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王朝闻传 > 正文

《面向生活》
王朝闻传

1951年,中宣部筹建各个业务处,其中文艺处第一任处长是丁玲,副处长是林默涵和严文井。次年,经胡乔木同志推荐,决定把王朝闻从中央美院调入文艺处。王朝闻在答应就职之前向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提了两个要求:首先,不愿担任任何行政职务;其次,不愿往政论文章方面发展,希望仍以研究文艺理论为主。当时丁玲也在场,觉得王朝闻讲的都是老实话,便帮着王朝闻向周扬求情,说他本来就是搞创作出身的,不要硬让他搞不熟悉的东西。有了丁玲的帮忙,这两个有些苛刻的要求,周扬最终还是答应了。所以,王朝闻虽然人去了中央机关,但实际上却是写作和学习了两年。可以说,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两年时间,是王朝闻一生中最为惬意的两年。
这时候的中宣部可谓人才济济,在理论界有一定影响力和地位的同志都在这里占了一席之地。在这个大家庭里面,全体成员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发表的意见常常掷地有声、发人深省。与王朝闻过去呆的单位中国美院,虽谈不上天壤之别,但毕竟更上一层楼。虽然在里面工作的同志大多不是搞文艺理论的,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王朝闻在工作上的思维。反倒是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对待事件的看法,处理难题的反应以及研究方法的独特,都让王朝闻大开眼界。可以说,在这个群英荟萃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最大限度地展现着自己的才能,耳濡目染的王朝闻获益良多。
面向生活,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一个原则。1954年8月,王朝闻将在中宣部工作期间发表的22篇论文结集为《面向生活》,由艺术出版社出版。20世纪50年代,传统中国画面临巨大的瓶颈,其中最大的挑战和局限就是怎样表现现实生活的问题。对此,王朝闻在《面向生活》一文中特别指出:“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是决定作品内容好坏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技巧的重要条件。前人在反映生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技巧之所以可贵,不在于它的古老,也不只因为它曾经适当地为他们的创作服务,而是在于它可以被灵活地加以运用,以此来表现我们当前的生活以及生活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王朝闻还进一步明确指出:“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是作品成功的重要条件。”“对于客观事物的状况和性质的深切感受与理解,正是保证能够发挥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改变因袭陈套的作风、避免内容与形式脱离和充分运用想象的必要条件。”他不仅强调了“感受生活”的多样性与理论性,不仅提出了面向生活对于作品主题选择与主题表达的决定作用,而且强调了“感受生活”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技巧的重要作用。
论文集的开篇之作《动人的古代绘画》通过评介《柳溪归牧图》、《四羊图》和《群鱼戏藻图》等宋人小品画,提倡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王朝闻自己回忆说,他在1949年进京以后,才有机会欣赏到阎立本、顾恺之、韩干、李公麟等绘画大家的原作及复制品。正因为与这些珍贵的绘画有过亲密的接触,王朝闻才对古代绘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看着这一幅幅形象生动而又极富表现力的作品,王朝闻在自叹不如中常常慨叹中国古代绘画的魅力十足。他感慨万千地说:“我对中国传统美术的热爱和尊重,虽是从儿童时期对民间艺术的爱好就开始了的,但从理论上说,先天不足。40年代中后期在张家口医院贪读中国传统画论的行为,也可看出我的需要。但因缺少观赏对象,我对它们的理解分明还处在初级阶段。”
《卓越的蒙古新艺术》一文介绍了王朝闻访问蒙古的观感。1952年10月,王朝闻出访蒙古人民共和国。在访问期间,他有幸观看了该国的杂技节目。他不仅被精彩绝伦的杂技所折服,也为表演期间的一个小插曲所吸引。在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期间,这个杂技团创新地使用小丑的滑稽表演进行过渡。一来是为了不让冷场的场面出现,二来则是放松了观众紧绷的神经,好让接下来的杂技表演更加具有吸引力。这一张一弛的安排,充分符合观众的观看心理。虽然这样的艺术形式被各国的众多杂技团所使用,按理说并不算是新鲜事物,但对于王朝闻来讲却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的确,在解放之前,中国的杂技团也大多采用这样的过渡形式。但是解放后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这个形式逐渐在演出中销声匿迹。王朝闻写作此文,除了简要地谈了一下演出的观感,更大的篇幅放在了与滑稽演员丹增面对面的交流上,而且他还花费不少的笔墨着重分析了几个滑稽节目的具体内容。阅读全文之后,读者一定会对其中的一段话记忆深刻:“适应观众欣赏兴趣和欣赏要求的滑稽家,只是灵活地运用艺术的战斗原则,而不是离开艺术的战斗原则。不用单纯的娱乐或生硬的说教,使艺术脱离群众;不过高估计观众接受能力,也不低估观众的接受能力,避免滑稽表演成为无思想的游戏,或是莫测高深的符咒。……这些只需几分钟的节目,没有塞满它所能承担的复杂的情节,也没有要它说明过多的思想内容。”在这里,王朝闻直面了滑稽艺术和讽刺艺术的社会作用,并且深入探讨了是否每个节目除了娱乐性之外一定要具备直接的教育作用的问题。
《麦积山石窟艺术》一文是王朝闻在麦积山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写就的。麦积山石窟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但在当时,麦积山石窟还埋没在荒山野岭之中,并不为人所熟知。麦积山周围的风景异常秀丽,此起彼伏的山峦上层层叠叠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在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这些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1953年7月,考察队员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勘察、测绘和临摹。在这些队员和艺术家的集体协作之下,他们惊喜地发现石窟具有非常之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真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特别是北魏和西魏的造像,更是这些珍宝中的极品,其所蕴含的价值甚至超过了三大石窟中的一些作品。在王朝闻的笔下,考察团对于宗教艺术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尽管他们并不否认石窟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宣传宗教思想的消极方面,但是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也客观地反映了实际生活中普通百姓的真实愿望。对于这方面的积极特征,专家们认为是可以被利用的。因为经过相应的改造之后,可以为社会主义时代的艺术家所继承。在这段奇妙的考察过程中,王朝闻既要攀登凌空的飞桥和栈道,又要在满地的鸟粪中艰难前行,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有志者事竟成,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阻挡王朝闻不断探索的脚步;苦心人天不负,辛勤的王朝闻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些国宝级的艺术品中,王朝闻尤其欣赏第123窟西魏的童男童女供养人。因为王朝闻是学雕塑出身,所以对待雕像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独具慧眼的他认为这两尊雕像塑得非常人性化。尤其是那个童女,既从她稚嫩的脸上体现了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天真可爱的特点,又从她的着装上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佛家弟子的虔诚。
王朝闻不仅在宏观上探究文艺的一般规律,在微观上也十分注意一般规律的普遍性。生活中的每一个有意义的细节,都有可能成为王朝闻写作的对象。面向生活,就是向整个生活开放;面向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取其精华;面向生活,就是在积累的基础上贴近生活。之所以要面向生活,则必定是因为平时的生活积累不够。对于生活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上,浅尝辄止肯定不能得到生活的精髓。相反,只有同生活进行亲密的接触,才能透过现象看问题,才能抓住生活的本质,才能掌握生活的规律。要想得到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必须依靠长期的生活经验。一个没有生活实践的人,是永远无法创造出启人心智的好作品来的。用艺术点亮生活,用生活体味人生,王朝闻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在《谈文学书籍的插图》中,得到了充分而深刻的展现。他在文中论述了插图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试问,如果是一个对生活不细心的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王朝闻在延安为鲁迅和沙汀小说创作插图的体会中窥探到他对书籍插图这项并不惹眼的工作的一种细腻的态度:既要获得文学原著的具体描写所不能代替的造型的鲜明性,又必须使它和原著的内容紧密结合。而前者就是插图的相对独立性,后者就是插图应有的从属性。
这本论文集很好地总结了前面两本论集的精华,同时也较好地吸取了以往的写作教训,无论从论点、论据还是语言、文字,都体现出了王朝闻一贯严谨做学问的态度。他沿着《新艺术创作论》所开拓的理论道路,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从更高的理论研究层面和更新的时代发展角度深入探求如何发挥文艺的一般规律和门类艺术的特殊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