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书》的史料来源

所属栏目:二十五史导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史学大发展的时期,史书的数量之多、种类 之广是历朝所无法比拟的。在萧子显修《南齐书》之前,有关齐史的修撰 也早已开始,并有所成就。
齐高帝萧道成登位第二年,就开设史馆,用国子博士檀超、骠骑记室 江淹掌史职,负责撰修国史之事。檀超,字悦祖,少好文学。江淹,字文 通,少年时亦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南朝宋升明末年,萧道成辅政,闻 江淹的才气,召为自己的幕僚,当时萧道成的军书表记,皆由江淹来具草。 建元初年,“又为骠骑豫章王记室,带东武令,参掌诏册,并典国史。”《梁 书·江淹传》)。齐高帝时期,檀超、江淹就国史的修撰从体例到内容上都 有详细的争论:
第一:“开元纪号,不取宋年,封爵各详本传,无假年表。”“以建元为 始。”
第二: “立十志: 《律历》、《礼乐》、《天文》、《五行》、《郊祀》、《刑 法》、《艺文》依班固,《朝会》、《舆服》依蔡邕、司马彪,《州郡》依徐爰。 《百官》依范晔,合《州郡》。班固五星载《天文》,日蚀载《五行》; 改日 蚀入 《天文志》。
第三:“帝女体自皇宗,立传以备甥舅之重。又立《处士》、《列女传》。” ( 《南齐书·檀超传》)
檀超、江淹制订了国史条例,上疏皇帝,萧道成诏内外详议。当时担 任左仆射的王俭提出了异议。王俭,字仲宝,幼年即专心笃学,手不释卷, 南朝宋明帝时,曾任秘书丞,“上表求校坟籍,依《七略》撰《七志》四十 卷,上表献之,表辞甚典。又撰定 《元微四部书目》。” (《南齐书·王俭 传》)王俭根据自己多年校史、修史的经验,以治国的本务出发,针对檀超 等的上表条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金粟之重,八政所先,食货通则国富民 实,宜加编录,以崇务本。《朝会志》前史不书,蔡邕称先师胡广说《汉旧 仪》,此乃伯喈一家之意,曲碎小仪,无烦录。宜立《食货》,省《朝会》。 《洪范》九畴,一曰五行。五行之本,先乎水火之精,是为日月五行之宗也。 今宜宪章前轨,无所改革。又立《帝女传》,亦非浅识所安。若有高德异行, 自当载在《列女》,若止于常美,则仍旧不书。”朝廷采纳了王俭的建议,下 诏曰:“日月灾隶天文,余如俭议。”(《南齐书·檀超传》)。当时任太傅相 国主簿,秘书丞的袁彖,亦以好属文及玄言而闻名当世,他就檀超等欲立 《处士传》的条例也提出了异议: “夫事关业用,方得列其名行。今栖遁之 士,排斥皇王,陵轹将相,此偏介之行,不可长风移俗,故迁书未传,班 史莫编。一介之善,无缘顿略,宜列其姓业,附出他篇。”(《南齐书·袁 彖传》)
但朝廷的一纸诏文,并未把修撰国史的体例统一起来。据《南史·文 学·檀超传》载:檀超“制著十志,多为左仆射王俭所不同。既与物多忤, 史功未就。”说明檀超所欲著的齐史十志,并未依王俭的建议。檀超卒后, 江淹继而修成《齐史》十志十三卷,但也不够完备。至于檀超、江淹为何 先修十志,后人是这样分析的:刘知己《正史》篇说:“齐史,江淹始受诏 著述,以为史之所难,无出于志,故先著十志以见其才。”郑樵《通志·总 序》也说:“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 能为也。”
据《梁书·沈约传》载: 沈约少年时家中贫苦,但他酷爱读书,刘宋 时荆州刺史蔡兴宗很器重他,称沈约是“人伦师表”,萧齐时,他又深得齐 文惠太子萧长懋的信任,以步兵校尉的职位,管太子东宫的文书档案,并 在永寿宫校四部图书,建元四年 (482),奉命“撰国史” (齐史),齐武帝 永明二年(484),又兼著作郎,编撰记录齐君言行的《起居注》。齐武帝的 次子竟陵王萧子良在西邸广召文学之士,沈约成为竟陵王的座上客。沈约 在齐朝任职期间,凭借他掌握和接触的第一手资料,用他那被人称颂的文 学才能,撰写了 《齐纪》20卷。
又《南齐书·檀超传》末称: “时豫章熊襄著《齐典》,上起十代。其 序云: ‘《尚书》、《尧典》,谓之 《虞书》,则附所述,故通谓之齐,名为 《河洛金匮》。’”因熊襄书上起十代,故《旧唐书》又称其书为《十代记》。
另在萧子显修《南齐书》之前,尚有梁人吴均修的《齐春秋》30卷。 据《梁书·吴均传》记载:吴均,字叔庠,家世寒贱,而吴均好学有俊才, 沈约常见吴均所作之文,颇相称赏。吴均赋诗,文体清拔有古气,当时好 事者或敩之,谓之“吴均体”。梁武帝萧衍时,吴均上表请撰齐史,求借齐 的起居注和群臣行状,梁武帝不答应,令他可自己采访搜集散布在民间的 有关齐史的资料,书成之后,梁武帝又以 “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 诘问数条,竟支离无对”,下令烧了他的书,免了他的奉朝请职务,但其私 本与萧子显所撰的 《南齐书》并传于后世。
与吴均同时撰修齐史的尚有梁东宫学士刘陟的《齐书》10卷、王逸的 《齐典》5卷。
因此,萧子显在呈请梁武帝准许他私修齐书时,关于齐史的修撰已初 具规模,从而使萧子显修《南齐书》,不但体例上有所依据,就是内容上也 是有所承袭的,但细察《南齐书》,我们还可以发现萧子显的独创所在,并 非全袭前人,所以,《南齐书》的史料来源,除上述文献资料外,还有萧子 显搜集掌握的第一手资料。


推荐内容


专业词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