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修《雒南县志》提要

清乾隆年修《雒南县志》十二卷,共6册,范启源纂修,薛 订 正。乾隆十一年(1746年)抄本,板框大小为21厘米×14.5厘米, 页9行,行20字,小字双行。四周双边,花口。线装。末尾有附志 一卷。
雒南县今属陕西商洛地区,雒南县原旧志据说有三种:旧志、洪 志、李志,其中洪志为最善。康熙朝时,由于兵燹变革,书及其刻板 均佚,并有六十余年未作补续。康熙二年(1663年),知雒南县事畅 体元多方搜求,得到洪志的半数,在此基础上加以补续,修成雒南旧 志。此后八十余年,又未有补续,加之旧志“考稽弗详,多舛错,邑 人有异词焉。”于是知雒南县事范启源于乾隆十一年(1764年)再次 补续,修成《雒南县志》,由雒南人薛 订正。此次纂修在原旧志的 基础上“补其残缺,正其纰缪”,并对康熙后的八十余年进行了续增。
畅体元,龙门人,康熙初以河津科贡知雒南县事。
范启源,西充人,知雒南县事。
全书凡十二卷:卷一志星野,下有图,并有说明;卷二为舆地 志,下有全图、沿革、疆域、山川、城池、官廨、厢乡、驿铺、关 梁、渠堰、惠区、土俗;卷三为秩官表,下有封除、知县、丞簿、典 巡、教职、循卓列传、忠勇列传、武功列传;卷四志食货,下有田 土、户口、里甲、赋役、贮备、盐法;卷五志典礼,下记朝贺、秩 祀、坊碑、迎春、宾兴、乡饮、乡约、救护;卷六记学校,下有庙 制、祀典、守藏、学额、学舍、学田;卷七为选举,下有荐辟、科 甲、武途、贡监、杂流、封荫;卷八志人物,下列本传、忠义列传、 孝义列传、懋士列传、笃学列传、列女传;卷九志兵防,下列武制、 哨、要隘、山砦、乡兵;卷十为事类志,下列胜迹、要事、灾祥、 矿冶;卷十一为艺文志,下收古文、书、铭表、敕、碑记、序说、论帖、赞、赋、诗; 卷十二为外志,下列寓贤、方术、杂记、诸冢、异闻。
乾隆年修《雒南县志》,除所续增康熙二年(1764年)之后的八十年事外,其余 内容绝大部分采自雒南县旧志。但旧志没有星野,此次重修时从历代史书的天官书或 天文志考证辑出,列为一卷。旧志将社学、库仓、学田、坊表等具载于建置之下,此 次重修按照《晋书》和《唐书》的体例不列建置,而将原建置之下的山川、物土、城 廨、关驿等归于舆地志之下,将库仓归于食货,有关社学、学田归于学校,将坊表归 于典礼。旧志“既例库仓于建置,亦阙注谷数,而圜法则未及”,此次重修则在食货志 中予以补正。秩官志下由于所记人数太多,因此以表列之,只记其概况,有突出事迹 者则为之立传。载艺文则取其“文系于土宇之兴替,官师之贤良,政教之陈设,人物 之模范者”,此类文章不论“平奇浓淡”,都予以收录。对于旧志中记载不够完整或不 能令人信服的事情,则于正史或其他志书中加以考证,确属真事或足以令人信服则加 以记载,否则去之。列传则据实著论,“不敢漏落一善得罪前人,亦不敢谩溢一词得 罪后人”。
乾隆年修《雒南县志》除义例之外,每卷之首又另有叙,介绍该地与此类目相关 的内容的简史及志此类目的原因和作用。
舆地志下,土俗中介绍了当地一年中气候的变化情况及与此有关的诸如农时、婚 事丧事的讲究和一年四季中各种节气、节日的活动或节庆内容。其中记道:“元旦祀 先、礼群神、贺新年,人日前后设饮食宴客,名为节酒,上元张灯,二月祀社,亦祀 文昌,寒食前扫墓至清明日止,四月八日、五月十三日祀汉关侯,五月五日供角黍, 儿童戴朱符,佩长命缕,七月七日妇女穿乞巧针,中元日赛龙神,中秋玩月聚饮,重 阳啖花糕菊酒,十月朔日昧旦祀先,名为送寒衣,冬至祀先,十二月五日食五斗豆, 八日食厚粥,二十四日祀灶,除夕守岁、挂门彩、桃符,放爆竹。”此外又简单记录了 当地人民的其他生活习俗。渠堰下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水车,有水车图一张,并附有水 车说的文章,主要介绍水车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
秩官志下,列表记载从汉至清乾隆年间在雒南任职之人,明朝之前较少合为一表, 记历史上有据可考之人,明、清各为一表,列举了从知县、县丞、主簿到教谕、训导 等各级官职人员的名字,出生地及出身。在任职期间有所作为或清正廉洁的官员则为 其立传,主要记其在任期内的主要事迹,简单经过和给人民带来的好处。
食货志首起简单记述了雒南县从秦到明的隶属变迁、土地状况、经济状况,其中 涉及到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如“元明之间,丧乱频仍,生事亦凋敝矣”,明时“虚增 田额,重以辽饷、练饷……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又记清朝初期于民休养生息的国 策,使雒南人民的生活才有所改善,其中记到清朝“招复流移,豁除虚赋……休养生 息,百年于兹而食货乃可得而志也”。户口下除记载了嘉靖十一年、万历十年、万历十 二年、乾隆七年的户、口数外又兼记了康熙五十二年癸巳规定,将康熙五十年的丁口 数定为常额,赋役皆按此年的人口数征收,此后有新增加的人口则“永不加赋”,这种 方法对百姓而言有其显而易见的优点和缺点。里甲制度下记载了雒南县有十二里,每 里十甲,并具体列出了十二个里的名称,并附有旧志所载里、户、口的变化。赋役下 除记述了赋役的征收标准和征收总数额外,还记了官府每年耗银数额及各项开销,包 括各级官吏的薪俸银和日常开销。后有“皇清赋役全书”、“前明赋役考”。
典礼志除记各种典礼的名称和简单仪式外,还收录了有关庙、社、乡的祭文,附 记下有文昌祠、魁星阁、八蜡祠等祠、庙、阁的位置,各地坊、碑的名称,迎春的礼 节、仪式,宾兴的仪式;乡饮的仪式、活动内容、规则,并附有“乡饮位图”。为研究 民俗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学校志下的小叙主要说明了学校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祀 典的内容最为丰富,记叙了与祀典有关的各种仪式、祠、庙、节、孝的祭文,圣贤、 先儒的姓名,与祀典有关的歌、舞、词章的内容,祭祀文庙的内容,节孝祠下记载有 节妇、烈妇的姓名。兵防志下乡兵中较为详细地说明了清朝的征兵制度、编制及与雒 南相关的战事,是研究军事史必不可少的材料。外志下异闻一类记载了有关山名、地 名的传说及由来。
卷末有附志一卷,收录了一些引文和序文,皆为署雒南县事略阳县知县何树滋所 作,内容分别是:修建义学引,燕山学舍序,义学规条,文昌阁序,薛生义捐地序,重 修唐裴晋公祠记,筑雒南堤坝序,石塔寺记,附志赘语,拨给兵租说,修南关新街并 关楼说等。对了解雒南县义学的兴办、经营、管理等情况有很大的帮助。最末是何性 仁所作的雒南县附志跋,为赞誉何树滋之词,作跋时间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孟 夏。



更多同类【珍贵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