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 语文课例研修 > 正文

课例研修八 《文从字顺》
语文课例研修

兰石洪


【背景】
活动主题:探讨《文从字顺》的上法。
活动方式:《文从字顺》课例研修。这是 2015 年 10 月在贵阳十九中“国培计划”跟岗研修期间,完成的一节七年级汇报课,研修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这堂课为研修对象。
活动流程:个人备课、上课,集体观课,各自选一个视角评课议课。
执教老师:国培学员尚国美。
听课老师:周光建、娄芳霞、杨占菊、段珊珊。
活动成果: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执教教师说课、教学反思、观课报告、专题指导。
【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
生:老师好。(站起来)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在前面,同学们学习了在生活中去写作,是不是哈?都知道我们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在学习第二单元的时候,同学们还学到了我们的写作要说真话,抒真情,这样我们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感人,才能打动人,是吧?那同学们你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包括你们小学的作文和你们到了初中的作文,都交给老师批改,是吧?老师给你们批改的时候,可能会给你们修改一些句子,叫做批注,比如说你的这个词多余了,这两个词顺序又不对,这个句子可以删掉,删掉了更加通顺,表达更加流畅,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啊?
生:(点头)
师:有没有?
生:有。
师:那么这就说明,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因为某一方面的原因,造成我们的表达不通顺,对不对?好,那我们在写作时就要做到通顺。所以,你们翻到书,今天我们讲的是第三单元的那个作文的训练内容,叫做《文从字顺》。
生:(翻书)
师:(多媒体展示“文从字顺”)翻到没有?
生:翻到了。
师:好,翻到语文书 83 页,这里有一句话,读一遍,看到了哈?齐读,83 页的第一段,看到没有?我起头,大家就读这一段,“文从字顺”起。
生:(齐读)
师:(举手示意),停,下面的不读了,好!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句子
和一个文段,(多媒体展示句子:1.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2. 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对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怎能不忘记?)大家可以看这两句话,看了之后,觉得有没有问题,有问题把它改过来,改得没有问题,把你们改的内容写在这张纸前面的几行,同时把它标注顺序,好不好?现在你们观察,就改。
生:(动笔)
师:后面的同学能看得见吗?
生:(沉默)
师:(走到后面问一个同学)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看得见哈,看得见就读句子,你认为有问题的怎样把它改得没有问题,然后写在纸上,好不好?
生:(沉默)
师:(沉默一会)一个句子一分钟能够完成吗?能不能完成啊?两个句子三分钟可以吗?
生:可以。
师:可以,好(走动、观察)好,同学们都要抓紧哈(看表)有提前写完的没有?哪位同学写完了?举个手好不好?(微笑)
生:(沉默)
师:没写完是吧?(走到一个男同学旁边)你写完了吗?(看了一会)把你写的念一下好不好?
生:(站起来)
师:(递话筒)
生:我改的第一句是“是他父亲开的刀”。
师:好,第一句改的是“是他父亲开的刀”,你的意思是说开刀的是谁?
生:是他的父亲。(笑)
师:哦,是他父亲开的刀,他的父亲是开刀的人,那我问你,如果是在医院,他的父亲是什么人?
生:(沉默)
师:你写的这个,是他父亲开的刀呢,那他父亲是什么人?
生:医生。
师:对了,在医院是医患关系,那么就是说,他的父亲是医生,他给别的病人开刀,做手术,对不对?
生:(点头)
师:好,请坐。同学们,他的表达清楚吗?听清楚没有?
生:清楚了。
师:好,清楚了。(问一名女同学),你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那你起来念一下你的句子好不好?
生:给我开刀的是他父亲。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这段惨痛的历史,怎能忘记?
师:好,同学们看她的第一句话改得怎么样?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意思讲明白了没有,讲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好,讲明白了。她说“给我开刀的是他父亲”就是说,他的父亲是医生,我是病人对不对。(面向刚回答问题的同学)
生:对。
师:好。这个句子,开刀的是他的父亲,我们要把它改过来。这是什么问题啊,这叫什么问题?(面向一位女同学)
生:缺少主语。
师:这不是缺少主语,哪个同学知道?
生:句中的词语颠倒。(男同学)
师:同学们还(没)找到是吧?我给大家讲一下,这个句子“开刀的是他的父亲”是表意不明,产生歧义,到底是他父亲是医生给别人开刀,还是病人被别人给他开刀。明白没有?开刀的是他的父亲,到底他父亲是病人还是医生,是不是不明白啊?像刚才这位同学改的就明白了,那改的第二句话,她说。(让刚才回答这个问题的女同学再念一遍自己的答案)
生:(大声念)
师:好,你找到了两个问题是吧!“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对吧?你把“洗劫”删了(面向回答那位同学)好,然后她还删了一个地方,大家看到没有?
生:(小声念)
师:她把哪个地方删了?
生:“不”。
师:“不”,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这样改的啊?然后她……注意“烧毁并洗劫圆明园”,我想请这位同学来讲一下(走到一位女同学面前)
生:“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对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怎能忘记?”
师:我们怎能不忘记,否定词“不”有问题是吧?同学们,赞不赞成她这种改法?
生:赞成。
师:好,这位同学找到的“不”,这里是什么问题呢?是滥用否定词,造成了不符合逻辑,对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是应该忘记,还是不能忘记?
生:不能忘记。
师:对,我们是不能忘记,如果这段惨痛的历史忘记了,还是中国人吗?我们被别的国家欺负,这样的历史你都能够忘记啊?能不能忘记啊?
生:不能。(摇头)
师:不能,好。还有一个地方,“烧毁洗劫”请这位同学讲一讲。(走到一位女同学前)
生:“洗劫”和“烧毁”是可以互换的。因为当时英法联军是先把圆明园中有价值的东西洗劫,然后把不能带走的宝物烧毁。所以,这个地方应该是可以转换的。
师:你的意思是在词语上有问题?
生:(点头)
师:这位同学找得好。也就是“烧毁并洗劫”这两个可以互换一下,它搭配不当,应该是先洗劫,再烧毁,对不对?我先抢了,拿不完的再干什么啊?全部烧毁。说明他们侵犯我们中国的时候,手段非常残忍。好,看来同学们积累的知识还是不少,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多媒体展示:“妈妈”,最简单的称呼,可是又不简单,简单之中包含最亲切、最有磁性的东西;“母爱”,最平凡的爱,可是又不平凡,平凡之中包含最伟大、最无私的东西)能够看见吗?大家齐读一遍,齐读一遍,看这个句子有什么问题,“妈妈”起。
生:(齐读)
师:(看表)这一段有点长,大家就不写在纸上了好不好?
生:(点头)
师:好,给大家思考 5 分钟,我找同学起来说,好不好?看这段话有没有问题,如果有,请改一改,如果没有,没有要改不改啊?(加大语气)没有要改不改?
生:(摇头)
师:没有问题改什么呢,没有问题就不改。(沉默一会)好,给大家一个提示,翻到你们的课本 83 页,看到 83 页最下面那个框。(生翻书)
师:看到了吗?提示一下。(过了一分钟)找到问题没有,这段话的问题在哪里?请一位女同学回答。(走到面前)
生:这段话的问题是重复啰唆,“简单”和“不简单”、“平凡”和“不平凡”这里。
师:好,坐下。也就是说,重复得太多,对不对?好,累赘(生点头)那么,重复累赘的内容多了,有必要吗?有没有必要?(生摇头)没有,我们可以把它怎么样?(生小声说“去掉”)去掉,把它删去,好,你们认为是哪句话或者哪句话多余了呢?(话筒给了一位女同学)
生:可删掉“可是又不简单”和“可是又不平凡”。
师:大家赞同吗?(生赞同)她讲得太好了,多一个字她也不删,少一个字它的表达也不一样,她删得非常准确。好,大家给她一点掌声,好不好?
生:(鼓掌)
师:好,这一段话,它重复累赘的就是这里,“可是又不简单”“可是又不平凡”把这两句话删去,这段话就简洁了,明白了吗?(生点头)我们以上的这三个例子,出现的问题和我们平常在写作文的时候,在我们的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是不是有类似之处啊?(生点头)好,有类似之处,那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对我们的作文需不需要改动啊?(少数回答:需要)如果出现了这些问题,需不需要改?
生:需要!(大声)
师:如果我们能一气呵成的把我们的作文写好,那么最好咯,但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出现了这些问题,我们是不是需要多改啊?多改,就把我们的作文改得通顺了,(生点头)好,改的时候,可能有些词语需要调换位置,可能有些多余了,需要删去,可能有些词不用了也要删去。如果出现错别字,要不要改?(生答要)如果出现了标点使用不当,要不要改?
生:要改。
师:要,也要改。标点,我们有的同学说,标点我会用,这一段话前面全是逗号,后面全是句话,这我们称它叫什么,一逗到底。有没有这种现象?(生点头)我相信你们不会有哈。好,这些问题是影响我们的作文不能做到文从字顺的一个原因,(看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怎样才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如果这些问题出现了,我们又怎样去改动,把它修改,改动,这样我们的作文是不是就能做到通顺,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就能做到什么?“文从字顺”,那么,要让我们的作文要做到文从字顺,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沉默,翻书)
师:大家翻到语文书 84 页,一、二、三、四、五,把第五段文字齐读一遍,好不好。第五段文字中,就告诉了我们要注意的问题。“上面的例子提醒我们”起。
生:(齐读)
师:好,停一下,同学们上了几节课,可能有些疲倦了,我觉得声音不够大,我们声音再大一点好不好?我们从第三段开始,声音再大一点,好不好?
生:好。(大声)
师:你看你们的回答声音就足够大,再大一点,好不好?(生答好)那我起头,你们来读好不好?(生答好)“第三,”开始。
生:(齐读,大声)
师:这一遍就读得非常好。好,下面,刚才我们就说了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要做到文从字顺,就是要通过修改自己的写的文章,让我们自己的作文达到文从字顺,所以,下一步,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事情呢?(微笑)
生:写作。
师:下一步,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事情呢?(生大声说写作)写一点文字,是不是?写一篇作文是不是啊?好,确实!同学们猜到我的安排了,下面我们就是要写作了,(多媒体展示写作内容,根据图片展示写一个 250 字左右的片段,想好再下笔,把语句写的连贯、顺畅。要求:注意观察细节,抓住总体特征,写出图画内容和你的感想。)下面,我要给大家一幅图画,根据这个图画的内容来写一个 250 字左右的片段,但是要想好了再下笔哦,把语句要写得连贯、顺畅。注意下边还有一个小要求,就是注意观察细节,抓住总体特征,写出图画内容还有你的感受。当然,就是说你可以自己发挥一下你的想象,知道了吗?请大家注意这个细节,可以是色彩和画的内容、形状,(看书)大家看清楚题目了没有?
生:(点头)
师:看清楚了,我就给你们图画。当然,图画上也有这些内容,只是没有那么详细。(多媒体展示图片)好,下面就观察图画,写一段……写一段话,在 250 字左右就可以了。就写在那张纸上,好不好?
生:(小声讨论)(无人下笔)
师:走动,和学生小声交谈。大家还考虑几分钟,是吧?抓紧时间写啊!(和学生交谈)
生:(疑问多)(交流)
师:十分钟好不好?(看表)抓紧写,刚才你们讨论的不算。从现在开始,十分钟。(四处走看)
生:(开始写)
师:和学生交谈(大约过了十分钟)有写完的同学没有,哪一个同学写完了?
生:(一个男同学)写完了。
师:你的写完了是吧?如果写完了的同学,你们同桌,挨着的两个同学交换。交换读,你看对方哪个地方需要修改,给他提点意见,让他自己改,在原文上改,好不好?就在原文上改,原来写的不变,把需要改的圈一下,然后就把你改的那个词写在旁边,好不好?交换。
生:(相互交换改)
师:写完后交换读,给对方指出你认为需要改的地方。让他自己来改(看到一位同学帮别人改)对,让他自己改。(指一位同学)你读她的文章,你看她哪个地方需要改,你就给她说,字也好,错别字也好,标点也好,词语的顺序也好都可以。或者修辞手法你认为用得不恰当,你认为怎样改恰当,你给她改。就在原文上改,好不好?(走到另一组)交换了没有?哎,对了,挨着的两个组也可以交换。听懂我讲的什么意思了吗?(生答懂)你认为她哪个地方需要修改,你给他圈一下,然后你给她改,比如说,我认为你这个地方这样改,要好一些,字数不一定要写很多,200 字也可以,你说你没写到 200,只写到 180,也是可以的。(走到一男生旁)你认为他需要改的,你给他画一下,给他说。你说,怎样改,改得更好。(走到另一边)你们两个交换一下。就在原文上改,她原来错的你不要删了,也不要抹掉,你就在她的旁边,上边、下边,左边、右边都可以。(到一男生旁)你读了他的吗?
一男生:读了。
师:你觉得他的怎么样,你给他改的什么地方?
一男生:(指出)
师:哦。在它一无所有的树枝上,我们看到树枝上是一无所有吗?
一男上:不是。
师:你认为有什么?
一男生:有各种各样的花。
师:不是一无所有哦,那你们相互改一下。(走到一女生旁)改好了没有?
一女生:好了。
师:(走过去拿话筒)如果没改完的继续,我们改好的来看一看,她给你指出的是哪一个地方(一女生)拿着话筒讲好不好,她给你指出了几个地方。
一女生:有一个错别字。
师:哪一个错别字。哦,勇敢开放,之前写的“勇敢开方”。好,你起来把你的作文念给大家听一下,好不好?
一女生:(小声交谈,不愿起来)
师:我念好不好?
一女生:(沉默)
师:交流(一分钟后)好,请另一位女同学来读。她这篇文章只改了一个字,(另一女生突然坐下)还是由你自己来读是吧。(一女生)(交流)好吧,还是由另一女生读。
另一女生:随着冬天的降临……
师:这样吧,写完的同学,听她读。是你们班这个同学写的(一女生),由她(另一女生)来读一下。好。
另一女生:随着冬天的降临,一切都仿佛被寒冬冻住了,树木失去了原本的生机勃勃,在寒风中摇曳,显得那样凄凉。但在这样的季节,唯有梅花不在夏天与百花争艳,而在冬日挺立绽放,远远地就能发现梅与其他树不同,稚嫩的花苞与枯枝的反差非常大,妖艳的粉色也在枝头显得格外生机勃勃,两只飞过的鸟儿看到如此绚丽的颜色,也不禁停在树上与他比较,是鸟儿的毛色更鲜艳,还是花朵更艳丽。其实,无论怎样,能在冬日里勇敢开放,也是值得赞扬的。
师:大家看一下,这篇作文写得好不好啊?(生答好)写出了这幅画的内容了吗?写出没有?(生答写出了)有她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没有?(生答有)你看,写得这么好,应该让大家分享啊,是吧?让大家学习一下。好,她写得这一段啊,另外一个同学在给她指出修改以后,只改了一个错别字,好,只改了一个错别字,如果这个错别字不改,她的这个词肯定就有问题,通过另一位同学的指点,也提出建议,她的这个字改了,念起来就更加通顺了,“勇敢开放”但是她开始的时候写的“勇敢开方”把“放”字写错了,所以,你看,修改重不重要啊,一改就变得漂亮了。还有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一女同学举手)是你自己念,还是我给你念,还是请同学给你念呢?
女同学:让她给我念。(指到另一女同学)
师:好,请你给她念一下吧。我先问你一下(举手女同学)你改动了几处,把你改过的圈出来,好,我给你提个建议(读的同学),先把她第一次写的念一遍,再把改动过的念一遍,好不好。懂我的意思了吧?
读的同学:懂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是描写了一副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村居外,这初春的园林,竟是如此精彩,鸟儿伫立梅枝、枝头,鸟儿昂扬着头,一步一探间,自是弥漫着初春竟迷人的景致,“梅花香自苦寒来”,刚过去的严冬,不仅没有消磨那寒梅的顽强意志,反是令她以更盛的生命力傲放于此,这般活跃不屈的力量,本就值得我们学习。
师:你念的是她没有修改的时候,是吧?
读同学:(点头)
师:好,你在念一遍她修改之后的,她说她修改的是这里、这里(指着写的纸)一处,把描写改为了描绘,还有一个地方就是“更盛的”加了一个“旺”字,“更旺盛的”,你再把这两句话连起来,把这篇文章读一遍,好不好?(生点头)大声一点,好不好?
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是描写了一副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村居外,这初春的园林,竟是如此精彩,鸟儿伫立梅枝、枝头,鸟儿昂扬着头,一步一探间,自是弥漫着初春竟迷人的景致,“梅花香自苦寒来”,刚过去的严冬,不仅没有消磨那寒梅的顽强意志,反是令她以更旺盛的生命力傲放于此,这般活跃不屈的力量,本就值得我们学习。
师:好,我来看一下(拿过读的那张纸)同学们听出来了吗?(沉默)听出来了吗?你听出来什么(问一男同学)她写了什么花?什么花?
一男同学:梅花。
师:大声一点!(梅花)看来这位同学还是认真地听哦,因为我看到有的同学好像不认真听,没有认真听这一课,所以我考察一下。看来还是听懂了的哈。好,她写的是梅花(看纸)但是,她是以这个春天的、写春天的这个诗歌来引起的,引出来的,是不是哈?好,刚才我们讲了,这位同学(写作文的女同学)她是修改了两个地方读起来就更加的通顺,所以,同学们,你们认为修改重不重要?
生:重要。(点头)
师:修改作文重不重要?
生:重要。(无精打采)
师:重要!好,那么今后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为了要让我们的作文达到文从字顺,(看表)也就是讲通俗一点,就是读起来通顺流畅,大家要多多的修改,好不好?
生:好。
师:好,能不能做到这一点(生答能)哎,大声一点,底气不足,能不能?
生:能。(大声)
师:能就好,好了,今天我们这个内容就学到这里,大家下去可以做一个内容,翻到书你们的课本 85 页,第二题,看到没有,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将写景或状物的片段扩展为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不少于 500 字。好了,刚才我们展示(多媒体)的是不是我们第一题?是不是?
生:(点头)
师:所以,同学们下去,可以把我们刚才写的片段再进行扩展,比如像刚才这位、这位同学的(刚念的两篇),再下去进行扩展,是不是就是一篇非常好的写景的文章啊?有的同学可能还没写完,没关系,下去再写,好不好?好,下课吧。
生:老师休息。(起立)
【教学设计】

文从字顺

尚国美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语句表情达意的能力。
2.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连贯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3. 以修改句子为载体,让学生学会连贯表达语义,养成推敲字句的习惯,在写作时能做到文从字顺。
教学重点: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连贯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语句表情达意的能力。
2. 以修改句子为载体,让学生学会连贯表达语义,养成推敲字句的习惯,在写作时能做到文从字顺。
教学方法:讲练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
在前面,同学们学习了在生活中学习写作,知道写作的素材源于生活,写作时要做到说真话、抒真情,文章才会生动感人。同学们在写作时是不是遇到过语句不通顺,表达的意思不准确的情况呢?(学生回应)你们所说的这些情况往往是语句不顺畅,文不达意,表意不明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作时怎样做到文从字顺(板书展示文从字顺)。
二、展示内容
说说下述内容的表达是否存在问题,并谈谈原因。(点 1~3 人回答,展开教学。)
让学生读展示内容
1. 开刀的是他父亲。“开刀的”可以是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以理解为“被做手术的患者”。
2. 有一个八年级的学生学习了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后,写了这样一段读后感,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对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怎能不忘记?”
3.“妈妈”,最简单的称呼,可是又不简单,简单之中包含最亲切、最有磁性的东西;“母爱”,最平凡的爱,可是有不平凡,平凡之中包含最伟大、最无私的东西。
三、理论学习
用 PPT 展示要点,学生齐读课本第 84 页文段。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语言表达符合写作内容的需要,表意准确,阅读起来通顺流畅。
上面的几个例子提醒我们,写作时要避免犯语句不通顺的毛病。那么,要做到文从字顺,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语言表达要准确,避免产生歧义。比如“三个口腔医院的医生”,就有歧义,不如“三所口腔医院的医生”表达得那么清楚。
其次,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下笔前,最好先有个提纲或打好腹稿,这样思路就能比较连贯,下笔时一气呵成。不要断断续续,写一句停下来想半天,再去写第二句。
写作过程中,叙述人称不能随意变来变去,那样会让人感到混乱。
最后,写完后要读一读,还可以请别人来读。凡是读起来拗口、含混、不顺畅的,很可能有语病,就应修改。累赘多余的语词要删除,搭配不当的要更换,语序不顺的要调整,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会文从字顺。
三、写作实践
展示选定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写一个 250 字左右的片段。想好再下笔,把语句写得连贯、顺畅。
要求:注意观察细节,抓住总体特征,写出图画内容和你的感想。
四、学生互评
学生交换作品互读,指出对方作品需要修改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让其在原文上进行修改。
五、展示,点评
先读未修改的文段,再读修改后的文段,体会变化,体会文从字顺。
六、作业
第 85 页任选一题作文。(课外写作)
1. 创新之处:在设计方面,以一幅图画为写作对象,让学生写作片段,写好后让同桌互读,指出对方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并给同桌提出修改意见,让同桌自己在原文上进行修改。在展示环节中,让学生读习作,先读原文,再读修改后的习作,并明确指出修改的地方,让学生体会文从字顺。
2. 困惑指出:本堂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能力,但是我困惑的是学生的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来完成这个任务,这真能完成吗?学生也真能做到吗?最好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呢?这些都值得去思考。
【执教教师说课】
一、文本样式特点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语言表达符合写作内容的需求,表意准确,读起来通顺流畅。文本开篇便给出这个概念,让学生明白文从字顺是怎么回事。随后,文本便列出两段有表意不准确的语段·“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对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怎么能不忘记?”“妈妈,最简单的称呼,可是又不简单,简单之中包含最亲切,最有磁性的东西;母爱,最平凡的爱,可是又不平凡,平凡之中包含最伟大、最无私的东西。”让学生来读这两个语段,并说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提炼知识点,让学生学习课本第 84 页的关于要做到文从字顺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养成阅读和修改的习惯,力求在写作中做到文从字顺。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按例文的样式来进行教学。通过以修改语段为载体,培养学生修改的习惯,在修改的基础上把文章写得文从字顺。
二、学生情况
文从字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学生在第一、二单元的写作教学的学习中,学习了在生活中学习写作,知道了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在写作时要做到说真话、抒真情,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感动人,才能打动人。但是,学生修改语句和文章的习惯还有待培养,对要做到文从字顺的知识还须学习。只有培养了学习修改语句和文章的习惯,学生对做到文从字顺才会有基础,也才会做到文从字顺。
三、目标定位
“文从字顺”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语句表情达意的能力;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连贯表达的习惯和能力;通过修改文章,让学生学会连贯表达,养成推敲字句的习惯和能力。当然,习惯和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所以,要让学生在写作中做到文从字顺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重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只要养成了阅读修改的习惯,培养和提升了阅读修改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在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就有了基础,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做到文从字顺的能力。在本节课中,以修改语段和习作为载体,培养学生阅读修改的习惯,培养学生在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能力。
【教学反思】
一、目标达成
这堂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语句表情达意的能力;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连贯表达的习惯和能力;通过修改句子和文章,让学生学会连贯表达,养成推敲字句的习惯和能力。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修改句子,然后提炼知识,学生知道了修改的重要性,要重视修改,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又通过对习作的修改,让习作文从字顺。学生认识了修改的重要,又把握了修改的技巧,认识到了文从字顺的好处。通过展示环节,我认为本堂课的目标已达成。
二、课堂组织与选材
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组织和调控课堂,在修改句子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用时长,便加以点拨,加快进度。在选材时,我们要仔细思考,所选的材料要让学生读懂,这才便于学习写作,在图画的使用上,学生不知花是什么花,鸟是什么鸟,长时不能下笔。这说明学生没读懂画,也就是读不懂写作对象。今后我们在选材上,首先要考虑让学生读懂,要学生能写。
【观课报告】

谈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 以《文从字顺》的教学实录为例

娄芳霞


一、选题说明
教学活动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把预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怎样组织好教学活动,怎样有效地安排教学时间、利用教学情境,怎样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等,这些都是教学组织形式要解决的问题。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定义为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在许多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虽然在课前设计了认为可行的教学环节,但是在实际的开展中或由于时间安排不当,活动时间过短,学生接收知识信息较慢而老师急于想要尽快完成教学设定的内容,或教学环节安排过多,教学环节的设置没有梯度不能见实效等因素,使得教学环节虽然开展了,但是教学效果不一定很好。
下面我就以尚国美老师《文从字顺》的教学实录为例,就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谈谈我的看法。
二、教学环节浅解
(一)教学环节应围绕教学目的设计
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开展都是有它的目的。在《文从字顺》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意图是希望通过结合同学们之前的写作知识结构来引入本堂课教学,从学生获取知识的一般规律来看,这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这是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第二环节“展示语段,寻找病因”的开展是为了使同学们对“导入”中教师提出的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更直观的体验和认识,这符合了学生学习是由内在体验引发需求的一般规律,对于达到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了对问题的体验和认识,下一步就该是如何解决问题了,所以第三个环节“理论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个环节不仅要让同学们知道写作中出现这些语病的问题所在,同时也知晓了想要避免写作中出现上述错误应该如何去做。问题知道了,理论学习了,第四、第五环节“写作实践”和“学生互评”设计得恰是时候。因为要想知道同学们对以上的教学内容是否掌握,就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或者说同学们需要在运用中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第六个环节“展示,点评”,教师将同学们在这堂课上的练习情况加以展示,既可以使同学们明白修改是写作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又使同学在写作的修改方法上有了互相借鉴的意识。知识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反复的实践和思考,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七个环节“布置作业”的设置恰好符合了方法获得的一般规律,通过再一次的训练,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修改作文认识。
从整个的教学环节看,这堂课的设计是十分符合王荣生教授“例文”阶梯式教学的规律的,对于达到教学目标是起到了层层推进式的作用的。
(二)教学时间的安排
尚老师这堂课教学时间的安排未尽合理,有些环节时间设置不当,先来看这堂课的教学时间分布情况:
第一个环节:导入。(3 分钟)
第二个环节:展示语段,寻找病因。(13 分钟)
第三个环节:理论学习。(4 分钟)
第四个环节:写作实践。(15 分钟)
第五个环节:学生互评。(4 分钟)
第六个环节:展示,点评。(6 分钟)
第七个环节:布置作业。(2 分钟)
从这堂课的时间安排上来看,第一个环节导入得非常直接,给了同学生一个非常明确的学习方向,同时很好地联系了同学们以往的知识结构。第二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所使用的时间过长,而第三个环节中学习理论的时间却少了许多,我认为如果想要同学们在这堂课上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实践,那么理论学习应该是一个重点。因为只有在掌握了写作知识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后面几个教学环节。第五、六、七环节的时间安排相对来说比较合理,但我认为展示点评的时间可以再长一些,这样学生们就更能从习作的展示及教师的点评中体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导入后,展示了三个有语病的语句,要求同学们找出其中存在的病因,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通过对这三个病句的分析,明白语病中存在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但教师在这个环节进行引导时花的时间过长,没有引出学生对语病问题的思考,然后就直接转入了向同学们介绍了写作中不能做到文从字顺的一些常见的问题。教师在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应该要考虑到上一步的环节是否达到教学设想的效果,如果达到了,就该快速地进入下一个教学步骤,如果没有达到就要停下来给予学生进一步的指导,等大部分的学生都掌握了以后再进入下一步的教学。当然,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要适宜。一般参考这样一些规律:当学生出现跃跃欲试的神情、学生由个人思考纷纷进行交头接耳的现象出现时,小组的讨论声逐渐变弱等,就可以考虑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紧接着就安排同学们进行写作,这使人感到课堂的节奏非常紧,并且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想使课堂教学有效,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节奏就相当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分配。有效的教学特别强调和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不得直接操纵课堂进度,但对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有效地把握和控制却是必要的。若节奏过快,会使思维速度较慢的学生产生惶惑,若节奏过于缓慢,又会淡化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懈怠情绪,若节奏“等速”又可能成为一首“催眠曲”。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教学进程情况和学生的情绪及时地调整课堂节奏,使教学紧凑而又有磁性引力。所以,对于这堂课节奏的把握教师不能急于赶进度,而把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放在了第二位。
(三)教学设计内容应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
在《文从字顺》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课前老师以一个轻松的笑话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于上这样的公开课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话题的引入能够和接下来老师要讲的内容相切合的话效果会更好。
导入时教师采用了谈话的方式,结合同学们之前的写作学习结构来引入本堂课教学。从学生获取的知识的一般规律来看,这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在下一个环节中,教师直接给出了三个语段:
1.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
2. 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对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怎能不忘记?
3.“妈妈”,最简单的称呼,可是又不简单,简单之中包含最亲切、最有磁性的东西;“母爱”,最平凡的爱,可是又不平凡,平凡之中包含最伟大、最无私的东西。
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通过对这三个病句的分析,明白语病中存在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但由于语句的难度稍大,没有引起学生对语病问题的思考。分析病句之后,教师紧接着就安排同学们进行写作。在写作这一环节中,教师给出的写作图片过难,学生在看到图片后就产生了不小的骚动,在这时教师并没有站出来给学生进行写作指导,而是小声地和个别的同学进行交流,使得课堂上学生交头接耳的声音越来越大,这个教学环节明显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状况,是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预估时,对学生学情预判过高,对写作训练的材料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同时,当课堂上出现骚动时教师应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地给予同学们写作上的指导,毕竟这堂写作课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学会通畅、表达清楚的进行写作,而不是让他们进行高难度写作训练。
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弄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此教学目标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的分配好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更需要教师在预设教学之前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

关于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 以《文从字顺》为例

段珊珊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并获得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条件,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活跃课堂氛围,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一个好平台,也是一节课成功的重要因素。课堂提问是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并不是一节课所提的问题越多,学生讨论得越激烈就好,对于问题的设置,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本,挖掘出值得探讨的问题,突出重难点,让学生从问题中能受到启发,获得相应的知识。而且,所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问题是为课堂服务的,不要随意。下面,就以一堂作文公开课《文从字顺》来谈谈个人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意见。
一、课堂提问应及时评价鼓励
教师的课堂提问,还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会给学生很大的影响。评价要适得其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
这堂课上,在第二环节(“展示语段,寻找病因”),当一女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性的鼓励:“她讲得太好了,多一个字她也不删,少一个字它的表达也不一样,她删得非常准确。好,大家给她一点掌声,好不好?”还有一处,学生的看图作文完成后,大家都不愿意站起来读自己的作品,后来终于有一位女生站起大声朗读了自己的作文,教师见机予以表扬和鼓励:“你看,写得这么好,应该让大家分享啊,是吧?让大家学习一下。”上述两例,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都给予了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这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第一例,当教师给出了问题后,只有一些学生小声说出答案,说明他们不够自信,害怕自己所说的是错误的,当一名女同学回答了之后,教师给予了她肯定,“删得非常好,给她一点掌声”。这无疑鼓励了这名学生,同时,也有一个示范作用,鼓励其他同学,要勇于说出自己的答案。第三个例子,当同学们听了同学读的文章后,教师问:“同学们听出了什么?”学生是沉默的,问到一名男同学“她写了什么花,什么花”连续问了两遍,说明学生很胆小,最后学生答出来了,教师顺带就表扬了他。教师的这种鼓励与表扬,会树立学生的信心,让他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教师才知道学生到底听懂了没有,对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二、课堂提问内容应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内容有的放矢,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内容有的放矢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而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进而推进教学进展。但如果提问变得随意,没有针对性,那么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浪费了教学时间。
首先,这节课中有很多的提问都是无效的提问。在这节课堂上,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比如说你的这个词多余了,这两个词顺序又不对,这个句子可以删掉,删掉了更加通顺,表达更加流畅,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啊?”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激不起学生的任何兴趣。另一个例子——“看这段话有没有问题,如果有,请改一改,如果没有,没有要改不改啊?(加大语气)没有要改不改?没有问题改什么呢,没有问题就不改……”学生肯定知道没有问题当然就不用改,那这样问不是多此一举吗?因为学生没有回答要不要改,老师还加大声音问。上例老师的提问都是显得无效的,甚至有些是自问自答,没有波澜起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思考或回答的欲望,只要求学生简单的重复,属于低认知水平问题。
其次,所提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屑一顾,认为没意思。例如,这节课中,“如果出现错别字,要不要改(生答要),如果出现了标点使用不当,要不要改?”这个本身就不算一个问题,学生当然知道,错了当然要改,这还需要问?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静止的湖面,需要教师往中间抛一点东西,湖面才会有波澜,学生的思维才能打开,但抛的东西要有一定的重量,有力度,如果仅是一粒小沙子,是难以激起荡漾的。同样,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问题没有任何值得学生加以思考的,太简单,没有回答的必要。教师的提问也没有深度,都是“对不对”“好不好”,学生没有兴趣,提问应把握重点,看清楚哪些是基础性的知识,哪些是学生值得探讨的,不要太肤浅。只有提出的问题足够引起学生注意,他们才会觉得有思考的必要,有挑战性,从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堂提问的及时评价性
课堂提问是一把双刃剑,问得好,能问出很多好处,问出学生的兴趣、问出学生的注意力、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课堂的活跃、问出一节课的成功。相反,问得不好,会让学生对这节课失去信心,甚至对这名教师失去信心。并且,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要有评价,不管学生回答得怎样,要让他们建立信心,这样,学生才能更有积极性参与课堂。所以,在设置问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问题设置不要太简单,要多研读教材,把握重点,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针对这堂课精心设计,不要什么都问,显得太随意,要严谨、准确,让学生有思考的挑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那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导向性

周光建


课堂语言导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肯定,激励和引导的一种表达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推动学习进程的重要作用,恰当运用课堂导向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也会对学生素质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具有导向性,恰当的教学语言能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当的教学语言则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实施课堂语言的导向性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
一、教师课堂语言要有补充性
在贵阳十九中跟岗学习时听到的一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面非常广,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都得到了听课教师们的一致好评。这里以尚老师执教的《文从字顺》教学为例(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单元习作课),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要归于尚老师的语言导向性。
在短短的导入之后,尚老师进入第二个环节,出示句子“开刀的是他父亲”,让学生说出句子传达出的意义,一开始,学生说,他的父亲是医生,再在教师的追问下,有同学说他的父亲是病人,教师再追问,这个句子能准确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吗?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需要教师做补充性说明,让学生了解“他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角色”,学生可能会从“医生”或“病人”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再回到句子的表意上来看。学生会指出这个句子不能准确表露这一信息。也就是说既可以理解为“病人”的角色,也可以理解为“医生”的角色,学生的思维是在教师的语言补充性解释下受启发的。
二、教师语言要有启发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修改一段话“‘妈妈’,最简单的称呼,可是又不简单,简单之中包含最亲切、最有磁性的东西;‘母爱’,最平凡的爱,可是又不平凡,平凡之中包含最伟大、最无私的东西。”他先是让学生读读语段,再问:“这段话的问题在哪里?”有学生便作出了回答“不简洁”,这时老师便从“简洁”二字说开,启发学生思考,这段话重复性语言太多,即累赘。那么我们对这类句子怎么修改呢?学生便得出修改方法是删除重复累赘的话,句子就变得简洁明白了。此时,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或画龙点睛中的一语往往能令学生茅塞顿开,再示之以思维方法,导之以思维途径,在学生“愤”与“悱”时给予“启”和“发”,一定使其印象深刻,收获甚丰的。这样的课堂也是活跃学生思维的课堂。
三、教师语言要有鼓励性
教师课堂语言简洁凝练,富有鼓励性,能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同时能赢得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在这节课中,尚老师问“这段话的问题在哪里”,一是“问题”在“哪”,提示了存在问题,让学生找出问题,问题所在之处,还有学生在回答后,尚老师说“你讲得太好了”,这些语言高度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做出的修改,更进一步地展示了学生勤动脑子的好习惯。这种鼓励性的语言能唤起学生的成就感,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思考之中,使课堂精彩纷呈,同时也推动教学的深入。在这堂课中,老师的语言简洁凝练,富有鼓励性,让课堂讲解条理清晰,逐层推进。
综上几点,我认为教师课堂语言对学生思维的导向性十分重要,它能使学生思维受局限时茅塞顿开,在学生思路钻入死胡同时帮助学生另辟蹊径,在学生思维懈怠时,帮助振奋精神。教师课堂语言是极为丰富的,我们要善用、活用,该用则用,还要恰当运用得体的姿态,丰富的表情来表现,总之,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去探索,以更好地发挥课堂语言的有效性。

论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展开小组讨论 —— 以《文从字顺》教学为例

杨占菊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课堂讨论,自古有之,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运用讨论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鉴古观今,新课标倡导的课堂小组讨论就是师生共同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采用分组方式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小组讨论是一种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形式。
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教师理解偏差、操作方式不当等原因,致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在许多教学案例的小组讨论中,处理时只是走过场,或看起来轰轰烈烈,或让人感到死气沉沉,无论何种,都极大影响了小组讨论的效果,不仅没有起到课堂讨论的应有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就以《文从字顺》的教学为例,对小组讨论的有效性谈谈个人观点。
一、针对较难问题,开展小组有效讨论
新课标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应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贯彻落实新课标倡导的这三种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学情来灵活处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遇到教学内容较难、学生学习存在困难时,应该积极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在《文从字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作文训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预定目的是要求学生写作表意要准确,读起来要顺畅,这堂课第一环节是让学生修改病句。教师在ppt 上显示三个病句让学生修改,接着让学生看图写作,写作要求:注意观察细节,抓住总体特征,写出图画内容还有你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相互修改、展示、点评。
在第一环节,教师直接给出了三个存在毛病的语段:
1.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2. 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对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怎能不忘记?
3.“妈妈”,最简单的称呼,可是又不简单,简单之中包含最亲切、最有磁性的东西;“母爱”,最平凡的爱,可是又不平凡,平凡之中包含最伟大、最无私的东西。
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热热身,通过三个病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懂得文从字顺表达意思的重要性。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 3 分钟完成修改,可是学生们花了 13 分钟才完成,也没有达到为下一步的写作做好铺垫的目的,原因是这三个较难的病句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存在理解的困难,老师让他们自主完成,学生们觉得比较难,改好了也不敢举手发言,学生没有自信,也没有激发出主动求知的欲望。当学生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变自主学习为小组讨论学习,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几个问题,分配给几个小组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一起来解决较难的问题。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汇报。学生汇报时教师不时点拨和提问,引导学生趋近问题的正确答案。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出相关问题设计的知识点。如果这堂课上这个环节老师改变教学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那么这几个较难病句的修改就会迎刃而解了,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探究和讨论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营造氛围,创设讨论环境
新一轮课改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从一个高高在上的传授者、领导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自由的学习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的主动权完全还给学生,对学生用于回答问题的行为必须加以充分肯定。至于对错却是其次,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带着学生一起“找茬儿”,让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就能让他们积极开动脑筋,那么课堂就活了,就真正起到了质疑探究的作用。无疑比那种在课堂教学经常会听到的“听懂了吗”“好不好”“对不对”之类的空乏问话,抑或把知识硬生生地塞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要好。
例如在《文从字顺》教学中,关于“开刀的是他的父亲”一句,教师若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个句子是有问题的,大家看,句子有几个意思?”简单明了,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找到症结之所在,得到所想要的结果,也许课堂就不会总是出现冷场了。若出现分歧,那更是好,引导学生再讨论,再分析,再思考。经过一番打磨,自然而然形成一个习得的过程,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能迎刃而解,得心应手了。
三、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有效讨论
教师对小组讨论时间的掌控非常重要,如果时机把握得好,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时机把握不好,可能会产生课堂沉闷学生情绪低落的效果。《文从字顺》的第三个环节学生看图写作完后,老师让同学们自由讨论、修改,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这个过程显得自由散漫、毫无目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随时监控学生,观察他们的讨论进度,瞅准时机,在理解知识的关键处,在总结规律性之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学生思维发散时,抓住适当时机,引导学生讨论。整堂课不会沉闷,一堂好的课,教师可以换一个角度,不要把某一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因为学生要得到的不仅是“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怎么样”。整个过程都要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只有让学生参与改写,反复改写,学生才会对文从字顺的知识掌握得牢。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还能让他们在交流中得到不同的感受,增进感情,也是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展示自己的勇气。使课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小组学习中,教师既是小组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小组讨论的合作者,不仅要给学生学习的方向,还要积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以便及时了解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尽量避免学生走弯路,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的多元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教学局面,用智慧启迪智慧,在互动式的交流研讨中实现共同发展、教学相长的目标。
【专题指导】

《文从字顺》课例研究总结报告

兰石洪


观察课堂和课例研修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及课堂教学理论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在不断观察他人或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中,对照相关教学理论和理念,不断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使之由感性化的观感层次上升到理性化的认知层面,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2015 年 10 月,贵州师范学院“初中语文教师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国培班在贵阳十九中等学校举行跟岗实践活动。10 月 28 日上午第四节课,由国培班第七组集体研修备课的《文从字顺》公开课在贵阳十九中如期举行,执教者为本组成员尚国美老师,课后又进行集体评课活动,每个成员承担相应的课例研修任务。各位老师围绕《文从字顺》这堂课进行反复观察和不断反思,经过本组成员和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各自的课例研修任务,交出了差强人意的课例研究报告。
这是一次由学员自主设计,集众人之智慧,并吸收跟岗学校名师指导意见,又不断改进几经打磨的公开课。在这堂课上,到底众人的集体智慧是否在这堂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上课的效果跟大家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相吻合,这堂课是否贯彻落实了新课标理念等,可以说观察和反思的角度非常多,每个观察点又可以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理论问题来,这就是课例研究对于提升教师课堂观察能力和教师理论反思能力的重要意义。
每堂课都有它的优缺点,课例研究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公开课优缺点评议的层次上,而是更要从教学教育理论的高度来观察和反思课堂,为我们的现实课堂把脉,从而总结出指导今后课堂教学的教学规律和教育理论。无论怎么评价,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成理,都是可以的。
《文从字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学生经过一、二单元的写作训练,懂得了素材来源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完成写作的道理,也懂得了说真话、抒真情、以真情打动人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但是,学生习作中修改语句润色文章的习惯还有待培养,对如何做到文从字顺的知识还须学习。从实际教学看,尚老师这堂课按修改语段提炼写作知识、学生习作训练及展示点评来完成教学任务,符合将写作教学教、写、评三者紧密结合的写作教学规律,体现新课标发挥两个主体作用的理念,教学中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老师重在引导,而不是放羊式就让学生写)和学习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修改病句和习作及互评等),基本达成了让学生懂得文从字顺的重要性和如何在习作做到文从字顺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我们的日常说课或教学设计中,我们往往好高骛远,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导致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清晰明白,如尚老师将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为:
1. 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语句表情达意的能力。
2.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连贯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3. 以修改句子为载体,让学生学会连贯表达语义,养成推敲字句的习惯,在写作时能做到文从字顺。
从表述目标看,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稍显繁多,事实上一节课的时间难以使学生达到这样的理想化效果。另外,这种表述也没有从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角度去概括。“通过……提高……能力”属于“过程与方法”的表述,“养成……习惯”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尚老师这三点将二维目标的表述夹缠在一起,还缺少“掌握习作如何做到文从字顺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目标的表述。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确定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完成的更加贴近实际的三维教学目标。如果目标定位不清晰,我们预设的目标过多过高,可能导致我们在教学中顾此失彼,事实上,尚老师这堂课学生写作及评改的时间安排过少,这样就没有很好落实“在写作时能做到文从字顺”的目标。
其他四位老师也在他们的课例研究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意的见解。
娄老师就这堂课探讨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娄老师认为:“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把预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怎样组织好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怎样有效地安排教学时间、利用教学情境,怎样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等,这些都是教学组织形式要解决的问题。”她还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界定:“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定义为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接着从教学环节应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时间安排及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三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了观察和反思。她认为这堂课教学环节的设置和开展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实施,第一环节(导入)、第二环节(“展示语段,寻找病因”)、第三环节(“理论学习”)、第四五环节(“写作实践”和“互评”)及第六环节(“展示、评点”),这些环节可谓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紧紧围绕学生如何在写作中做到文从字顺的教学目标展开,“十分符合王荣生教授‘例文’阶梯式教学的规律”。当然,娄老师也指出了这堂课存在教学时间安排不尽合理和教学内容设置脱离学生认知水平实际(第二环节展示的有病语段和第四环节展示看图写作的图片都较难理解,耗时过多)的弊病。娄老师的课例研究建立在科学分析(如对每个教学环节时间的准确记录)的基础,持之有故,有的放矢,并能从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论高度审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富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
周老师作为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着重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导向性这个角度观察这堂课,他认为:“课堂语言导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肯定,激励和引导的一种表达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推动学习进程的重要作用,恰当运用课堂导向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也会对学生素质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要归于尚老师的语言导向性。”接着从教师课堂语言的补充性、启发性、鼓励性三方面研究这堂课教师教学语言上的特点。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观察角度,对今后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主体作用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可能大家对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的启发式教学比较熟悉,对新课改倡导的民主教学氛围也不陌生,这应是周老师课例研究中教师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鼓励性的理论根据,但是对教师语言要富有补充性可能还不太清楚,就是指教师的语言有时要对相关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性的解释,这种补充性的解释往往对引导学生解决一个较难问题有着补充提示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如对语文教师语言幽默性、诗意化等特点的研究。
段老师初为人师,她的研究报告体现年轻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敏锐思考,她侧重从课堂提问角度观察和反思这堂课。她认为:“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活跃课堂氛围,也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一个好平台,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很大因素。”接着就这堂课教师的提问,她提出了正反两方面的看法。从积极意义来看,段老师认为这堂课教师提问过程中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和鼓励。段老师从课堂实录中找到两个在课堂气氛沉闷有学生勇敢站起来回答问题而老师及时予以表彰肯定的例子,典型地说明了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回答,对营造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从消极意义来看,段老师也指出了这堂课上教师提问内容缺乏针对性的不足,像“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啊”“对不对”“好不好”之类流于口头禅式的问题在内容不能有的放矢,使得教师的教学语言有时显得赘余啰唆,没有起到提问的有效作用。段老师为说明这个问题,引经据典,并打了一个精妙的比喻来论述提问无效性的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静止的湖面,需要教师往中间抛一点东西,湖面才会有波澜,学生的思维才能打开,但抛的东西要有一定的重量,有力度,如果仅是一粒小沙子,是难以激起荡漾的。
我们今后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意义和思考意义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杨老师从如何有效展开小组讨论的角度研究这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也是运用新课程理念对实际课堂教学进行剖析的佳篇。她认为这堂课在修改语段的教学环节时,那几个语段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光靠个人自主学习难以完成,这个时候如果采取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于是杨老师总结出“针对较难问题,开展小组有效讨论”的合作学习规律。杨老师还认为什么时候开展合作学习和讨论,这要视情况而定。如这堂课第三个环节学生看图写作完后,老师让同学们自由讨论、修改,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如果教师此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学生发挥集体力量,能够激发他们评改作文的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杨老师顺理成章得出“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有效讨论”的结论。这种从课堂教学某个点引申出相关教学原理的思考,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教师对同一堂课也有各种各样的观察角度和评介视角,以上各位教师对同一堂作文教学课各具特色的解读和分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对这堂课还可以从其他观察角度进行反思,还可以继续探讨和研究。观察角度还只是我们总结反思教学行为的立足点,应用相关教育原理和新课程理念对实际课堂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等进行深刻反思,才是我们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法宝。我们相信国培班通过课例研究的实践,各位学员基本掌握了怎样选择进行课堂观察视角以及如何分析观察课堂的方法和理论,这对他们今后的教学实践是大有裨益的。

科普知识
心理健康 优生优育 休闲旅游 健身美容 饮食健康 人与自然 地球家园 海洋技术 科海拾贝 科学之迷 科技前沿 科技史话 科幻未来 神话传说 童话故事 致富指南 农用物资 生物技术 畜牧兽医 园林花卉 特产养殖 营养早餐 减肥晚餐 晚餐食谱 营养晚餐 减肥中餐 中餐文化 中餐菜谱 中餐营养 健康早餐 减肥早餐 早餐食谱 晚餐禁忌 宝石鉴定 安全生产 安装钳工 钣金技术 宝石观察 焙烤工业 变性淀粉 插花技能 车工技术 道路工程 低压电器 电气工程 电气设备 电网工程 电源技术 电站工程 淀粉科学 调味配方 发电节能 防水材料 飞机飞行 服装生产 钢铁材料 工程建设 工业工程 公路工程 管道工程 罐头工业 国际组织 国家电网 华北电网 火电工程 货运物流 机床设计 机电工程 机修钳工 基本资料 家用电器 建设工程 节约用电 金银技术 金属材料 连续铸钢 轮机工程 奶牛养殖 农村电工 配电技术 皮革工业 啤酒工业 苹果产业 钳工简明 青工车工 青年审美 肉类工业 入侵检测 食品科学 世界修船 兽医兽药 水下工程 税收制度 通信设备 统计公文 土木工程 维修电工 味精工业 文物鉴赏 物业电工 铣工计算 线损管理 鞋楦设计 烟草工业 盐业产品 冶金产品 液压技术 印刷科技 用电管理 油墨技术 轧钢技术 粘接技术 照明设计 制浆造纸 土元养殖 兔场疾病 外国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