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论》

所属栏目:宋词

《词论》

首见于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原出何时何处,胡仔引述时是否有删节等,已不可考。《词论》所论,主要分两个方面:词体论和词人论。论词体,认为词本属乐府,后演变为今之“歌词”;论词人,则自五代李氏君臣至柳永、张先、晏氏父子、苏轼、王安石、秦观、黄庭坚、贺铸等计20余家,都提出了批评意见。从这两方面的论述,可看出李清照对于词的见解和要求主要是:词“别是一家”,与诗文体格有异;应协音律而可歌唱,而不应是“句读不葺之诗”;应高雅,不应“词语尘下”;应浑成,不应“破碎”;应有铺叙;应典重;应故实。

李清照(清代《历朝名媛诗词》插图)李清照(清代《历朝名媛诗词》插图)

《词论》以其鲜明而别具一格的词学观点、对于当代著名词人的尖锐批评,引起了治词学者高度的关注。有关《词论》的探讨、争论,在本世纪的许多时候一直是词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直至今日,有关《词论》的研究,仍存在下述疑难问题:一是作论时间。一般认为,《词论》之论词标准,不符合清照本人南渡后词作之实际,故应作于北宋末;但既为“标准”,则仅是理想而已,不得不高而严,能否做到,那是另一回事,不能因清照词有不符自定准则者为断代之依据。若从《词论》力斥“郑卫之声”“流靡之变”“亡国之音”等来看,似有国破家亡之感,而与南渡后呼吁“复雅”的潮流同出一辙,则又似乎定为南渡后更合理。二是《词论》遍批北宋诸家,是否公正;所提标准,是否过苛,清照本人是否遵从。三是周邦彦同为北宋名家,何以《词论》独未提及。四是所谓“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关系诗词之别、歌词之法、填词之实况等重大课题,此五、五、六、四之义究竟若何,亦是一大难题。前人今人,对此四方面疑难时有阐释,但问题并未解决。


推荐内容


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