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魏既服于秦,秦王将使武安君与韩、魏伐楚,未行,而楚使者黄歇至,闻之,畏秦乘胜一举而灭楚也,乃上书曰: “臣闻物至则反,致至则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从生民已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2]。先王三世不忘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 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入邢,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救,王之功亦多矣! 王休甲息众,二年而后复之,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3]。王又割濮磨之北,注齐、秦之要,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 王若能保功守威,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4]。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革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诗》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 ‘狐涉水,濡其尾。’ 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5]。昔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三江之浦[6]。智氏之信韩、魏也,从而伐赵,攻晋阳城,胜有日矣,韩、魏叛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7]。今王妒楚之不毁,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夫楚国,援也; 邻国,敌也。今王信韩、魏之善王,此正吴之信越也,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8]。何则? 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9]。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10]。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 且攻楚将恶出兵? 王将借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11]。王若不借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水右壤[12]。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是王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也[13]。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兵以应王,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而攻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14]。齐人南面攻楚,泗上必举[15]。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如此则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魏矣[16]。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手而朝,王施以东山之险,带以曲河之利,韩必为关内之侯[17]。若是而王以十万戍郑,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而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亦关内侯矣[18]。王壹善楚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右壤可拱手而取也[19]。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20]。然后危动燕、赵,直摇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冬、夏是也[1]

所属栏目: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王从之,止武安君 而谢韩、魏,使黄歇归,约亲于楚。韩釐王薨,子桓惠王立[21]
【注文】
[1] 黄歇(xiē):即春申君(?—前238年)。战国时楚国人。楚考烈王时 封君。顷襄王时为左徒。与太子完入质于秦,顷襄王病危,太子完乔装出关返 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楚考烈王,以他为令尹,赐淮北地十二县,号春申 君。后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并称“四公 子”,有食客三千人,其上客皆蹑珠履。曾率兵救赵邯郸之围,北伐灭鲁。楚从 陈(今河南淮阳)徙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他就封于吴而执楚国政。考烈王 卒,他为李园伏兵刺杀。上书: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
[2] 二垂:天与地的交接处。指极远地区。万乘:指天子。周制,天子 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3] 盛桥:人名。生平事迹不详。甲:披甲的人,即甲士。杜:阻 塞,堵塞。燕:古邑名。战国时为魏邑。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虚: 古邑名。又作郯(tán)。春秋时宋邑。战国时属魏。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 桃:古邑名。又作洮。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汶上县东北。邢:即邢丘。 在今河南省温县东。春秋晋邑,战国属魏。云翔:比喻四散。蒲:古邑 名。又作蒲阪。春秋卫邑,战国时魏邑。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衍:古邑名。 又称衍氏。战国时魏邑。在今河南省郑州市北。首垣:古邑名。又作长垣。 战国时魏邑。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临仁:古邑名。具体位置不详。 平丘:古邑名。春秋时卫邑。在今河南省封丘县东。黄:古邑名。又作小 黄。战国时魏邑,在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东北。济阳:古邑名。战国时魏 邑,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婴城:绕城、环城。
[4] 濮磨:古地名。近濮水。今地不详,待考。脊:中间高起的部 分。绌(chù):不足,不够,这里指放弃或减少。
[5] 《诗》:书名,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是孔子所编订。现 存作品三百零五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作品。内容分《风》《雅》 《颂》三部分,《风》是民歌,《雅》是朝廷和贵族宴飨交际的诗歌,《颂》是宗庙祭 祀的乐歌。《诗经》的许多作品描写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爱情与婚姻、奴隶主的 享乐、社会的动乱和战争等,是研究当时社会的宝贵史料。因此,孔子将《诗经》 列为教授学生的课目之一,战国时,《诗经》更成了儒家的经典。《诗经》大量使 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赋”是直接叙述事物或表达情感,“比”是比 喻,“兴”是利用景物引出要抒发的内容。这种艺术手法为后人沿用模仿。 濡(rú):沾湿、润泽。
[6] 昔:以前,从前。越:古国名。姒姓。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无 余。早期越国的封地本在古雷泽地区,也就是如今山东菏泽地区。西周后逐次 南下,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春秋末年,越逐渐强大,越王勾践经过二十年的 卧薪尝胆,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勾践灭吴后北上争雄,势力范围一度北达 齐鲁,成为霸主。战国时,势力衰弱,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艾陵:古邑 名。春秋齐邑。在今山东省莱芜市东北,一说在今泰安市南。禽(qín):通 “擒”。捕捉。三江:即三江口,在今江苏吴江。为松江(吴淞江)、娄江、东 江分流处。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
[7] 智氏:即智伯瑶(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晋国四卿之一。亦称知伯、知 瑶。一称荀瑶。灭范、中行氏后肆意戏侮大臣,多所需索,骄势逼人。曾向赵襄 子索地,遭拒绝。他怒而胁迫韩、魏共围晋阳,引水灌城,城中悬釜而炊,民无悔 意。赵襄子夜使张孟谈(一作张孟同)出城,说韩、魏反击知氏,战败被杀,地为 三家瓜分。凿台:在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南、潇河南侧。
[8] 卑辞:也作“卑词”。言辞谦恭。
[9] 重世:累世;再世。累世:历代;接连几代。
[10] 接踵:接触到前面人的足跟。意谓相继、相从、连续不断或紧接着。 世:代。
[11] 仇雠(chóu):亦作“仇仇”。仇人;冤家对头。
[12] 随水:河流名。在今湖北广水、安陆境,为涢水支流,当时为秦、楚边 境。壤(rǎng):地区,区域。
[13] 广川:宽阔的河流。溪谷:山间的河沟。
[14] 构而不离:指战事胶着。留:古邑名。春秋时郑邑。在今河南省 偃师市南。方与:即方与郡。战国时魏国设置,因方与邑得名,治所不详。 辖境约当今山东省嘉祥、金乡、鱼台等县及今江苏省丰县一带。铚(zhì):古 县名。春秋战国时宋邑。在今安徽省濉溪县南、浍河北岸。湖陵:古邑名。 又作胡陵。战国时宋邑。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南。秦时设置胡陵县。砀 (dàng):古邑名、县名。战国时楚邑。秦时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永城东北。 萧(xiāo):古国名。春秋宋附庸国。子姓,始封之君为萧叔大心。在今安徽省萧 县西北。相: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东南。
[15] 泗(sì)上:指泗水之滨。
[16] 膏腴(yú):谓(土地)肥沃。
[17] 临:攻伐;挟制。敛(liǎn)手:缩手。表示不敢妄为。东山: 指华山至崤山之间诸山,因皆在咸阳之东,故名。曲河:指黄河从南流至潼 关曲而东流,故称为曲河。关内: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关中平原一带。
[18] 戍(shù):军队防守。梁氏:即魏国。参见前“魏”条注。 许:即许县。本春秋许国。秦时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鄢(yān) 陵:古邑名。春秋莒邑。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南。上蔡:古邑名。本名蔡。 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周武王封弟叔度于此。其后蔡平侯自此迁新蔡,蔡昭 侯又自新蔡迁州来(今安徽凤台县),改州来为下蔡,因称此为上蔡。战国时属 楚。后入韩,置上蔡县。召陵:古邑名。春秋时楚邑。在今河南省漯河市郾 城区东。战国时属秦。
[19] 拱手:极言轻易。
[20] 两海:指东海和西海。
[21] 桓惠王:即韩桓惠王(?—前239年)。战国时韩国国君。公元前272 年至前239年在位。韩釐王之子。韩桓惠王时,秦以“远交近攻”之策攻韩。韩 丧师失地。后秦取韩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占领野王(今河南沁阳),断上党 郡(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通韩都新郑之道路。韩恐。欲献上党求和。上党郡 守冯亭却以上党予赵,秦赵遂爆发长平之战,赵军大败。韩、赵割地求和。秦又 攻韩,取阳城、负黍两城,斩首四万及再取韩的十三城。其后,又参与赵、楚、魏、 燕五国伐秦之役,败归。
【译文】
韩国与魏国屈服于秦国后,秦王打算派武安君白起联合韩、魏两国的 军队去攻打楚国,然而楚国使者黄歇却来到秦国,听到这件事情后,担心 秦国乘战胜韩、魏的有利时机而一举灭亡楚国,于是上书秦王说:“我听 说物极必反,冬天、夏天的交替轮回就是这样。到了极端就会有危险,累 积棋子就会有这样的后果。现在秦国土地广阔,天下多数土地都被贵国 占领,西、北两端被控制,这是自古以来,即使一个有万乘的大国也未曾有 的。秦国的三世先王都没忘记要让秦国的土地与齐国相连接,以断绝六 国合纵抗秦的要冲。现在大王派盛桥到韩国掌权,他把韩国的土地献给 秦国,这样大王不动一兵,不施威势,就能坐收百里的土地,大王可称得上 贤能了! 大王又出兵攻打魏国,封闭魏都大梁的门户,攻取河内,夺取燕 邑、酸枣、虚邑、桃邑等地,进入邢丘,魏军虽多,但不敢去营救,大王可谓 战功显赫呀! 大王休兵息民,经过两年休整后再度用兵,又吞并蒲邑、衍 城、首垣等地,进攻临仁、平丘,小黄、济阳,迫使魏国屈服。大王又继续占 领濮磨的北部,进入齐国的要害之地,切断楚国和赵国的联络中枢,东方 各国五次合纵、六次会盟,而不敢前去营救,大王威势可谓是举世无双了! 现在,大王如果能保功守威,减少攻取之心,广施仁义之政,不仅可以防止 后患,而且您的功业绝不止三王之后的第四位,五霸之后的第六位。大王 如依仗兵将众多,武器坚锐,凭借摧毁魏国的兵威,借武力使天下列国君 主臣服于您,我担心您会后患无穷。《诗经》说:‘每件事情无不有良好的 开始,但很少有令人满意的结束。’《周易》上说:‘狐狸过河,尾部都会被 浸湿。’这些说的都是开始容易结束难的道理。从前吴王听信越国,于是 随越国去进攻齐国,在艾陵打败齐国后,回国途中,被越王在三江边上擒 获。晋国大夫智伯相信韩、魏两国,联合去攻打赵国,围攻晋阳城时,在胜 利在望之际,突然韩、魏两国反叛,在凿台下杀死智伯。现在大王怨恨楚 国没被摧毁,却忘记如果楚国一旦灭亡,韩国、魏国借机强大起来,我为大 王着想认为这种策略不可取。楚国可成为您的援助力量,而韩、魏是您临 近的敌人,现在大王信任韩国、魏国对您友善,正像当年吴王信任越国一 样。我担心韩、魏两国以谦卑的言辞恭顺大王是为了解除眼前的灾祸,其 用意在使用手段来欺骗您。为什么呢? 因大王对韩、魏两国没什么累世 的恩德,反而有累世的怨恨。韩国、魏国父子兄弟相继死在秦兵刀下的已 有十代人了,因此只要韩、魏两国不灭亡,秦国的社稷就一直存在祸患。 如今大王提供兵力援助他们一起去攻打楚国,这不是大错吗?况且,攻打 楚国会从哪儿出兵? 大王是不是要向仇敌韩、魏两国借道?那样在出兵 之时,大王您就会担心军队只去而无回。如果不向韩、魏两国借路,就会 先进攻随水西边,那里到处是广川、大河、山林、溪谷,都是无经济实惠之 地。这样大王获取了灭楚的罪名而没真正得到土地的实际利益。再说大 王在进攻楚国时,韩、楚、齐、魏四国必然会联合出兵反抗,当秦、楚两国的 战争激烈进行时,魏国会趁机攻打留城、方与、铚城、湖陵、砀邑、萧邑、相 邑等地,所以昔日宋国土地必定被分割净尽。齐国人向南面进攻楚国,必 然吞并泗上,这些地方都四通八达,土地肥沃,如此,天下没有比齐、魏两 国更强大了。我为大王考虑,不如善待楚国,秦、楚两国联盟,共同进攻韩 国,韩国必然束手无策,称臣屈服,大王控制东山险要地形,据有九曲黄河 的利益,韩国成为您的关内之侯。如果大王再以十万大军驻守韩都新郑, 魏国定会心寒胆战。围困许城、鄢陵后,楚国上蔡、召陵就无法与魏国交 往,这样一来,魏国也将成为关内侯了。大王一旦与楚国亲近,关内两万 乘兵车兵临齐境,齐国西部领土也将唾手可得。到那时,大王的领地可横 贯东西两海,控制了天下大局,则燕国、赵国无法与齐国、楚国相互救援, 齐国、楚国不能与燕国、赵国联合。然后大王再威胁燕国和赵国,直逼齐 国、楚国,四个大国未经血战,就降服了。”秦昭王听了黄歇的意见,命令 武安君白起停止军事行动,辞谢了韩、魏两国的军队,送黄歇回国,与楚国 约盟结好。韩釐王去世,其子韩桓惠王即位。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