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 物 > 正文

近现代人物


梁启超

梁启超

字号: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
生卒: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
年代:清末民初
籍贯:广东新会人
评价: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生平简介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年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维新变法思想,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先后倡导、发动公车上书,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戊戌政变后,他东渡日本,并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广泛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学说,影响和启迪了整整一代人。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入阁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和财政总长,特别是组织策划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组织共学社、讲学社,不遗余力地从事讲学和著述,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受聘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此外,还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写于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之影响》,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似岩浆喷涌:“电灯灭,瓦斯竭,船坞停,铁矿彻,电线斫,铁道掘,军厂焚,报馆歇,匕首现,炸弹裂,君后逃,辇毂塞,警察骚,兵士集,日无光,野盈血,飞电刿目,全球挢舌,于戏,俄罗斯革命!於戏,全地球唯一之专制国遂不免于大革命!”然后,以“革命之原因”、“革命之动机及其方针”、“革命之前途”、“革命之影响”为题分而析之,丝丝入扣。难怪胡适说:“梁先生的文章……使读者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

生平年表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癸酉) 一岁

  2月23日(农历正月二十六日)生于新会茶坑村

1877年(清光绪三年丁丑) 五岁

  由祖父和母亲教读四书五经。

1882年(清光绪八年壬午) 十岁

  初就童子试。

1883年(清光绪九年癸未) 十一岁

  得张之洞《轩语》、《书目答问》,始知天地间有学问一事。

1884年(清光绪十年甲申) 十二岁

  应广州童子试中秀才,补博士弟子员。治帖括之外,嗜唐诗。读完《史记》、《汉书》、《纲鉴易知录》与《古文辞类纂》。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乙酉) 十三岁

  始习乾嘉训诂考据之学。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丁亥) 十五岁

  肄业于广州学海堂,弃帖括之学。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戊子) 十六岁

  广州学海堂正班生、兼菊坡、粤秀、粤华书院外生。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己丑) 十七岁

  乡试中举。主考为李端棻,以从妹字之。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庚寅) 十八岁

  春,入京会试,旋下第归,过上海,购《瀛环志略》,始知五大洲各国,又见上海制造局所译西书。

  8月,与陈千秋往谒康有为,决舍去旧学,退出学海堂,间日请业康门。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辛卯) 十九岁

  始受业于广州万木草堂,习《春秋公羊传》、《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朱子语类》、《文献通考》、《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及诸子书、佛经、清儒经注、西书译本。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成,任校勘;《孔子改制考》,分任纂述;受《大同书》。由此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

  11月,入京与李蕙仙完婚。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辛卯) 二十岁

  3月,入京会试,识夏曾佑。学于万木草堂。

1893年(清光绪十九癸己) 二十一岁

  冬,讲学于东莞。为万木草堂学长。

  1894年(清光绪二十甲午) 二十二岁

  3月入京,广交名士,治算学、地理、历史等。

  11月归。冬,作《读书分月课程》。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 二十三岁

  春,随康有为入京会试,落第。识谭嗣同。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8月,协助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强学会成立,任书记员。

  维新运动期间,主持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 二十四岁

  4月,离京至上海,识黄遵宪,交游益广。与夏曾佑、谭嗣同创作“新学之诗”。

  8月,与汪康年创办《时务报》,任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名声噪起。

  10月,著成《西学书目表》。从马建忠习拉丁文。当月下旬返粤,留三月,协助筹办《知新报》。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 二十五岁

  到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见谭嗣同《仁学》一书,与治佛学。

  5月,辑《西政丛书》。

  10月,创办大同译书局。其间,参与创设不缠足会和女学堂。

  11月,离沪抵长沙,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二十六岁

  春,因病就医上海,遂即入京。

  4月,助康有为创立保国会。

  5月,公车上书请变科举。

  6月,“百日维新”开始,参与新政。

  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奉旨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9月21日,政变发生,入日本使馆,遂即乘大岛舰逃亡日本,与陈少白往还,协商与兴中会合作事宜,因康有为阻挠未果。

  12月,于横滨创办《清议报》,发表《戊戌政变记》初稿及所译日本政治小说《佳人奇遇》。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二十七岁

  春,读书箱根,学日文,著《和文汉读法》。译德国伯伦知理《国家论》。始刊《饮冰室自由》。

  8月,创办东京高等大同学校。

  9月,创办神户同文学校。

  12月,赴檀香山,著《夏威夷游记》,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二十八岁

  与康有为、康才常等发动“勤王运动”,事败。

  8月,因自立军起义急归国。居沪十日,转道新加坡,10月,抵澳洲。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二十九岁

  著《中国积弱溯源论》。

  5月,复返日本。欲撰《中国通史》,先成《中国史叙论》。始刊诸多西方思想家学案。

  12月,著《南海康先生传》与《李鸿章》。《清议报》停刊。开办广智书局于上海。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三十岁

  2月,《清议报》停刊,于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新史学》、《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地理大势论》、《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等文,始刊《饮冰室诗话》及西方政治家传记数种。

  11月,于横滨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倡“小说界革命”。创作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

  12月,《饮冰室文集》出版,其《三十自述》一文,备述前些之各种活动。

  与黄遵宪恢复联系。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三十一岁

  2月,出游美洲,开办各地保皇分会。著《新大陆游记》。

  12月,返日本。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癸卯) 三十二岁

  3月,经香港潜返上海,筹办《时报》。

  4月,复归日本。发表《子墨子学说》及《墨子之论理学》。著《国史稿》二十余万言。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三十三岁

  著《开明专制论》,坚持君主立宪,与革命党相对峙。

  《(分类精校)饮冰室文集》出版。

  秋冬间,代端方等草拟考察宪政、奏请立宪等奏折二十万言。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三十四岁

  与《民报》就立宪与革命问题论战,发表《开明专制论》等文。为研究宪政问题,著《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诸文。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三十五岁

  因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笔战不利,谋妥协,黄兴不许。

  3月,著成《国文语原解》。

  10月,于东京创办政闻社与《政论》杂志。

  11月,《新民丛报》停刊。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三十六岁

  8月,本部迁上海的政闻社被查禁。

  著《王荆公》。

  著《中国古代币材考》。

1909年(清宣统元年己酉) 三十七岁

  专心读书著述,学书作诗。4、5月,著《管子传》。

1910年(清宣统二年庚戌) 三十八岁

  3月,《国风报》于上海发刊。撰文甚多。《财政原论》积稿百万言。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 三十九岁

  3月,游台湾一月。辛亥革命发生。11月,匆促归国,由大连至奉天,旋返日本。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 四十岁

  10月,离日归国,定居天津,结束十四年的流亡生活。在京出席各界欢迎会,发表演讲。

  12月,创办《庸言》杂志。

  袁世凯以司法次长相召,未就。

1913年(民国二年癸丑) 四十一岁

  2月,入共和党。

  5月,当选进步党理事。

  9月,熊希龄内阁成立,出任司法总长,从此由政治家变而为实际政治家。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 四十二岁

  2月,改任币制局总裁。遭遇困难,始知袁世凯不可合作,发表《吾今后所以报国者》一文,表示愿从事学术,放弃政治。12月,准辞职。

  冬,假馆清华学校,著《欧洲战役史论》。

1915年(民国四年乙卯) 四十三岁

  创《大中华》月刊。

  辞币制局总裁。

  3月,辗转入桂,参加护国军。

  5月,军务院成立,任政务委员长兼抚军。遂即赴上海。

  6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与袁世凯决裂。

  9月,《盾鼻集》出版。

1916年(民国五年丙辰) 四十四岁

  在上海策动反袁。三月抵广西,发动广西宣布独立。在肇戾成立护国军两广司令部,任参谋。后成立军务院,任抚军兼政务委员长。

  出版《盾鼻集》。  

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 四十五岁

  1月,入京。7月,通电反对张勋拥清帝复辟,参加段祺瑞所组“讨逆军”。段氏内阁成立,任财政总长。11月,辞职,退出政界。张勋复辟,以康有为出力最多。至此康、梁乃彻底分家。

1918年(民国七年戊午) 四十六岁

  撰书籍跋、碑帖跋数十篇。

  春夏间,专力著《中国通史》,万十余万字。

  夏秋间,为家人讲国学源流。

  11月,识胡适。

  12月底,出游欧洲。

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 四十七岁

  2月,抵巴黎。先后游历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德国。反对政府在“巴黎和约”签字。著《欧游心影录》。

  出版《饮冰室丛著》。

1920年(民国九年庚申) 四十八岁

  1月,离法国,3月,经沪至津。

  4月,成立共学社。

  5月,承办上海中国公学。

  春夏间,撰《中国佛教史》数万言。

  9月,《解放与改造》杂志改刊,易名《改造》。组织讲学社。

  10月,著《清代学术概论》。冬,于清华学校讲“国学小史”积稿盈尺。

1921年(民国十年卒酉) 四十九岁

  2月。作《墨经校释》。

  春,著《墨子学案》。

  秋,于南开大学讲“中国文化史”撰成《中国成史研究法》。

  10月后,应京、津各校、团体之邀讲演多次。

1922年(民国十一年壬戊) 五十岁

  春,于清华学校讲国史,课外为文学社讲“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4月起,应南北各校、团体之请作学术讲演二十余次,先生至济南、南京、上海、南通、长沙、武汉、天津、苏州各处。

  8月,于东南大学讲“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10月,著《大乘起信论考证》成。下旬,赴南京,于东南大学讲“中国政治思想史”。

  著《陶渊明》、《大乘起信论考》。

1923年(民国十二年癸亥) 五十一岁

  1月,返津。

  3月,驻英代办公使朱兆莘荐为万国著作家俱乐部名誉会员。《陶渊明》成书。

  4月,撰《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辑《清儒学案》。

  5月,参加“人生观与科学”论战。

  7月,于南开大学暑期学校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秋,于清华学校讲“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0月,发起成立戴东原生日二百年纪念会。著《戴东原先生传》。

  11月,撰《颜李学派与现代教育思潮》。

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 五十二岁

  1月,作戴东原研究论文三篇。

  2月,作《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

  春,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

  4、5月,为泰戈尔来华作演讲。

  9月,夫人李蕙仙去世。读词自遣。

1925年(民国十四年乙丑) 五十三岁

  1—3月,撰碑帖、书籍、画跋一百余篇。

  6、7月,作白话词多首。

  7月下旬,赴北戴河月余,注《桃花扇》。

  9月,出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导师,讲“中国文化史”。

  12月,兼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第四次编订《饮冰室文集》出版。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丙寅) 五十四岁

  1月,作《先秦学术年表》。

  春,病剧。3月,入协和医院,割右肾。

  9月始,于清华大学讲“中国成史研究法补编”。任司法储才馆馆长。

  12月,作《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

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 五十五岁

  2月始,于清华大学续讲“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及“儒家哲学”。于燕京大学讲“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8月起,主持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

1928年(民国十七年戊辰) 五十六岁

  9月,著《辛稼轩先生年谱》,至10月12日,病重搁笔,未竟。  

1929年(民国十八年己巳) 五十七岁

  因肾病于1月19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京沪开追悼会,参加者甚众。

学术著述

(一)著作

  1. 《读书分月课程》,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5册(中华书局,1936)。
  2. 《变法通议》,载《时务报》1896年8月至1897年10月第1—43册、《清议报》1898年12月至1899年1月第1-4册;收入《(分类精校)饮冰室文集》(广智书局,1905)。
  3. 《西学书目表》,时务报馆,1896。
  4. 《戊戌政变记》,清议报社,1899。
  5. 《饮冰室自由书》,载《清议报》1899年8月至1901年12月第25—100册、《新民丛报》1902年2月至1905年4月第1-67号;收入《(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卷45、46(中华书局,1926)。
  6. 《南海康先生传》(一名《康南海》),载《清议报》1901年12月第100册;广智书局,1903;又,雄武六郎印行本。
  7. 《李鸿章》(一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新民丛报社,1902。
  8. 《新民说》,载《新民丛报》1902年2月至1906年1月第1—72号;收入《(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卷12—14。
  9.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载《新民丛报》1902年3月至1904年12月第3—58号;收入《(分类精校)饮冰室文集》。
  10. 《饮冰室诗话》,载《新民丛报》1902年3月至1907年11月第4—95号;收入《饮冰室全集》(中华书局,1916);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二者均不全,所遗部分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载《新民丛报》1902年6月至12月第9—22号;广智书局,1903。
  12. 《新大陆游记》新民丛报临时增刊本,1904。
  13. 《子墨子学说》(一名《墨学微》),载《新民从报》1904年6月至12月第49—58号;收入《(分类精校)饮冰室文集》。
  14. 《开明专制论》,载《新民丛报》1906年1月至3月第73—77号;其中第八章第一节《论中国今日万不能行共和制之理由》与《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合刊为《中国存亡一大问题》,1906;全文收入《(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卷3。
  15. 《国语言语原解》,载《学报》1907年4月第1年第3号;新民丛报社,1907。
  16. 《王荆公》,广智书局,1908。
  17. 《管子传》,编为《中国六大政治家》第一编,广智书局,1910。
  18. 《梁任公先生演说集》第一辑(张嘉森、蓝公武辑),正蒙印书局,1912。
  19. 《欧洲战役史论》,收入《饮冰室从著》第九种“外史鳞爪”(商务印书馆,1916)。
  20. 《盾鼻集》,商务印书馆,1916。
  21. 《太古及三代载记》、《春秋载记》、《战国载记》、《志语言文字》、《志三代宗教礼学》等篇,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2册。
  22. 《欧游心影录》,载《晨报》1920年3月6日至8月17日;修订后编为《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22。
  23. 《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概观》、《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佛教之初输入》、《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佛教与西域》、《中国印度之交通》、《佛典之翻译》、《翻译文学与佛典》等篇),收入《饮冰室文集·专集》第14册。
  24. 《清代学术概论》,商务印书馆,1921。
  25. 《孔子》,收入《入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0册。
  26. 《老孔墨以后学派概观》,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1册。
  27. 《墨子学案》,商务印书馆,1921。
  28. 《墨经校释》,商务印书馆,1922。
  29. 《中国历史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24。
  30. 《梁任公先生最近讲演集》,杨维新编,协成印刷局,1992。
  31. 《五千年史势鸟瞰》(《地理及年代》、《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前文载《改造》1922年3月第4卷第7号,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2册;后文收入《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23)。
  32. 《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载《改造》1922年5月第4卷第9号(不全),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5册。
  33. 《大乘起信论考证》,载《东方杂志》1922年10月至12月第19卷第19—23号;商务印书馆,1924。
  34. 《先秦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23。
  35. 《陶渊明》,商务印书馆,1923。
  36.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载《清华周刊》1923年5月第281期“书报介绍附刊”第3期;收入《(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卷70。
  37.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民志书店,1926。
  38. 《朱舜水先生年谱》,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第22册。
  39.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初名《群书概要》),载《清华周刊》1923年10月至1924年3月第288—305期《书报介绍副镌》第5—9期;清华周刊社,1925。
  40. 《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6册。
  41. 《桃花扇注》,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第20、21册;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
  42. 《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清华学校讲义”本。
  43. 《先秦学术年表》,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8册。
  44.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商务印书馆,1933。
  45.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第24册。
  46. 《儒家哲学》,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第24册。
  47. 《中国图书大辞典》(簿录之部),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8册。
  48. 《辛稼轩先生年谱》,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第22册。

(二)论文

  1.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载《时务报》1896年10月第9册。
  2. 《古议院考》,载《时务报》1896年11月第10册。
  3. 《与严幼陵先生书》,收入《(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卷4。
  4. 《湖南时务学堂学约》,载《时务报》1897年12月第49册。
  5. 《公国上书请变通科举折》,载《知新报》1898年6月第55册。
  6. 《汗漫录》(一名《夏威夷游记》),载《清议报》1900年2月至3月第35—38册。
  7. 《少年中国说》,载《清议报》1900年2月第35册。
  8. 《呵旁观者文》,载《清议报》1900年2月第36册。
  9. 《致康有为书》(1900年4月29日),载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0. 《中国积弱溯源论》,载《清议报》1901年6月至7月第77—84册。
  11. 《十种德性相反成义》,载《清议报》1901年6月至7月第82、84册。
  12. 《过渡时代论》,载《清议报》1901年6月第83册。
  13. 《中国史叙论》,载《清议报》1901年9月第90—91册。
  14. 《卢梭学案》,载《清议报》1901年11月至12月第98—100册。
  15. 《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载《清议报》1901年12月第100册。
  16. 《尧舜为中国中央君权滥觞考》,载《清议报》1901年12月第100册。
  17. 《新史学》,载《新民丛报》1902年2月至11月第1—20号。
  18. 《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载《新民丛报》1902年2月第1号。
  19. 《地理与文明之关系》,载《新民丛报》1902年2月第1、2号。
  20.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载《新民丛报》1902年2月第2号。
  21. 《中国地理大势论》,载《新民丛报》1902年4月至6月第6—9号。
  22. 《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载《新民丛报》1902年5月至1904年6月第8—49号。
  23.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载《新民丛报》1902年10月第17、18号。
  24. 《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载《新民丛报》1902年10月第19号。
  25.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载《新小说》1902年11月第1号。
  26. 《新民议》,载《新民丛报》1902年11月至12月第21、23号。
  27. 《饮冰室文集自序》,载《饮冰室文集》(何天柱编),1903。
  28. 《释革》,载《新民丛报》1902年12月第22号。
  29. 《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载《新民丛报》1902年12月第23号。
  30. 《三十自述》,载《饮冰室文集》,1903。
  31.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载《新民丛报》1903年10月第38与39号合刊。
  32. 《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载《新民丛报》1904年2月第46—48号合刊。
  33. 《墨子之论理学》,载《新民丛报》1904年6月至8月第49—51号。
  34. 《余之死生观》,载《新民丛报》1904年12至1905年1月第59、60号。
  35. 《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载《新民丛报》1905年2月至3月第63、64号。
  36. 《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载《新民丛报》1905年3月至4月第65、66号。
  37. 《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载《新民丛报》1906年3月第76号。
  38. 《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载《新民丛报》1906年3月至4月第77、78号。
  39. 《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载《新民丛报》1906年5月至7月第80—82号。
  40. 《中国古代币材考》,载《国风报》1910年4月第1年第7期。
  41. 《与上海某某等报馆主笔书》,载《国风报》1911年4月第2年第8期。
  42. 《学与术》,载《国风报》1911年6月第2年第15期。
  43. 《吾今后所以报国者》,载《大中华》1915年1月第1卷第1期。
  44. 《孔子教义实际裨益于今日国民者何在欲昌明之其道何由》,载《大中华》1915年2月第1卷第2期。
  45. 《复古思潮平议》,载《大中华》1915年7月第1卷第7期。
  46.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载《大中华》1915年8月第1卷第8期。
  47. 《梁任公在中国公学演说》,载《申报》1920年3月15日。
  48. 《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5册。
  49. 《诸子考证及其勃兴之原因》,载《哲学》1921年11月第4期。
  50. 《翻译文学与佛典》(一名《中国印度之交通》),载《改造》1921年7月第3卷第11号。
  51. 《前五百年前之中国留学生》(一名《中国印度交通》),载《改造》1921年7月第3卷第11号。
  52. 《从发音发研究中国文字之源》,载《东方杂志》1921年11月第18卷第21号。
  53. 《阴阳五行说之来历》,载《东方杂志》1923年5月第20卷第10号。
  54.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载《改造》;1922年2月、4月第4卷第6、8号(未完),收入《(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梁廷灿编),中华书局,1926。
  55. 《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载《晨报副镌》1922年3月12—17日;又,新会梁氏刻本,1922。
  56. 《评非宗教同盟》,载《东方杂志》1922年4月第19卷第48号。
  57.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载《最近之五十年》(抱一编),申报馆,1923。
  58. 《情圣杜甫》,载《晨报副镌》1922年5月28—29日。
  59.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载《时事新报·学灯》1922年8月23日。
  60. 《屈原研究》,载《时事新报·学灯》1922年11月9—15日。
  61. 《历史统计学》,载《时事新报·学灯》1922年11月17日。
  62. 《什么是文化》,载《晨报副镌》1923年5月29日。
  63. 《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对于旧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之修补及修正),载《时事新报·学灯》1923年3月3日。
  64. 《治国学的两条大路》,载《时事新报·学灯》1923年1月23日。
  65. 《人生观与科学》,载《晨报副镌》1923年5月29日。
  66. 《颜李学派与现代教育思潮》,载《东方杂志》1924年1月第21卷第2号。
  67. 《文史学家的性格及其预备》,载《时事新报·学灯》1923年11月10、13日。
  68. 《戴东原哲学》,载《晨报副镌》1924年1月24、25日。
  69. 《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载《东方杂志》1924年2月第21卷第3号。
  70. 《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载《清华学报》1924年6月第1卷第1期。
  71. 《亡友夏穗卿先生》,载《晨报副镌》1924年4月29日。
  72. 《印度与中国文化之亲属的关系》,载《晨报副镌》1924年5月3日。
  73. 《指导之方针及选择研究题目之商榷》,载《清华周刊》1925年10月第353、354期。
  74. 《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载《图书馆学季刊》1926年3月第1卷第1期。
  75. 《书法指导》,载《清华周刊》1926年12月第392期。
  76.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载《晨报》1926年12月20日至1927年2月12日。
  77. 《梁先生北海谈话记》,载《清华学校研究院同学录》。

(三)文集

  1. 《饮冰室文集》,何天柱编,广智书局,1903。
  2. 《(分类精校)饮冰室文集》,广智书局,1905。
  3. 《饮冰室全集》,商务印书馆,1916年。
  4. 《饮冰室全集》,中华书局,1916。
  5. 《梁任公近著第一辑》,商务印书馆,上卷,1922;中、下卷,1923。
  6. 《梁任公学术讲演集》,商务印书馆,第一、二辑,1922;第三辑,1923。
  7. 《(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梁廷灿编,中华书局,1926。
  8. 《饮冰室合集》,林志钧编,中华书局,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