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王朝闻传 > 正文

《论凤姐》
王朝闻传

毛泽东十分喜爱阅读《红楼梦》,他认为《红楼梦》是在不计其数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部,甚至还说:“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1973年秋后,毛主席曾经号召全党干部阅读《红楼梦》。王朝闻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加入到了阅读《红楼梦》的大军中来。认真的王朝闻甚至把当时可以搜集到的所有版本的《红楼梦》都买回了家,而与之相关的一些红楼资料也是尽收囊中。回到家之后,王朝闻挑灯夜读,对这部旷世巨著重新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对文本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王朝闻再次拿起了手中的笔,继续进行理论工作,写作《论凤姐》一书。
王朝闻的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一些知心朋友的关注。好友张凡夫来京看望他的时候,得知他在写《红楼梦》的读书笔记,震惊不已,当即劝他快点放弃,担心他再捅出什么新漏子来。王朝闻困惑不解:自己响应最高领导人的号召,相应地写点读书笔记难道也有错吗?老友见他“执迷不悟”,只好不客气地对他说:“你与别人不同,别人写得,你写不得。”可是,当时的王朝闻已经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怎么拽也拽不回来,全部的心思统统扑到了《论凤姐》上面,别人的话他都当成了耳旁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时,写作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他似乎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标。他对自己的未来又充满了无尽的幻想,他认为他的整个生活必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目标的确立,让王朝闻整个人都焕然一新。精神的强大动力使得他天还没亮就开始潜心写作。浓茶和香烟成了他的最佳拍档,他似乎又找回了“文革”前的状态。但王朝闻也清楚地意识到,这个新任务在眼下只是自己自娱自乐、自我排遣苦闷的一种方式。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书稿,王朝闻悲喜交加。
王朝闻坦承,自己喜欢读《红楼梦》,不只着眼于它那巨大的历史内容,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从它怎样再现彼时彼地的现实生活的方式方法中汲取艺术方面的经验,把它当作有利于再现此时此地生活的新的创作借鉴来读的。他还在书稿的末尾比较详细地陈述了此次写作的主要目的:“在‘四人帮’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统治的环境里,我只得通过对《红楼梦》艺术的称赞,发泄我对帮八股那些条条框框的不满。”
“文革”对王朝闻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对于他心理造成的阴影也是不可磨灭的。因而在这部专著中,王朝闻对于凤姐的认识绝对不会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个人意义上面,而是对其进行了更加深入、深刻的挖掘。在王朝闻的眼中,《红楼梦》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而其中凤姐这个人物形象又是这件艺术品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品的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毫无疑问,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外貌描写让读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加上她精明能干,掌管贾府上上下下,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更是让她地位特殊,在《红楼梦》一书中占据了不少篇幅。然,她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让读者直呼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王朝闻对于这个颇有个性的人物的研读,着重论述曹雪芹如何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这个问题。王朝闻认为:“不论从历史科学还是从艺术科学的角度看凤姐这样的人物,她在《红楼梦》里的地位都是很重要的。”正是出于这个角度的考虑,王朝闻将读《红楼梦》的重点放在了王熙凤这个人物上,决定“重点解剖这个比麻雀大得多的乌鸦”。王朝闻在选择王熙凤这个任务时认为,不论读者是爱她还是恨她,凤姐是全书中很引人注意、给人印象很深、代表趋于没落的封建阶级的一个典型人物。
对于凤姐的阴狠毒辣,在《论凤姐》一书中王朝闻是给予严厉批判的,并从凤姐杀害贾瑞和尤二姐这两件罪行中具体而细致地分析其杀人动机和目的。王朝闻说:“王熙凤诱杀尤二姐,正如西门庆虐待李瓶儿,也是剥削阶级的占有欲受到妨害的表现。”对于凤姐诱杀贾瑞的动机,他则认为:“贾瑞和凤姐之间,不存在政治的和经济的矛盾,无非因为贾瑞这个‘想天鹅肉吃’的‘癞蛤蟆’,出于凤姐意外,竟敢对她起这个念头,”“这对于凤姐这样高贵的‘天鹅’,就是不可原谅的亵渎……倘若可以说凤姐和西门庆一样有虐待狂,那么,尽管凤姐捉弄贾瑞和西门庆欺侮李瓶儿的具体动机很有差别,却都不过是剥削阶级把它的占有欲看得高于一切的具体表现。”“尽管作者不是自觉地向读者揭示地主阶级的丑恶灵魂,但凤姐的意志、意识和愿望的阶级实质被作者揭示得十分深刻。”
尽管在1975年王朝闻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初稿,但当时“红”热已开始降温,人们的注意力大多转移到了《水浒传》上。然而,王朝闻对外界的事情并不是太关心,埋头写作的他认真起来简直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简平见王朝闻对于写作又重新燃起了斗志,既欣慰又担心,在仔细阅读这部专著以后,她郑重其事地对王朝闻说道:“到目前为止,我们编辑部还没有收到过一篇评论贾母的文章,也没有从你那个角度评价王熙凤的,显然作者们都回避这样的选题。为什么?个中原因你应该看得出来。平心而论,你对《红楼梦》的研究不同于索隐派和实证派,是有新见地的,特别是有助于摆脱当前泛滥的实用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可惜它生不逢时,这样子出版是不可能的。即使为了你自己的晚年和全家人的平安,也不能拿出去发表,原稿也不要给任何人看。”王朝闻十分理解妻子此时此刻的心情,毕竟是相濡以沫的伴侣,一切都是为了他好,为了整个家好。对于妻子的意见,王朝闻没有拒绝的理由。简平知道王朝闻心里其实是绝对不会让步的,便打趣道:“许多年后如果仍不能出版,一定把原稿作为陪葬品让你带到棺材里去。这不过是极而言之的悲观说法,我相信将来它会有一天可以问世,毛主席不是说过‘人间正道是沧桑’吗?”王朝闻也笑眯眯地向简平保证,继续写作,不考虑发表的问题。
王朝闻如痴如醉地写作《论凤姐》一书,将写作的核心主要放在了对凤姐的性格特点的论述及其作为典型人物所具有的典型意义的探讨上面。王朝闻直截了当地指出,凤姐是这部小说当中写得最活的一个人物,充分体现了作者曹雪芹运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精湛技巧。对于凤姐这个代表人物,王朝闻还进一步指出,王熙凤“是一个可恶而又颇有魅力,有点像银环蛇或山魈般的人物。”作为一个生活在趋于没落的封建家族的典型人物,她的命运和整个时代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这个不可抗拒的重要因素,使得王熙凤这个人物本身就具有了错综复杂的代表性。他认为凤姐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无不体现着她所隶属的阶级的共有特征,也就是说王熙凤虽然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她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和她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具有类似经历的所有人具有的共性。因而,凤姐既是一个矛盾的独立体,又是一个时代的反映物。
王朝闻的《论凤姐》一书通过对凤姐这一人物形象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把《红楼梦》这部中国小说史上的扛鼎之作,从思想性和艺术性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人物形象的解剖。他坚持以辩证方法剖析艺术形象,尽管这样的方法在现在看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直接导致了某些观点略显偏颇,难免有“左”的倾向。但正如作者在第一章中所说:“尽管我自己对于这部内容丰富的名著的认识,仍然处于非至上的和有限的认识过程,但是,大家把自己那不至上的、有限的认识成果公开出来,互相促进,对于研究工作的终极目的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毋庸置疑的是,《论凤姐》从艺术鉴赏家的角度分析《红楼梦》的表现手法,是一部难得的现实主义作品。著名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写诗批驳《红楼梦》研究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之后,高度赞扬了王朝闻的《论凤姐》:“有书《论凤姐》,借读陈一甄。鞭辟拈一针,触透肤与肌。明珠孔九曲,贯串长青绿。青绿何能入,蚊子衔而驰。一日过几曲,九折始可期,心深力不舍,一一皆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