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修《潍县志》提要

所属栏目:珍贵方志

清乾隆年修《潍县志》六卷,首一卷,末一卷,共6册,张耀壁 修,王诵芬纂。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刻本。版框大小为18.5厘 米×13厘米,页9行,行19字,小字双行。花口,单鱼尾,左右双 边。
张耀壁,兰溪(今浙江兰溪)人。乾隆时授文林郎,曾任潍县知 县。
王诵芬,字兰舟,号千里,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举人。以 善文辞知名。
乾隆年修《潍县志》首卷载崔应阶、沈廷芳、洪肇懋、张耀壁各 一序、旧志序三篇、县图十六幅。末卷载王诵芬和高廷枢的跋各一 篇。
该志正编前二卷为舆地、建置,记述潍县的建置沿革离合。潍县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的寒,为寒浞的封国,在今山东潍坊市寒亭 区。《左传·襄公四年》载,魏绛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锄 迁于穷石……而用寒浞。”杜注:“寒,国。”《续汉书·郡国志》北 海国平寿县:“有寒亭,古寒国,浞封此。”此后寒亭两汉时属北海 国,北魏为北海郡治。潍县一名因境内有潍水而得名。潍水或作维 水、惟水。源出山东莒县西北潍山,北至昌邑县东北入海。《尚书· 禹贡》:“潍、缁其道。”《周礼·职方》兖州:“其浸卢潍。”《左 传》:襄公十八年(前555年)“晋师代齐,东侵入潍。”即此。《汉 书·地理志》琅琊郡箕侯国:“《禹贡》潍水北至昌都入海,过郡三, 行五百二十里。”《汉志》“潍”,或作“淮”,故俗亦名淮水。隋开 皇六年(586年)置潍水县,属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潍坊市寒亭区东 南十八路里后吉家。十六年(596年)置潍州,治所在今山东潍坊市,大 业初废。《寰宇记》卷十八潍州:“取界内潍水为名。”唐武德二年”(619年)复 置,治所在北海县,亦今潍坊市。八年(625年)又废。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置北海 军,治所亦在今山东潍坊市,乾德三年(965年)复改名为潍州。元属益都路。明洪 武九年(1376年)改为潍县,属莱州府。治所即今山东潍坊市。二十二年(1389年) 改属平度州,隶莱州府。清属莱州府。寒亭、潍水、潍县、寒亭地名循环往复更迭。
卷三田赋志,为乾隆时潍县土地征收赋税等情况。
卷四为人物志。潍县为历史名郡,人才荟萃,英杰辈出,文化名人灿若星辰。如潍 县名士刘以贵,字沧岚,康熙进士,仕广西武缘县(即今广西武鸣县)知县多年,为 官清廉,深受武缘百姓拥戴。韩梦周,字公复,号理堂,乾隆进士。初仕安徽来安知 县,从山东请工匠,教民种桑,并撰《养蚕成法》一书。因性耿介不趋炎附势,坐事 罢归,讲学程符山(即今山东潍坊市西南二十里符山,又名浮山、浮烟山)中,教士 以耻求利达为尚。善诗文。有《理堂集》《日记》《诗集》《文集》《阴符经解》等 传世。卒,入国史儒林传。
卷五、卷六为艺文志,除载本县人士著述文献目录外,用较大篇幅记述其他事宜。 但对前任知县郑燮任内惠政,大多不予记载,或一笔带过,实属不当。郑燮乾隆十一 年(1746年)赴莱州府潍县任知县,时值鲁东大饥,人相食,斗粟千金。潍县尤甚, 八月起连旱不雨。郑燮捐廉代输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接济灾民,又封积粟之家,责其 平粜,救活万余人。翌年潍县连旱,山东巡抚、莱州知府瞒灾不报,郑燮请赈,反记 大过一次。乾隆得知潍县等县灾情,下数道圣旨命令救灾,并批评山东地方官瞒灾, 命郑燮协助吏部尚书高斌放赈。十三年(1748年)潍县蝗、疫、水诸灾并至。郑燮兴 工役,修城墙,招饥民赴工就食。十五年(1750年)郑燮主修潍县文昌祠并撰记。十 六年(1751年)潍县海溢,漂没入畜。十七年(1752年)主修潍县城隍庙,年底以请 赈忤大吏罢官。郑燮在潍任中颇多著述,所作诗词小曲,在民间广泛流传,其《潍县 竹枝词》40首,描摹潍县风土人情及民生疾苦,曲尽委婉,尤为脍炙人口,是志艺文 亦不录,独选郑氏数首应酬之作。是志录有潍县历史自然灾害,从康熙三十年(1691 年)至雍正八年(1730年)不足四十年,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多次,逐一记录,对研究 潍县灾害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