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陈美林的 《儒林外史》研究 (二)

所属栏目:儒林外史

从1984年到1996年,是吴敬梓与 《儒林外史》研究史上最 为繁盛的时期,也是陈美林研究 《儒林外史》 成果最为丰盛的时 期。他的代表作 《吴敬梓研究》、《新批儒林外史》、《吴敬梓评 传》 均出版于这一时期。
前一阶段,陈美林将主要精力用在研究吴敬梓的家世、生平 与思想上,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其1982年前的代表性的 论文结集为 《吴敬梓研究》 出版。本时期在继续考辨吴敬梓的生 平史实等相关问题的基础上,陈美林将自己的研究逐步扩展为作 者研究与作品研究相结合,以作者的人生经历探索其创作的内 涵,以小说的情节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体现出 “知人论世” 的 学术态度,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在吴敬梓一生中,他辞却博学鸿词征聘的真相在学界素来颇 有争议。陈氏有 《关于吴敬梓应征辟问题》 一文对此加以论述。 文章从肯定唐时琳 《文木山房集序》 所言 “并非虚言,是可信 的” 的角度入手,探讨了吴敬梓 “辞试” 的原因,得出是真病而 非托词的结论。所论以大量文献资料为依据,颇具说服力。如论 证唐文中 “将论荐焉” 观点的真实可靠,他检索了清代李富孙 《鹤征后录》、福格 《听雨丛谈》、全祖望 《公车征士录》 等旧籍 中参加丙辰鸿博之试者的名单,均未见吴敬梓的名字,证明了唐 文所言是合乎事实的。对于吴敬梓的病情,他则以其诗文为依据 加以论述,证明丙辰前后,其健康状况已经极为恶劣,病魔时时 侵袭着他,使他难以束装就道,从而论证吴敬梓真正是因为身患 疾病而被迫辞试。陈氏的结论与胡适的观点大致相同,但考辨的 过程显然更为科学,尤其是大量新文献资料的引用,则更增加了 文章的说服力。
对作家身世的考辨,终究是为研究文本服务的。在理清了吴 敬梓的身世、行实、交游的基础上,陈氏又撰写了 《吴敬梓的家 世对其创作的影响》,将自己的考证成果运用到作家的创作研究 中。文章深入探讨了吴敬梓的创作与其家世的关系,如其先辈科 考经历中所演绎的形形色色的悲喜剧对其题材的选择、思想的深 化的作用,自己所亲历的家族 “夺产之难” 对其揭擿世情险恶的 影响等等。从而将作家身世的考辨与作家的创作研究贯通起来, 将吴敬梓及 《儒林外史》 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吴敬梓的思想组成,前一时期陈氏已经从时代思潮 (特别 是颜李学说)、魏晋六朝文学与风尚、传统儒家思想等几个方面 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时期,陈氏进一步将该领域的研究推向深 入,比如吴敬梓的哲学思想是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这在客观唯 心主义的 “程朱理学” 肆虐的时代的确不易。对此,许多学者均 持褒扬的态度,然而,对其来源又莫衷一是。陈氏则在 《吴敬梓 与科学技术》 中介绍了当时科技发展的情况,梳理了吴敬梓与当 时一些自然科学家如梅文鼎、刘著、李塨的关系,断定吴敬梓也 受到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影响。这是形成其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 础,《儒林外史》 中反对风水迷信的先进思想就是它的具体体现。 从科技的角度来探索作者的思想根源,在吴敬梓的研究中尚属首 次。它对于研究其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氏还论及了吴敬梓与戏剧的关系。在 《吴敬梓与戏剧艺 术》 一文,他首先援引了其亲朋好友及自己的诗作,如 “生小性 情爱吟弄,红牙学歌类薛谭” (金两铭 《为敏轩三十文章初度 作》,《泰然斋诗集》 卷二)、“妙曲唱于旗亭,绝调歌于郢市” ( 《移家赋》) 证实敬梓自小喜欢戏曲,喜欢与乐人来往,又论述 其移家南京后,接触到了一些擅长戏曲的友朋如卢雅雨、程廷 祚、李本宣等人,更增加了他对戏曲这一行当的熟悉以及对梨园 子弟生活的了解,并由此生发出对梨园子弟的遭遇的同情心。这 些都成为 《儒林外史》 中对南京梨园生活融圆自如的描写以及对 鲍文卿的情感、性格准确适度把握的生活基础。作家的生活基础 与艺术创作构成了互补互动的对应关系。
陈氏还指出,吴敬梓的思想观念中还存在浓厚的封建门阀意 识,这既显露于 “他对自己的出身显赫、门第高贵的陶醉,以及 对先人的功名仕途和道德文章的赞美”,也表现于 《儒林外史》 的情节描述中,如对 “泰伯祠大祭”铺张扬厉的叙写中,就 “不 可否认其中也夹杂着作者表彰先祖、自矜门阀的意识”。杜少卿、 沈琼枝、四奇客是 “闪烁着光彩的新人”,他们身上 “也存在着 门阀意识的印记”。即使在其极为困窘的境遇里,这种 “家声科 第从来美” 的意识还一息尚存。应该说,陈氏所论是合乎实际的 中肯之论。任何人都是时代、环境的产物,他绝不可能离开时代 与环境而孤立存在。这样,时代与环境的特征,无论是消极的, 抑或积极的,均会不同程度体现出来。吴敬梓也不例外。陈氏对 其思想局限性的客观论述,正体现了他持论之公允、辩证。总 之,陈氏对吴敬梓思想的论述,层次清楚,新颖深刻,内容基本 覆盖了明清之际影响人们思想的各个方面,于中可以见及陈氏将 所论述的对象置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力求获得对其全面完整 认识的意图。
陈氏的研究成就还体现于对 《儒林外史》 的主题思想、艺术 成就等文本特点研究和总结上,这是其作家研究的延伸。对小说 主题的认识,前一时期,他先有 《对儒林外史思想主题的几种不 同认识》,将历史上的主题研究归纳为 “功名富贵”、“反科举”、 “反礼教”、“儒林” “痛史” “丑史” 等几种类型,并初步提出了 自己对 《儒林外史》 主题的认识: 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继而,又 发表了 《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 说》 (《古典文学论丛》 第五辑,齐鲁书社,1986年),进一步申 述其观点。与此同时,还发表了 《试论 〈儒林外史〉对封建道德 的暴露与批判》 (《明清小说研究》,1985年总1辑)、《试论 〈儒 林外史〉对科举弊端的暴露与批判》 等文章,着重研究了 《儒林 外史》 中的 “礼教”、“科举” 等问题,以此来支撑前面的论点。 本时期,他通过吴敬梓人生经历的细致考察,认为吴敬梓随着人 生阅历的不断增加,对小说的主题也在不断修订,最终形成了反 映知识分子生活、探索知识分之出路这一创作意图 ( 《试论吴敬 梓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对知识分子出路的探寻》,《明清小说研 究》,1991年第4期; 又收入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二十一世纪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 这样的见解不但符合吴敬梓的认识,也更能加深对小说作品的理 解。
对于 《儒林外史》 的艺术结构,陈氏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 为,结构虽然在类的种属上序列于形式方面,但它并不能游离于 创作主体而存在,而是创作主体认识生活一种新的方式。在 《论 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 一文中,他特地引用了美国汉学家林顺夫 说过一段话: “小说的结构不仅仅是一种适当的文学技巧——这 是相当重要的。而且也是一种人们看待生活事件的方法。” 并认 为 “这种看法是很有见地的。吴敬梓如何认识并摄取生活,必然 要在 《儒林外史》 的艺术结构上反映出来” ( 《吴敬梓研究》,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31页)。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对小 说艺术结构的体认就不是有如胡适甚至建国后的一些学者单纯从 形式上着眼,得出 “没有结构”、“没有布局” 的结论,而是认为 《儒林外史》 是一部以 “知识分子生活” 为主线贯穿起来的具有 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的艺术结构,其内部纵横交叉而又井然有序 的线索联缀了整个小说貌似散乱的人物和事件。从纵向看,“知 识分子中大部分人受到牢笼、毒害,个别人物受到迫害、镇压; 还有一些正直的知识分子,在努力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 中逐步幻灭。围绕着对知识分子生活遭遇的描写,作者又深入剖 解了官场和社会: 从科举出身的官吏,昏愦无能,使得吏治越发 腐败、黑暗; 受理学浸染的士人,口是心非,使得社会风气更趋 败坏……”。从横向看,“整部小说的结构,除楔子与尾声之外, 又可分为三大部分,作者将上述的几条线索按照现实生活发展的 实际情况,精心地分别主次,妥善地安排在这几部分中。全书五 十六回浑然一体”。他还将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为三大部分,较 之于同时代学者黄秉泽四大部分的划分更为精确。从作品的思想 内容而不是单纯从形式上观照 《儒林外史》 的艺术结构,如前所 述,在五十年代就已存在。但是,相比之下,陈氏在理论上的阐 述更为深刻,结构特点的分析也更具体透彻。此后,陈氏还发表 了 《论 〈儒林外史〉人物的进退场》 ( 《文学遗产》,1986年第2 期)》,以小说人物进退场的安排作为切入点,分析小说内部结构 的严整性,回应了此前有关结构的论述。
对 《儒林外史》 的 “讽刺艺术”,陈氏指出,吴敬梓所生活 的康、乾时代,号称 “盛世”,实已呈现出日暮途穷的征兆,“统 治者阶级的 ‘思想体系’ 的确越来越 ‘虚伪’,而他们的语言却 越来越 ‘崇高’”。往往表面上仁义道德,背后却暗藏杀机。社会 上无处不隐伏着讽刺的因子,这就为 《儒林外史》 的 “讽刺艺 术” 提供了现实土壤。吴敬梓写作 “讽刺小说” 还受到家学渊源 的直接启示。吴氏家族中颇多治 “经” 者,特别是 《诗经》。《诗 经》 那种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的 “美刺” 特点对吴氏族 人影响很大,故先辈多有写作讽刺之文的传统。另外,古代文学 中的讽刺传统对吴敬梓的创作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以上几个方面 是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对于 《儒林外 史》 “讽刺艺术” 的特点,陈氏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从讽刺 目的看,《儒林外史》 的 “讽刺艺术” 具有鲜明的阶级烙印。其 次,讽刺内容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小说重点抨击了科举弊端, 并深入到官场社会,嘲讽了理学的虚伪,并涉及到释道异端思 想,斥责了与地主官僚血肉相连的盐商典当等等。这些无不是时 代的产物。再次,从讽刺的具体情节看,小说经常出现否定整体 而肯定个别的现象,这是由于小说中糅合了作者的生活遭遇所 致。《儒林外史》 的讽刺手法更是摇曳多姿、新颖别致。对此, 陈氏也从艺术的角度加以细致地总结。《儒林外史》 的讽刺艺术 与结构艺术,一直是学人们经常论及的传统论题。但一般所论, 多集中于讽刺的态度和具体的讽刺手法。陈氏从时代特点、家世 渊源、文学传统等方面探索其讽刺艺术的成因,多方面地总结概 括其讽刺艺术的特点,这些都是陈氏对同一论题进行研究之新意 所在。
《儒林外史》 的人物形象研究,陈氏先写有 《论儒林外史的 人物性格》 一文 ( 《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2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5年)。文章参照作者所生活的历史环境特点,将人物形 象放在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 析,总结出了人物性格特征以及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规律,这是 对小说人物的总体研究。然后,又有 《吴敬梓笔下的盐典商人及 其与文士之关系》 (《吴敬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则着重研究了小说中 “盐典商人” 这一特殊人物群体的生活方 式、价值观念以及与 “儒林” 中人千丝万缕的关系,以个案分析 的方式典型地总结了 《儒林外史》 人物塑造的规律,与前文点面 结合,互为补充。从1991年开始,陈美林开始陆续发表 《儒林 外史》 人物论系列,先后分析了王冕、周进、范进、王惠、严贡 生、严监生、王德与王仁、汤奉与汤奏、娄三与娄四、杨执中与 权勿用、鲁编修父女、马纯上、匡超人、杜少卿、庄绍光、虞育 德、杜慎卿、倪霜峰等五十四位 《儒林外史》 人物。陈氏这些文 章大多发表在 《文史知识》 上,中华书局1998年将之结集,出 版了 《儒林外史人物论》 一书。《儒林外史》 没有贯穿始终的情 节,也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小说以形形色色的儒林中人的不同 表现,来全面反映当时各阶层知识分子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因 此,像陈著这样系统分析小说中先后出现的人物形象,探析其形 象内涵,以及形象本身所蕴涵的作者创作意图,实际上就不仅仅 是人物论了,堪称是一部以人物论形式完成的 《儒林外史》 思想 研究专著。
陈美林是最早关注 《儒林外史》研究史的学者,早在八十年 代初期,就有文章论及 《儒林外史》 “卧评” 的民族特色以及胡 适、鲁迅对《儒林外史》 的研究,开始对前辈的研究加以研讨。 这一工作,主要在九十年代末期以后完成。因此,我们放在后文 加以评述。
八十年代末,陈氏还推出了自己手批的 《新批儒林外史》, 这是我国当代学人第一部运用评点这种传统的手法批评古代小说 的尝试。学界称之为 “新批本”,以别于清代卧闲草堂、黄小田、 齐省堂、天目山樵等批本。“新批本” 以清嘉庆八年 (1803年) 卧闲草堂刻本为底本,并参校了苏州潘氏抄本、群玉斋本以及上 海申报馆第一次、第二次排印本等多种本子,校勘精良,为当今 的精选本。“新批本” 的批文由 “前言”、“批点说明”、夹批、回 评等四部分组成。“前言” 是对 《儒林外史》 的总体概貌介绍, 包括作者对小说深刻的思想意蕴及艺术特色的体悟,是批文中的 总论; “批点说明” 分“校点”、“批评”两部分,交代了 “新批 本”采用的版本,回顾了 《儒林外史》 自卧闲草堂本以来学人对 小说的批评情况,指出新批的必要性。“回评”及 “夹批” 是批 文的正文。回评五十六条,夹批二千八百六十八条。评点者采用 散点透视与总体评述相结合的方式对小说各回中的内容作了公允 而精到的论述。其中既有擘肌析理的透彻分析,也有涉笔成趣的 随意点染; 既有对于思想意蕴的深刻洞悉,也有对艺术成就的湛 深领悟; 又 “偶或以史证文,亦或勾稽本事”,文史并举、理趣 皆至,将艺术鉴赏与学术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无异是以五十六 则情节论组合成的《儒林外史》思想研究的专著,与 “人物论” 相互依存,是采取新的视角新的方式探索作品深刻内涵的尝试。
作为一种新的评点本,《新批儒林外史》与旧评在形式及内 容上具有明显的不同。其一,批者考虑到旧批形式过繁,不便读 者阅读,在旧批的诸种形式中,独取夹批、回评二种。以夹批详 细地分析具体情节的思想含蕴、人物言行的特定内容及具体的艺 术技巧,以回评总结当回主要内容及所写人物的主要性格内涵, 交代情节前后的脉络,阐述其美学意蕴,既深化了读者对具体问 题的理解,又形成了他们对整部作品的系统理解与总体把握。其 二,“新批”有着完整严密的系统性。其三,“新批”著者运用的 是马列主义唯物哲学史观,又能吸收当代中西文论之精髓来分析 研究问题。评语在充分肯定《儒林外史》伟大贡献的同时,对作 品中体现的诸如门阀意识,旧礼教观念的局限也都进行了实事求 是的批评,既不溢美,亦不讳过,体现了论者客观公允而又科学 的态度。
1990年出版的 《吴敬梓评传》,是陈美林研究《儒林外史》 最为优秀的代表作。该著借鉴我国优秀史籍的架构,将全书分为 五章: 时代、家世、生平、思想和创作。每章之中再分若干节。 五章并非平行铺述,了不相涉,而是纵横交错,相互关联,既有 纵向叙述,也有横向评论。在纵向叙述中,将吴敬梓一生行实、 重要交游、生活变迁、思想发展,结合其不同时代所创作的直言 体诗词赋,予以详尽表述,尤其是将其诗词赋创作中使典用事中 所隐藏的思想感情予以揭示,让读者感受和认知他的一生; 而在 横向评论中,则结合学术潮流、文学历史,分别研讨吴敬梓的思 想渊源、学术见解以及文艺创作的得失,力求做到让广大读者既 知其家世状况和生平经历,又了解其学术主张和创作成就。
该著在内容上颇多创新,即使在 “吴敬梓的时代” 这一章, 也不是按照一些清史著作进行一般性地复述,而是自己搜集史 料,结合吴敬梓的独特背景和 《儒林外史》这一讽刺小说诞生的 历史土壤,概述吴敬梓所生活的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着力寻求 “盛世” 背景下的阴影,从政治、经济、文化学术和知识分子的 生活状况四个方面,作正负两方面的探索与说明,力求反映出社 会现实中存在的种种矛盾。这四节文字分别以 “新政权的逐步巩 固和内部矛盾的日趋突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群众的穷困”, “文化学术的繁荣和凋敝”,“怀柔和镇压并用的知识分子政策” 为标题,以突出地把握这一时期的现实真相。在分析这四个方面 的正负现象以后,得出如下的结论: “在吴敬梓生活的时代,无 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文化学术上、知识分子的政策上, 都存在着许多向两极发展的现象,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而 如此众多的矛盾现象的存在,无疑是对所谓的 ‘康雍乾盛世’ 的 极大讽刺。正是由于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如此众多的矛盾现象,才 为传主吴敬梓创作以公心讽世的杰作 《儒林外史》 提供了无比丰 富的题材,没有这样的土壤,任何天才也不能凭空创造的。” 这 样的观点,显然是作者本人经过研究而得出的结论,而且,处处 紧扣吴敬梓的生活背景,切合 《儒林外史》 产生的实际。
《儒林外史》 是公认的 “思想家的小说”,《吴敬梓评传》 作 为南京大学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之一,在吴敬梓思想的评述 上花了巨大的精力。陈氏除了专立 “思想” 一章,从传统儒家学 说、魏晋六朝文学与风度、颜李学说等时代思潮、科学技术与实 学思潮、门阀思想等各方面阐述吴敬梓的思想组成与形成原因 外,在介绍其生平与创作时,也紧紧围绕其思想特征,说明其生 活经历与思想逐步演变、定型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陈氏认为, 现实生活的种种际遇,会激发起作者的不同感受,影响着作者的 思想形成和发展变化;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自觉不自觉地支配着 他的创作动机,并且也会有意无意地渗透进他的创作中。生活、 思想与创作,三者密不可分。所以在评传中,著者坚持传中有 评、评不离传、传评结合的原则,精心结构,突出了评传乃思想 家评传的性质,成为一部有典范意义的评传作品。


推荐内容


专业词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