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风土记》河渠

南承衡武,东下献水之目,以什数衡水最著,衡水故漳也,西受祁,北入博 野。蠡水之目,以什数滱最著,由束鹿而东,注州腹,旁溢三县,故小渠以什数滹 沱为著,此州域之经流也,其在禹贡曰河,过降水至大陆郦元,所谓大河,右渎迳 武强县、故城东者也,曰衡漳,曰绛水,河绛皆行漳,渎曰恒,曰卫,其在职方曰 漳,冀州川也,曰滹沱,即禹贡,卫曰呕夷,呕夷者,滱水也,即禹贡恒皆并州川 也,而漳自汉时,挟滏与邯郸(汉志武始,滏水东至邯郸入漳,滏水讹为漳水,从 吴卓信校改)入下博,得长芦,至乐乡,合列葭,水经言,漳辄称衡水,及五代周时 又有胡卢河之目,故曰禹大河,曰漳,曰绛,曰滏,曰长卢,曰列葭,曰胡卢河,皆 衡水也。
滱合唐水、沙水,沙水者,说文所谓泒水也,滋水在汉志入滹沱,而后世入滱 水,经滱自安国[今祈州]分二水,环解渎亭南北流,解渎亭刘绍云在饶阳,今饶 阳尚有古唐河堤也,滱入安平,唐宋时谓之礓河,明谓之院西口河,《皇朝通志》 谓之潴龙河,故曰恒,曰呕夷,曰泒水,曰沙水,曰唐水,曰滋水,曰礓河,曰院西 口河,曰潴龙河,皆滱水也。
滹沱自职方以后无异目,魏时,冀州刺史杨贝曾改为清宁河,而名不大著, 其枝津横出,见于《汉书·地理志》者,则有太白渠,斯洨水,见于应劭汉书注者, 则有饶河,饶阳所以氏县也,见《三国志》者,有平虏渠,见《水经注》者,有白马 河,有列葭水,见《寰宇记》者,有雅儿河,有平泽河,而《方舆纪要》有龙池河、于 河、雁亭子河、铁灯竿河,其他若古河、岔河、新开河、吕汉河、贾沟、阎沟、骆驼湾 之类,不可胜纪,皆官吏隋水疏导,人亡水去,旋复湮灭,无足言者,凡此皆滹沱 之枝渠也。
自禹贡职方冀并大川,皆在深州之境,大河又时时出入漳渎,故深州泽国 也。自汉以来,接乎近代,占籍此州,岁离昏垫好事之徒,争言水利矣,然或议而 不行,或行而寡利,或利而难久,军国漕转,取济一时有之矣,至乃一方,澹灾水 维循辄茫乎,未有闻也,或曰津流纬络往迹间存蹑而修之,以时宣泄,虽绩状不 敢期,倘亦官吏所有事乎,仅条汉魏到今,考其行事,纂辑其论议,以备后君子 采览。
漳滱入州行颇近,滱尤少变更,独滹沱行州地远,又不常其处,北魏以前,数 有修凿,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国,名山陂海咸纳于汉,是后曾并滹沱立苑囿,及平 帝元始二年,王莽柄政,乃罢滹沱苑,以为安国县。
其后,明帝永平十年,作常山滹沱河蒲吾渠,上并西山,经三百八十九隘,以 达于羊肠仓,作之十余年,邓训谏,罢其役,而浦吾以下至邬,则渠成不废,所谓 太白渠也。渠自蒲吾首受绵蔓水,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斯水首受太白渠,东 至邬入河,河者漳水也。太白渠盖自平山,导滹沱,过晋州,循斯洨以达深州之 南。(旧唐书陆泽即古邬县,在今州南境,斯洨至此入漳,则深州之水,高安朱文 端公误以斯洨为洨,至引汉志此文证冶入洨非是)
《大清一统志》以为,今滹沱所经道也,平虏渠者,献帝建安十一年,曹孟德 征辽西单于蹋顿,因饶河故渎,凿此渠,自滹沱入泒水,以运粮,渠下抵沧州。元 和志,鲁城县郭内,亦有平虏渠是也。
白马河者,魏明帝太和中白马王彪所凿,引滹沱经故乐乡县北,饶阳县南, 又东至武强县北,故武隧县南,而入于衡漳水,李公绪赵记俗谓之黄河也。自是 以来,滹沱每决,辄出太白、白马二渠,而军国漕引辄利于平虏。
景初二年,司马懿征公孙渊,筑城平虏之口,而军行馈餫,自滹沱入泒,盖循 魏武旧迹。北魏之世,议修沟洫以通运输,尚书崔林言讨虏之通幽冀,古迹犹 在,亦即魏武此渠。其时,冀州刺史王质,以滹沱河流屈曲,疏而直之,此滹沱河 之迹之著在前世者也。禹大河,自周定王五年初徙,及王莽时又徙,不由漳 渎矣。
至北魏孝明帝熙平正光之间,河盖曾北溢,挟漳、滹沱为患,史不具详。而 崔楷曾疏言之,楷疏略曰:顷东北数州,频年淫雨,长河激浪,洪波汨流,川陆连 涛,原隰通望,华壤膏腴变为泻卤,菽麦禾黍化作萑蒲,定冀水潦,无岁不饥,幽 瀛川河,频年泛滥,岂是阳九恶会百六钟期,故以人事,而然非为运极。昔魏国 咸澙史起哂之,兹地荒无,臣实为耻,计水之,凑下浸润无间,九河通塞,屡有变 改,不可一准,古法皆循旧堤,何者,河决,瓠子、梁楚几危,宣防既建,水还旧迹, 十数年间,户口丰衍,又决屯氏两川分流东北,数郡之地仅得支存,及下通灵鸣, 水由一路,往昔膏腴十分病九,邑居凋离坟井毁灭良,由水大渠狭更不开泄,众 流壅塞,曲直乘之,至若量,其逶迤穿凿,畎浍分立,堤遏所在,疏通预决其路,令 无停蹙,随其高下,必得地形土木忝功,务从便省,使地有金堤之坚,水有非常之 备,勾连相注,多置水口,从河入海,远迩经过,泻其境卤,泄此陂泽,九月农罢, 量役记工,十月昏正,立匠表,度县遣能工摩画形执郡发明,使筹察可否,审地推 岸,辨其脉流,树板分崖,练厥从往别使案检分部是非瞰睇川原明审通塞当境修 治不劳役远,终春自罢,未须久功,即以高下营田,水种穅稻,陆植桑麻,必使室 有久储,门丰余积,斯实上叶御灾之术,中古井田之利也,臣乡居水际,目睹荒 残,每思郑白,屡想王李,夙宵不寐,实希效力有心萤爝,乞暂施行,使邺宰深,关 息自一朝臣之至诚,申于今日疏入,诏从之而楷功,卒不就,自是以后,州境川渎 屡变,水患益深,大抵河来则漳为巨患,河去则滹沱河为剧,而议河事者,或筑 堤,或浚流,或改道,言愈纷纭,成功愈少,州县史各于其境疏治者,亦往往而有 然无大益也。
唐太宗贞观之末,滹沱滱水,岁有汛溢,漂流居人,二十三年,瀛洲刺史贾敦 颐,奏立堤堰,水患遂息,堤堰之兴于是始,是时饶阳属瀛,而深州陆泽本饶阳 地,今自深州北二十里,有古堤岁久颓败,尚存二阜,俗号之为紫金山,入饶阳经 鲁口故城,迤逦而东,谓之金线,抵武强,谓之长城堤,疑敦颐遗迹也。中叶以 后,方镇割据,治水之绩,缺焉。
宋代河北水利,曰通漕,曰防辽,曰淤田。而大河北流,争议滋起,太宗淳化 二年,从河北转运使言,自深州新寨镇开渠,导滹沱河二百里,抵常山景德。时 阎承翰曾釃唐沙为渠,入界河,达方舟,此以通漕为利者也。
自五代周世宗时,契丹屡深入,言者谓深冀间有胡卢河,东西横亘数百里, 可浚之限戎马。
显德二年,遣王彦超、韩通等率兵民浚之,而夹河筑垒,为静安军,边患 少弥。
及宋淳化时,六宅使何成矩,引滹沱灌稻屯田,且为备御,塘滦始兴,其后益 增广之,凡并边若滹沱、葫芦诸河,皆汇于塘,筑堤储水,相循不废,此以防辽为 利者也。于田者,放诸河浊水溉,泻卤使膏沃也。
煦宁初,王安石任程昉修漳、滹沱,昉请决葫芦引水入新河,从之,昉又请疏 塘水溉深州田,枢密院言,昉放滹沱患,填淤塘滦,失险固,安石曰,滹沱旧入边 吴淀,新入洪城淀,均塘滦,今昔何异。煦宁六年,深州祁州永宁军(此时永宁军 在博野非下博也)修新河。煦宁七年,深州开引滹沱水淤田,及回葫芦、滹沱下 尾。八年,昉奏开滹沱、葫芦,官吏劳乞推恩从之,仍发五千人增修葫芦,是年四 月,静安令任迪乞,俟来年刈麦毕,全放滹沱、葫芦两河,又引水永静军(治东光) 双陆口河水溉南北岸田二万七千余顷,从之,此以于田为利者也。
大河自北魏北决后,至唐开元十五年后又决冀州,及宋仁宗庆历八年河决 澶州商胡埽,于是东北分流,东流去深州绝远,北流始行永济渠,后行漳渎,州境 实被其患。
熙宁元年,河决枣强、乐寿等埽,瀛冀流民至州者踵接,知深州窦卞发常平 粟食之,民间讹言,大水至,卞令敢言者斩,愈日又报,吏请闭门,卞不可已而果。��州人称之,当是时都水监李立之请于恩深等州,创生堤三百六十里,以御河。 韩琦曰:生堤之东,大河西来,其西西山诸水东注,腹背受水不可。王安石亦不 谓然,于是罢立之议,导东流也。
元丰中,河又北决,知深州孙民先议修禹河故渎,水官以闻诏民先等按视而 未兴办。
哲宗初,议者谓北流为害深冀腹心,郡县势且不保,于是有回河东流之议。 前知武强县赵君锡时,为给是中疏言,大河不可轻议东回,请亟罢修河司,以省 邦费,宽民力,不听,而河卒不东。
徽宗崇宁三年,遣官措置大河,令沿边州军返至武强,循河堤至深州,又南 过衡水,达于冀。明年尚书省言,大河北流,合西山诸水在深州、武强、瀛洲、乐 寿二埽,俯瞰雄霸,及沿边塘滦万一决溢,为害甚大,于是诏增二埽堤,以备 涨水。
盖北宋大河,东北二流,迭开迭闭,朝议纷纶不定,以迄于亡,而深州河患, 亦与为终始,河灾既重,滹沱乃不大害,自成昉引以淤田,而滹沱河始病。神宗 知之故,曾与王安石言,谓昉治滹沱无下尾也。
元丰四年,北外都水丞陈祐甫言,滹沱自熙宁八年以后,汛滥深州诸邑,为 患甚大,其下旧入边吴宜子淀最为便顺,屯田司惧填淤塘滦,昨差官计之,若障 入胡卢河,用工千六百万万,若治程昉新河工六百万,若依旧入边吴等淀,工二 十九万耳。乞严立期,会定归一,策诏屯田都水同相视,迄不闻定何策也。
自唐贾敦颐奏立堤堰以后,宋尤谨之,至设防河卒,元丰八年,成德军天章 阁待制刘圣修滹沱,其从事清源石亘为文记之,略曰真定控河之冲,天圣七年 溃,曹马口堤塞之,功九十七万,其后堤圮,又废防河卒,徙之于祁,因循大坏。
元丰七年,曹马复决,庐陵刘公来帅命诸邑版籍率八丁均一夫,富者饷之, 役人欢呼,讴以相杵,堤道承回流地聚沙叠埽,若木岸御之,木岸八百余步,埽三 倍于木岸之长,三旬功已序,乃疏请都水领之,复防河卒营之故堤,堤足植榆柳 禁盗,决以申告赏是役,于深州无与。
然滹沱防卒,仅见此记,不可不著及。金世宗大定十年,又设巡河官二员, 滹沱置河官于是始也。至章宗明昌五年,大河由梁山滦分出南北二清河,北宋 深州河患至是始绝,是时转漕尤重,自河未南徙,濒河州县,皆置仓以储旁郡税, 武强置仓一区,及河徙后,衡水经深州会滹沱,则清献二州之饷,自此以达京师。
泰和六年,尚书省以漕河所经州县官不理河事,河辄浅阻网,户缘盘浅为 奸,遂定制州府官带提控漕河衔,县官则带管句衔,凡州十有二,深其一也,县三 十有三,武强其一也。
元代漕运专由御河,于是,武强、深州之河不复,转漕御河者,漳水之分流 也。隋炀帝凿为永济渠,故曰御河,水经谓之白沟,经罗勒城东,而漳水注之,罗 勒在馆陶。大业之末,窦建德又疏以入柳沟,遂与永济河合,盖漳水之分东西二 流久矣,东则合卫,西则挟滏,东流强则西流弱,自元以东流转漕,而西流日就湮 塞,故深武之水,利去而害亦随去。金代河徙,州无河灾。
元世,漕改州,鲜漳患,自是以来,惟滹沱一水为兢兢也,元人之议滹沱,以 为发源本微,及与冶河合,其势遂猛。
世祖至元三十年,静安县大水,发义仓粮二千五百七十四石赈之,是时真定 路达鲁花赤(元史考证作达鲁噶齐)、哈散(考证作哈克伞)请辟治河别为一流, 世祖从之,已征发矣,会晏驾而罢。
及成宗元贞元年,丞相完泽(考证作谔勒哲)等请卒其事,从之,自是滹沱水 十退三四,其后十余年,而冶复塞。
仁宗延祐二年,真定总管马思忽(考证作巴苏呼)又辟冶河,已而又塞。
延佑七年,及英宗至治元年,及泰定帝泰定二年,皆曾修滹沱堤,莫能御其 害。其后濒河州县官及耆老会,议修滹沱,且凿之入冶,分杀其势,工部以二河 并治,役大民劳,议先修治而不果行。
逮顺帝至正元年,滹沱水溢坏武强城,舟楫入郭,鱼行人路,诏封滹沱之神 为昭佑灵源侯,则所命于神,人事稍怠废矣。是时,沙滋亦溢,安平尹王从理力 请于朝,以得赈民,感之至尸祝也。
明代治河之议,盛于中叶以后,太祖时曾一浚滹沱。建文永乐年间,修武 强、真定决岸者三。永乐十年,修饶阳恭俭堤。是年,水坏州城,知州萧伯辰迁 治避之,即今治也。仁宗洪熙元年,又修饶阳恭俭堤及窑堤口。英宗正统四年, 滹沱、漳并溢,决饶阳丑女堤,淹深州田百余里,命有司修筑,而已不大治也。
宪宗成化七年,巡抚都御史杨璿言,饶阳等县屡被水患,由地形平衍,塘、滹 沱诸堤低薄,遇雨辄溃,官吏东西放决,以邻为壑,宜求故迹,随宜浚之,诏瑞董 其役,水患稍平。
至十八年,卫、漳、滹沱并溢,因循者久之。世宗嘉靖十一年,敕太仆卿何栋 相视滹沱,栋言,河故由晋州紫城口南入宁晋泊,紫城东决,而束鹿、深州遂为巨 浸,请起藁城至晋州为堤十八里,浚河南行归故道。郎中徐远祉亦言,导束鹿、 武强诸水归滹沱,皆从之,已而不行。
十七年,御史王廷相又请浚,复故河时,议兴修水利,方欲分流灌田,疏入 不省。
神宗万历十三年,尚书司丞徐贞明议治滹沱,是时,滹沱河自束鹿天宫口趋 饶阳,贞明所议,盖自深州疏渠分河流归滏。御史王之栋条其不便,略曰滹沱一 河,臣生其地,履其患,日夜思所以除之,询诸父老,质之士大夫,佥谓不可以人 力治,水悍土疏,雍决不常,一岁数迁,今欲议浚,臣恐横流未除,征派纷出,故道 初无定所,修复将归何道,或曰釃二渠,使自饶阳下者十七,自深州下者十三。 然隆庆中,井陉道臣纪诫欲开天宫口,饶阳、深州之人填街衢,称不便,水势彪 悍,唯其所之,谁能别其流派,使南三北七,夏秋水涨,河广十里许,今深州所浚, 广三十步,深一丈,所容几何,彼云可资灌溉,不知此水淤沙,适能害苗。自天宫 口至清河(此清河盖谓滏河),逶迤百里,河所占大约百顷,今止云三十顷,束鹿、 深州等处,上地一亩可易二三金,最下五钱,今止易以三钱,有不兴怨者乎。奏 入,诏罢其役,之栋此疏缘滹沱,州县家有之焉,其于河事至深切矣。而史家乃 谓,当时奄人动戚占田者,恐贞明议行,已失其利,之栋之言,亦有为也。
明一代朝仪如此,萧伯辰后,州县之尽心河事者,弘治时,饶阳知县徐淮修 决堤十许所。
正德时,安平知县陆载预筑提防,无极、祁州、博野诸官吏皆牵连入焉。
牍嘉靖时,郭学书令安平筑沙河堤三十里,当是时朝廷方议开河而,知州钱 便、余一鹏先后持不便,一鹏条列事宜,反复数千言,今佚其说。便之言则谓,班 固以滹沱为徒骇,禹时九河,即西山诸水东注入河者,滹沱其一也,逆河即易水, 音近而讹,河自南而北,易水自北而南,故曰逆河。九河皆天作之川,禹疏而合 之,非分之也。大陆北播经有明文,滹沱为北播之始,易水为北播之终,便说如 此,而陆陇其非之谓如此,则九河既道当在冀,不在兖,今考汉志,成平滹沱民曰 徒骇河,盖滹沱至成平,行徒骇故渎,故民言如此,非固自说,亦非谓滹沱上流皆 徒骇。便所论九河、逆河,虽不经,然当时阻修河之议,民皆惑之。
隆庆间,知州程道东以塞河筑堤,构怨邻邑,冒雨长驱咨禀上官,卒行其言, 而饶阳令罗名士捍御河灾,饶阳故上县,名士力请改为下县,此皆有功于民著称 循吏者也。
国朝以来,天子与大臣讲明河事利病,而州境三渎大者,遣官周视,小或吏 民自治其土,已事成效,昭然可考云。自元以漳、卫、济运,而武强经流微矣,然 犹时强时弱,未曾绝也。终明之世,漳还深冀,则议者以漕运为忧。
国初犹分出二道。康熙三十六年,圣祖命安溪李文贞公往视,以漳水宜永 分流,若并而归运,则漕道有妨,并归子牙,则民田受害,子牙者,滏水之下游也。 李公旋上言,漳分四枝,三归运,一归子牙,归子牙者,最深通,三不敌一。上以 子牙无堤防,于是自献河间筑东西堰,设河官守之。深州当其上游,漳不为病。
四十五年,张清恪公伯行,以卫弱不可漕,请自馆陶决漳入卫,于是全漳趋 之,子牙之流尽塞,漳自是不经州境。
乾隆初,文端公鄂尔泰筹引漳复故道,孙文定公嘉淦以为不可,乃止,漳既 改流,滏水遂独行,漳渎至今,人谓之滏河也。滹沱无数年不变其淤,滏时分 时合。
清雍正四年,怡贤亲王朱文端公轼等奏言,元时辟冶河、滹沱水十退三四, 今宜断冶入滹沱,引之入洨,此前人已试之功也,去年决州头(晋州村),东趋束 鹿,奔轶四出,官民请疏入泊,泊不应听其淤塞也,有滹沱入滏河旧路,由木丘 (束鹿村)至焦罔(衡水),今现存,开六七里接决河入滏,束鹿、深州无患矣。于 是浚此道,经深州西南境以行,然岁浚岁淤,越五年,怡王薨,而役遂罢,是时敕 封滹沱为长源永济之神,守土官春秋致祭焉。
乾隆间,州境屡遭水患,桐城方敏恪公辄奏,丘之不议治河也。乾隆五年, 饶阳知县侯珏,开七沟以泄积潦,曰罗屯沟,长一千四百六十六弓,曰富村沟,四 千二百六十六弓,曰白池沟,五百四十弓,曰小屯沟,六千四百六十弓右,四沟皆 入吕汉河。吕汉河者,滹沱故道行经吕汉村者也,入献县归古洋河。曰合方沟, 一千一百五十弓,曰韩合沟,九千三百二十八弓右,二沟不归吕汉,亦入古洋河。 古洋河者,即《方舆纪要》所谓铁灯竿河,戈涛以为元时漳水所决道也,曰韩村 沟,沟三百二十弓,入武强,凡沟皆广七尺,深五尺,唯白池减三之二云。
十九年七月,水入州南,自花盆至磨头,知州尹侃集民万五千人,筑堤三百 一十丈傍堤为台,曰回澜,曰定水,曰望波。逾年,又遣州判杨瑗、武强典史许 遵、王增,为堤三百四十丈为台,曰测流,夹堤种柳五千株,其友颂之曰,滹沱所 经,危渡之浒,秋水时至,孔亟我宇,痌鱼之赪,抚雁之羽,匪峻厥防,曷俾安堵, 尺檄遄飞,万夫就部,薪揵手持,鱼龙狎侮,振臂一呼,神怪并俯,畚挶云屯,鼛鼓 雷怒,两涯安流,势泽而圃,作我保障,晋阳实祖,及侃去任,为书诒后,刺史犹津 津道前事,又言,由杜科马兰井串州腹,至三龙堂,有故河入武强归滏,浚之可泄 渎流云。
其后五年,水南徙入冀赵,二州之人请挽归故道,方公奏称,新河已成,宜因 势利导,乃止。
五十九年,又入安平,而武强龙池河亦涨,知县黄玉登集夫堵御,未成大患, 龙池上游,即尹侃所称杜科三龙堂之旧河也,州治自萧泊辰移徙后,数百年无 水患。
嘉庆六年,水始入城,官府文籍漂荡略尽,诏蠲本年正赋,发米八千石,银一 万六千两赈之。
道光二年,滹沱、滏河并溢,武强一邑无干土,逾年,知县翟慎行之任,下车 即修决口七所,武强故有天平沟五,自台头至留贯长二百三十仗,自铺头经五里 屯至小营,入献县窦口,长一万九百四十六丈,自萧庄至大屯,长五百四十三丈, 自小韩至召什,入献县袁桑楼,长一千二百二十四丈,自小寨至铁坊,入献县归 亭子河,(亭子河在釜河东,非今滹沱河所经道,然《献县志》,谓此河入情河以归 滹沱,盖滹沱往时合滏,滹沱去,则此河涸,故曰滹沱支渠)长四千一百六十六 丈,此五沟皆滹沱枯渠。
乾隆四年,议修之逮慎行,时已八十余年,日益塞涸,居人侵耕慎行,复疏浚 之,各广一丈,深五尺。
至光绪二十年,知州钱素耆,又疏浚之,自县西至献之三汉口,长六千五百 二十六丈,深六尺,广二丈二尺,底杀四之二,堤自口上至县界四百四十九丈,高 五尺。武强人刑部主事贺涛为碑记,碑今具金石篇。方翟慎行浚天平沟时,安 平知县彭定泽,亦浚安平三渠,自束鹿孟庄入东河疃,经深州马庄,再入徐疃,过 县西关东北行,过胡林至庙头,以入饶阳耿庄,长七千三百五十丈者,其南渠也。 自深泽马壨入崔安,经子文黄城至西关,会南渠而下,长五千八百丈者,其西渠 也。自祁州宋固入乡馆,经崔令刘吉牛具至毛营,以入饶阳,长七千六百五十丈 者,其北渠也。各随地势,广狭宽者,至一丈五六尺,深至七八尺而止。
又二年,朝命兴修水利,檄州县相度境内大小河渠堤堰,随宜浚筑,知州张 杰得州南枯渠,自束鹿散思台入韩庄,至蒋屯,下武邑柳庄,归龙池河,凡长一万 二百一十七丈,令民间疏浚之。其后十余年,安平知县蔡应桓再浚三渠,一如彭 定泽故迹。咸丰二年,武强知县余枋再濬天平沟,一如翟慎行故迹,自后困于兵 役,不复事治河。
同治八年,曾文正公奏言,去年滹沱北徙,漫及深州、安平、饶阳等州县,访 得藁城迤南故道八十里河形尚存,勘估用银二十万两,或谓河善迁徙,据束鹿 志,自顺治至乾隆百年之间,已二十五徙,修筑徒劳,或谓滹沱剽悍,不受约束, 堤防愈坚,冲决越甚,且下有伏流,筑堤于伏流之上,断难久峙,或谓怡贤亲王修 治时,亦旋开旋淤,今仅筑堤浚河,勉救目前,非经久之计,若远筑长堤,大开引 河,不得不议岁修,设汛官,日增无穷之费,而水患仍不能免,请敕部臣折中至当 其后亦竟不行。
又二年,饶阳知系唐世禄,于境内疏经流三,枝渠八,其北流上承知县彭定 泽所修之安平南渠,下入吕汉故渎,长三十七里,中流由深州河柳入境,至北岩 会吕汉,长八十一里,南流由深州南志入境,下献县,长六十三里,枝渠各随势附 入,凡饶阳之水归献县者,皆入古洋河,世禄治之数年,又条议善后六事,意欲垂 之久远,逾年,而滹沱自无极、深泽分流入滋,至祁州、安平,又挟滋决南堤而下, 安平、饶阳皆成洪湖矣。
于是,清河道叶公伯英堵筑决口,自无极至安平一百三十里,而安平所筑, 起郭村讫秦王庄,凡三十一里,堤高一丈,趾厚四丈,而弱上减于趾之半,知县吴 恩庆实承其役。自是,滋、滹沱始分,然以一堤挡二水,滋蚀其内,滹沱蓄其外, 又数县分筑坚窳不齐,故仍岁修守灾,黎疲役未曾少怠也。
光绪三年,伯相合肥李公,遣候补道周馥与清河道同视滹沱,还言,滏水之 北,滋水之南,皆滹沱纵横荡决处,或一二十年,或三五年必一迁徙,自平山测量 水平,每一里上高于下一尺五寸,至藁城每里高下仅五寸,献县则二寸耳,地形 西峻东夷,故河流来急去缓,与其与水争地,为水所胜,不若保守故堤北岸,安平 以上有潴龙河堤,饶阳以下有古唐河堤,南岸向无堤,惟献县有小埝,高三尺,可 御小水,保麦苗,应令饶阳以上,一律接筑,又古唐河堤至饶阳,千民庄有决口, 下注肃宁,请饬河间守、深州牧同往堵筑,禁私决李相从之。
所谓古唐河者,明以前唐经饶阳之旧道也,自宋景德时,阎承翰引沙唐北入 界河,及元丰中,仍入文安。晁以道曾言,滋水东南流入于衡水,盖不久行其由 饶阳者,乃其径流。明天启中,由蠡县北决,是后有潴龙河之目,而饶阳故渎,遂 空其堤。则乾隆间,戈涛已言,或断或续矣。今其存者,盖亦仅耳。千民庄之 堤,饶阳知系张济康,集民功塞之。其后,河不经千民庄,而泛滥他处。
候补道史克宽,谓滹沱苦无下尾,自宋已然,其涨发无可宣泄,故自饶阳、安 平,下至文、雄、霸、保数州县,尽被其患,因周历行水,自献县山角村,引河流至 臧家楼桥南,河长四十里,导滹沱归子牙河,于是滹沱涨水有所归趋,而饶阳、安 平以东北,水灾因之减息者,十有余年。克宽以功,旋补清河道,其所开河无南 堤,以地势南高于北也,水涨时东北数州县灾减矣,其南数十村则水患乃益甚, 克宽来行水,居民持刀逐之,仅乃获免。
是时,左文襄方议大治畿辅诸河,谓合肥李相治河久不效,前追杀克宽诸村 民诉之朝,上遣侍郎徐树铭来相视,树铭湖南人,阴右文襄,遂疏劾克宽,克宽镌 级去官,合肥李相为言,克宽开此河,减数州县水灾,今灾所被,仅河迤南数十 村,功大过小,请复克宽官,内廷竟不许也。近年治河事者,不复问利害轻重,克 宽所引滹沱入子牙河处,岁岁淤填,闻将复塞矣。
州境自古病河漳二水,河漳先后他徙,滏滋皆不甚横,独滹沱一河入滋则滋 病,入滏则滏病,俱不入,则滋滏间居人皆病,浚之则淤,堤之则决,杨子云云,浮 沧海而知江河之恶沱,况枯泽呼,原滹沱之义,盖以言乎浅也,浅则不行地中,而 泛滥无常处,故国家治之劳费而寡益,则举而任之州县之吏夫其来也,屡迁其去 也,无所归,涨而弥漫百里,涸而不绝如带,则州县吏之私治其境者,其果有益 乎,否也。
后之治水者,考千载之前事,览王之栋、曾文正诸人之论说,足以知之矣。 谨条汉以后滹沱移徙可考者著于篇。
卤城今繁峙(滹沱河东至参户入滹沱别徙河东至文安入海,过郡六,行三千 百七十里,参户旧作参合,过郡六旧作过郡九,从胡渭校改)。蒲吾今平山(上艾 绵蔓水东至蒲吾入滹池水)。灵寿今县(禹贡衡水出东北东入滹池)。新市今晋 州(南行唐滋水,东至新市入滹池水,按新市县在今新乐,新市侯国在今晋州,西 北滹沱所经当在新市侯国,不在新乐也)。信都今冀州(故滹池在北)。弓高今 埠城(滹池别水首受滹池河)。东光今县(滹池别入滹池河)。成平今交河(滹 池河民曰徒骇河)。乐成今献县(滹池别水首受滹池河)。参户今青县(滹池河 至参户入滹池别)。文安今县(从河东至文安入海)。东平舒今静海(滹池别水 入海,按志平舒入东海者,东光之别河,东光入滹池,乐成之别河)。
右《汉书·地理志》,下曲阳(《王霸傅》)、深泽(章怀光武纪注,滹沱流经定 州深泽县,东南即光武所度处,今俗犹谓之危度口)、饶阳(光武纪,章怀注滹沱 河旧在饶阳南,至魏太祖因饶河故渎决,令北注新沟水,所以今在饶阳系北)、下 博(光武纪)、南宫(《冯异傅》,章怀注光武纪度滹沱河至下博城西,是自北而 南,此傅先言至南宫,后言度滹沱河南宫在滹沱河南百有余里,又似自南而北, 迹其他理纪,是傅非诸家之书,并然未详其故。顾祖禹曰南宫亭在深州南,近滹 沱下博间也,若谓今南宫县,则相去远矣)。
右《后汉书》,光武度滹沱道,常山(滹池河水东经常山城北,又东南为蒲泽 济水有梁焉,俗谓之蒲泽口)。新市(滋水又东至新市入滹池河)。饶阳(滹池河 又东有白马渠出焉)。乐乡(白马河水上承滹池,东经乐乡县北,饶阳系南)。昌 亭(浊漳水至昌亭与滹池会。郦注东昌经所谓昌亭也,衡漳又东北左会滹池故 渎,谓之合口)。成平(漳水经成平系南,又东北左会滹池别河故渎)。河间(大 浦下导坡溝竞奔咸注滹池,是故人因决入之处谓之百道口)。束州(巨马河经束 州县故城西,又南右合滹池枯溝)。文安(易水经容城县南,又东合滱水,自下互 受通称,又东至文安县与滹池合。郦注杜预曰濡水出高阳县东北,至河间、鄚县 入易水是,濡水与滹池滱易互举通称矣)。平舒(漳水经参户亭,分为二渎,一水 经参户亭北,又东北经平舒县注滹池)。泉州(泉州渠上承滹池水,于泉州县北, 经县东又北,自滹池北入其下,谓之泉州口)。
右《水经注》(内常山、新市、饶阳、河间四事为水经佚文,见《寰宇记》所 引)。繁峙(泰戏山一名武夫山,在县东九十里,滹沱水出焉)。唐林(水在县 东)。崞(水在县东二百步)。秀容(水在县东三十二里)。定襄(水西自秀容流 入)雁门(水在县南 補)。五台(水东流经圣人阜 補)。孟(水西自代州五台 流入,南去县百里)。灵寿(水在县西南二十里)。真定(水南去县一里)。九门 (水在县西九十里,《寰宇记》在县北四十九里)。藁城(水去县二十九里,《寰宇 记》在县东)。鼓城(水在县北十三里)。深泽(水在县南二十五里)。无极(水 南去县三十五里)。鹿城(水在县西北四十二里,《寰宇记》在束鹿西北四十五 里)。安平(水在县南二十三里)。饶阳(水北去县四十五里)。河间(水在县西 二十里以下,并据《寰宇记》補)。高阳(水在县东北十四里)。鄚(水东流经县 南二里至莫金口,东北流入文安界)。大城(水在县北百三十里)。文安(水在 县西北三十里,又东流溢为赵淀)。
右《元和志》(内雁门、五台、河间、高阳、鄚、大城、文安、元缺,据《寰宇记》 補)。繁峙,崞(省唐林入)秀容(省定襄入)雁门,(五台无滹沱),孟、获鹿(省 灵寿入)(行唐无滹沱)真定,藁城(省九门入)鼓城,(省深泽入)(无极无滹沱) 束鹿,安平、饶阳、河间、任丘(省鄚泽入)(高阳无滹沱)大城,(文安无滹沱),保 定军(今系),父母寨(寨在军西北一十一里),信安军(今霸州东五十里),李详 寨(寨在军东六十里)。
右《九域志》,有滹沱诸县,深州(衡水经深州会滹沱)。
《金史·河渠志》(《金地理志》有滹沱诸县,略同《九域志》河间以下缺载)。 平山(北十里),灵寿(西南二十里),真定(南一里),藁城(北一里)。

《元史·河渠志》明以来滹沱出入州境表


年号 入州 出州 治河
太祖洪武十一年 由束鹿流入经州南傅
家池
  夏四月浚河
惠帝建文年   修决堤
成祖永乐四年 北徙自束鹿刘村入州
东出武强
  修武强堤及白马口
五年 州及饶阳并水  
十年 滹沱漳并溢坏州城
迁治
  修饶阳献县恭俭堤
十三年  水入冀州城 
十六年  由衡水五花营入漳 
仁宗洪熙元年 深州饶阳低田尽没 宁晋田没 


续表


年号 入州 出州 治河
宣宗宣德六年   发军民浚河
英宗正统元年  溢献县决大郭龜涡
口堤
 
四年 溢饶阳决丑女堤淹州
田百余里
决献县郭口堤 命有司修筑
十一年   疏晋州故道
德宗成化七年   命杨璿治河
八年  决晋州紫城口南入宁
晋泊
 
十四年 武强饶阳并水  
十八年 圮武强城滹沱漳卫
并溢
自清平至天津沃口八
十六
 
孝宗弘治二年 武强大水  修真定白马口及近
城堤
五年   筑真定护城堤二道
六年   真定知府张掓开新河
功不成
武宗正德十二年 饶阳水  
十三年 分二流北流由州南雅
儿河至武强小范入漳
南流仍由宁晋至深州
南合北流入漳
修晋州涅槃堤障归宁
晋堤成复决
季年 徙束鹿城北入州至武
强北
坏献县堤 
徙州南东北流入献县  
世宗嘉靖元年   筑束鹿城西堤修紫
城口
九年 滹沱漳并溢坏武强城
境无寸土
  
十年   何栋议修藁城晋州堤
十七年  溢冀州 
二十一年 淹武强西北隅  
二十六年   知州余一鹏筑城南堤
三十一年 水浸州城  知州张斌再筑堤


续表


年号 入州 出州 治河
三十二年 漳滹沱兹并溢武强饶
阳并水
  
三十七年 水入饶阳  
四十四年 自束鹿天宫口经州南
二十五里入武强武强水
平地丈余
  
穆宗隆庆元年 武强滹沱清累曰  
三年 由束鹿入州至饶阳平
地丈余
  
神宗万历九年   筑雄县横堤任丘东堤
十三年 徙饶阳城南  徐贞明议于深州开河
十四年   王之栋奏罢贞明议
二十一年 徙安平城外  
二十三年 徙州南去安平百里许  
二十四年 饶阳河渠并涨水沸  
二十五年 饶阳河溢  
三十二年 水徙饶阳城北 一支南徙合漳见纪要 
三十五年 自束鹿入州至饶阳武
强漳滹沱并溢安平滹沱
滋并溢水入安平东门至
孔庙会城楼圮堵不得入
乃免
淹冀州城西南二关 
三十九年 水武强溢饶阳饶阳单
志是年当徒饶阳南旧
未载
  
四十一年 水武强 水冀州 
四十五年 徙州北  知州陈美增筑南堤
四十八年 徙州南  
熹宗天启元年 武强水溢  
二年 由束鹿口彩入州至饶
阳北
  
二年 溢饶阳  议近滹沱州县修桥


续表


年号 入州 出州 治河
六年 滹沱滋并溢安平饶阳
大水旋自安平徙州城北
  
七年  冀州大水 
庄烈崇祯十二年 武强大水  
右明
世祖顺治二年 分三支一由束鹿孟庄
入安平角丘经饶阳支支
涡口汉所谓吕汉河也州
李志六月八日四河并涨
四河滹沱沙滋唐也
入冀州者二支一由束
鹿韩村至冀州赵庄入漳
一由束鹿温朗经冀州堤
北入漳
 
五年 分二支一支入安平
是年武强大水
一支自晋州南徙由贾
家口入漳州冀州水平地
三尺
 
七年 武强大水  
九年  滹沱漳并溢冀州衡水 
十年  滹沱漳并溢冀州 
十一年 滹沱滋并溢水入安
平城
冀州北门圮于水 
十二年  由束鹿百尺口入漳 
十三年 武强大水 溢武邑 
十四年 武强大水  
十八年 武强水  
圣祖康熙元年  冀州大水 
二年  冀州水 
三年  冀州水 
四年  冀州水 
五年 分五支入州者三支一
由束鹿智丘恒丘入州一
由贾百户大营入州一由
赵古营穆甸入州均经孤
城吐露口狼涡入漳
入冀者二支一由束鹿
大理寺入冀州堤北一由
韩林入冀州赵庄
 


续表


年号 入州 出州 治河
六年 滹沱合漳自州经衡水
溢武强
  
七年 安平大水决堤武强水 田冀州王口南徙三
里余
 
八年  水冀州 
十一年  溢冀州 
二十四年 安平滹沱滋并溢武
强水
  
二十五年 州水  
三十一年  由束鹿智丘入冀 
三十二年 州及武强并水  
三十三年 州大水  
三十五年 分二支一由州东流八
月七日夜大至饶阳武强
水亦溢
一支由束鹿耿庆南流
经宁晋丘村入冀
 
三十九年  自宁晋丘村徙入束鹿
百尺口韩林入冀
 
四十八年  由百尺口徙王口丁庄
入冀
 
五十二年 绕束鹿城东入州  
五十三年  由晋州平乡经宁晋司
马浩固纪庄入泊
 
五十四年  由宁晋司马徙羊碑四
支兰入泊
 
五十五年  由赵州大夫庄尧台
入泊
 
五十七年  由赵州朱庄经宁晋赵
平丘入泊
 
世宗雍正元年  由束鹿温朗口至宁晋
入泊
 
二年 饶阳大水  


续表


年号 入州 出州 治河
三年 决晋州周头分二支一
自束鹿北理顺井入州界
马兰井一自束鹿城南入
州界甜水井溢武强
溢衡水 
四年 饶阳武强并水  怡贤亲王开引河自束
鹿木丘经深州西南至衡
水焦岗入滏
五年 自束鹿木丘徙倾井
入州
  
八年 自木丘徙贾百户穆甸
入州
水衡水 怡贤亲王薨
九年   议罢焦罔引河之役
十年 分二支一自晋州周头
经束鹿城入州一自晋州
张岔口经束鹿贾百户孟
庄入州
  
十一年 饶阳窦甸十二村水武
强水
  
十二年 自张岔口徙智丘大理
寺入州
  
十三年 分三支一自束鹿西城
寺入州
二支自束鹿木丘分流
至冀州孟庄复合
 
高宗乾隆二年 北徙淹州南孤城等八
村饶阳李庄等二十七村
武强水
  
三年 州及武强水淹饶阳九
古等二十村
  饶阳知县侯钰开七沟
四年 自束鹿曹庄入深冀交
界武强水
  
七年 自束鹿刘庄入深冀界  
九年 自束鹿曹庄入深冀界  
十二年  自束鹿温朗口入冀 


续表


年号 入州 出州 治河
十四年 分二支一由束鹿芦庄
入州
一由束鹿韩林入冀 
十五年 自束鹿穆甸芦庄入州  
十六年 淹州南狼涡孤城等二
十余村武强河溢
  
十八年 是年方恪敏公进议仓
图图内现行河道自藁城
楼村至晋州周头枣园张
岔口经束鹿张岔口贾百
户大营曹庄入深州狼涡
孙老人屯麦洼陈口出境
至衡水呼庄郎子桥焦冈
入滏循衡水城西北隅东
过游甸入武邑圈头赵桥
北行经武强古河村小范
马头下入献县此当时滹
沱滏合流之原委也
图内有枯渠自束鹿理
顺井流入州界马兰井太
保康庄马头陈二庄回龙
庙起凤康王城王林大屯
吕邑至武强西河头齐居
留贯小章吴寺萧庄里谦
入献县又有一渠自州属
景萌起过下博徐祥口至
武强刘图五里屯孙村解
村半边店入里谦渠又饶
阳吕汉河自耿庄起经白
池端午吕汉北岩入献县
安平图内无故河故北徙
之道断续难考
 
十九年 自束鹿分二支一由理
顺井入州界马兰井由
束鹿南关入州界甜水井
  知州伊侃筑堤障花盆
磨头等村
二十年 自束鹿瓦窑头入州  伊侃增桀堤
二十一年  自束鹿大理寺入冀 
二十三年 自晋州分二支一由束
鹿顺并入州一由束鹿赵
古营入州
  
二十四年  南徙由宁晋营上入滏 束鹿民助晋州筑堤已
而堤决冀赵二州请挽归
束鹿方敏恪奏止之
二十六年  由束鹿智丘入冀 
三十三年 自束鹿分二支一由石
仟入州一由白龙湫入州
是后十八年不改
  


续表


年号 入州 出州 治河
五十年  自晋州南徙入滏 
五十五年 州及武强并水  
五十九年 自晋州分二支一由束
鹿清官甸入安平一由束
鹿理顺井入州经马兰井
三龙堂入武强龙池河
  武强知系黄玉登堵
决水
仁宗嘉庆六年 滋滏滹沱并溢入州城
淹三县
  
宣宗道光二年 分二支一由束鹿入州
西北一由衡水会滏入州
东南武强全邑无干土
  
三年 州及武强并水  武强知县翟慎行浚天
平五沟安平知县彭定泽
浚三渠
四年   知州张杰修州南枯渠
十五年   安平知县蔡应桓再修
三渠
二十一年  南徙由藁城东门外经
晋州赵州宁晋至冀州邵
村入滏
 
文宗咸丰元年 由藁城楼上村决经束
鹿入州南磨头至三龙堂
那个入武强龙池河溢天
平沟淹北戴等五十余村
  藁城知县姚煦堵决口
三堵三决
二年   武强知县余枋修天
平满
七年  南徙入宁晋泊 
穆宗同治三年 溢河东西岸俱溢武强
全境无
  
七年 由束鹿北决入州北及
安平饶阳
  曾文正公议自藁城挽
复南行故道不果


续表


年号 入州 出州 治河
十一年 滹沱滋并溢坏安平南
门入城城楼圮堵水不得
人乃定是后安平饶阳连
年大水
  饶阳知县唐世禄开十
一渠
十三年 益北徙州北无水水自
安平下饶阳
  
今上光绪二年 滹沱滋并溢安平饶阳
大水
  
三年   修饶阳千民庄堤
六年   清河道史克宽开河自
饶阳入献县归子牙河
十一年   饶阳知县牟懋圻开引
河自王官屯至献县朱家
口入新河
二十年   知州钱溯耆浚武强天
平沟至献县之三汊口





更多同类【滹沱河】......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