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万历到乾隆

    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时期,即公元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期,是近世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儒学与基督教的对话。改革和开放是近世中国社会历史的主题。万历九年(1581),明朝在全国范围推行...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二)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是我国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传入的西方哲学,除了古希腊罗马哲学、基督教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以外,更有近代英国经验论和大陆理性派的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代非理性主义...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三)从“五四”运动到20世纪末

    从“五四”运动到20世纪末,是我国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西方哲学继续大规模东渐,大量的西方哲学原著被翻译成汉语出版,西方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著作几乎都有了汉语译本,甚至有了全集的译本。中西哲...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一)中国哲人论证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的三思路

    中国学者进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首先就面对一个问题,即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如果中国本没有哲学,那还谈什么中西哲学比较呢?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来看,中国哲人论证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主要有三种思路:第一,把哲学...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二)对中国哲学“合法性”质疑的回应

    1.关于语言学与本体论问题在西方,16—17世纪的哲人几乎从没有通过质疑中国语言来质疑中国哲学“合法性”的。利玛窦说汉语中绝不缺乏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西方的术语,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āes)说汉语非常优美,非常丰富,极富表达力...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三)如何看待中西哲学的普同性与殊异性

    在近四百年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中国的哲人们或看到了二者之同,因而主张普遍主义的观点;或看到了二者之异,因而主张特殊主义的观点。虽然视角不同,但只要立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同是学问,亦同样深刻,因此大可不必以此斥彼...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一)通过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建立起文化自信

    在我国近四百年来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中,有两位大学者明确地说西方哲学水平不高、见识不大。一是方以智,他说西学“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二是章太炎,他说西方哲学“精思过于吾土,识大则不逮远矣”。后来从事中西哲学比...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二)寻找传统哲学和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接合点

    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认同明末清初学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及其民族意识,成为世纪初社会改革思潮的原动力;“五四”以来,各种思潮的代表人物皆从传统文化吸取资源,无论是自由主义者、文化保守主义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从中...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三)通过比较哲学研究而自创新说

    在黑格尔看来,通过比较研究在哲学领域创立新说是难以想象的,他说:“我们今日所常说的科学研究,往往是指对于所考察的对象加以相互比较的方法而言。不容否认,这种比较的方法曾经获得许多重大的成果,……(但)尤须特别强调指出...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

(一)关于“哲学”的译名及哲学在西学中的地位

    在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中,“哲学(Philosophia)”一词或被音译为“斐禄所斐亚之学”,或被意译为“格物穷理之学”、“格物穷理之道”、“人学”、“穷理之学”、“理科”或“理学”、“爱知学”等。其中,用“格物穷理之学”来指...查看详细 >>

标签:中西哲学比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