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经籍纂诂》——集经传子史引文训诂之大成
1998-11

经传注释始于汉儒。汉代崇尚经学,汉初立《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于学官,设五经博士依据故训(即前人传授下来的关于经义的解释)传授经书。自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经学的地位越来越高,到东汉经学发展达到极盛。经学的发展直接促进了训诂学的兴盛,产生了一大批古书的注解。当时的一些经学大师如马融、郑玄等人同时也是著名的训诂学大家,他们给许多古籍作注。此外,像赵岐作《孟子章句》,王逸作《楚辞章句》,许慎作《淮南鸿烈解诂》,高诱为《孟子》、《战国策》、《淮南子》、《吕氏春秋》等书作注,服虔、应劭作《汉书》注等。他们对古书的注解,不外从四方面进行:字音、词义、名物制度、历史典故,而词义的解释占重要的地位。
魏晋时,对古书的注解与玄学结合,一反汉代注重字词的训诂、名物(反映事物名称的词)的考释。像何晏作《论语集解》,王弼作《周易注》、《老子注》,杜预作《春秋左氏传集解》,郭璞作《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裴松之作《三国志注》等,都是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训诂名著。各家的注解,最初都是单独刊行,到后来有的被注经家或其他书籍采录,有的附在有关古籍的正文之中,不另印行。只有陆德明撰《经典释文》虽也分别附录各经典中,仍一直单行。
《经典释文》 作者陆德明(公元550—630年?)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从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开始编纂《经典释文》,大约完成于隋灭陈(公元589年)之前(或说唐初)。
全书30卷,采集汉魏六朝230余家音切、诸儒训诂,参考《仓颉篇》、《尔雅》等,对14部儒道经典进行训解。这14部是:《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他把各书先标明篇章,再把经文和注解中必须阐释的字词一一摘出,先注音,后释义(《孝经》、《老子》摘录全句)。异体字或版本不同的字,分列注前或注后。不仅解释经典的正文,还对经典的注解加以训释。书中对经典文字的训解以考证字音为主,兼及字义的辨释,有的则只注字音,不释义;有的只释义,不注音;有的音义都不注,只考订、校勘文字,标明版本异同。
由于《经典释文》的训诂实际上依附于经典,其字词的编排依经文先后顺序次第,是一部资料性的工具书。阅读有关经典遇到疑难,可以从中依次检查,求得解答,而不能作为一部独立的字典来用。到了清代,因经学的复兴,随着注解、校勘、整理古籍的需要,乾隆时产生了一部集经传子史训诂于一书的词典——《经籍纂诂》。
《经籍纂诂》 清朝阮元主编,臧镛堂总纂。阮元(公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今江苏省仪征县)人,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进士。历任户、礼、兵、工等部侍郎,浙江、河南、江西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他认为:圣贤之道在于经,经非诂不可。在浙江创办“诂经精舍”,在广东创立“学海堂”,平生致力提倡学术,又搜罗人才从事古籍校勘刻印,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学者,刊刻了一大批古籍,包括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将当时名家著作数十种汇刻为《文选楼丛书》。
阮元有感于经传训诂分散在各类书籍中,一直打算汇辑为一编。他定出了编写体例,又延聘几十人,收集100多种唐以前古书中的训诂、注解,由臧镛堂总纂,按《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一个韵部一卷。在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经籍纂诂》编成付梓。正编106卷,后来又编《补遗》106卷,把《说文》、唐宋的注疏附在正编每卷之后。
《经籍纂诂》依照《佩文韵府》把同一韵部中的字,按先易后难的顺序排列;每一字下汇集古书中的训诂和注解。凡《佩文韵府》没有载录的字,按《广韵》或《集韵》增补;如一个字的音、声调、意义有不同,就都按韵分入各部分释其义。每一韵字下,不仅收录单字,也收录同一单字头的复音词。
对各字的训释,以声音相近字的训释列前,然后再按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名物象数”依次排列;如名物训诂繁多,就按《尔雅》19篇排次;每字释义引用的古籍,先按儒家经典排次,后再列其他古籍引文;引用的古籍原文注明出处。例如:
诊 —,视也。《广雅·释诂一》。又《一切经音义》九引《字林》。○—,候也。《一切经音义》二引《三苍》。又《后汉·郭玉传》注。○—,候视也。《后汉·南蛮西南夷传》注。○—,占也。《史记·扁鹊仓公传》“特以一脉为名耳”《索隐》引司马彪。○—,验也。《一切经音义》二引《通俗文》。○��验也。《汉书·董贤传》集注。○—,候脉也。《列子·力命》“—其所疾”《释文》。
诊 《说文》:—,视也。从言,㐱声。
○—,视验,谓视其脉及色候也。《汉书·艺文志》“原—以知政”注。○—,谓可言之证。《素问·风论》“愿闻其—”注。上引的前一条是正编,后一条是《补遗》。

《经籍纂诂》汇辑的资料非常丰富,编排方式较为严密。王引之在此书的《序》中说:“展一韵而众字毕备,检一字而诸训皆存,寻一训而原书可识。”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古代训诂学资料的索引,是我们阅读唐以前古籍很有用的一部工具书。遗憾的是这部书所收列的字没有注音,而且引文错误较多,用时必须核对原文。



更多同类【中国文化史知识】......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