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修《林县志》提要

清乾隆年修《林县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杨潮观纂辑,杨 元振、徐元庆校。乾隆十七年(1752年)刻本。版框大小为22厘 米×15厘米,页9行,行21字,小字双行。左右双边,花口,单鱼 尾。线装。
杨潮观,字宏度,号笠湖,江苏金匮(旧县名,1912年并入无锡 县)人。举人。乾隆十五年(1750年)任林县知县,后擢四川邛州知 府,戏曲作家,有《蔻莱公思亲罢宴》等作品32种,合称《吟凤阁 杂剧》。
杨元振,宝丰拔贡,时任县教谕。
徐元庆,河内岁贡,时任县训导。
林县地处河南省北端,太行山东麓,邻接山西、河北两省。西汉 于此置隆虑县,以县有隆虑山得名,属河内郡,东汉更名林虑县。北 魏太平真君间省入邺县,后复置。隋唐置岩州,金贞佑三年(1215 年)改称林州,明降为县,遂不变。其隶属关系自汉代以来屡有改 更,隋唐以后,或属魏郡,或属相州,金元后属彰德府,直至清末不 再变。民国初属河北道。新中国成立后,初属平原省,1952年划归河 南省安阳专区,1985年为安阳市辖县。
林县修志的历史,始于明代,主要有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 修《林县志》,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修《林县志》,康熙三十三年 (1694年)修《林县志》,咸丰元年(1851年)修《续林县志》等。
乾隆年修《林县志》卷首包括:“县志舆图”和“例言”、 “序”、“修志姓氏”及“目录”共十卷,分为卷一疆域,卷二营建, 卷三至卷四山川,卷五风土,卷六赋役,卷七选举,卷八、九人物, 卷十秩宫。卷末包括旧志序、跋和旧志修辑姓氏。
县有隆虑山,为古今胜区,志中于此纪述特详,其他则多因陋就简。风土一篇, 衍为十七记,名目虽繁,实非宏富。惟其器室记云:南方屋材取诸杉,北方屋材取诸 杨,县属杉不可得,杨亦罕有,虽在山林,选材不易,其取无尽而用不竭者,惟山石 而已。凡屋制有山墙,无壁柱,惟正厅用隔扇,馀皆有底瓦无盖瓦;其草屋用黄蓓草 苫,盖用麦秸和土为墙。棺椁以柏木为上材,余皆山中杂木也。日用器物,编荆条为 萑,织高梁为席,铁器自壶关县来,磁器自朱仙镇来,竹器自清化来,瓦器自彭城来。 虽寥寥数语,而人民生活状况,豁然如在目前,推斯意也可以当地志之目矣。
此志书于农民生产、生活记载特详,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突出表现于卷五风土 一目中。此目包括十七篇记,曰月令记、土宜记、谷种记、农功记、汲爨记、膳食记、 织染记、器室记、艺术记、集场记、方言记、俗礼记、赛会记、种植记、牲畜记、鸟 兽记、虫鱼记。农民的生产与衣、食、住、用以及其他活动无不记录于其内,是一篇 名副其实的乡土志,此种记载罕见于其他方志中。
此目首仿《礼记·月令》而作《田家月令》,按一年二十四节气一一记载此县气象 变化与农事活动。如第一小目春季:“立春,东风至,雪泽初消,农乃修田器。雨水, 农出粪于场。惊蛰、春分,农夫咸出于野,上粪犁地。清明,及时雨,麦苗勃发(俗 云“麦收三月雨”),稻秧初插,播高梁。谷雨,农乃耕,种谷、种芝麻,麦苗始秀。” 夏秋冬十八节气均一一如此记载,俨然一部小型农书。
上言天时,次日土宜记则言地利,记载县境各地的地形、土质、人民生产、生活 等情况。如言县西:“西至山麓曰桃源古集,有山曰黄华山、天平山、玉泉山;其水 曰倒流水、黑龙潭。其地逼处山岩,厥田硗瘠,其民业樵采。有水磨之利,有柴炭之 利。其产有黄华石、山兽、山蔬、山果。”其余各方记述皆类此。
所谈最多者则为农民生活。如汲爨记云:“林虑山多水少,居民苦汲。土薄石厚, 凿井无泉;致远汲深,人畜疲极;每遇天高地亢,呼癸莫诺,居民悬釜待炊,握发待 浴.欲救瓶罍之罄,不惮溲勃之污,喝即为灾,秽亦生病……故凿井开渠,尤切民生 日用。”
以上有关一方气候、地形、土质、人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如此逼真的记载,为志 书中最珍贵的资料,对于当前安排一地之生产与生活亦不无参考价值。
其他各目,亦不乏可贵的资料,如卷二营建志中县署一目,卷三其山川下的古迹 目,有关古树、乔木的记载,即为突出事例。此县有千年以上的古槐,有树干高达七 丈的银杏,使人有故国乔木杯念乡土之感。此种记载亦很少见于其他方志中。
该志书体例结构简而合理,比无存的前几部增添了许多章节,内容比较丰富。



更多同类【珍贵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