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固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所属栏目:固原教育发展大事

固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固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派出机构、事业单位:
《固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二○一七年十月二十日


附:


固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教育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依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固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实施意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实施意见》《资助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布局调结构、精准施策补短板,有力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截至2015年底,全市幼儿园达到204所,在园幼儿4万余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141所和20000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比2010年提高38个百分点。创建自治区级示范园7所,市级一类幼儿园20所。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校数由2010年的941所整合为819所,在校小学生达到12.5万余人,初中在校生6.3万余人,小学六年巩固率达到94%,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4%,分别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9%。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3%,高于全市少数民族人口自然比例,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9.7%,比2010年提高8.5个百分点,实现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3.8万余人(含六盘山、育才中学0.5万人),创建自治区示范高中7所。普通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达到31%,较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普通高考录取率由2010年的68%提高到82.6%,固原籍高等院校在校学生达5.9万余人。市内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1.2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二)内生动力不断加大,教师素质全面提高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有教职工1.8万余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9%、99.7%和98.2%。选拔培养特级教师38名,区级骨干教师726名,市级骨干教师1223名,学科带头人243名,自治区“塞上名师”8名,国家和自治区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名,“六盘名师”46名,自治区优秀教师48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4名。各级各类培训教师5.5万人次,继续教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新推手,初步建成了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三)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5年来,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全面改薄、城乡幼儿园建设、职业教育提升改造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建设涉及学校1068所,累计投资达33.6亿元,改扩建校舍面积313万余平方米,其中校舍安全工程87.9万平方米,新改迁建中小学校舍48.3万平方米,建设职业学校校舍17.5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幼儿园20.3万平方米,建设体育运动场44.1万平方米,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5.9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取暖设施80.1万平方米,全市中小学告别了火炉取暖的历史。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分别由2010年的8.2平方米和4.3平方米提高到11.2平方米和8.4平方米,高标准抗震设防的校舍成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中小学图书由生均15.7册和16.6册分别增加到21册和29册,图书以不同形式走进学生,服务教学,“书香校园”遍布城乡。
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农村教学点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覆盖率达到80%以上。信息技术数字资源量达到63210GB,拥有电子图书9136GB,建成网络多媒体教室3557间,拥有计算机28954台,计算机生机比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均达到8∶1,职业高中达到5∶1,接受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的专任教师6395(人次),信息化工作人员达到806人,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
(四)教育民生持续实施,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建立健全“国家政策、社会资助、政府兜底”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保障体系,兑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城乡4—5周岁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国家资助面达到40%。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资助标准由每生每日4.6元提高到5.6元,受益学生体质得到改善,饮食结构得到优化,控辍保学得到有效加强,也助推了农村家庭增收致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2000元资助就学项目得到全面落实,覆盖面达到54%。中职一、二年级学生全面享受每年2000元助学金补助,一至三年级学生享受免除每年2000元学费政策,年资助金额2645万余元。对全日制本专科院校的大学生,提供2000元至80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对二本及以上的大学生每生每年资助4000元,连续资助4年;对三本和高职院校的贫困学生,一次性兜底资助2000元,成为全区首个实现贫困大学新生资助全覆盖的地区。
二、“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全市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带来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使科技、教育、人才已经成为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核心要素,迫切需要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以教育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从脱贫富民需要看,全市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期,教育富民、教育强民、教育惠民重任在肩,迫切需要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在拔尖创新人才、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上取得新进展,竭尽全力让更多贫困学子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脱贫致富、改变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城镇化发展趋势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及学生流动给城乡教育资源规划布局和城镇学位供给带来了巨大挑战,迫切要求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为民服务迈上新台阶。从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看,教育改革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在教育国际化及信息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及学习方式面临深刻变革,以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改革上急需取得新突破,构筑教育发展新优势,着力打造固原教育改革发展新名片。从各类教育发展水平看,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依然存在,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与吸引力亟待增强;义务教育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实现优质均衡的任务依然艰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急需有新突破,办学品牌在全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县管校用”的机制尚未建立,学前幼儿教师队伍急需加强和补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有待改善,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教育精准扶贫的任务艰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贡献度有待提高。
坚持问题导向,“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按照“深化改革,促进公平,提升质量,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解决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基本构建安全普惠的学前教育、均衡公平的义务教育、优质多样的高中教育、灵活实效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三、“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与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教育扶贫为总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为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构建更加符合人民群众需求、更加适应与全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进程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紧紧抓住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领域,注重解决教育发展动力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倡导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行教育共同体和集团化办学新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办学活力,扩大教育服务多样化供给。
补齐短板,协调发展。以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聚焦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等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倾斜力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立德树人,绿色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标准,解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遵循学生成长成才和教育教学规律,注重教育内涵建设、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建设绿色文明校园,健全完善科学全面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学生成长成才能力和社会贡献力。
拓展资源,开放发展。坚持内外联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行教育内部开放共享,校校协同、城乡一体、管教结合、大中小学联合办学,深化与社会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双向交流、合作共赢,形成学校社会协同的良好教育生态。
关注弱势,共享发展。向民生最低处精准发力,多措并举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更多的关爱帮助,保障其受教育权利。为进城定居农民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等提供实用的技术技能培训服务,促进其就业创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健全完善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学习型社会初步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区平均水平,实现基本普及15年教育目标。

表一 “十三五”全市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表二 “十三五”全市教育规划建设目标



表三 “十三五”全市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目标



表四 “十三五”固原市区教育发展主要目标



(四)重点任务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公益普惠、公办民办并举,加快实施城乡幼儿园建设工程,在城镇建设及旧城改造中同步配套建设幼儿园,探索“民办公助、公建民营”,企业集团化连锁办园等多元化办园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租金、派驻公办教师等,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公办幼儿园,在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和其他富余资源,举办“校中园”或幼儿班,在人口相对集中村和新型农村社区、生态移民新村独立建设幼儿园,构建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新(改)建幼儿园445所,净增加园位1.1万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
持续推进自治区、市、县三级示范幼儿园建设,巩固提高办园质量。到2020年,使自治区级示范幼儿园达到12所,市级一类幼儿园达到60所。全面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纠正和防止“小学化”倾向。探索建立向民办幼儿园派驻公办教师和园长、向农村幼儿园派驻专业指导员、示范性幼儿园与农村幼儿园联办等机制,提高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保教质量。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管指导,对无证办园的规范和清理。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按照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的“四统一”要求,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基本实现县域内校际资源均衡配置,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科学调整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适度扩大城镇教育规模,着力消除大班额,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完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常态化机制,通过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委托管理、学区制管理等办学形式,开展走教和送教下乡等活动,加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切实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加大控辍保学力度,落实县(区)、乡(镇)、村党政线和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双线控辍”责任制,确保“适龄生进得来、在校生留得住、辍学生劝得返、流动生有去向”,确保脱贫销号村“零辍学”,保证入学率,降低辍学率,提高巩固率。到202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巩固率分别达到96%和95%。
推动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确保2017年全市各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通过自治区级评估验收,2018年全市各县(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部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启动市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工作,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开展“基础教育质量先进县(区)”创建活动,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拓宽教育脱贫通道。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普职招生比例保持大体相当,使新增劳动力基本达到高中及以上学历。
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建设一批在综合改革、教科研示范、学科创新、全面育人等方面特色鲜明的高品质高中,促进普通高中多元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探索完善集团化办学、优质校与薄弱校结对帮扶“捆绑式”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以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导向,推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改革,鼓励普通高中通过“选课制”“走班制”, 创造条件开设多样优质的选修课程,办好适合学生成长成才的高中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完善特长生招生办法和评价机制,支持普通高中与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普通高中结合实际,挖掘潜力,强化优势,培育品牌,办出特色。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集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科技创新、服务现代产业的新兴学科专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高水平职业学校,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社会吸引力。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局限,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硬件、集成电路等新兴学科专业,加快培养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打造国家级重点示范专业4个,自治区级重点示范专业10个、特色专业5个。推进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订单式”工学交替培养,探索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促进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落实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确保“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针对新农村建设中由于产业转型、土地流转等农村产业科技化对人才的需求,加快培养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4.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标准化学校和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特融通、医教结合的办学格局,以普及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到2020年,全市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2%以上。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建立残疾人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残疾人职业培训,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融入社会的能力。
5.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精神,依法保障教育领域民族政策的有效落实。坚持理念引领、问题引领和实践引领,不断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知识、民族团结典型人物事迹的学习,深入实施学校民族团结“育苗工程”,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教育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祖国观和历史观。大力传播现代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倡导进步、开放、包容、感恩、文明、科学的现代理念,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和模范选树活动,培育一批民族团结示范学校和“民族团结之星”。加大民族教育事业支持倾斜力度,实施好“百标工程”“全面改薄”等项目,积极改善广大师生工作学习条件。实施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规范发展民办教育。落实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建立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体系,推动民办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协调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依法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探索尝试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互托管机制,推进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深度合作,推动民办学校特色化、内涵化发展。建立完善民办学校财务监管、质量监测、督导评估、信息公开和退出制度,加强和规范办学行为。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将民办学校校长、教师培训纳入各级教育培训统一规划安排。
7.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完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和职后培训贯通的继续教育体系,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开放共享的数字化继续教育服务平台,畅通终身学习通道,为新农村传播知识、文化交流、科技推广服好务。以开展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为契机,响应“全民阅读”号召,推动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双向开放。重视家庭教育,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相互沟通、优势互补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实施家长教育计划,通过家长教育助推家庭教育发展。
8.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青少年人格培养工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穿到国民教育全过程,为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轻负担、高质量”为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进“自主、互助、探究”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打造一批优质示范学校。
全面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实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行动计划,建立以足球为特色的“一校一品”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模式。到2020年,建设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0所以上。全面实施“2+1”体艺拓展计划,确保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自主发展一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强化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劳动素养。
加强“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文化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内生推动力、核心竞争力和持久辐射力。开展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大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规范汉字书写等活动。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深化节水、节电、节粮教育,引导学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知识和能力,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领社会绿色风尚。
9.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针对农村贫困家庭因供养学生困难,实施“3+9+3+4”免费教育计划。在实施好免费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农村在园幼儿实施3年免费教育,对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学生、残疾学生、低保家庭学生、特殊供养学生免除学费,实施好中职3年免费教育,对农村户籍高职、三本及以上大学生实施好4年学费补齐政策,实现教育各个学段农村学生免补政策全覆盖、全保障,基本实现15年免费教育。让每一名孩子有学上、上得起学、上好学,从根本上遏制贫困代际传递。加大大学毕业生和中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帮扶力度,落实好创业贷款、就业培训指导等,让他们走发家致富之路。
实施职业教育圆梦行动计划。以全面提高贫困家庭群众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者职业技能为重点,构建到村、到户、到人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选择就业好的专业,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单列招生计划,通过免费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提升贫困家庭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支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到经济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实现在异地稳定就业。
四、保障措施与组织实施
(一)加强教育经费保障
加大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力度,加强经费预算,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依法落实教育费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政策,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助学,形成多元化教育经费投入格局。实施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公办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保障力度,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制度,探索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以强化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的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师德建设,建立完善师德考评、管理和培训制度,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学风、教风和作风建设。推进教师管理“县管校聘”改革试点,力争到2020年全市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管理由“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转变。强化教师队伍引进和培养培训,做好免费师范生接收、特岗教师招聘以及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补充工作,实施“十百千万”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培养“六盘名师”50名,学科带头人200名,骨干教师1000名,对全员教师进行不少于360学时的轮训,打通以校本研修为基础的“国培”“区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联动机制。建好“四支”队伍,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校长实训基地,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作为理论导师等,建设一支以先进理念立校、以超前思维谋划发展的教育家型校长队伍;通过建立教研员专家库,制定发展计划,加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等,建设一支专家型教研队伍;通过建设“名师工作室”,加强“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养等,建设一支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通过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培养引进全科型“一专多能”教师等,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实施教育人才引进计划,以高层次人才和学科紧缺人才引进为重点,探索通过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教师岗位方式,引进幼教专业教师,以推进教育改革和教科研为重点引进中小学“高精尖缺”人才,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符合我市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人才。到2020年,引进幼教专业教师400名、中小学“高精尖缺”人才200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职业教育人才15名。实施教师职称“地方粮票”,对工作满25年且符合副高级职称评审条件、因受职数限制未晋升副高级职称的教学一线教师,由同级财政按每人每月300元标准发放职称补贴;对工作在教学一线、符合正高级职称评审条件的教师,每年按全市教师总数的1‰比例,总数控制在5‰以内,由市财政按每人每月600元标准发放职称补贴。补贴标准随国家工资政策调整适当进行变动,调离、退休或职称正常晋升后,不再享受该补贴。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快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大网络、大平台、大数据、大应用、大服务的智慧教育体系,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到2020年,基本形成设施标准、互联互通、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基本实现教育全过程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教科研”和“互联网+”教学新模式,推动全市网络教研常态化,通过“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以及农村在线课堂等,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全覆盖,向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全覆盖。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学法推广和技能大赛等,推动教育服务模式和学习方式变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步伐,建成全市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公共服务云平台,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部署要求,坚持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破解“择校热”。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民办初中学校考试招生办法,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所有初中的切块招生办法,按照“文化课成绩+综合素质”择优录取,特长生实行“中考成绩+特长面试”办法进行,中职招生以兴趣爱好为主,选择适合专业,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的多元化高中阶段招生录取机制。主动适应新高考,加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积极适应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需要,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增强高考与普通高中学习的关联度。围绕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推进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加强各类招生信息公开,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保障考生合法权益。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依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加大教育执法力度,落实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健全学校法律顾问制度,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专业性指导和服务,着力解决好教育热点问题。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开展依法治教示范学校创建和能力培训,增强依法办学意识。推进管办评分离,进一步精简面向学校的各类创建、达标、检查、评比活动,深化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和教育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六)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教育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深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纪律规矩教育,强化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实行民办学校发展与党建工作同步年检,完善向民办学校选派党组织负责人制度。深化教育行风建设,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长效化,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坚决纠正“四风”问题。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监督问责,维护教育公平。继续推进“清风校园”建设,强化廉洁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
(七)完善教育管理评价机制
落实基础教育“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职业教育“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履行政府办学主体职责,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职能部门要把发展教育作为本部门的重要职责,研究制定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加大教育督导评估、监测评价力度,发挥社会组织、独立第三方在教育评估监测中的作用。建立完善教育督导评价结果公告制度、反馈制度、限期整改制度和以督导评估结果为依据的奖惩制度。
(八)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政策支持,调动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对重点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强化年度计划与教育规划的有效衔接,科学配置公共资源,精心组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在规划实施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定期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状况,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和媒体的监督。


推荐内容


科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