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首》诗歌文本的模件化结构

所属栏目:中古诗歌用典美学

《十九首》五言句用套语者近八成,然而却没有拼凑罗列的痕 迹,与其套语群有着一致的中心主题有关,如王夫之《姜斋诗话》 说: “一诗止于一时一事,自《十九首》至陶、谢皆然。”另外还与 其精致的内在结构有着深刻关系。这种结构不仅蕴含着恰当的抒情 张力,同时又是高度程式化的,其内部成分可以拆分为若干模块, 从而赋予诗人较自由的组合排列的形式潜能。
(一)模件化: 组合的自由性
《东城高且长》是《十九首》中一首完整性多次被质疑的诗, 明张凤翼《文选綦注》以为此诗为两篇混合,“燕赵多佳人”以下 为另一首,“因韵同故误为一耳”,清方东树也持此说,今人 余冠英以这首诗“文义不连贯,情调不一致”而将之分为两首。 法国汉学家桀溺也说: “其中有几首如同乐府一样,将一些不同 题材漫不经心地并列起来(如第十二首‘东城高且长’)。”我们 来看这首诗: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沈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这些学者提出,此诗实际上原本应为两首,“燕赵多佳人”开 始到末尾是另一首。在他们看来,两首诗的题材(主题)迥异,要 么是因为用韵属于同韵部被粗心的诗集编纂者混在一起,要么就如 同乐府一样是从属于外在的音乐曲调的松散结合体。从这首诗所写 内容来看,确实前后有别。“东城高且长”写城东门外之风景引发 士人对生命的焦虑,“东城高且长”以下三联,从植物的荣枯感发 时间意识与生命意识,其引入的主题部分与景物描写部分混合未 分,而“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则是标准的情感反应部分。“燕 赵多佳人”以下则围绕佳人鼓琴场景而展开,引入的是汉魏诗中常 见的求女主题,“被服”以下两联可视为对佳人美貌与才艺的描写, 最后以男子爱慕之情的迸发与求爱结束全诗。后半部分与《西北有 高楼》在结构程式、主题、语言上高度一致,也是“燕赵多佳人”部 分可以独立存在的佐证。
但历代亦有不少批评家将之视为一首诗。纪昀曾提出: “此 下乃无聊而托之游冶,即所谓‘荡涤放情志’也。陆士衡所拟可以 互证,张本以臆变乱,不足为据。”西晋陆机对《东城高且长》的 拟作《拟东城一何高》与原作的结构具有高度对应性,据之可判定 他所理解的原诗是一首。虽然从作诗的程式来看,我们可以判断 这可以拆为两首完全独立的诗,但是两首同样可以合为一首诗而 存在。
从思想主旨来看,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是 《十九首》的命脉所在。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曾说,《十九首》中隐 含着一种时间推移带来的悲哀,当人类意识到时间的永恒存在与人 生的短暂,时间的推移就意味着死亡的迫近,于是内在的悲哀惆怅 的情感随之生长发酵。在《十九首》诗歌结构中往往是引入时间 生命主题后经由场景的描写生发出不同的情感反应类型,如《今日 良宴会》、《回车驾言迈》的早立功名,《生年不满百》的及时行乐, 《去者日以疏》的思乡怀人。既然《东城高且长》可以作为一首诗而 被承认,我们用《西北有高楼》替换“燕赵多佳人”部分是完全可以 的,其求女主题完全一致。用《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替换 《西北有佳人》,将情感反应替换为生命意识觉醒后追求功名富贵、 饮酒享乐也未尝不可。
主题的转换与融合构成了以上诗歌结构的美学基础,昭示了 《十九首》鲜明的主题组合与模块化自由替换的重大特色。
(二)单首诗的结构模块
《十九首》无论是从诗人行旅中所见春发秋败的自然景象催发, 还是从夜晚所观斗转星移的天象兴发,抑或是寒虫鸣叫、冬眠的物 象感发,还是被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与坟丘林立的现象感触,我们 可以把所有引入时间生命的主题部分视为一个模块。这些景象或当 下所见或虚拟想象的描绘又构成另一个模块。不同的情感反应,常 常与一定的场景有着固定的联系(如听曲与悲情、采物与怀人、饮 宴与畅情、家书与思念、美女与爱慕、坟丘与生命短暂感等),又 构成了一个模块。三个模块的序列构成组合关系,只要满足自洽性 的要求,一首诗就可以成立了。
如以下两首以景物描绘开头的诗作,分别有三联以自然物的变 迁与月相、星象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逝:

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如果把这两首诗的前三联互换,仅从内容而言可以完整成诗。 这里的景物描绘并非如采集植物与思念亲人一样有着明显与直接的 兴起的作用,而是作为一般的描述时间流逝的语句而存在的,它只 有与下面的诗句结合,才能引出抱怨友人的抛弃与妇女的思念两个 主题。《客从远方来》与《孟冬寒气至》都是写收家书,如果把《明月 皎夜光》、《孟冬寒气至》的前三联放置《客从远方来》诗前,作为时 间背景也可以成诗。这种结构在其他几首诗中也存在。《驱车上东 门》中“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与《去者日以疏》中“去者日以 疏,生者日已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都是以遥望洛阳北 邙山的墓地来进入死亡与生命价值的思考的,下引墓地景象的描 绘,如不考虑押韵,起首这部分互换以后对诗作也几乎没有影响。
《十九首》的主题组合关系既是特定的,又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场景描写上,不出于游子、思妇生活两类,思妇的生活范围多系 家中日常活动而不具体,而游子生活场景则更丰富,以野外游历、 城市穿行、贵族宴会为主。情感反应部分,思妇的表现较为类似, 总以叹息青春年华的孤单、表露对游子的思念及表白忠贞笃守的誓 言为主。而游子的反应则较为多样,除了思念家乡、家人,还有对 功名、爱情的追求,处处流露出对生命的珍视、及时行乐的思想, 这也充分契合《十九首》士人写作的特质。游宴饮乐场景与及时行 乐主题有着恒定的联系,显示出这类诗的显著应景性。佳人现身引 士人追求,是古老的常被政治化阐释的求女主题。男女送别、家书 往来、采集植物与思妇想念游子主题是《诗》、《骚》及乐府传统中 悠久的搭配。首先由星象变迁、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变化、人的死 亡引起,然后引发出时序感的主题,延续为游子或思妇的生活场景 描写,最后表现为男女的各类情感反应,三部分的组合形式丰富, 最能体现《十九首》的模块化结构特征。而且,这一类诗作的主题 引入没有采用传统采物怀人、求女等模式,以自然变迁、生活场景 引发感兴来进入主题,更加自由且富有创造性。对诗人们来说,把 这种模块化的基本结构与若干主题模块烂熟于心,对他们迅速地在 各种文学游宴中即兴创作帮助极大,最蹩脚的诗人也能靠这个吟唱 几句歌颂饮宴欢乐的诗来应应景,尽管也可能是最俗套的。
(三)模件化的文本生产
读者常能发现《十九首》诗句与魏晋诗的近似之处,如曹植《杂 诗》中的“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七哀》中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与《明月何皎皎》中的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出户独 彷徨,愁思当告谁”句式高度相似。学者易于将这种现象解释为诗 人对《十九首》的学习与模仿,甚至得出《十九首》中部分诗作为曹 植所作的惊世之论,但只要考虑到,《十九首》作者与写作时代的 最令人信服的证明主要来源于陆机拟作的支持,定能知晓将《十九 首》部分诗定为曹植作品的武断性。《十九首》中的主题是由较为固 定的若干语词与意象组成的,同时常见于同代古诗与乐府诗,这也 被其他学者发现。如表1-2所示:

表1-2


主题元素 常写物事 乐府
古辞
十九首同
类古辞
古诗十九首
四时代
序、秋节
萧索
秋节、秋蝉、秋
风、秋草、西风、
凉风、寒风
  长歌行 明月皎夜光、东城高且
长、冉冉孤生竹、凛凛岁
云暮、孟冬寒气至
天象云露 朝露、白露  长歌行 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
明月、夜、星、牵
牛、南箕北斗、长
夜、夜长
  伤歌行 生年不满百、明月何皎
皎、迢迢牵牛星、凛凛岁
云暮、孟冬寒气至
浮云   西北有高楼、行行重行行
草木飞鸟 河畔草、芳草、惠
兰花
   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
草、冉冉孤生竹
白杨、松柏、古
柏、柳
   驱车向东门、去者日以
疏、清清河畔草
飞鸟、双白鹄、
燕、春鸟、双鸿
鹄、玄鸟、双飞燕
艳歌行 伤歌行、
长歌行
西北有高楼、明月皎夜
光、东城高且长
游子远
道、思
妇独守
远行、游子、远行
客、客行、荡子
艳歌行 饮马长
城窟行
青青陵上柏、明月何皎
皎、行行重行行、青青河
畔草、凛凛岁云暮
远道、长道、道
路、路远、万余里
  饮马长
城窟行
回车驾言迈、涉江采芙
蓉、行行重行行、庭中有
奇树、客从远方来
守空房、空房 艳歌行  明月何皎皎、青青河畔草


续表


主题元素 常写物事 乐府
古辞
十九首同
类古辞
古诗十九首
相思之苦 泪、泣、沾衣赏 艳歌行 长歌行、
伤歌行
行行重行行
尺素、书札  饮马长
城窟行
孟冬寒气至
加餐饭  饮马长
城窟行
行行重行行
服饰穿戴 被服、纨素、罗
裳、红粉妆
   东城高且长、驱车向东
门、青青河畔草
行路出望 驱车、回车、同车  长歌行 青青陵上柏、回车驾言
迈、凛凛岁云暮
东都游居 北门、东门、郭
门、东城
  长歌行 驱车向东门、去者日以
疏、东城高且长
洛阳城、洛中  长歌行 青青陵上柏
身名之望 虚名、立身、荣名   明月皎夜光、回车驾言迈


对这一现象,宇文所安提出: “这一时期的诗歌是一个流动的 诗歌材料库的一部分,而这个共享的诗歌材料库由可以被用不同方 式实现的联系松散的话题和程序句组成”,“这一时期诗歌所共 有的是主题(theme)、话题(topic)、描写的顺序、描写的公式和一 系列语言习惯”。他的成果给了我们看待此现象的一个新视角。对 诗人来说,如“明月”、“揽衣”、“彷徨”、“徘徊”、“愁思”、“流 泪”是一个大致固定的语词程序、意象组合、场景要素,是诗人烂 熟于心而非初创性的文学修养的一部分。这与上文所谈的 “兴”——诗歌套语与主题在美学技术上是一致的。这些套语组合 有着紧密的向心力与自洽性,作为诗中的一个片段,它们可以被诗 人随意调动与搭配、充实或精简,而无需在乎整诗长短、四言五 言,这往往也淡化了乐府与文人诗的区别。
宇文所安将这一时期诗歌创作实践划分为三个层面: 话题、主 题和主题的组合。话题基本上相当于套语,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游且猎”、“行行将复行”、“与君生别离”、“悲莫悲兮生别 离”、“忧来生别离”、“使君生别离”,是两个话题(套语)各种变 体的例子。《行行重行行》中的离别主题即由若干此类话题(套语) 组成。《行行重行行》由开头的男女离别转入思妇相思又是两个主 题组合的例子。
至此,我发现《十九首》十分符合中国艺术模件化生产的思维 方式。中国艺术的模件化与规模化生产,是德国学者雷蒙德提出的 观点。他考察了古代中国的汉字系统、青铜铸造、兵马俑雕塑、漆 器、丝绸、陶瓷、建筑、印刷术、绘画,发见了中国古代工艺与艺 术的成功奥妙所在,那就是模件化思维与技术——细小的标准化的 模件(预制的常备构件)的组合,靠这个奠定了中国艺术大规模、 高效率的生产。而从汉字的构成体系来看,模件化思维已经沉淀为 中国文化生产者的深层无意识,“他们在语言、文学、哲学,还有 社会组织以及他们的艺术之中,都应用了模件体系”②。文学生产 当然与工艺品生产有区别,但诗人是否就未曾利用这种古老的民族 智慧呢?雷蒙德将某一工艺与艺术类型的模件体系分为五个层次: 元素(element)、模件(module)、单元(unit)、序列(series)、总集 (mass),低层的要素向上构成了高层要素的组成部分。我们将他 所分析的艺术类型层次体系列表显示,并将《十九首》一同比较, 如表1-3所示。

表1-3


模件层次
艺术类型
青铜器
装饰
瓷器装饰 匠师绘画
《地狱十王》
文人画 《古诗
十九首》
元素
(element)
点、线、面 笔触、线
条、图案
元素
笔触、线条、
图案元素
笔墨、色
语辞
模件
(module)
纹饰的构
件如动物
的身体各
部位图形
图案母题:
牡丹、亭
阁、渔舟、
飞鸟等
场景:审判、
惩罚
人像类型:冥
王、僚属、鬼
卒、亡灵
图案:器物、
云气、岩石
图案母题:
植物、石
头、点景
建筑、人
物、皴法
话题(套
语)
单元
(unit)
图案如饕
餮与夔龙
图案如一
个山水场
地狱场景图画 一幅图案
片段
某一母
题的诗
歌片段
序列
(series)
一个青铜
器上的装
饰块面
一个瓷器
上装饰区
《地狱十王》图
一幅山水
画或花鸟
整首诗
总集
(mass)
各类青铜
器装饰
各类瓷器
装饰
人物画系列 画集、画
诗集


雷蒙德在论述文人画时说中国画家深受中国艺术模件化思维的 深刻影响,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文人诗与文人画的模件化生产模 式的类似性。回忆一下五言诗从乐府、文人画从院体画那里传承的 丰富遗产,文人艺术家受到中国工艺与民间艺术模件化思维的强大 影响,是自然不过的事,只是他们将强烈个人风格与文化意蕴注入 作品以后,这种生产模式被逐渐遮蔽起来,变得不再清晰,其文化 生产者的匠人身份也被高贵的贵族气息所掩盖了。
(四)模件化文本生产中的个人风格
陆机的《拟古诗》组诗对《十九首》的扬名起了正面推动作用。 这组拟诗现存十二首,其中所拟《兰若盛春阳》不见于今天的《十九 首》,但思妇自伤的主题与《十九首》相近。陆机拟作用的是逐句摹 写的方式来仿写的,将《十九首》的三部式等基本结构、原诗主题 保留下来,而诗作语言发生极大变化,炼字、俳偶、用典大大增 加。
以《拟行行重行行》为例:

悠悠行迈远,戚戚忧思深。
此思亦何思,思君徽与音。
音徽日夜离,缅邈若飞沉。
王鲔怀河岫,晨风悲北林。
游子眇天末,还期不可寻。
惊飙褰反信,归云难寄音。
伫立想万里,沉忧萃我心。
揽衣有余带,循形不盈襟。
去去遗情累,安处抚清琴。


诗中俳偶增加,“悠悠行迈远,戚戚忧思深”、“王鲔怀河 岫,晨风悲北林”、“惊飙褰反信,归云难寄音”、“揽衣有余带, 循形不盈襟”等句对偶较为工整,《行行重行行》只有“胡马依北 风,越鸟巢南枝”与此相类似,陆机将《十九首》中偶见的骈偶化 句式有意增加。全诗用语雅致,有意远离乐府通俗、口语化的特 征,相较“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的直白,“此思亦何思,思 君徽与音”就不那么家常了,《诗·大雅·思齐》有“大姒嗣徽音, 则百斯男”,郑玄笺: “徽,美也。”徽音当代指男子可亲的音容 笑貌。此句确实雅了,但若非较深的文化修养的读者,难以契合 其妙处。
陆机还用僻典。《十九首》中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用 胡马、越鸟典故,常见于汉代典籍称引,为汉代俗谚。陆机《拟行 行重行行》中“王鲔怀河岫,晨风悲北林”二句,“鲔”,即鲟鱼,体 型较大者成为“王鲔”。鲔鱼味美,古代以为美食,常献为贡品。 汉张衡《东京赋》有“王鲔岫居”,传说这种鱼生活于江岸山穴中, 即“岫居”,“王鲔怀河岫”即鲔鱼思念故乡之意。此典在魏晋诗中 罕见,可谓僻典,但可见陆机的深厚学养。另外,《说文解字注》 云: “薛综,陆玑,李奇,郦道元皆言鲔自南方江中来,至河南巩 穴又入河,度龙门。”陆机说鲔鱼由南来至北方,那么鲔鱼献于北 方王者,与陆机南方士族精英被西晋统治者赏识高度类似,引用这 个典故有着极强的个人抒情性。援引“王鲔”典故,是《十九首》作 者用《诗经》典故示范下的创新,却略显幽僻。通过典故的化用, 增强个人抒情,从《十九首》开始显山露水的文人诗特色,在陆机 等魏晋诗人那里获得了长足性的进步。
尾联“遗情累”尽显晋代玄学思潮的影响。情累说王弼本为玄 学一个命题,他反对何晏提出的圣人无喜怒哀乐之俗世情感的观 点,提出圣人亦有普通人的感性与情感,“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 无累于物者也”,圣人能有所超越而不会被俗世之情所羁绊。此 后,去情累成为极富时代特色的著名玄学命题。陆机《吊魏武帝 文》序曾云: “若乃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亦贤俊之所宜 废乎。”除陆机外,晋代诗人亦多受此思潮影响,援之以为诗歌母 题者甚多,逐渐启发玄言诗的新文学潮流。“遗情累”在本诗中 的援用为其打上强烈的时代烙印,使之与《十九首》所在的更早时 代明确区分开来。
明谢榛《四溟诗话》云: “《古诗十九首》,平平道出,且无用工 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用语天然若家常话, 固然是《十九首》的语言较接近日常口语,也是因为《十九首》多用 乐府、歌谣的共享诗语,易于理解与领会诗人之情意。而自曹植等 魏晋诗人开始,写五言诗时较才逞艺,用典、俳偶、丽辞之风与日 俱增,陆机也只是顺势而为。这种文人诗风,固然造成了略显 “隔”的接受美学,但此种陌生化的美学技术,也大大增加了其艺 术感染力。更重要的是,诗人可以炫耀自己的学养,可以将诗的理 解与交流限定于一个小圈子,也可以在言志抒怀的同时有效地在乱 世浊流中保护自己。诗人在继承古诗基本程式与套语主题技术的同 时,努力超越与乐府共同分享的套语系统,并小有所成。曹魏《皇 览》、晋代虞喜《志林》类书、韦謏《典林》等类书的出现,为新诗歌 语料库的扩充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陆机拟作所代表的诗歌 美学潮流,这点可能是最重要的。
文人诗新诗歌语料库的扩充,诗歌语言的骈偶、丽辞造成的诗 句的浓缩与精巧,以及大量用典(如谢灵运引“三玄”《老子》、《庄 子》、《易》入诗)冲淡了《十九首》等早期古诗的套语主题系统,遮 掩了其民间气息。但是,这也只限于诗歌语料模件的更新与拓展、 模件组合方式的改进,而模件化思维仍然常常直白得显露出来,与 《十九首》并无二致。《十九首》模件化的艺术生产技术,极具民族 智慧与中国特色,其起于民间,经诗人改造而日渐精致细密。从 《十九首》的时代开始,到盛唐诗的繁荣,中国的文人诗用六百年 的时间走向顶峰,其中,《十九首》等魏晋诗绽放异彩的技术美学 功不可没。


推荐内容


科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