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修《甘肃通志》提要

所属栏目:珍贵方志

清乾隆年修《甘肃通志》五十卷,首一卷,许容监修,李迪等 纂。乾隆元年(1736年)刊本,封面题名为《敕修甘肃通志》。板框 大小为22厘米×17厘米,页9行,行25字,小字双行。四周双边, 花口,单鱼尾。线装。有图表。
乾隆年修《甘肃通志》,由太子少保文华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仍 管川陕总督印务查郎阿、吏部尚书署川陕总督兼甘肃巡抚刘於义、原 任巡抚甘肃宁夏临巩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理茶马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许 容监修,李迪、张能第、甄汝翼、郑铎等七人编纂,王昆、张能第校 订,于雍正六年(1728年)奉敕纂修,开局于兰州,乾隆元年成书。 甘肃原无志书,从来都是归于陕西通志之下,而《陕西通志》向来详 记西安、延安、凤翔、汉中、兴安等府郡,而对平凉、庆阳、巩昌、 临洮等府郡,河西诸卫所的记载尤其简略,此次另修《甘肃通志》, 则是首次较为详细而全面的记载甘肃境内各地的相关事宜。其凡例 说:“省志与府州县志体裁各别,州县志书理宜详备,省志务从简 核,总其大纲,裁其琐细。”可知,《甘肃通志》仍以简要为修志大 旨。
全书凡五十卷,首卷为凡例、目录、修志衔名。卷一为图考。卷 二为星野,下有井宿图、鬼宿图。卷三为建置沿革。卷四记疆域,下 附形胜。卷五、卷六为山川,按府州分别记载了各地的主要山、川、 坻、坡、坪、峡、谷、岩、沟、河、水、湖、泉等的方位、发源、走 向,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志书的记载,有的名山大川还记述了与其相关 的历史事件。卷七为城池,按府县记载该城始建的时间、位置、大 小、及重建、补修的情况。卷八为公署。卷九学校,记各地的儒学、 书院和义学等与学校和教育相关之事。卷十、卷十一记关梁。卷十二 为祠祀。卷十三为贡赋,其下田亩赋额皆以雍正十年为准。卷十四志兵防。卷十五志 水利。卷十六为驿递。卷十七记蠲恤。卷十八记盐法,后附钱法;卷十九记茶马;卷 二十列物产;卷二一志风俗;卷二二、二三为古迹。卷二四为祥异。卷二五记陵墓。 卷二六为封爵。卷二七、二八、二九为职官。卷三十、三一、三二为名宦。卷三三为 选举。卷三四、三五、三六志人物。卷三七记忠节。卷三八记孝义。卷三九记隐逸。 卷四十记流寓。卷四一为仙释方伎。卷四二、卷四三为列女传。卷四四到卷四九志艺 文。卷五十为杂记。
乾隆年修《甘肃通志》,图考下有甘肃舆地总图,兰州城图,下辖各府州县境图、 府城图及地方政府图共32张,另有积石山、西倾山等名山图8张,黄河、泾渭河、洮 河、宁夏河渠图4张,镇远桥图1张,嘉峪关图1张。志建置以皇舆表为主,与旧一 统志相参照,从秦到明按朝代顺序列表说明了甘肃及其下辖各地方政府在历代的建置 沿革情况;表后又以文字简要记述了甘肃布政司的沿革。从《禹贡》所记说起,“禹 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周旧邦,在雍之西陲,周孝王为附庸,邑之秦,甘肃谓之秦自此始。 及平王东迁,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春秋战国时,泾 之北为朝那为义 渠,河湟秦陇间羌戎居之。秦并天下,置郡县为北地、陇西郡,汉置凉州部刺使,领 陇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帝辟河西,置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 至此甘肃辖区内的所有主要地方政府均已建立。疆域中记甘肃府州距京师的里程,及 甘肃下辖各州县的四至八到,其相邻地县的名称,以府州为参照的方位及距府州的里 程数。有改卫所为州县者,其疆域里数均按照新改之后记载。
祠祀下小序说“洪范八政,其三曰:祀圣贤师儒,垂范立训,山川神祗,御灾悍 患,功德所被,理宜崇报”,祠祀中按府州记述了坛、社、庙、寺、观、宫等在各州府 的位置,其建立或重修的时间。
甘肃向来有“西北之门户”之称,其属地内“金城为陇右襟喉,连延湟鄯,玉门 为关西锁钥,控扼羌番,由朔方以至敦煌,长城屹峙于北,自岷山以至积石,大河横 贯,其祁连青海天设险以为屏,疏勒伊吾地资生而作辅”。故此历代兵防皆以西北为 重,而甘肃尤为重要,此次修《甘肃通志》,便对有关甘肃的兵制详加考查,予以记 载,并将历代兵制附记于其后。是研究古代边疆史和军事制度必不可少的史料。
盐法主要记载了甘肃属地内盐的分销办法,各府州县分销盐引的数量,每引盐的 税额和清朝几次因军需增加盐税的事件。其后附记的钱法,除记载了康熙六年(1667 年)和雍正五年(1727年)甘肃两次开炉铸钱的简况外,还记了历代钱法,可视为货 币发展简史,如钱币名称在古代的变化,“上古自太昊氏有钱,谓之金,高辛氏谓之 货,陶唐氏谓之泉,商周谓之布,齐莒谓之刀”。还有关于禹汤铸币救人民于灾难的故 事,“禹五年水,汤七年旱,禹以历山之金,汤以庄山之金,并铸币,以救人困。”
卷四十一为仙释方伎,其下小序记道,仙释“养道林泉,栖心物外,餐芝吸露, 息尽尘机,劝善戒恶,有裨世教,”而方伎之士“或医药治疾,或卜筮指迷,皆有益于 民生,均当传其姓氏,毋令湮没不彰”。这与康熙《巩昌府志》作者纪元所认为的仙释 之类“饱食终日,闲游四方,坐耗农粟,蛊惑民众,无益于人世和社会”,故不为之立 传的观点截然相反。其下记述了广成子、汉庐真人、魏封、法成、慧嵩等许多与甘肃 有关的仙释和方伎之士的籍贯及其成仙得道或治病救人之事。
于职官志“先列前代,而后本朝,先文职而后武职,其文职自督抚下至直隶州, 武职自将军提镇游击俱列名志内,余照例只列官制而不及姓名,内有因案牍无存无凭 查考者,姑从阙略,不敢传疑。”
纵观乾隆年修《甘肃通志》,其记人物篇幅最多。除名宦三卷而外,又有人物三 卷、列女二卷,此外更有封爵、选举、忠节、孝义、隐逸、流寓、仙释方伎等均与人 物有关。名宦记载了从汉到清代在甘肃为官有显赫功绩,且“历久论定”之人。人物 所载皆为“载在史册,按籍可稽,父老传闻,舆论可采,或政绩文章,或武功事业” 上有所建树之人。志列女宁详毋略,除奉旨建坊者详细记载年月及其事迹外,对于一 些虽不在旌奖之列,但是其“懿行可风”者,也予以记载,目的在于彰其卓行,以劝 励风俗。
乾隆年修《甘肃通志》志艺文有六卷,分六大类,分别是御制碑文、谕旨,奏疏, 赋、论、议、颂、铭,记,赞、序、传、书、说、辨、考、题跋、杂文,诗。其中所 收录的均是“有关地方或根本经术,裨益政治者”,之外虽然也有很多与甘肃人、地、 事、物相关的精美文章,但是均不在记载之列。
卷五十为杂记,涉及面广而且新奇。古乐器下记述了琴、瑟、都良管、班管、笛、 玉律、双角、夔鼓、古缶、筝、琵琶、笙、大小横吹等乐器的产生过程或来源、形制 及简单的发展过程;乐考一目记述了渥洼天马歌、西极天马歌、隋七部乐、玉宸宫调、 葱岭西曲的名称由来;异物下记了祭天金人、昆仑觞、游仙枕、龙虎玉等新奇之物或 来自西域的物产的名称及由来;幻异记述了从秦汉到后世的奇异、怪异之事,类似神 话传说;僭窃下记甘肃境内历代各地方势力所建立的短暂性政权的兴起及最后灭亡的 简单过程,建立的甘肃少数民族政权的兴亡更替过程,尤其是对十六国各政权的兴衰 均有记载,虽简略但完整。对西夏王朝各代君主的次第记载较其他政权更为详细,从 其建国直记到被铁木真所灭。有后序三个,分别为查郎阿、刘於义、许容所作。查序 和刘序主要为颂扬圣恩的赞誉之词,兼记了修志时间。许容之序叙说了修《甘肃通志》 的原因,修志过程中的取舍、重点、用意及撰写过程中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敢凭臆见以失实,不敢徇耳目以传讹,删繁举要,编次成帙,统计五十卷以备。”
乾隆年修《甘肃通志》在体例、取材、编纂格式上以《陕西通志》为范本,但考 证、补漏、增加内容约占一半以上。把甘肃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矿产资源、工农 业、林牧业、水利、军事、政治等均载入志书。但有评价认为“内容多系抄录前志, 不加考证,错讹较多,职官志甚为繁琐,文职直至州官,武职直至游击,全志经多人 之手,缺乏统一编排,记事多有重叠,笔法不统一,详略甚不一致;取材于“正史” 者多不录全名,任意简略为“元和志”“方舆纪要”“寰宇记”“汉书”“唐志” “隋志”等,易引人误解,志书所用年号如“光宅”“靖康”“皇庆”“弘光”“隆 武”等不记朝代,使读者难以稽考。”(见《中国方志大辞典》,该书编委会,浙江人 民出版社,1988年版)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