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紫阳县志 > 列表

九、有识之士的作为

    紫阳的开发,除前代先民的生产实践积累外,主要归功于各省移民; 一些有识见的地方官,也做过一些有益于民的事。乾隆时知县张志超倡建仙峰书院,道光时知县张琛主持新建县城东关、瓦房店、洞汝河口、蒿坪河、毛坝关等5处义学。...查看详细 >>

标签:紫阳县志

十、“棚民” 的境遇

    广大移民开发、建设紫阳山区的过程,是一个艰苦奋斗的长期过程。除极少数久居本地和因经商迁紫阳者外,绝大多数移民的生活极为困苦。他们 “取石支锅,拾柴做饭。遇有乡贯,便寄住写地开垦,伐木支椽,上覆茅草,仅蔽风雨。借杂粮...查看详细 >>

标签:紫阳县志

十一、地主阶级的巧取豪夺

    造成广大人民苦难生活的原因固然与贫瘠的山区有关,但根本的原因在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地主阶级一方面对农民实行巧取豪夺,通过“笼买欺霸,欺愚骗价,滚贪绝膳,欺贫勒卡、裹折鲸吞” (同治、光绪年间诉状,紫阳县档案...查看详细 >>

标签:紫阳县志

十二、白莲教大起义

    为了反抗封建统治,紫阳人民在全国形势的影响下,举行并参加过数次武装起义。这些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地主阶级,并迫使清政府连年蠲免了紫阳等县的田赋,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川、陕、鄂3省白莲教大起...查看详细 >>

标签:紫阳县志

一、哥老会反清起义

    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紫阳哥老会在兴安(今安康)哥老会的声援下,发动武装起义,夺取了本县政权。...查看详细 >>

标签:紫阳县志

二、民生凋敝的三等县

    民国初年,紫阳一带先是因陕西省军政府派张仲仁、陈树发至陕南镇压哥老会引起骚乱,后又因北洋军阀与靖国军角逐于川陕边界而遭战火蹂躏,人民生活不得安宁。民国《紫阳县志·纪事志》载: “旧志谓紫民不务盖藏。其实,地瘠人稠...查看详细 >>

标签:紫阳县志

三、兵连祸结,民无宁日

    民国十年(1921),北洋军阀第7师吴新田部进驻陕南后,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农民除完纳田赋外,还要承担随赋加征军谷和名目繁多的临时摊派。加之“兵荒岁歉”,有田地者“田地当卖无人承受”,无田地者更可想而知。对无力交纳苛捐杂...查看详细 >>

标签:紫阳县志

四、地方武装割据

    杨虎城主持陕政后,安康成立绥靖军(简称安绥军),多数地方武装被收编,但一些人旧习不改,明兵暗匪,继续茶毒地方。汉阴人沈寿伯,“绰号狗大王,于民十六年吴新田退防时,纠众为匪,盘踞地方。十九年张司令飞生奉命讨逆,继又靖绥安...查看详细 >>

标签:紫阳县志

五、红军的活动和国民党的“围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底至二十四年(1935),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其范围包括与紫阳毗邻的四川省城口、万源2县和陕西省镇巴县的部分地区。当时,紫阳一带因灾荒严重,故未发展为根据地。红军只在紫阳南部边界...查看详细 >>

标签:紫阳县志

六、农村经济枯竭

    因连年“防共”,紫阳经济、文化事业停滞不前。商业萧条,以茶叶为主的山货特产贸易亦大受阻碍。学校教育亦不及清末民初,民国初年兴办的乙种蚕业学校、模范学校和初级女子学校相继停办,普通学校学生大量失学,民国二十三年...查看详细 >>

标签:紫阳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