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编《通典》
1988-11

《通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政书。所谓政书,都是汇编历代或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典章制度史料的工具书。《通典》是唐代杜佑编辑的。
杜佑(公元735~81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大臣,史学家。他博学多才,为人谦逊,平易近人,行为也十分谨慎、检点,受时人敬重。他初为济南参军事、剡县丞。德宗时为饶州刺史、嶺南节度使,任内治水很有功。还当过尚书右丞、淮南节度使、检校司空、中书门下平章事。顺宗时为检校司徒、度支盐铁使。宪宗时拜平章政事、司徒、光禄大夫、封岐国公。他很受皇帝赏识,宪宗“诏三五日一入中书”,经常请他一起商议大事, “每进见,天子尊礼之”。元和七年(公元812)卒,年78岁。册封太傅,谥安简。
杜佑编辑《通典》的事,《新唐书·杜佑传》有简单的记载: “先是,刘秩摭百家,侔周六官法,为《政典》三十五篇,房琯称才过刘向。佑以为未尽,因广其阙,参益新礼为二百篇,自号《通典》,奏之,优诏嘉美,儒者服其书约而详。”刘秩在唐玄宗开元末年编了一部政书叫《政典》,只有35卷,以“《周礼》六官所职”分门编撰,错漏较多。杜佑看了以后不满意,便决心在这个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他做过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官吏,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理财经验,对典章制度也很熟悉。对他来说,编辑《通典》是顺理成章的事。他从大历元年(公元766),为淮南节度使从事时开始编辑,采集了上至传说中的伏羲、神农、唐虞,下至唐玄宗天宝末年为止的五经、各种史书、魏汉六朝的各种文集、奏疏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典章制度的材料,整理分类,到贞元十七年(公元801)为淮南节度使时才编辑完,前后经历了35年时间。就是说,他从30岁开始编辑,到66岁时才完成了《通典》的编辑工作。他一面从政当官,一面编书,“资嗜学,虽贵犹夜分读书”,可以说是日夜不息。
杜佑为什么编辑《通典》?他生活在中唐以后,唐代经济已由盛到衰,他想改变这种局面,寻找出一条解决当时政治、经济矛盾的方案,所以他研究历史沿革,想找出济世之方。他历来主张“随时立制,遇事变通”, “随时��弊,因物利用。”古为今用,这就是他编辑《通典》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通典》共200卷,分九大类,从他安排分类的秩序上,也能看出他的编辑思想。他把食物放在第一类,在开头语里说,巩固政权,先要行教化,行教化先要丰衣足食,衣食足了才能讲礼乐,行教化就要设职官,还必须精选举,然后才能讲到刑罚,列州郡,设边防, “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或览之者,庶知篇第之旨也”。这里他把编辑思想说得很清楚。
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目。食货类共12卷,分有田制、水利、赋税、钱币、盐铁、漕运等18个小目。这一类主要讲历代的财经制度及其状况。第二类是选举,有6卷,下分历代制、考绩、杂论议三个小目,主要讲历代选举士官、爵位制度、考核官吏治绩的政令等。第三类是职官,有22卷,下分历代官制要略,宰相、尚书、御史台、诸卿、东宫官、武官、秩品等130多个小目,主要是讲历代的各种官制及其变化情况。第四类是礼,内容最多,有100卷,占整个篇幅的一半,有吉礼、郊天、天子宗庙、巡狩、告礼、君臣服章制度、丧制、军礼、宾礼等1000多个小目,主要讲历代各礼制的状况及其发展情况。第五类是乐,共7卷,下分历代沿革、十二律、五声八音名义、舞、清乐等50个小目,讲历代乐制概况及其发展历史。第六类是兵,共15卷,有叙兵、料敌制胜、明赏罚、抚士、火攻等140多个小目,讲历代兵制,讲兵略、兵法。第七类是刑,共8卷,下分刑制、杂议、肉刑议、决断等14个小目,讲历代刑罚及法律制度。第八类是州郡,有14卷,下分梁州、荆州、南越等11个小目,讲州郡建制,疆域沿革。第九类是边防,有16卷,讲历代四境外族邻国的情况。每一大类前都有一个类似序言的论述,讲这一类的性质、意义及他对这一类问题的看法。
《通典》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对我们今天研究唐代以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状况,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更多同类【古代编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