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九首》中的套语、用典与主题单元

所属栏目:中古诗歌用典美学

《十九首》的部分诗语,常被认为是用典。用典即引用典故, 古称用事,“用”指引用,“事”指“事类”、“故实”、“典故”等,如 钟嵘《诗品序》云: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羌无故 实……讵出经史。”《文心雕龙·事类》云: “事类者,盖文章之 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看钟嵘所谓“用事”与刘勰 所谓“事类”,实有引古事与引成辞两种方式。《十九首》中涉及事 典凡三例: “杞梁妻”、“王子乔”、“知音”(钟子期与俞伯牙故 事)。此外,《迢迢牵牛星》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不属严格意义 上的用典。然而,《十九首》却存在着类似今天引语式用典的文本 现象,其量大面广,蔚为壮观,尽管把这些词句确定为“有来历” 并回溯其原典并非难事,但是否即可定为用典,我们尚需进一步判 定其在《十九首》中的美学功能,毕竟用典之“用”是最重要的。
用典依所引内容不同可分为引事与引语两类,《十九首》用典 以引语式为主,引事式为辅。其中引语式用典量大面广,来源包括 《诗经》、《楚辞》、《周易》、《老子》、《庄子》、《荀子》、《淮南 子》、《尸子》、《吕氏春秋》、《吴越春秋》、《韩诗外传》、《说苑》, 以及乐府、歌谣、谚语等,分析详下。引事式用典四例:
其一,牛郎织女。《迢迢牵牛星》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
其二,杞梁妻。《西北有高楼》有“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杞梁为齐国将领,在与莒国的战斗中丧 生,其妻拒绝齐庄公在郊外吊唁。杞梁妻传说善哭,《孟子·告 子下》: “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说苑·善说篇》: “昔华 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阨。” 后世依此形成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其三,王子乔。《生年不满百》中“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引王子乔成仙传说。《战国策》云“有乔、松之寿”,以赤松子、 王子乔代指仙人。《列仙传》载: “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 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 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柏良曰: ‘告我家: 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 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 去。”
其四,钟子期与俞伯牙。《西北有高楼》有“不惜歌者苦,但伤 知音稀”。“知音”在秦汉文献中指通晓音律,如《礼记·乐记》“是 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西北有高楼》中的“知音”与 “歌者”相对,应指“知音者”,即通晓音乐能领会歌者心意感情的 人。最著名的是钟子期与俞伯牙故事。《吕氏春秋·本味》所载最 为详细: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 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故事中,俞伯牙因知音者钟子期死而不复鼓琴是惜于知音难遇,即 “知音稀”的意义。
作者引用典故,有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十九首》三个事典 在诗中的内涵或曰与诗学主题的连接是明确的,“杞梁妻”与男女 生死两隔的极度悲情、“王子乔”与成仙得道的逍遥生活、“知音” 与士人的精神友谊有着稳定的联系。读者看到这三个典故,就能迅 速生成与之相关的情感意涵。同样,《十九首》的大量化用成辞也 不为炫耀学力,而为追求类似的美学效果。在此,我们可以引入诗 学“套语”理论,代替修辞学中的用典更恰当地解释类似引语式用 典的文本功能。
套语,在诗歌中主要指那些被大量重复使用的短语、句子或结 构,“同时它还是一种固定的,以不变形式重复使用的表达方 法”。陈陈相因的套语与俗套常是文学创造力的敌人,但是在某 一文体的初创阶段、在年轻诗人学习写作的开始时期,却是他们集 腋成裘与登堂入室的工具和阶梯。20世纪30年代,美国米尔曼· 帕里创立口述文学研究的套语理论,王靖献对其适度修正与扩充 后,率先用来研究《诗经》中的套语与主题的创作技巧。套语,“即 由不少于三个字的一组文字所形成的一组表达清楚的语义单元,这 组语义单元在相同的韵律条件下,重复出现于一首诗或数首诗中, 以表达某一给定的基本意念”。若干套语又常常构成一个套语群, 在诗篇中反复出现。王靖献对《诗经》的套语做了大量统计与分类, 其后得出《诗经》是口述套语创作的结论。主题(套式、旨式、典型 场景),指诗中反复出现的包含叙述与描写的话题单元,相比套语 倚重形式重复的特征来得更为自由,侧重于状态与情境的重现。诗 人运用套式的创作,是因为其中的意象与情境能从接受者那里获得 习惯性联想——直觉的、固定的美学反应,这种技巧“与中国抒情 艺术中的所谓‘兴’几乎完全是一回事”。《诗经》中的“兴”,常是 先以某一种自然景物来预示主题,通过联想引出某种固定的情绪, 为诗歌内容的表现做好准备。
《十九首》也同样是运用套语与主题创作的典型案例。举第一 首《行行重行行》作例证分析,见表1-1。

表1-1


诗句 套语所见典籍及同样用此套语的乐府与建安古诗 唤起的主题
①行行
重行行,与
君生别离。
《离别相去辞》:“行行各努力兮于乎于乎。”
《陇西行》:“行行重行行。”曹丕《诗》:“行行到
黎阳。”曹植《门有万里客》:“行行将复行。”
《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 离。”《艳歌何尝行》:“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 离。”《芑梁妻歌》:“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
生别离。”甄皇后《塘上行》:“使君生别离。”
夫妇
离别。
②相去
万余里,各
在天一涯。
《客从远方来》:“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 尔。”《费凤别碑诗》:“一别会无期,相去三千 里。”
《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各在天一隅。”
《时人为三茅君谣》:“各在一山头。”徐干《室思
诗》:“念与君生别,各在天一方。”曹植《诗》:
“离别各异方。”
离别
后空间的
遥远。


续表


诗句 套语所见典籍及同样用此套语的乐府与建安古诗 唤起的主题
③道路
阻且长,会
面安可知。
《诗·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 长。”
曹植《七哀诗》:“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 谐。”
徐干《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岁
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
离别
后交通的
不便。
④胡马
依北风,越
鸟巢南枝。
李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诗云:‘代
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
《吴越春秋》:“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 熙。”《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胡马失其群。”曹
植《朔风诗》:“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凯风永
至,思彼蛮方。愿随越鸟,翻飞南翔。”
以胡
马、越鸟
思念故乡
喻游子的
思念。
⑤相去
日已远,衣
带日已缓。
乐府《古歌》:“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曹操《苦寒行》:“行行日已远。”
离别
时间长久,
人日渐消 瘦。
⑥浮云
蔽白日,游
子不顾返。
《离骚》:“云容容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欲
悔”。《文子》:“日月欲明,浮云盖之。”陆贾《新
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息夫躬
《绝命辞》:“秋风为我金,浮云为我阴。”孔融
《临终》诗:“馋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王粲《七哀诗》:“行者不顾反。”
游子
为人事羁
绊,难以
很快归来。
⑦思君
令人老,岁
月忽已晚。
《诗·小雅·小弁》:“惟忧用老。”《冉冉孤
生竹》:“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曹丕《短歌
行》:“忧令人老。”徐干《室思诗》:“郁结令人 老。”曹植《灵芝篇》:“念之令人老。”《杂诗七
首》:“沈忧令人老。”
《诗·唐风·蟋蟀》:“岁聿其莫”,“岁聿其
逝”。
思妇
感叹青春
消逝,思
念强烈。


续表


诗句 套语所见典籍及同样用此套语的乐府与建安古诗 唤起的主题
⑧弃捐
勿复道,努
力加餐饭。
《饮马长城窟行》:“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
忆”。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弃置莫复陈。”曹
丕《杂诗二首》:“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思妇
自勉保重
身体。


本诗中的套语,有两个(每句三字以上重复者)见于同组诗, 占13%,见于汉乐府者占56%,见于《诗经》占6%; 套语同见于汉 末魏晋文人诗及苏李诗者占56%。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到,《十九 首》是高度套语化的创作,如郑振铎所说,《十九首》“是绝不迟疑 的袭用着他人之辞语”。这些套语,都与男女离别的行为、状态、 情感相关,以群组的面貌出现。建安诗人仿作乐府风气流行一时, 《十九首》与建安诗歌中大量出现源于乐府的套语并不令人意外。 朱自清说: “套句是歌谣里常用的方便的表现”,诗人“他总用民 众习知习用的语句,来表现他们与他共有的情思”。诗人大量使 用套语并非是因为偷懒,而是因为这组有关离别的套语在当时为人 熟知,诗作借此可以迅速地使听者或读者氤氲起夫妇离别、身心的 疲惫、无尽的思念等感性体验。《行行重行行》可见《诗经》语句的 化用,《诗经》中这些语句为文人读者熟知,出现在《十九首》中, 能起到与当时使用乐府套语一致的效果,这些语词与意象的出现, 同样可以建构一个自洽性的想象场景,迅速地从听者或读者那里唤 起稳定的直觉反应。
可见,《十九首》所用的乐府、古诗套语或引语性用典,与《诗 经》的套语与主题创作在美学技术上是一致的。


推荐内容


科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