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1]

所属栏目: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孔子系之曰: “天尊地 卑,乾坤定矣[2]。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 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 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倦倦也[3]。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 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4]。是故以微子而代 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 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5]。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注文】
[1] 文王:即周文王姬昌(生卒年不详)。周王朝的奠基者,古公亶父之孙。 商纣时封为西伯,又称西伯昌。传说他曾被商纣王囚于羑(yǒu)里(今河南汤 阴),在狱中著《易经》,以穷究天人变化之理。出狱后,积极改革政治,倡导奴隶 逃亡搜查公约,从而提高周族威望;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广纳贤才,扩张势力。在 国势渐强后,迫虞(今山西平陆北)、芮(今陕西大荔东)两国归附;向西攻灭犬戎 和密须(今甘肃灵台)、向东兼并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又攻占邘(今河南沁阳西 北)、崇(今陕西户县)等国,建立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北)作为国都,使周在商王 朝版图中三分天下有其二,为武王灭商创造了条件。在位五十年,谥文。 《易》:书名,《周易》的简称,也称《易经》。原为上古由巫师卜师们编纂而成的巫 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 (永恒不变)三义,相传作于周。又《周易》之周有周密、周遍、周流之义。本书内 容包括《经》《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 明(卦辞、爻辞),作占卜之用。旧传伏羲画卦,文王作辞,说法不一。其萌芽期 可能早在殷周之际。《传》包含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 翼》,旧传孔子作。据今人研究,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 一人之手。《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 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旧有郑玄注本,已失传。今通行本有魏王弼、晋 韩康伯注,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等。《乾》《坤》:二卦名。《周易》六十四 卦,首《乾》次《坤》。
[2]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 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孤而贫贱。及长,好学习礼,曾任委吏、乘田 等管理财务、畜牧的卑职。后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中年时,离鲁至齐,后又 返鲁,仕鲁为中都宰,升任司空、司寇,摄行相事。后又周游宋、卫、陈、蔡、楚等 国。晚年返鲁,致力于教育事业,相传弟子先后有三千人。同时整理《诗》《书》 等古代文献,删修鲁史《春秋》。提倡“仁”的学说,主张以“礼”作为行为规范。 政治上反对苛政而维护贵族统治秩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
[3] 《春秋》:书名。春秋末期,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参考周王 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修成。记述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哀公十四年 (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内容为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 动如朝聘、会盟、战争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日食、地震、水灾、旱灾、虫灾等。 记事极简短,每条最多不过四十余字,最少仅一字。本为史书,自西汉以来,被儒 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故又有《春秋经》之称。后人以此书记事所包括 的时代,称为春秋时代。惓(quán)惓:恳切的样子。
[4] 桀(jié):即夏桀(生卒年不详)。夏王朝末代国王。孔甲曾孙,姒姓,名 癸。暴虐无道,宠妃妹喜,建肉林酒池,荒淫无度,饰瑶台宫室,横征暴敛,杀死敢 于直谏的大臣关龙逄,天下怨声载道。诸侯叛桀附汤,商汤伐桀,战于鸣条(今 属河南封丘),夏桀失败亡命南巢(今安徽巢县)而死。在位五十三年,国亡。 纣(zhòu)(生卒年不详):末代商王。名受,又名辛。才力过人,曾用兵东夷, 扩大了商的势力。但刚愎自用,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残酷剥削人民。荒淫 无度,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造炮烙之刑,残杀无辜。重用费仲、恶来等善谀好 谗之徒,废商容,杀比干,囚箕子,统治集团分崩离析。周武王乘机进攻,商兵于 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倒戈,他逃回鹿台自焚。商亡。汤:即商汤(生卒年 不详)。商朝的开国之君。契之后,子姓,名履,又称天乙、太乙、高祖乙。始居 于亳,又称夏方伯。作为商部族首领时,善用人才,任用伊尹为相,政事清明。夏 桀无道,商汤攻伐夏朝,鸣条一战取胜,建立商王朝,在位三十年,商朝兴盛。 武:即周武王(生卒年不详)。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姬姓,名发,文王子。继位后, 用姜尚、周公旦、召公爽、毕公高辅政,继承父亲遗志,联合庸、蜀、羌、髳、微、卢、 彭、濮等族,率兵伐商。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建立西周王朝,定都于 镐。实行分封制度,封贵族、功臣为各地诸侯,加强对全国统治。灭商两年后 病卒。
[5] 微:指官职小,身份低微。季札(zhá)(生卒年不详):春秋时吴国 人。又称公子札。吴王寿梦少子。先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称延陵季子,后 封于州来(今安徽凤台),称延州来季子。以其贤,其兄诸樊、余祭、夷昧数次推 让君位于他,俱不受。吴余祭四年(前544年),奉使鲁国。在观赏周代诗歌和 乐舞时,加以分析,借此评论周朝及诸侯盛衰大势。后又至齐、郑、卫、晋等国,对 晏婴、蘧伯玉、子产、叔向等人都有劝勉。吴:古国名。也称句吴。姬姓。始 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据有今安徽、江苏、浙江省部分地区,建都于吴(今 江苏苏州)。至寿梦继位,吴渐兴盛并称王,始与中原来往。春秋时,吴王阖闾 数与楚相战,曾一度攻破楚国。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今江苏苏州 市吴中区西南太湖中),迫使越王勾践投降。继而北上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 (今山东莱芜东北),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争夺霸权。前473 年为越所灭。太伯(生卒年不详):西周时吴国始祖。一作泰伯。周太王长 子。因太王要立幼子季历,他和弟仲雍同奔到梅里(今江苏无锡东南),改从当 地风俗,断发文身,成为当地君长。其后人建立吴国。血食:指受到祭祀。 祭祀要杀牲取血,所以称“血食”。
【译文】
周文王演绎排列《周易》,把《乾》《坤》二卦编排在首位。孔子在《系 辞》中对此解释说:“天尊贵,地卑微,乾坤于是确定。高低排列有序,贵 贱也就各得其位。”这是说君臣之间的上下关系,就如同天和地一样不能 互易。《春秋》一书贬抑诸侯,尊崇周王室,周王室的官员即使地位不高, 在书中排序仍在诸侯国君之上,由此可见孔圣人对于君臣之间的关系,未 尝不是心存关注。如果没有夏桀、商纣的暴虐,商汤、周武王的仁德,人民 的归心顺服,上天的授命统治人间,君臣之间的名分就只有恪守臣节、甘 愿尽力效死罢了。所以,当年若是商朝用微子取代纣王,商朝不亡,建商 的成汤就可以永配上天享受祭祀了;用季札做吴国国君,吴国不亡,开国 之君太伯就可以永享杀牲的祭祀了。然而微子、季札二人宁肯国家灭亡 也不做国君,实在是因为礼制的基本法纪不可以破坏。所以说“维护礼 制没有比区分地位高下更重要”。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