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 物 > 正文

近现代人物


章太炎

章太炎

字号: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
生卒: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
年代:清末民初
籍贯:浙江馀杭人
评价: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一代儒宗


生平简介

  章太炎于1869年1月12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一个末落的书香门第。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幼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

  1891年(光绪十七年),章太炎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关注经、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此后几年陆续完成《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梁通信。1897年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但终因不满康有为倡言建立孔教,自称“教主”,遭康氏门徒麦孟华等人的围攻殴打,愤而离泸返杭。此后与较为稳健的“中体西用”派王文俊、宋恕、陈虬等人相往来,创办“兴浙会”,为《实学报》和《译书公会报》撰稿。

  1898年春,章太炎受张之洞邀请,赴武昌筹办《正学报》,不到一月即离去。七月,在沪任《昌言报》主笔,发表《商鞅》、《弭兵难》、《书汉以来革政之狱》等。戊戌政变后,章太炎因参加维新运动被清廷通缉,遂携家避难台湾,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1899年夏,东渡日本,与梁启超等人修好,并与孙中山相识。不久返回上海参与《亚东时报》编务工作。此时章太炎的排满观和古文经立场日益明确,在苏州出版了其著作《訄书》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启超题签。

  1900年义和团事件发生后,晚清趋新的士大夫严复、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中国议会”以挽救时局,章太炎应邀参加。在会上,章太炎主张驱逐满、蒙代表,并割辫明志。

  1901年往苏州东吴大学任教,宣扬民族民主革命,引起江苏巡抚恩铭的注意。次年二月,为避恩铭等人追捕,再次流亡日本,暂寓横滨《新民丛报》社,与梁启超、孙中山相会。期间接触到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字学等领域的学术著作。当年夏回国后,重新改定《訄书》(即《訄书重订本》,1906年于东京出版铅印本,改用此前邹容的题签),并有撰写《中国通史》的计划,与梁启超同为现代中国“新史学”的奠定者。

  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苏报案”。1906年出狱后赴日本参加同盟会,主办《民报》,成立国学讲习会。清政府下令预备立宪。梁启超在《新民丛报》鼓吹立宪,反对暴力革命。章太炎在《民报》撰文予以批驳。由此展开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章太炎主张“以国粹激励种性”,“以宗教发起热情”,其《民报》上的文字,乃是以佛理说革命,主张“革命之道德”。撰有《中华民国解》,为“中华民国”国号的创始者。

  后因《民报》问题与孙中山、汪精卫、黄兴等发生矛盾,乃由提倡光复转入专心论学,著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齐物论释》等。其中《国故论衡》为近代学术史上有数之巨制,开辟了汉语言文字学、经学、文学、及哲学心理学的现代化研究的先河。1909年又编有《教育今语杂志》,撰写若干白话述学著作,以普及学术。

  1911年辛亥革命后,章太炎回到上海,向黄兴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劝告,并在槟榔屿《光华日报》连载发表政论《诛政党》。1912年2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枢密顾问。是年冬又任袁世凯政府东三省筹边使。1913年4月从长春返回上海。6月,针对孔教会提议设孔教为国教,发表《驳建立孔教议》,反对定孔教为国教。在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之后,章觉察袁世凯包藏祸心,于1913年8月进京讨袁。袁不见,章乃以大勋章作扇坠,至新华门大骂,遂遭袁氏囚禁,关押在龙泉寺。被袁世凯囚禁时期,犹为吴承仕等人讲学不辍,后集为《菿汉微言》。此间,再次修订《訄书》,改题《检论》。又集其著作为《章氏丛书》,先后由上海右文社及浙江图书馆出版铅印及木刻本。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章恢复自由,前往上海。

  1917年3月对段祺瑞参战主张表示反对。7月参与护法运动,任海陆军大元帅府秘书长,为孙中山作《代拟大元帅就职宣言》。1918年离开广州途径四川、湖南湖北,东下上海。1920年拥护“联省自治”运动。1922年在上海讲学,曹聚仁根据记录整理为《国学概论》。但章太炎始终没有放弃对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等新旧军阀势力的期望,反对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章太炎采取不合作态度,自命“中华民国遗民”,曾遭国民党上海党部通缉。

  1930年代后,活动限于上海、苏州一带。晚年主张读经,并据《春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义,力主对日强硬。1935年,在蒋介石资助下,于苏州锦帆路开设章氏国学讲习会,招收最后一批学生,并出版学刊《制言》。章太炎晚年学术由汉学转向宋学及王阳明之心学,而其经学成就亦更注重魏晋经学,上窥两汉经学之不足,撰有《汉学论》。又曾撰《救学弊论》批评现代教育体制,主张回归民间办学和书院教育。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因鼻窦癌于苏州锦帆路寓所病逝。时值抗战前夕,章太炎遗言:若有外族入主中华,我后世子孙永世不可奉其官禄。

  章太炎一生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訄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随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他退居书斋,钻研学问,粹然成为一代儒宗。在学术上,他涉猎甚广,经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深湛造诣。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其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亦很大。一生著述颇丰,约有400余万字,但文字古奥难解。主要著作由后人编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和《章氏丛书三编》,自1982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章太炎全集》,网罗繁富,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之称。

  章门弟子众多,当时的北京大学,有名的教授,大都出之于章太炎的门下,如:黄侃、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沈兼士等。章太炎为人戏谑,以太平天囯为例,封黄侃为天王,汪东为东王,朱先生为西王,钱玄同为南王,吴承仕为北王。当年二十七岁的胡适独树一帜,在大师环伺的北京大学,教起《中国哲学史》,其讲义《中国哲学史大纲》颇多沿袭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下卷“诸子学”诸篇的观点。胡适实为章太炎中年以前学术衣钵的继承者。但此时章太炎本人的学术已经有所转向,故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不甚满意。胡适则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2年)中说:“章炳麟的古文学是五十年来的第一作家,这是无可疑的。但他的成绩只够替古文学做一个很光荣的下场,仍旧不能救古文学的必死之症,仍旧不能做到那‘取千年朽蠹之馀,反之正则’的盛业。”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922年)称章太炎为清学正统派的“殿军”。鲁迅在1936年临终时回忆其师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

生平年表

一八六八年 一岁

  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即公历一八六九年元月十二日,章太炎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父章濬,曾任县学训导,并在诂经精舍担任监院多年,好经术。有子女四人,太炎排行第三。

一八七三年 六岁

  入私塾就读。

一八七六年 九岁

  外祖父朱有虔自海盐来,对章太炎进行系统的文字音韵学教育。

一八八〇年 十三岁

  朱有虔归。在父章濬、表兄章篯指导下研读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顾炎武《音学五书》、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引之《经义述闻》等,打下初步汉学基础。

一八八三年 十六岁

  参加县试,癫痫病突然发作,没有考成。从此放弃科举,广泛涉猎经史子集。

一八八八年 二十一岁

  十二月(农历十一月),康有为上书请求变法,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京师一时为之哗然。

一八九〇年 二十三岁

  父章濬去世,遵父遗训,进诂经精舍学习。时诂经精舍由经学大师俞樾主持,授学者有高学治、谭献等。

一八九一年 二十四岁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刊行。《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以下简称《自定年谱》)称本年“始分别古今文师说”。

一八九二年 二十五岁

  纳妾王氏。

一八九三年 二十六岁

  女㸚生。

这一时期完成作品有:《膏兰室札记》四册及《孝经本夏法说》、《子思孟轲五行说》等。

一八九四年 二十七岁

  夏曾佑相识。夏氏主《公羊》、《齐诗》之说,与章多有辩论。又好佛学,劝章氏购览佛典。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撰《独居记》。

一八九五年 二十八岁

  四月十七日(3月23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五月二日(4月初8日),康有为“公车上书”。

  十一月,寄会费银十六圆,加入康有为在沪设立的上海强学会。

一八九六年 二十九岁

  撰成《春秋左传读》(初名《春秋左传杂记》)五卷及《驳箴膏肓评》、《砭后证》,驳难清代常州今文学家刘逢禄《左传》不传《春秋》之说。

  八月九日(7月初1),《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主笔,汪康年任经理。

一八九七年 三十岁

  一月,离诂径精舍赴沪,任职时务报馆。读谭嗣同《仁学》,“怪其杂糅”,不相许。

  四月,因不满康有为倡言建立孔教,自称“教主”,遭康氏门徒围攻殴打,愤而离泸返杭。返杭后,与宋恕、陈虬等创办“兴浙会”,为《实学报》和《译书公会报》撰稿。

  本年发表:《论亚洲宜自为唇齿》、《论学会大有益于黄人亟宜保护》(刊于《时务报》);《变法箴言》、《平等难》、《读管子书后》、《东方盛衰论》(刊于《经世报》);《后圣》、《儒道》、《儒兵》、《儒法》、《儒墨》、《儒侠》、《异术》、《重设海军议》(刊于《实学报》);《译书公会叙》、《论民数聚增》(刊于《译书公会报》)。

一八九八年 三十一岁

  一月,上书李鸿章,末有结果。三月,受张之洞邀请,赴武昌筹办《正学报》,不到一月即离去。七月,在沪任《昌言报》主笔。发表《商鞅》、《弭兵难》、《书汉以来革政之狱》等。戊戌政变后,为躲避清政府迫害,携家避难台湾,于十二月抵达台湾。

一八九九年 三十二岁

  春,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书信往来,在梁启超主编的《清议报》上发表诗文多篇。六月,应梁启超及留日学生之邀,东渡日东,与孙中山相识。不久离日回国。夏秋间,辑订并出版《訄书》初刻本,收入文章五十篇,由梁启超题名,木刻刊行。冬,在沪任《亚东时报》主笔。

 本年发表作品有:《答学究》、《客帝论》、《分镇》、《儒术真论》(刊于《清议报》)和《今古文辨义》(刊于《亚东时报》)等。

一九〇〇年 三十三岁

  义和团运动兴起。六月,八国联军进军津、京,清廷决定宣战。

  七月,参加唐才常发起的中国议会。断发以表示与清政府决裂。唐才常自立军失败后,思想发生较大转变,撰《客帝匡谬》、《分镇匡谬》,并开始修定《訄书》。

一九〇一年 三十四岁

  往苏州东吴大学任教,宣扬民族民主革命,引起江苏巡抚恩铭的注意。

  发表《正仇满论》批判梁启超《积弱溯源论》;撰《征信论》批判康有为借今文经学以治史。

一九〇二年 三十五岁

  二月,为避恩铭等人追捕,东渡日本,暂寓横滨《新民丛报》社,与梁启超、孙中山相会。四月,与秦力山等发起举行“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七月,由日本返回故乡杭州,删定《訄书》重刻本。

  本年翻译出版日本岸本能武太著《社会学》,发表《文学说例》,与梁启超通信谈修改《中国通史》。

一九〇三年 三十六岁

  三月,在上海爱国学社任教,结识邹容、章士钊等。五月,邹容写成《革命军》,章太炎为其撰序,并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与改良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六月三十日(闰5月初6日),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勾结,制造“苏报案”,章太炎被捕入狱。次日,邹容自投入狱。

  本年发表:《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刊于《国民日报》)、《与刘师培书一、二、》、《释真》(刊于《国粹学报》)。

一九〇四年 三十七岁

  章太炎被判刑三年,邹容被判刑两年。章氏在狱中开始研读佛经。

  五月,《訄书》重印本在日本出版。冬,光复会成立,推举蔡元培为会长。

一九〇五年 三十八岁

  在狱中继续研读佛经,读《瑜伽师地论》等。

  二月,《国粹学报》在上海创刊。邓实主编,撰稿人有章太炎、刘师培等。

  四月三日(2月29日),邹容死于狱中。

  八月二十日(7月20日),中国同盟会于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一九〇六年 三十九岁

  六月二十九日(5月初8日),章太炎出狱,孙中山自东京派人来迎,遂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主办民报。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章氏发表演说,认为当前最紧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

  十月,成立国学讲习会,作《论诸子学》等讲演。

  清政府下令预备立宪。梁启超在《新民丛报》鼓吹立宪,反对暴力革命。章太炎在《民报》撰文予以批驳。

  本年发表:《俱分进化论》、《建立宗教论》、《人无我论》、《无神论》、《革命之道德》、《箴新党论》、《衡三老》、《悲先戴》、《哀后戴》、《伤吴学》(刊于《民报》);《与人论朴学报书》、《古今音损益说》(刊于《国粹学报》)。出版《国学讲习会略说》,收入《论语言文字之学》、《论文学》、《论诸子学》三篇。

一九〇七年 四十岁

  继续主《民报》笔政,因《民报》经费问题与孙中山发生矛盾。

  二月,康有为将保皇党改为国民宪政会。九月,梁启超、蒋智由在东京筹组推动立宪的政闻社。章太炎撰文予以批驳揭露。

  四月,章太炎与张继、刘师培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亚洲和亲会,主张“反对帝国主义而自保其邦族”。

  本年在《民报》发表:《社会通诠商兑》、《讨满洲檄》、《中华民国解》、《五无论》、《定复仇之是非》、《国家论》、《官制索隐》。《春秋左传读叙录》在《国粹学报》刊完。撰《新方言》,并开始在《国粹学报》连载。另撰《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双声说》、《国粹学报祝辞》、《与刘师培书六》、《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一、二》等,均刊于次年出版的《国粹学报》。

一九〇八年 四十一岁

  光绪、慈禧死去,溥仪即位。

  从四月开始,为留学生开设讲坐,讲授《说文》、《庄子》、《楚辞》、《尔雅》等。七月,又为周树人、周作人、朱希祖、钱玄同等单独开设一班,另行讲授。

  刘师培、何震夫妇受清政府指使,于五月二十四日的上海《神州日报》刊登《炳麟启事》,对章太炎进行诬蔑陷害。章太炎登文予以否认。

  十月十九日(9月25日),《民报》因宣传革命被封禁。

  本年发表:《大乘佛教缘起说》、《辨大乘起信论之真伪》、《龙树菩萨生灭年月考》、《排满平议》、《驳神我宪政说》、《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四惑论》、《五朝法律索隐》、《马良请速开国会》(刊于《民报》);《小疋大疋说》上下、《八卦释名》、《六诗说》、《原经》、《毛公说字述》、《刘子政左氏说》(刊于《国粹学报》)。《新方言》在《国粹学报》续完。

一九〇九年 四十二岁

  因《民报》复刊和筹款等事与孙中山发生尖锐冲突。撰《伪民报检举状》,指斥汪精卫等复刊之《民报》为非法,并对孙中山进行攻击。

  编订《太炎集》,舍弃了一些曾起了重大政治影响的政论文章,追求“俗或末之好”的“传世”之文。

  本年发表:《与刘光汉(师培)书七》、《原儒》、《原名》、《致国粹学报社书二、三、四》、《庄子解诂》(刊于《国粹学报》)。出版《小学答问》。

一九一〇年 四十三岁

  一月,黄兴在《日华新报》发表《章炳麟背叛革命党人之铁证》,指斥章太炎为清政府特务、革命党之叛徒。

  二月,章太炎、陶成章等于东京重组光复会,章太炎任正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创办《教育今语杂志》作为机关报,与同盟会正式分裂。

  夏,黄侃创办《学林》杂志,刊登章太炎《文始》、《封建考》、《五朝学》、《信史》、《思乡愿》、《秦政记》、《秦献记》、《医术平议》等许多重要著作。

  本年撰定《文始》、《齐物论释》。编定《国故论衡》上卷小学十篇,中卷文学七篇,下卷诸子学九篇。在《国粹学报》发表《驳皮锡瑞三书》,批驳皮锡瑞所撰《王制笺》、《经学历史》、《春秋讲义》三书。对《訄书》再次修订,原件现存北京图书馆。

一九一一年 四十四岁

  继续在东京讲学。

  十月十日(8月19日),武昌起义。消息传到东京,章氏中断讲学。

  十一月三日(9月13日),上海发动起义,次日“光复”。

  十一月十五日(9月25日),章太炎回到上海。在上海国民自治会演说:“宜先认武昌为中央政府。”当黄兴就扩大同盟会问题相询时,章太炎以“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告之。

  槟榔屿《光华日报》连续刊载章氏政论《诛政党》。

一九一二年 四十五岁

  一月一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一月三日,中华民国联合会在上海宣告成立。章太炎、程德全被选为正副会长。章太炎发表演说:“本会性质,对于政府立于监督补助地位。”认为“中国本因旧之国,非新辟之国,其良法美俗,应保存者存留之,不能事事更张也”。

  一月十四日,陶成章在上海被蒋介石刺杀,章太炎与孙中山隔阂进一步加深。

  孙中山函聘章太炎为枢密顾问。二月七日,章太炎应邀赴南京。在建都问题上,支持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旋即返沪。

  三月一日,中华民国联合会改名统一党,选章太炎、程德全、张謇、熊希龄、宋教仁为理事,后又与民社等合并为共和党。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篡夺总统职位。冬,任章太炎为东三省筹边使。

一九一三年 四十六岁

  章太炎在长春设筹边使署。

  三月二十日,宋教仁在上海车站被刺。

  四月十七日,章太炎从长春赶回上海,受到孙中山的欢迎。又前往武昌见黎元洪,“以为联合之图。”五月上旬,通电袁世凯,要求罢黜四凶:梁士诒、赵秉钧、陈宦、段芝贵。下旬,由武汉返回北京。袁世凯授与二级勋章一枚。六月,由京来沪,由蔡元培主婚,与汤国黎在哈同花院举行婚礼。

  六月十九日,袁世凯通令各省尊孔祀孔。孔教会成立。章太炎发表《驳建立孔教议》,反对定孔教为国教。

  七月,二次革命爆发,不久失败。八月,章太炎昌着危险返回北京,为袁世凯幽禁。

一九一四年 四十七岁

  被幽禁于北京龙泉寺。手定《章氏丛书》,并将《訄书》定名为《检论》,从分卷到内容,都有很大变动。

一九一五年 四十八岁

  仍被幽禁。

  四月,《太炎最近文录》出版,钱须弥编,收录章氏辛亥以来电文演说。章太炎对此书深为不满。

  五月,《国故论衡》增订完毕。《检论》定稿,共分九卷,正文六十篇,附录七篇,大半为新写或据《訄书》旧稿重新写定。

  七月,上海右文社出版《章氏丛书》,铅字排印,两函二十四册,包括《春秋左传读叙录》一卷、《刘子政左氏说》一卷、《文始》九卷、《新方言》十一卷附《岭外三州语》一卷,《小学答问一卷》、《说文部首韵语》一卷、《庄子解诂》一卷、《管子余义》一卷、《齐物论释》一卷、《国故论衡》三卷、《太炎文录初编》文录二卷别录三卷。

  冬,章太炎口述,吴承任笔述整理成《菿汉微言》。自述“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

  十二月,袁世凯复辟称帝,申令明年为“洪宪元年”。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

一九一六年 四十九岁

  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愤怒讨伐中死去。

  六月,章太炎恢复自由。七月,抵上海,受到热烈欢迎。九月,出国赴南洋考察,十二月,回国。

一九一七年 五十岁

  三月四日,章太炎在上海发起亚洲古学会。

  七月一日,张勋等拥立溥仪复辟。十二日,复辟覆灭。

  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掌中央大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与国会。

  九月一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组织护法军,讨伐段祺瑞。章太炎被任为护法军政府秘书长。前往昆明争取云南军阀唐继尧的支持,因唐缺乏诚意末果。

一九一八年 五十一岁

  赴四川,到邹容祠行礼。在重庆等地讲学。又赴湖北、湖南,十月归抵上海。

  十一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把一九一三年拟定的注音字母公布,注音字母采自章太炎。

  四川观鉴庐出版《太炎教育谈》。汪太冲编《太炎外纪》出版。

一九一九年 五十二岁

  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章氏丛书》浙江图书馆刊本问世,较上海右文社版新增《齐物论释》重定本、《太炎文录初编》、《补编》、《菿汉微言》三种,校勘颇精,改正了右文社版不少错误。

一九二〇年 五十三岁

  一月至三月,身患黄疸,病卧。六月,热病大作,几死。

  章太炎由反对军阀割据逐渐演变为赞成军阀割据,提出“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

一九二一年 五十四岁

  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夏,主张“武力统一”的吴佩孚率军南下,打败主张“联省自治”的湘鄂川军,“联省自治”运动遭到打击。

  《太炎学说》上下卷由四川观鉴庐出版。上卷为章氏一九一八年在四川讲演记录,下卷为一批书札。《章太炎的白话文》出版,吴齐仁编,泰东图书馆铅字排印本。

一九二二年 五十五岁

  黎元洪就职总统,章太炎受勋一枚。宣讲“联省自治”,还主张“南迁武汉”。

  四月至六月,应江苏教育会之邀,主讲国学,每周一次,共十次,讲题为《国学大概》、《治国学方法》、《经学之派别》、《哲学之派别》、《文学之派别》、《国学之进步》。讲演记录有两个版本,一为曹聚仁所编《国学概论》,一为张冥飞所编《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集》。

  柳诒徵对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诋孔”的观点提出批评,章太炎公开答复,表示接受,还懊悔“前声已放,驷不追舌”。

  《章太炎尺牍》出版,上海文明书局铅字排印本。

一九二三年 五十六岁

  三月二日,孙中山在广东宣告大元帅大本营成立,章太炎以为“广东帅府之欲以武力统一西南,亦西南之吴佩孚也”。

  九月,《华国月刊》在上海创刊,章太炎任社长,欲发扬“国故”,挽救“人心”。

一九二四年 五十七岁

  一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发表宣言,实现国共和作。

  在国民党右派冯自由、居正的怂恿下,章太炎发表公函,反对国共和作。

  《章氏丛书》上海古书流通处印本出版。

一九二五年 五十八岁

  三月十二日,孙中山逝世,章太炎撰文祭悼。

  五卅运动爆发,章太炎发出通电,欲“使水深火热之民,早登衽席”。

一九二六年 五十九岁

  三月二十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纂夺北伐军领导权。

  四月七日,章太炎在上海组织“反赤救国大联合”,任理事。发出通电,叫嚷“反对赤化”。八月八日,章太炎应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江苏省长陈陶遗聘请,到南京任“修订礼制会会长”。十三日,通电全国,反对蒋介石组织北伐。

一九二七年 六十岁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

  五月至六月,被上海市党部临时执委会指名为第一号学阀,呈请国民党中央加以通辑。

  七月至十一月,居同孚路赁寓,终日宴坐,兼治宋明儒学,借以惩忿。

一九二八年 六十一岁

  写《自定年谱》,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五十五岁止。

一九二九年 六十二岁

  终年闭门杜客,对国事、学术俱保持缄默。

一九三〇年 六十三岁

  撰《春秋左氏疑义答问》。自称“为三十余年精力所聚之书,向之繁言碎辞,一切芟■,独存此四万言而已”。

一九三一年 六十四岁

  五月一日,《国学丛刊》由中国大学出版,章太炎弟子吴承仕编辑。章氏在该刊发表文章有:《与吴承仕论宋明道学利病书一、二》(1917年撰)、《论古韵四事》、《汉儒识古文考》上下等。

  “九·一八”事变后,通信中多次议论时事,对蒋介石、张学良拱手将奉、吉让予日本不满,也不满粤方乘机倒蒋。

一九三二年 六十五岁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章太炎愤怒之下,北上见张学良。在燕京大学演说,号召青年拯救国家的危亡。

  秋,赴苏州讲学,组织国学会。章太炎亲撰《宣言》,主张“范以四经”。四经指《孝经》、《大学》、《儒行》、《丧服》。

一九三三年 六十六岁

  民族危机严重。二月,章太炎与马相伯联合宣言(“二老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领土。

  《章氏丛书续编》于北京发行,章太炎弟子吴承仕、钱玄同校刊,收录著作七种:《广论语骈枝》一卷、《体撰录》一卷、《太史公古文尚书说》一卷、《古文尚书拾遗》二卷、《春秋左氏疑义答问》五卷、《新出三体石经考》一卷、《菿汉昌言》六卷。

一九三四年 六十七岁

  秋,章太炎由上海迁居苏州。因与“国学会”旨趣不同,另创章氏国学讲习会。

一九三五年 六十八岁

  三月,蒋介石派丁维汾(鼎臣)慰问,并致万金为疗疾费,章即将此款移作章氏国学讲习会经费。

  四月,开办章氏星期讲演会,共九期,讲题为《说文解字序》、《白话与文言之关系》、《论读经有利而无弊》、《论经史实录而不应无故怀疑》、《再释读经之异议》、《论经史儒之分合》等,一一都有记录单行出版。

  九月,《制言》半月刊创刊,由章太炎主编。其宗旨是研究中国固有文化,造就国学人才。

一九三六年 六十八岁

  冬、春间,于章氏国学讲习会授《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诸子学略说》,俱有讲演记录刊行。夏,给国学讲习会学生讲完《尚书》。六月十四日,于苏州病逝。时人评为革命元勋,国学泰斗。国民政府令以国葬,葬杭州西湖畔张苍水墓侧。

生平秩事

●六龄童诗

  章太炎生于书香之族。1875年初春,章太炎才6岁,那天时值下雨,父亲章浚在家邀请了10余位文人、亲友,边饮酒边吟诗词。内有一位与章浚同宗的章老先生酒兴上来,情趣盎然,令小太炎应景诵诗一首。小太炎略作思考答诵:

  天上雷阵阵,地下雨倾盆;笼中鸡闭户,室外犬管门。

  顿时,震惊四座。章老先生即令人拿来宣纸笔墨,挥毫录下了这首十分珍贵的“六龄童诗”。该诗现珍藏于章太炎纪念馆。 

●添“花马甲”

  大凡儿童时代的人,特别喜欢玩耍,而童年章太炎却是个“书迷”,不谙嬉耍。那时,太炎的母亲常与女眷戚在家打牌消遣。而章太炎就坐在旁边看书,尽管环境闹,他总是读得旁若无人,津津有味。

  一日,小太炎在天井里专心致志地看书,天色渐暗,气温转低,其长嫂连唤三声,叫他进屋添衣,免得着凉。太炎勉强进屋添衣后,仍回到天井借光读书。殊不知竟穿上其长嫂的一件“花马甲”,众人见状,大笑不止。而太炎却茫然不知,抬起头问家人笑什么?让我知道了也乐一乐……众人越发乐了。 

●考“童子试”

  章太炎16岁那年,受父命参加“童子试”,当时试卷的试题为:论灿烂之大清国。

  考场上鸦雀无声,许多考生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引经据典,寻章摘句,大做起、承、转、合的八股文章。而章太炎想起鸦片战争后,外国军舰闯入中国沿海城镇,烧、杀、奸、掠;又想到许多清朝官僚对洋人卑躬屈膝,对人民作威作福……这怎能证明清国“灿烂”呢?于是他挥毫疾书,把满腔积愤洒于字里行间,并呼吁“吾国民众当务之急乃光复中华也”。不到一个钟点,章太炎便第一个交了卷。主考官见其他考生,有的仍在咬文嚼字,有的还在挖耳搔头,有的……惟独这名考生才思敏捷,不由暗暗称奇。

  章太炎正要跨步离开考场,只见主考官拍案而起:“慢,你好大胆!可知罪……”章太炎不亢不卑,坦然自若道:“我之所思,件件合乎当今国人之思;我之所论,桩桩合乎国情之实,何罪之有?”顿时,考场里“哗”地引起一阵骚乱。

主考官想驳又驳不倒,气得脸色铁青,又怕事态扩大,可能会连累自己的乌纱帽,速令两名差役把章太炎挟出考场。章的家人见状,知道小少爷闯下大祸,将殃及老爷仕途,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而章太炎却若无其事。 

●“我本满天飞,何窠之有?”

  “苏报案”发,章太炎在法庭上嘲弄得审判员哭笑不得。对于在《〈革命军〉序》中所写“载湉小丑”四字触犯清帝圣讳一事,他说:“我只知清帝乃满人,不知所谓‘圣讳’。而且按照西方的法律,人们是不避讳的,所以我直接写‘载湉’,没有什么不对。再说,从字的意思来讲,‘小丑’两个字中,‘丑’字本来作‘类’字,或作小孩子解,所以‘小丑’也就是小东西或小孩子,并没有诽谤的意思。”章太炎从文字学的角度进行辩说,听众席上掌声雷鸣,而无知的审判员如坠云雾里,非常尴尬。在这样一位学识渊博、雄辩滔滔的“案犯”前,他们简直不知道怎么审才好了。其中一位审判员在目瞪口呆之际,突然悟出章太炎是海内外著名的学问家,肯定是科举正途出身,便小心翼翼探身问道:“您得自何科?”

  章太炎听此问题,更觉可笑,故作糊涂,高声回答:“我本满天飞,何窠之有?”

  “科”与“窠”同音,“满天飞”即浙江方言“老布衣”的意思。 

●烟癖

  章太炎讲到兴奋处,常常烟一根接一根地抽。一次他给学生上课,转身写黑板时,拿手中的纸烟在黑板上猛划,写完,也不看是否写上了,转过身仍旧滔滔不绝地讲。另一只手中的粉笔也就被误认为是香烟,他把粉笔伸到口中,猛吸了几口。学员们忍俊不禁,都笑了起来,而他却全然不知,依旧神情自若地讲课。 

●讲学盛况

  章太炎到北大讲学,可以容纳几百人的北大风雨操场座无虚席,来得晚的只好站在窗外“旁听”。章太炎在北京任教的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吴检斋等五六人围绕着老师登上讲台,然后一字排开,毕恭毕敬地侍立在老师旁边。满头白发的章太炎穿着绸子长衫,个子不高而双目炯炯有神。他向台下望了望,就开始用他的浙江余姚话演讲。估计大多数人听不懂,于是由刘半农翻译。又因演讲中常常引经据典,钱玄同便不时在黑板上用板书写出。涉及到的人名、地名、书名,有拿不准的,担任翻译的刘半农会和写板书的钱玄同当场商量,或者向侍立在老师旁边的其他人询问,就是不去烦扰老师。商量定当之后,再翻译和写板书。 

●与胡适的是与非

  在赵家铭先生的《章太炎与胡适之的一些是与非》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1919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了。这是我国最早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书籍之一,担心国人不理解,胡适还专门在此书的《凡例》中对新式标点的具体使用办法作了详细说明。书刚一出版,胡适便特地送了章太炎一本,还恭恭敬敬地写上“太炎先生指谬”,下署“胡适敬赠”,在“太炎”和“胡适”四个字的右边,各加了一条黑线,表示是人名符号。

  不料,章太炎接到书,翻开一看,见自己的名字旁多了一条黑线,竟生起气来,开口骂道:“何物胡适!竟敢在我名上胡抹乱画!”再往下一看,又见“胡适”两个字的旁边,也有同样一条黑杠,气才稍微消了一点,自言自语道:“他的名字旁也有一杠,就算互相抵消了罢!” 

●章黄“二疯子”

  黄侃20岁时留学日本,恰与章太炎同住一寓,黄住楼上,章住楼下。一天夜晚,黄侃内急,来不及去厕所,便忙不迭地从楼窗口往外撒尿。这时,楼下的章太炎夜读正酣,蓦地一股腥臊的尿水像瀑布般往下飞溅,禁不住怒骂起来。黄侃不但不认错,还不甘示弱,也报之以骂。两人本都有疯子之称,真是章疯子遇到黄疯子,一场好骂,而且越骂越起劲。“不骂不相识”,通名报姓之后,二人的话锋转到学问上面,一谈之下,才知道章太炎是国学大师,黄侃便折节称弟子。

  1935年,黄侃50岁生日,章太炎亲赠他一副对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成好著书。对联无意中藏了“绝命书”三字,黄侃愕然。当年10月8日,黄侃因饮酒过量,吐血而死。章太炎因联句竟成谶语,悔痛不已。 

●题联巧斥昏官

  一艘客货小汽轮驶过武汉、宜昌,入长江三峡,在礁滩密布的峡江中逆水而上,艰难行进。站在船前的一位穿长衫马褂的知识分子模样的人,时不时向人们打听何时到屈原故乡,谈吐中他对屈子的景仰之情溢于言表。他,就是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大学者章太炎(章炳麟)。真巧,当汽轮驶入西陵峡里的秭归,正是1918年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船到屈原沱,章太炎观北岸屈原庙内外民众过端午的气氛特别浓,便利用汽轮暂泊屈原沱的机会,上岸入庙拜谒屈子。他第一次在秭归恭逢其盛,屈原忧国忧民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精神顿时点燃他满腔激情。

  章太炎此行是抱着对民主革命成功很大的希望去访问恩施的。这位铁骨铮铮的革命家1903年在《苏报》上宣传反清及民主革命思想被捕,在狱中参与组织光复会。他曾七次被捕,三次入狱,多次历险。他怎么也没料到,此次他过秭归,走巴东,来到恩施,差一点被湖北靖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唐克明杀害。

  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靖国军第一军由唐克明率领,转战到恩施。当时的恩施,由于长期封闭,经济落后,土豪劣绅横行霸道,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靖国军的到来,使土豪劣绅受到一些打击,加之军队参与贩卖布匹、食盐、百货,民众生活和交通状况有所改善。唐克明还在政治上采取措施,实行军地分治,受到孙中山大总统的亲函嘉勉。唐克明因此沾沾自喜,自我陶醉,对下属的各自为政,互相倾轧等劣迹视而不见,每天歌舞升平,安于过小朝廷的日子。

  章太炎在恩施所见所闻,大失所望,遂向唐克明直言劝告。唐不但不听他的诤言,反而恼羞成怒,在一次宴会上拍案叫骂,要将章太炎枪毙。章亦厉声反击:“你敢枪毙章某吗?连窃国大盗袁世凯尚且不敢,你小小阴沟翻得了船吗?”唐克明暴跳如雷,拔枪相向。好在章太炎因“刚直狂傲”已有“疯子”之称,在座军官认为他的疯病又犯了,力劝唐克明不必计较,章太炎才保住性命。

  章太炎在恩施访游月余,临走时,他记起在秭归领略的屈子风范,便借此撰写对联一副,送给唐克明。联语是:去秭归不远 正端午来游,横批:新亭努力。

  唐克明乃一介武夫,以为章太炎赠联是感谢他免杀之恩,便用楠木雕刻,悬挂客厅。后来,经人解释,唐克明才知道上联是指唐与三国蜀汉先主刘备兵败秭归,退居白帝城,终日“憋气烦闷”相差不远。下联是说章自己来时正值五月初五屈大夫投身汨罗江祭日,自励弘扬屈原的清烈之风,斥责唐等小人。横批是用“新亭楚囚对泣”的典故,说楚人不努力恢复中原,恰似新亭的楚囚对泣,坐以待毙。唐克明大怒,当即将对联砸毁,后悔没有将章太炎枪毙。

学术著述

丛书、全集类

《章氏丛书》,1915年右文社铅印本,1919年浙江图书馆木刻本,1924年上海古书流通处木刻本,1982年世界书局排印版.

《章氏丛书续编》,北平1933年。

《章氏丛书三编》,1939年章氏国学讲习会铅印本。

《章太炎全集》(共有六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2月第一版。

  第一册:膏兰室札记(沈延国校点)
      诂经札记(汤志钧校点)
      七略别录佚文徵(汤志钧校点)

  第二册:春秋左传读
      春秋左传读叙录
      驳箴膏肓评

  第三册:訄书初刻本(朱维铮校点)
      附:訄书补佚
      訄书重订本(朱维铮校点)
      检论(朱维铮校点)

  第四册:《太炎文录初编》五卷:
      《文录》二卷(早年诗文结集,单篇诗文一百二十七篇)
      《别录》三卷(政论文和学术论文三十九篇)

  第五册:《太炎文录续编》章太炎晚年的著作七卷:前六卷散文后一卷韵文,诗歌六十七首

  第六册:齐物论释(王仲荦校点)
      齐物论释定本(王仲荦校点)
      齐物论释,定本校点后记(王仲荦)
      庄子解故(朱季海校点)
      庄子解故点后记(朱季海)
      管子余义(沈延国校点)
      广论语骈枝(陈行素校点)
      体撰录(沈延国校点)
      体撰录校点后记(沈延国)
      春秋左氏疑义答问(姜亮夫,崔富章校点)
      春秋左氏疑义答问校点后记(崔富章)

尚未收入丛书、全集类

《国学讲习会略说》,1906年东京秀光社。

《国故论衡》,1910年东京秀光社本,丛书增订本;广文书局,1977年版;陈平原点校本,朱维铮点校本(《全集》第9集,对照本)。

《国学概论》,曹聚仁笔录,1922年泰东图书馆排印本;联合图书公司1968年版

《章太炎国学演讲录》,张冥飞笔录,上海:梁溪图书馆,1925年出版;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初版。

《中国语文学研究》,章太炎等著,台北:中华书局,1971年。

《国学研究法》,章太炎等著,台北:西南书局,1972年

《国学略说》,河洛出版社,1974年初版;涂小马校点,上海文化出版社。

《菿汉三言》,虞云国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

《春秋左传读》,台北:学海出版社,1984年初版。

《訄书》(初刻本、重订本),三联书店,1998年版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笔记,王宁整理抄录,影印誊钞本,中华书局,2008年11月。

年谱及学术自述

《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28年撰(同治七年至民国十一年),手稿本,章氏国学讲习会删改排印本; 1986年上海书店影印本。

《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上海书店,1986年;

《民国章太炎先生炳麟自订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二版。

学术自述:〈自述学术次第〉,1913年;〈菿汉微言〉末条,1915年;诸祖耿〈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之功夫及志向〉,1933年。

译作

《斯宾塞尔文集》,英国斯宾塞尔(HerbertSpencer)著,曾广铨、章太炎译,上海《昌言报》第1至7本,1898年。

《社会学》,日本岸本能武太著、章太炎译,上海广智书局,1902年铅印本。

相关研究

(一)注疏

  1. 《国故论衡疏证》,庞俊注,1940年华西大学铅印本。仅含中、下卷;郭诚永补注上卷,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全排印本。
  2. 《齐物论释注》,缪篆注,油印本。未见。
  3. 《齐物论释训注》,荒木见悟注,九州大学文学部哲学研究会《哲学年报》29-31。未见。
  4. 《章太炎选集》(注释本),朱维铮、姜义华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5. 《訄书详注》,徐复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注名物。
  6. 《文学总略注》,程千帆《文论十笺》,朱东润《中国历代文论选》。

(二)编选

  1. 《章太炎的白话文》,1921年泰东图书馆排印本;艺文出版社1972年版;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太炎文录续编》,台北:新兴书局,1956年。
  3. 《章太炎医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
  4. 《章太炎尺牍》,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4年初版
  5. 《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下),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
  6. 《章太炎年谱长编》,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9年。
  7. 《章太炎传记资料》,朱传誉,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
  8. 《章太炎选集》,朱维铮,姜义华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9. 《章炳麟论学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
  10. 《章太炎先生家书》,汤国梨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1. 《章太炎年谱摭遗》,谢樱宁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2. 《章太炎学术年谱》,姚奠中、董国炎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13. 《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 《章太炎生平与学术自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15. 《章太炎书信集》,马勇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01月版。
  16. 《章太炎讲演集》,马勇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01月版。
  17. 《章太炎医论》(第二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月

(二)论著

  1. 《章太炎著述中佛家思想之考察》,黄贵华,香港:能仁书院硕士论文,1984年。
  2. 《论章太炎》,李润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 《章太炎思想研究》,姜义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 《章太炎思想研究》,唐文权,罗福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5. 《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章念驰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 《章太炎的哲学思想》,何成轩,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 《章太炎生平与学术》,章念驰,三联书店,1988年版。
  8. 《章太炎》,姜义华,东大出版社,1991年版。
  9. 《章太炎的思想——兼论其对儒学传统的冲击》,王泛森,时报出版社,1992年版。
  10. 《章太炎传》,汤志钧,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1.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刘梦溪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 《章太炎评传》,姜义华,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
  13.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陈平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 《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陶绪,史革新,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 《章炳麟评传》,姜义华,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 《章太炎传》,许寿裳,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17.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研究》,张春香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03月01日。
  18. 《康章合论》,汪荣祖,台北:联经出版社,1988年。
  19. 《章太炎研究》,汪荣祖,台北:李敖出版社,1991年。
  20. 《章太炎传》,张兵,团结出版社,1998年2月。

(二)论文

  1. 〈章太炎在中国革命报刊地位之研究〉,曾艳雄,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68/硕士。
  2. 〈章太炎的思想之研究〉,王泛森,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71/硕士/。
  3. 〈晚清章太炎,陈天华,秋瑾革命文学之研究〉,孙嘉鸿,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73/硕士。
  4. 〈章太炎齐物论释之研究〉,苏美文,淡江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1993年版。
  5. 〈整理国故运动之研究:以章太炎,胡适,顾颉刚为例〉,张中云,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85/硕士。
  6. 〈论章太炎对儒学的批判〉,张至渊,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85/硕士。
  7. 〈章太炎及其史学精神研究〉,周传瑛,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85/硕士。
  8. 〈章太炎《齐物论释》庄佛会通思想之研究〉,黄建邦,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91/硕士。
  9. 〈析论章太炎的先秦诸子学〉,蔡惠芳,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91/硕士。
  10. 〈章太炎春秋左传学研究〉,黄翠芬,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93/博士。
  11. 〈章太炎著述中佛家思想之考察〉,蔡贵华,香港:能仁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4年8月。
  12. 〈章太炎语言文字之学的知识(精神)系谱〉,黄锦树,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6月。
  13. 〈章太炎语言文字学研究〉,陈梅香,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1997年6月。
  14. 〈晚清章太炎,陈天华,秋瑾革命文学之研究〉,孙嘉鸿,埔里暨南国际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2003年。

(三)期刊

  1. 〈章炳麟先生的思想与著作〉,姚渔湘,《大陆杂志》,第13卷,第2期,1956年7月页46-50。
  2. 〈章炳麟先生别传〉,但植之,《大陆杂志》,第23卷,第11期,1961年12月,页372。
  3. 〈余杭章氏之经学〉,袁乃瑛,《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6号,1962年6月,页219-258。
  4. 〈章炳麟(上)-「文苑风云五十年」第二章之二〉,陈敬之,《畅流》,第28卷,第11期,1964年1月,页5-7。
  5. 〈章炳麟(下)-「文苑风云五十年」第二章之二〉,陈敬之,《畅流》,第28卷,第12期,1964年2月,页7-9。
  6. 〈章炳麟之生平及其学术文章〉,林尹,《孔孟月刊》,第14卷,第11期,1976年,页16-23。
  7. 〈章太炎的儒家观〉,陆宝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民国77年12月,页22。
  8. 〈章太炎先生之学术成就〉,高明,《孔孟学报》,第58期,1989年,页309-317。
  9. 〈论章太炎之齐物论释〉,陆宝千,《香港大学章太炎,黄季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民国78年5月。
  10. 〈章太炎的道家观〉,陆宝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民国79年6月,页20。
  11. 〈章太炎的史学观〉,陆宝千,《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18期,民国79年6月,页19。
  12. 〈章太炎之论墨学〉,陆宝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0期,民国80年6月,页10。
  13. 〈章太炎之法家观〉,陆宝千,《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19期,民国80年6月,页10。
  14. 〈孙中山与章太炎〉,贺凌虚,国父一二五诞辰-中山学术论文集,1990年11月。
  15. 〈章太炎先生的齐物论释〉,黄锦鋐,《师大学报》,1991年。
  16. 〈章太炎思想简论〉,董平,《中国文化月刊》,1991年12月。
  17. 〈章太炎的法相唯识哲学〉,麻天祥,《哲学与文化》,1992年6月。
  18. 〈章太炎对西方文化之抉择〉,陆宝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民国81年6月,页17。
  19. 〈章太炎对西方文化之抉择〉,陆宝千,《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2年6月。
  20. 〈求是与致用-章太炎学术思想核论〉,陈平原,《中国文化月刊》,1992年12月。
  21. 〈章太炎的语言学和佛学〉,汪启明,《中国语文通讯》,1992年7月。
  22. 〈章太炎的革命论与佛学,王学铸鎔为一〉,吴雁南,《中国哲学史》(复印报刊资料),1993年第2期。
  23. 〈章太炎齐物论释之分析-章氏以佛解庄诠释理路之探讨〉,王樾,《淡江史学》,1994年。
  24. 〈章太炎相对主义哲学述评〉,吴宏伟,《北方论丛》,第3期,1995年。
  25. 〈试论章太炎的国学〉,周双利,《内蒙古师大学报》,第4期,1995年。
  26. 〈章太炎与诸子学〉,罗检秋,《中国哲学史》(复印报刊资料),第5期,1995年。
  27. 〈试论侯外庐与章太炎的先秦学术史研究〉,方光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1995年。
  28. 〈试论章太炎的国学〉,周双利,《内蒙古师大学报》,第4期,1995年,页8-13。
  29. 〈章太炎的民族主义-中国近代自由民族主义典范形成析探〉,李朝津,《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1期,1996年,页173-216。
  30. 〈建立宗教论疏解〉,陈强,《中国文化月刊》,1997年8月。
  31. 〈章太炎人文思想论〉,王玉华,《孔孟月刊》,1998年4月。
  32. 〈章太炎与因明学〉,沈海波,《正观》,1998年6月。
  33. 〈章太炎的道德,宗教思想〉(上,下),王玉华,《孔孟月刊》,1998年10,11月。
  34. 〈论清末学术中经学与史学的交替-章太炎民族史学的形成〉,李朝津,《思与言》,第36卷,第1期,1998年3月,页1-37。
  35. 〈试论章炳麟古文经学的革命情怀〉,张昭君,胡维革,《史学集刊》,第1期,1998年,页44-56。
  36. 〈辛亥革命前章太炎激进思想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性质〉,王远义,《章太炎与近代中国学术》,台北:里仁书局,1999年。
  37. 〈批判的汉学与汉学的批判:章太炎对考据学的反省及对戴震汉学的阐释〉,丘为君,《清华学报》,新29卷,第3期,1999年9月,页321-364。
  38. 〈章太炎与近代史学〉,陈其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1期,1999年,页37-46。
  39. 〈章太炎的《春秋左传》研究〉,张昭君,《史学史研究》,第1期,2000年,页14-20。
  40. 〈章太炎与台湾〉,王飞仙,《新史学》,民国90年9月,页105-127。
  41. 〈章太炎与墨学〉,解启扬,香港人文哲学会网页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四)研讨会论文

  1. 〈章太炎的宗教观〉,郑志明,华梵大学第四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民国89年5月27日。
  2. 〈章太炎对诸子起源的看法及其影响〉,张荣华,民国78年4月,章太炎,黄季刚国际学术会议宣读(香港大学)(傅武光)。
  3. 〈章太炎的诸子学〉,张荣华,民国78年3月,章太炎,黄季刚国际学术会议(香港大学主办)(傅武光)。
  4. 〈章太炎的史学〉,李朝津,章太炎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台北,1998年11月5-7日。
  5. 〈超越时间与空间:章太炎辛亥革命后期思想〉,李朝津,晚清国族建构研讨会,台北,1年6月20日。
  6. 〈章太炎论「义相对相反」之理据性辨析〉,陈梅香,第二届国际暨第六届全国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1999年11月。
  7. 〈章太炎方言研究的保守与创新〉,陈梅香,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河北:石家庄师专,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