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修《沁源县续志》提要

清光绪年修《沁源县续志》四卷,共4册,董余三修,郭维城 纂。光绪七年(1881年)刻本,版框大小为21厘米×15厘米,页9行, 行22字,小字双行。四周双边,花口单黑鱼尾。线装。
董余三,字砚堂,直隶丰润人。同治年进士。光绪六年(1880年) 任沁源知县。
郭维城,生平不详。
董余三到沁源县任知县后,立即着手修县志。他召集多人,制定 修志办法,口授意旨,开始修志。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成书,于 次年付梓。光绪年修《沁源县续志》,在雍正年修《沁源县志》十卷 本的基础上续修,记事起于雍正九年(1731年),止于光绪六年(1880 年),全志四卷,二十四目,约六万字。其中山川、形势、分野、疆 域仍从旧志,门类略有增减。其卷一为叙文、姓氏、公署、学宫、祠 祀、牌坊、防御、贡赋、风俗、职官;卷二为选举、德政、人物、忠 烈、孝义、文苑;卷三为隐逸、方技、仙释、列女、灾异;卷四为艺 文。
光绪年修《沁源县续志》,缺少特色,一般化的描述较多。其中 对续修时段内一些重大事件的记述,尚有史料价值。如灾异,记嘉庆 十八年(1813年)教民起义、道光十五年(1835年)赵城曹顺起义、咸丰 三年(1853年)太平军过境事,后附张惺《备荒赈荒说》,论及光绪初 年大灾荒事。再如光绪三年大旱,沁源全县八万人口中饿死一万余 人,对此,续志也有详尽的描写:“土地荒芜,村落凋蔽,闻犬声吠 吠,则有尸骨被啃”。“更有甚者,夫食妻,妻食子”。发生饥荒的原 因,续志写道,除因普遍天旱,“平地秀而不实,坡地苗而不秀”, 造成粮食减产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非粮价之昂贵,实因土地尽 种罂粟,地亩约在四百顷以上,每亩以获粮一石计算,全县则减收粮食六万石。因此, 大灾之年,只能听天由命,束手待毙”。对于1840年前的暴雨、洪涝灾害,续志也有 较详细的记录:“五月,沁源暴雨。六月,寿阳羊头崖河水大溢,淹没民居。七月, 曲沃大雨,城东水泛滥,冲毁民居。”
艺文部分,新收了范 鼎的《重修学宫碑记》、张震的诗《公议禁妇女带锁项》 《约春酒用两盏》等。这些作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总的来看,光绪年修《沁源县续志》记事一百五十年,内容相对较简略。



更多同类【珍贵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