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主编《集古录》
1988-11

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公元1007~1072),字永叔,卢陵(江西吉安)人,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也是散文革新的主将。但是,他也做过编辑工作,编辑了《集古录》。
《宋史·欧阳修传》说他“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他出身书香之家, 比较贫寒,从小勤奋好学,这大概是他成为大文学家的重要原因。他一生中,做过大官,曾身居高位,也曾三次遭贬,遇到过许多挫折。他于天圣八年(公元1030)举甲科进士。四年后,因“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不久,大臣范仲淹因坚持革新被贬,他很不平,说了些公道话,得罪了司谏高若讷。高若讷在宋仁宗面前进谗,他第一次被贬到夷陵。直到康定元年(公元1040),才又回到京师,庆历三年(公元1043),召为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为知制诰。后来,因为他执行新政,得罪了贵族官僚、大地主,又一次被贬到滁州(安徽)。庆历八年(公元1048),调扬州知州事,不久升为礼部郎中。皇祐二年(公元1050),改知应天府,过了四年,拜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次年升为翰林侍读学士、集贤殿修撰。嘉祐五年(公元1060),54岁时,以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次年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封为开国公。59岁时进光禄大夫,加上柱国。神宗即位后为尚书左丞,后被谗第三次被贬至亳州(安徽)。熙宁四年(公元1071),经神宗恩准,回归颍州,第二年就在颍州病逝,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专门从事著述研究工作。他一生中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十分突出的。他有多方面的才能,在散文、诗歌、词、文学理论、文艺评论等方面,都极有造诣,尤以散文见长。在文学上,他主张切合实用,反对浮靡,是当时诗文革新的领袖。他的散文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抒情很好,说理也很精辟。他一生中有许多著作,有《欧阳文忠集》、《毛诗本义》、《归田录》、《洛阳牡丹记》、《试笔》、《居士集》、《六一诗话》。他编辑的东西也很多,有《新唐书》、《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集古录》。
《集古录》已收入《欧阳文忠集》中,这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研究金石考古学的专著。对他编辑这本书的思想、编辑过程,在《宋史·欧阳修传》中有简单记载,他在序言中讲得更为详细。《宋史·欧阳修传》中说:他“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欧阳修自己在序言里说,中国自古以来,金石碑刻铭文非常多,这些古物,不仅艺术价值很高,而且十分珍贵,可是,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因为“风霜兵火”,毁坏了不少,没有毁的,又多散落在山崖墟莽之间。有些人虽然喜欢金石研究,但搜集得很不全,而他一生特别喜欢搜集保存研究这些古物,十分用心地搜集了自周穆王以来,到秦、汉、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洲,名山大泽,穷崖绝谷,荒林破冢,神仙鬼物,诡怪所传的东西,都收进了《集古录》,而且他自己还抄了一遍, “撮其大要”,列成目录,加以刊载,使这些金石上的记载和正史互相补充、校勘,以便后来的人学习。
《集古录》开始编时可能很早,因为欧阳修很早就开始搜集金石古物,边搜集边编辑,但编辑成书是在嘉祐八年(公元1063),这年他56岁。全书共集10卷,收入历代石刻跋尾400多篇。第一卷中有4篇录了原铭文,它们是《毛伯郭铭》、《龚伯彝铭》、《伯庶父敦铭》、《韩城鼎铭》,并有释文。其余所录的都没有原文,只是他自己写了跋尾,也就是对他所见到或搜集的帖、碑、铭、记、石刻诗等进行介绍和评论。比如,他对有名的石鼓文,有人结论说是周朝的东西,他就持怀疑态度。他对韦应物说石鼓是周文王的鼓,宣王还刻了诗,韩愈说是周宣王的鼓,提出了值得怀疑的三点根据。他还对唐《九成宫醴泉铭》的来历作了解释,说九成宫就是隋朝时的仁寿宫,唐太宗在这里避暑,当时宫中缺水, “以杖琢地得水而甘,因名醴泉”,唐太宗要魏徵写了一篇铭文,要欧阳询书写,所以叫《九成宫醴泉铭》。对唐代薛仁贵碑,他也作了评论,说确有其人,是绛州龙门人士,还讲了薛仁贵的战功和他的子孙的情况。总之,欧阳修在《集古录》中搜集了古代许多石刻中的珍贵资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还是很有帮助的。



更多同类【古代编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