之介绍

    1.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学说之介绍郭嵩焘在光绪四年(1878)七月二十日的日记中谈到笛卡尔,他写道:“眉叔(马建忠——引注)言:西洋徵实学问,起于法人嘎尔代希恩(René Descartes,勒奈·笛卡尔——引注),其言以为古人所言无可信者,当自信吾...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四)斯宾诺莎学说和德国哲学之介绍

    1.斯宾诺莎(Spinoza)学说之介绍斯宾诺莎哲学与德国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马克思论德国古典哲学,曾有斯宾诺莎的“实体”、莱布尼茨的“单子”、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三者构成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之说,杜威亦有关于斯宾诺莎与...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一)“必考物以合理,不造理以合物”——关于培根《新工具》的介绍及其他

    从1849年开始,王韬在上海墨海书馆担任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的助手,协助其重新翻译《圣经》。1850年翻译完《新约》,1853年又翻译完《旧约》。新译的《新约》被称为《圣经》的“代表译本”,由于其文句通顺,被英国圣经公会(British an...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二)“泰西主道,究亦与中土儒理殊途而同归”——论孔子之道与西方“圣学”之异同

    有人认为,西方人不知“形而上之道”而只求“形而下之器”,可见“西人亦只工其下焉者耳”。王韬自己也曾说过这种话:“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1]晚年王韬对这种说法提出了批评。他在为《西国天学...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