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 文献语言学 > 正文

《匏有苦葉》之“軌”當取何解?
文献语言学

提 要:《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濟盈不濡軌”末字聚訟千餘年,紛爭不斷:或以爲“軓”字 之訛,或以爲“軛”字之訛;或以爲不誤,有“車轊頭、車轍、輿下兩輪之間”三種訓解。考訂 《詩經》白文,應以韻例及本詩文意爲直接證據。據此檢討諸解,只有作“軌”訓“車轊頭”, 方於韻例、文意皆合。
關鍵詞:濟盈不濡軌;文字考訂;車轊頭;韻例

一、引 言


《匏有苦葉》是《詩經·邶風》中的一首,其文云: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章一
有瀰濟盈,有鷕雉鳴。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章二
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章三
招招舟子,人涉印否。不涉印否,印須我友。章四
此詩第二章第三句末字(爲行文方便,此字下文不具體指明何字時,均以X表示),聚 訟千餘年,莫衷一是。或以爲“軌”爲“軓”字之訛,或以爲“軌”並不誤。持作“軌”之説 者,在“軌”之訓釋及今本《毛傳》之訛誤問題上又有爭論。至高郵王氏父子,力證《毛傳》 有誤,白文字當作“軌”,訓當取“車轊頭”(王説詳見下文)。經此論證,“軌”字之爭終於 停歇。而新近周北南、毛遠明《“濡軌”當作“濡軛”》(以下簡稱《濡軛》)又創新說,他們 基於敦煌寫本和漢魏六朝碑刻用字這兩宗新材料,提出“軌”當是“軛”字之誤。此説若 成立,其意義確如作者所言,“千年一覆,爲之一發”。受此文促動,筆者重新梳理了“濟 盈不濡X”的解讀史,認爲《濡軛》新說固難成立,陸德明作“軓”之説,亦有可商之處。故 草此小文,論證白文X當作“軌”訓“車轊頭”。拋磚引玉,不當之處尚祈方家指正。
在梳理過程中,我們做了一個基本的案頭工作,就是先按時間順序條列諸家對此句 的解讀。在此基礎上,我們對諸家的觀點和證據進行分解和歸納,提取出諸家的爭議點 和論據類型。具體來説,諸家的證據類型有四大類:韻例、傳例、字形和文意(包括文法、 車制、事理和詩旨),爭論點主要有如下九個:
(1) X必須入韻嗎?
(2)X若入韻,具體是何形式?是獨用還是合韻?
(3)“軌”有“車轊頭”之義嗎?
(4)“軓”到底是何物?
(5)“不濡X”之“不”是語詞嗎?
(6)X取何解,最符合文意?
(7)《毛傳》是如何理解“軓”的?
(8)若今本《毛傳》有誤,具體又是何誤?
(9)段玉裁所創的“軌”之新訓(即“輿下兩輪之間”)能成立嗎?
上述九個問題之中,第一至第六都只涉及白文本身;第七、八、九涉及《毛傳》。限 於篇幅,第七、八另文討論,本文只分析前六個問題,兼及第九個問題,其中第二節(一) (二)、第三節(一)分别討論前三個問題,第三節(二)則討論其餘問題。

二、白文X的入韻問題


陆德明認爲作“軌”與《毛傳》之訓不合,應改爲“軓”,由此拉開了“軌、軓”之爭的序 幕。其文云:
軌,舊龜美反,謂車轊頭也。依《傳》意宜音犯,《説文》云:“軌,車轍也,從車九聲。” 龜美反。“軓,車軾前也。從車凡聲。”音犯。車轊頭,所謂“軹”也。相亂故具論之。
孔穎達《毛詩疏》申之(詳見下一小節),蘇轍、吕祖謙、嚴粲亦從之。但歐陽 修、朱熹未采納陸説。朱熹《詩經集傳》(以下簡稱《朱傳》)在“軌”下特意注“與晷同, 叶居有反”,以明此字當與下句“牡”字韻。這是根據用韻判定白文應當作“軌”。陸、 朱的取捨差異顯示出《詩經》白文之用韻與《毛傳》之訓釋不能兩全:白文作“軌”,雖與 “牡”押韻,但不合《毛傳》之訓;白文作“軓”,則合於《毛傳》之訓,但於韻不協。
元明兩代《詩》學著述多從朱説,元代的如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疏》、朱公遷《詩 經疏義會通》,明代的如胡廣《詩傳大全》、季本《詩經解頤》、何楷《詩經世本古 義》
清代前期情況亦是如此,但出現了旨在兼顧白文用韻和《毛傳》訓釋的新論證思路, 具體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第一種由戴震提出,他推測毛公讀此詩時“聲從軌而義從 軓,誤併二字爲一”(11);第二種由段玉裁提出,認爲作“軓”亦能與“牡”押韻,屬於合韻(12)。 戴説實際上還是認爲與“牡”押韻時只能取“軌”字之音;段説若成立,則意味着朱熹以用 韻定白文作“軌”的論證方法失效,至少依據用韻無法判定“軌、軓”孰優孰劣。但不管是 戴説還是段説,都仍承認第二章第三句末字必須入韻這一前提。而《濡軛》則更進一步, 連這一前提也否定了,其文云(第174頁):“‘軌’是《詩經》上句末字,非韻腳,可以不押。 戴氏單從協韻的角度立論,自然是不足取的。”
通過上述解讀史的梳理,可以看出“軌”字不誤之説是元代至清代的主流看法。自 朱説提出之後,用韻一直是確定白文作“軌”還是“軓”的關鍵性證據,而對此證據有效 性持否定意見者僅《濡軛》一文;絶大多數都認爲作“軓”與“牡”字韻不協,只有段玉裁 認爲“軓、牡”可合韻,以極力維護陸説。面對《濡軛》一文,我們要問,白文X真的必須入 韻嗎?而面對段氏合韻之説,我們則要問,白文X具體入韻的方式,是獨用還是合韻?這 兩個問題都須根據《詩經》韻例纔能解答。故下文將先根據王顯的《詩經》韻例研究成 果,論X必須入韻,故X不當作“軛”;再根據向熹對《詩經》合韻、通韻的研究成果,論X與 “牡”是獨用而非合韻,故X不當作“軓”,只能作“軌”。
(一)論X當入韻
確如《濡軛》所言,《詩經》上句末字可以不入韻。但這不意味着該字任何時候都不 入韻,入韻與否最終還要結合每章的具體韻式纔能確定。下面結合王顯的《詩經》韻式研 究成果來論證X必須入韻。王先生將《詩經》全書韻式歸納爲249種,共有1352個實例,其 中韻式末字均入韻,没有例外。就《匏有苦葉》一詩而言,“牡”字爲第三章韻式末字,亦 當入韻,否則便是孤例。而此字上古音爲幽部,不能與耕部的“盈鳴”二字相押,又不能與 他章末字構成遥韻,故只能與同章第三句末字(即X)押韻。如此一來,X也必須入韻,而 且還必須是與“牡”相押,而這正是顧炎武、江永、段玉裁、孔廣森、江有誥、王力 等古音學家的共識。據此,X可作“軌”或“軓”(作“軌”則與“牡”同屬幽部,作“軓”則 與“牡”爲幽、侵合韻),但絶不能作錫部的“軛”,否則與“牡”不韻,會導致“牡”這一韻式 末字不入韻。
以上是就《詩經》韻式總體情況而言的。單就四句韻式而言,第二章X和“牡”也必須 入韻。《詩經》四句韻式具體情況如下(不入韻字以“○”表示,入韻字若屬於同一類則以 A表示,不同類則分别以AB表示,括號内數字表示該韻式的用例數):

《詩經》的四句韻式


  連韻格 間韻格 連間格
單一型 AAAA(90)○AAA (29)○○AA(6) ○A○A(262) A○AA(3)AA○A(125)
遞轉型 AABB(53)  
交織型 ABAB(63)ABBA (3)  


對照上表,《匏有苦葉》第一、三、四章的韻式分别是AABB、AA○A、○AAA,均是 常用韻式。第二章韻式視第三句末字而定:若作“軌”或“軓”,則爲AABB,亦是常用韻 式;若作“軛”,則爲AA○○,又是孤例。
綜上,X當入韻,作“軌”或“軓”均有可能;而作“軛”則會在兩個層面使第二章韻式 成爲孤例,故不可取。
(二)論X和“牡”的押韻方式是獨用
上文已指出,從入韻來看,作“軌”或“軓”均有可能。就版本而言,唐以前一直無作 “軓”者;唐開成石經作“軓”,只不過是根據陸、孔之説所作的修改。因此,作“軓”在版本 上亦缺乏可靠的依據。
進一步從韻例來看,“軓、牡”合韻之説也很難成立。段玉裁《六書音均表》云:“軓, 本音在弟七部。《匏有苦葉》合韻牡字,讀如阜。”其所言的合韻,相當於今人所説的幽覺 與侵緝合韻。他還列了另兩例此類合韻:一例爲内證,在《詩經·小旻》,是緝部“集”與幽 部“猶、咎、道”合韻。然此“集”字《韓詩》作“就”,錢大昕認爲作“就”於音爲協,《毛傳》 訓“集”爲“就”,雖不破字,亦當讀爲“就”,古人音隨義轉,故字或數音。馬瑞辰從之。 王力則直接根據《韓詩》將“集”改爲“就”,視爲幽覺通韻。另一例爲外證,在《楚辭·橘 頌》,段氏認爲是“任醜”合韻。可《楚辭·橘頌》原文作:“精色内白,類任道兮,紛緼宜 修,姱而不醜兮。”顯然當爲“道、醜”幽部押韻。如此一來,《匏有苦葉》的“軓、牡”合韻 即使成立,也是孤例。
而根據向熹的研究,《詩經》用韻共1695處,其中各韻部獨用1486處(87.6%),通韻 和合韻209處(12.4%)。就幽部而言,入韻135字,用韻144處,其中獨用117處,通韻和合 韻27處,具體幽覺通韻7處,其他則是幽與宵、侯、屋、東合韻;就覺部而言,入韻35字,用韻 28處,其中獨用14處,通韻和合韻14處,具體幽覺通韻7處,其他則是幽與職、屋合韻。就 侵部而言,入韻38字,用韻48處,其中獨用38處,其他則是侵與冬、蒸、談合韻;就緝部而 言,入韻18字,用韻13處,其中獨用10處,其他則是緝與職、葉合韻。上述合韻現象有規律 可循。按照王力《同源字典》的稱說法,上述合韻現象可以表述爲:幽覺屬於甲類,而 與之合韻者只有甲類;緝侵屬於丙類,而與之合韻者主要是丙類,也有甲類,但甲類僅限 冬部、蒸部、職部,其中侵冬合韻只見於西土之詩,侵蒸、緝職合韻則是主要元音相同。因 此,根據《詩經》幽覺侵緝四韻部各自的合韻情況來看,幽、侵合韻也難以成立。
綜上,X與“牡”不能分析爲幽侵合韻,故X不能作“軓”,只能作“軌”

三、論白文“軌”當取“車轊頭”之訓


上一小節主要根據《詩經》韻例來確定X當作“軌”。本節將進一步梳理“軌”諸種訓 釋之爭。具體來説,將先討論“軌”字有無“車轊頭”,然後比較“軌”各種訓釋之優劣,證 明解爲“車轊頭”最爲合適,最後附帶從車制事理角度說明白文不宜作“軓”與“軛”。
(一)論“軌”有“車轊頭”之訓
在上文所引的陸德明論述(見第二節引言部分)中,陸氏還提出舊訓“車轊頭”的 “軌”字,均爲“軹”字之誤。對此,孔穎達《毛詩疏》有大篇幅申論,其文云:
《説文》云:“軌,車轍也。”“軓,車軾前也。”然則軾前謂之“軓”也,非“軌”也;但軌 聲九、軓聲凡,於文易爲誤,寫者亂之也。《少儀》云:“祭左右軌范,乃飲。”注云:“《周 禮·大馭》:‘祭兩軹,祭軓,乃飲。’‘軌’與‘軹’,於車同謂轊頭也;‘軓’與‘范’聲同,謂 軾前也。”《輈人》云:“軓前十尺而策半之。”“鄭司農云:‘軓謂軾前也,書或作范。’玄謂 ‘軓’是。范,法也,謂輿下三面之材,輢軾之所樹,持車正者。”《大馭》云:“祭兩軹,祭 軓,乃飲。”注云:“古書軹爲��,軓爲範。 杜子春云:‘文當如此。’又云:‘��當作軹,軹謂 兩轊。範當爲軓;軓,車軾前。”鄭不易之,是依杜子春,“軓”爲正也。然則諸言“軾前”, 皆謂“軓”也。《小戎》傳曰:“陰,揜軓也。”箋:“揜軓在軾前,垂輈上。”文亦作軓,非軌 也。軌,自車轍耳。《中庸》云:“車同軌。”《匠人》云:“經途九軌。”注云“軌謂轍廣”是 也。《説文》又云:“軹,輪小穿也。”“轊,車軸端也。”《考工記》注:“鄭司農云:‘軹,轊 也。’又云:‘軹,小穿也。’玄謂軹轂末也。”然則轂末軸端共在一處,而有“軹、轊”二名, 亦非軌也。《少儀》注云“軌與軹,於車同謂轊頭”者,以《少儀》與《大馭》之文,事同而 字異,以‘范’當《大馭》之‘軓’,‘軌’當大馭之‘軹’,故并其文而解其義,不復言其字誤 耳。其實《少儀》“軓”字誤,當爲軹也。
但孔氏《禮記疏》在《少儀》例下卻又有另一番論述,其文云:
案《周禮·大馭》“祭兩軹祭軓”,此云“祭左右軌范”,兩文不同。則“左右軌”與“兩 軹”是一,故云“軌與軹,於車同謂轊頭”,謂車轂小頭也。此云“范”,《大馭》云‘軓’,兩 事是一,聲同字異,故云“聲同”,謂式前之“軓”與此“范”俱是“式前”也;但“式前”之 “軓”,車旁著凡,或作範字;雖作範字,聲同而字異。即《詩·邶風》“濟盈不濡軓”,亦車 旁凡,與此同也。若轂末之“軌”,則車旁著九,此經“左右軌”是也;其車轍亦謂之“軌”, 亦車旁著九,則《考工記》“經涂九軌”是與?此字同而事異也。
綜觀上述兩段疏文,孔氏始終認爲《匏有苦葉》之“軌”當作“軓”,但對《禮記·少儀》 “祭左右軌范”之“軌”則看法不完全一致:在《禮記疏》孔氏認爲《禮記·少儀》之“軌”訓 “車轊頭”,與“軹”是異名同謂關係,與訓“車轍”之“軌”則是“字同而事異”;而在《毛詩 疏》孔氏則認爲《禮記·少儀》之“軌”雖訓爲“車轊頭”,但實際上是“軹”字之誤。兩段 孔疏實際上涉及如下一系列問題:“軌”是否有“車轊頭”之訓?如有,此訓是否《少儀》 《匏有苦葉》均適用?如無,《少儀》《匏有苦葉》之“軌”又當何解?如爲訛字,是否均爲 訛字?均爲訛字,是否又是同一字之訛?
對於上述問題,黄公紹、熊忠的《古今韻會舉要》認爲“軌”有“車轊頭”之訓,《少儀》 和《匏有苦葉》都是“軌”字,都應該取此訓。此外,《禮記》中還有兩例“軌”,亦當解爲 “車轊頭”。其文云:
孔疏引《説文》云“車轍也”。按輪有高下,有廣狹,皆定於軌。輪中之軌既同,則 轍迹亦同。後人因謂車轍亦曰軌。《曲禮》 “驅塵不出軌”,此以高下言也。《中庸》曰 “車同軌”,此以廣狹言也。兵車乘車之輪,其崇六尺有六寸。軌,車輪之中,實得其半。 水若濡軌,則水深三尺三寸。孔疏以爲轍迹,非也。濟水之盈,安有不濡車轍者乎?
後來許謙作《詩經名物鈔》時,全引《古今韻會舉要》上述論證,並作結道:“以是言 之,則此章‘軌’字,不必改作‘軓’,但不作‘轍’説可也。”
清人進一步證實“軌”有“車轊頭”之訓:一方面,對《古今韻會舉要》所言的例子展開 了進一步的論證;另一方面,致力於尋找其他用例。前者如李惇和阮元,分别對《少儀》例 和《曲禮》例進行了論證,其文云:
若《少儀》“左執轡,右執爵,祭左右軌范,乃飲”,“軌、范”並言,則顯然兩物矣。下 注云“軌謂轊頭也”。《周禮·大馭》:“祭兩軹,祭軓,乃飲。”“軌與軹,同謂轊頭也。”合 兩處觀之,蓋《記》之“左右軌”與《大馭》之“兩軹”,皆謂車轊頭也。
《曲禮》曰:“國中以策彗卹勿驅,塵不出軌。”此言國中不疾馳,塵高不過三尺以上。 若道上之軌,即塵也安得不出乎?
後者如王引之,論證了《晏子春秋·内篇諫下》中的一個用例,其文云:
《晏子春秋·諫篇》曰:“景公爲西曲潢,其深滅軌。”滅者,没也。水由軸以上則轊頭 没入水中,故曰“滅軌” ……《晏子》“其深滅軌”,乃狀其潢池之深,則當謂水過轊頭, 乃見其深。若謂水裁滅轍,則是淺池,而非深池矣。
上述三例之“軌”,版本異文均無作“軹”者。據此,所謂“軌誤爲軹”之說缺乏版本 依據。而根據上下文語境來看,後二例之“軌”皆不能訓爲“車轍”,只可訓爲“車轊頭”。 《少儀》例則還須進一步加以論證。從鄭玄、孔穎達一直到李惇,《少儀》例一直是參照 《周禮·大馭》例來分析和理解的。鄭玄發現兩者所言之事大致同,行文也略同,一作“祭 左右軌范”,一作“祭兩軹祭軌”,通過對讀判定“軌與軹於車同謂轊頭”,“軓與范聲同謂 軾前”。用今天的話説,前一組屬於異詞同訓,後一組屬於同詞異形。對於前一組字,孫 希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文云:
愚謂軌爲車轍,軹爲轂末,二者不同。而注謂軌與軹於車同爲轊頭者,蓋兩轊之下 即爲車轍,祭酒兩軹,則下及於軌矣。《大馭》言祭兩軹,此言祭左右軌,所據雖異,而其 實一也。
單就訓詁角度而言,《少儀》例的確存在孫氏所言的這種解讀可能。但若换從表達角 度來看,此例以酒祭祀的對象本爲車轊頭,卻表達成祭祀時酒水滴到的車轍,這顯然辭不 達意。進一步結合《曲禮》和《晏子》例,《少儀》例之“軌”更應取“車轊頭”。
綜上,應該承認“軌”可訓爲“車轊頭”。而這正是李惇之説提出後清代學人的主流 看法,當然也是民國至今的共識。
上述三例剛好從不同角度突顯了“軌”所指事物不同側面的特點:《少儀》例表明了 其成對的特點,《晏子》例表明了其離地面有一定高度,《曲禮》例表明了兩軌之間有一定 寬度。综合這三個特點将“軌”訓爲“車轊頭”,也是再合適不過了。
(二)論“軌”當取“車轊頭”之訓
上節表明,“軌”有“車轊頭”之訓。那麽這一訓釋是否適用於《匏有苦葉》“濟盈不濡軌” 句呢?與“軌”的其他訓釋相比,“車轊頭”是否是唯一的選擇呢?這是本節想討論的問題。
根據陸德明的説法,對於《匏有苦葉》之“軌”,“車轊頭”是一個沿用下來的舊訓。不 過,陸氏以及孔氏都不認可這一訓詁,提出訓“車轊頭”之“軌”當是“軹”字之誤。陸、孔 上述論斷對《匏有苦葉》之“軌”的解讀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主張白文作“軌”的歐陽修、 朱熹,在解釋“濟盈不濡軌”句時也都廢棄了“車轊頭”之訓,而改用“車轍”之訓。元明 兩代《詩》學著述,多旨在羽翼朱熹《集傳》,因而主流看法也是用“車轍”來訓“軌”。但 以“車轍”訓“軌”在事理上存在問題,用李惇的話説,即“但訓軌爲轍,乃是車之迹,非車 上可指之物,則不可以言濡矣”。故元代許謙等人在解釋“濟盈不濡軌”時,已廢棄“車 轍”之訓,重新起用“車轊頭”之訓。至清代中期,許謙等人的這一解釋成爲主流看法。 期間僅段玉裁另立新説,將“軌”訓爲“輿下兩輪間”之空間。此訓缺乏例證,單就此詩文 意而言,同樣也面臨不可濡的問題,故亦不可取
綜上,根據“濡X”這一組合來看,“軌”只能選用“車轊頭”之訓。
(三)從車制和事理角度論白文不作“軛”和“軓”
第二節已從韻例角度說明白文不作“軛”和“軓”,只能作“軌”。這也是持作“軌”説 的學者一以貫之的論證方法。本節擬進而從車制和事理角度證明作“軌”訓“車轊頭”也 優於作“軛”和“軓”。
先來分析“濟盈不濡軌”這一更大的組合。對此,鄭箋云:“渡深水者必濡其軌。言 不濡者,喻夫人犯禮而不自知。”在這一理解之中,“濡軌”的主語爲“濟水”,陳述的是夫 人所言或所以爲的狀況,整句話大意爲:濟水雖深但夫人卻自以爲水位不高,不會弄溼車 軌。顯然,鄭玄的解釋含有增字爲訓的成分一一按照鄭玄的理解,這句話采取“濟深言不 濡軌”之類表達纔更爲合適。王引之也注意到渡深水者必濡其軌,但采取了另一解釋路 嚮,他將其中的“不”訓爲“語詞”,而非否定副詞。其文云:
案軌車轊頭也,去地三尺有三寸,濟盈無不濡軌之理。“不”蓋語詞,“不濡”,濡也, 言濟盈則濡軌,此理之常也。而違犯禮義者,何反其常乎? (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十, “不丕否”條)
但王氏這一處理也存在問題。《詩經》中被分析爲語詞的“不”,一般通“丕”,可訓爲 “大”,並且所修飾的成分限於形容詞。據此,“不濡軌”之“不”不宜分析爲所謂的“語詞 ”。
上述鄭、王二人的不同訓釋都是爲了應對同一個困境,即:濟深則水必濡軌,白文似 多了個“不”字。而這一困境的根源則在於將“不濡軌”省略的主語理解爲“濟水”。因 此,要擺脱這一解釋困境,我們須要掉頭嘗試另一方嚮。在這一點上,黄淬伯提出了一 個很有價值的分析,他説:“濡軌,濟水之名也。不濡軌,猶云不用濟水之法也。”這一分 析既能化解鄭、王所碰到的解釋困境,又能與首章“深則厲,淺則揭”句遥相呼應,甚爲妥 當。按照黄氏的解讀,“不濡軌”主語所指就是渡者,“濡軌”表達的是一種以車渡水的具 體方式,猶如“厲、揭”表達的是兩種徒步過水的具體方式——“濡軌”是以車身部件(即 “軌”)來衡量水位,猶如“厲、揭”是以人身部位來衡量水位。
要指出的是,黄氏將“濡軌”分析爲渡水方式,實際上是因承了王念孫的觀點。王念 孫云:
上章《傳》曰:“由膝以上爲涉,厲謂由帶以上。”凡言由者,皆水之所濡高下之度。 此言“由軸以上”,亦謂水之所至也。軌者,軸之兩端,水由軸以上,則其深滅軌,故經曰 “濡軌”,而《傳》釋之曰“由軸以上爲濡軌”,與上“由膝以上爲涉,厲謂由帶以上”文義 正同……且上《傳》“由膝以上爲涉,厲謂由帶以上”,“涉”與“厲”皆濟水之名也。此云 爲“濡軌”,“濡軌”亦濟水之名。
既然“濡X”這一渡水之名是以車之部件來衡量所渡之水之高下,那麽從事理角度來看, 該部件就應該具備兩個基本特徵:一是該部件弄溼與否要顯而易見;二是該部位應儘量與水 位成垂直狀態,從而度量結果纔能更爲清楚明白。這兩點王氏父子分别有提及。第一個特 徵,王念孫在討論《毛傳》文句訛誤時指出,但其論斷也同樣適用於白文的討論。其語云:
知非由輈以上者,輈承衡者最高,承軫者最下。但曰“由輈以上”,則其爲上曲而承 衡之處與下曲而承軫之處,皆未可知,不可以定水濡之高下,故不得言由輈以上也。
對於第二個特徵,王引之云:
水由軸以上則濡軸矣。經不云“濡軸”者,軸在軫下,爲軫所蔽,不若轊頭爲人所易 見,故以易見者言之,而云“濡軌”。
比照上述兩點,X釋爲“車轊頭”完全符合。而X若指的是車軛,則不具備第一個特 徵,與王念孫所批評的“曲轅(輈)”存在一樣的問題;若指的是車軓,則不具備第二個特 徵,因爲車軓是車輿前軫木與車輈之間的一個起固定作用的小裝置,極不顯眼,而且有 時還會被車輿前擋板(即《毛傳》所謂的“弇軓”)遮住。

四、結 論


通過上述學史梳理和問題討論,本文的基本結論是:
1.討論白文X作何字時,今本《毛傳》的訓釋只是參考標準,直接依據應是《詩經》韻 例和《匏有苦葉》一詩的篇章語境。
2.作“軓”與“軛”既不合《詩經》韻例,也不符合《匏有苦葉》一詩的篇章語境,故不 可從。而作“軌”則完全符合上述兩條判斷標準,就其訓釋而言則當沿用“車轊頭”這一 陸氏之前的舊訓,不當取朱熹“車轍”這一新解。
綜觀上述紛爭,文獻考訂當極爲審慎,確如黄季剛所言:“凡讀古書,遇有所疑,需輾 轉求通,勿輕改易。”“對古訓宜悉心體玩,不應輕易駁斥。”
有些遺憾的是,本文未能從字形演變角度去討論“軌”與“軓、軹、軛”之間的訛誤可 能。不過,這不會影響本文目前的結論,因爲即使“軌”與後三字都存在訛誤可能,由於這 種訛誤是雙嚮性的(既可能是“軌”訛成“軓、軹、軛”,也可能是“軓、軹、軛”訛成“軌”), 因而仍無法據此斷定白文當作何字。

科普知识
心理健康 优生优育 休闲旅游 健身美容 饮食健康 人与自然 地球家园 海洋技术 科海拾贝 科学之迷 科技前沿 科技史话 科幻未来 神话传说 童话故事 致富指南 农用物资 生物技术 畜牧兽医 园林花卉 特产养殖 营养早餐 减肥晚餐 晚餐食谱 营养晚餐 减肥中餐 中餐文化 中餐菜谱 中餐营养 健康早餐 减肥早餐 早餐食谱 晚餐禁忌 宝石鉴定 安全生产 安装钳工 钣金技术 宝石观察 焙烤工业 变性淀粉 插花技能 车工技术 道路工程 低压电器 电气工程 电气设备 电网工程 电源技术 电站工程 淀粉科学 调味配方 发电节能 防水材料 飞机飞行 服装生产 钢铁材料 工程建设 工业工程 公路工程 管道工程 罐头工业 国际组织 国家电网 华北电网 火电工程 货运物流 机床设计 机电工程 机修钳工 基本资料 家用电器 建设工程 节约用电 金银技术 金属材料 连续铸钢 轮机工程 奶牛养殖 农村电工 配电技术 皮革工业 啤酒工业 苹果产业 钳工简明 青工车工 青年审美 肉类工业 入侵检测 食品科学 世界修船 兽医兽药 水下工程 税收制度 通信设备 统计公文 土木工程 维修电工 味精工业 文物鉴赏 物业电工 铣工计算 线损管理 鞋楦设计 烟草工业 盐业产品 冶金产品 液压技术 印刷科技 用电管理 油墨技术 轧钢技术 粘接技术 照明设计 制浆造纸 土元养殖 兔场疾病 外国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