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顾炎武 > 正文

讲易和初拒纂修《明史》
顾炎武

炎武北上至德州,住谢重辉家。谢重辉字方山,德州人,后累官至刑部郎中,善于作诗。炎武是年在《与颜修来手札》中谈到此事时说:“方山为内院清义公之冢嗣,翩翩文雅,更能熟于古今,少年中鲜其俦匹。”因谢重辉即将入京就荫职,炎武亦嘱托颜光敏对重辉多加关照。当时修来兄弟都已升官,在官场中声望正隆。炎武在书信中对此表示祝贺,表明他本人虽然绝不愿出仕清廷,但对他人和自己亲友出仕清廷的举动不再反对,甚至在某些时候还表示赞许。冬天时,炎武抵达平原。
十一月二十六日,炎武入北京,住申遂家。申遂字叔旆,吴县人,故明大学士申时行曾孙,也是炎武亲戚。后移寓于谢重辉家。潘耒前来从学于炎武,事见炎武《覆智粟书》:“不佞以十一月廿六日入都,而次耕后此匝月始至。今将于长安图一读书之地,必不虚其千里相从之愿也。”炎武为此赋诗《亡友潘节士之弟耒远来受学兼有投诗答之》二首,其一中有云:“何意故人来负笈,艰难千里媿从游。”
是年六月,挚友王略在淮上逝世。江南青浦人周篆来函,问以学问之道,炎武在《答周籀书书》中答之以“至于鄙俗学而求六经,舍春华而食秋实,则为山覆篑,当加进往之功;祭海先河,尤务本原之学。”大意是说,至于鄙弃俗学而究心于经学,弃虚务实,则还得日益精进。为学要循序渐进,尤其要专心于本原之学。
康熙九年(1670年)正月十六日,炎武作《复智粟书》。智粟是炎武挚友王略之子。
四月,炎武离开北京前往德州。六月,应友人程先贞和李涛之聘,讲易于其家,时间长达四月。立秋日,王北山过程先贞家,一同聆听炎武讲易,并贻所著《槐轩集》。王曰高字北山,茌平人,以诗文著称于公卿之间。炎武作《述古》诗三首,分别写董仲舒、郑康成和王通。
八月,程先贞为炎武作《赠顾徵君亭林序》,文中表露了对炎武学问发自肺腑的景仰之情,其中说到:“东吴顾徵君亭林先生,今之大儒,于书无所不读,习熟国家典制,以至人情物理,淹贯会通,折衷而守之,卓乎为经济之学者也。”大意是说,炎武是当今大儒,博览群书,熟悉国家典章制度和人情物理,于学问融会贯通,堪称经世济用之学者。炎武著述“本于经而不泥于昔闻,原于史而不拘于成说。多前贤所未明,一旦自我发之者。自汉、唐以来,诸儒林立,观其意思,略于郑康成、王文中辈相仿佛,皆能深造理窟,力追大雅,以斯文为己任者也。以视今之作者,不啻奏黄钟大吕于秋虫响答之前,其巨细不侔矣”。“今年结夏于此,与二三同人讲《易》。复得发其《日知录》一书观之,多考古论世之学,而其大旨在于明经术、抉王道,为之三叹服膺。”大意是说,炎武著述植根于经典而不拘泥于旧闻,根据于史实而不拘守于成说。常有自我发明之处。做学问的风格类似于郑康成和王文中,以天下斯文为己任。倘若把当今学者比做秋虫,那么炎武就是黄钟大吕。
九月初,炎武讲易完毕,赋诗《德州讲易毕奉柬诸君》,其中有云:“草木得坚成,吾人珍晚节。亮哉岁寒心,不变霜与雪。忧患自古然,守之俟来哲。”流露了他在黄培诗案之后愈老弥坚、矢志于学的济世情怀。李涛在听易完毕后,赋诗奉谢炎武《讲易毕奉谢宁人先生》,其中称颂炎武说:“读书破万卷,学道追往哲。九经能阐明,《周易》尤精微。”“淹贯兼经史,引喻通一切。”谦虚地称自己虽与炎武年龄相仿,实则在炎武面前如同学生一般:“年齿序雁行,实同弟子列。”
炎武在德州讲易完毕之后,回到北京。九月九日与朱彝尊、嘉定人陆元辅、申涵光和谭吉璁一道,在宛平孙氏研山斋考定所收藏的古碑刻。
据李光地《顾宁人小传》记载:“余始官庶吉士,曾相遇为半日话。”而光地是在康熙九年选庶吉士的,炎武当在是年与光地相遇。李光地出仕清廷,备受康熙帝宠信,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参与编纂《朱子全书》和《群经性理》等。光地曾备加称颂炎武的《音学五书》。
离京至曲周,炎武拜访老友路泽浓。经河南至山西。不久在山东度岁。是年,炎武初刻《日知录》八卷。
康熙十年(1671年)春,从子洪善和洪慎来北京看望炎武。得张力臣寄来的《瘗鹤铭辨》,赋诗《寄张文学弨时淮上有筑堤之役》。从南方来的乡人,托炎武向清朝官府传递揭发地方官员腐败行为的书札,炎武得悉其情后,赋诗《双雁》,流露了对天下苍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腐败行为的愤懑之情,其中有云:“有客从南来,遗我一书札。上写召旻诗,如彼泉池竭;下列周鼎文,食人象饕餮。”“所计一身肥,岂望天下活!”
四月,炎武作《夏日》诗二首。其一中有云:“贝玉方盈朝,此曹何所惮?博士有正先,实趣秦时乱。”表现了当时京官和外官贪污腐败,可能导致秦朝末年时那样大乱的情形。“未省答天心,且望除民患。”流露了炎武希望清廷能够政治清明、以消除民患和造福天下苍生的意向。其二中有云:“末俗无恒心,疾贫而好勇。不能事田园,何况谈周孔。出门持尺刀,铸钱兼掘冢。”表现了民间社会动荡不安的乱世景象。“鸣弓宿鸟惊,跃马浮埃动。顾谓同行人,王侯宁有种!”又暴露了炎武隐隐盼望有陈胜式的人物出来起事反清的意向。
炎武携从子洪善至德州,拜访程先贞。不久回到北京,住外甥徐乾学家。是年夏天,熊赐履打算推荐炎武帮助他纂修《明史》,炎武在《记与孝感熊先生语》中“答以果有此举,不为介推之逃,则为屈原之死矣”。在《答次耕书》中,炎武也记有此事:“鄙人情事与他人不同。先妣以三吴奇节,蒙恩旌表,一闻国难,不食而终,临没丁宁,有无仕异朝之训。辛亥之夏,孝感特柬相招,欲吾佐之修史,我答以果有此命,非死则逃。”意思是嗣母绝食殉国前留有不出仕异朝的遗命,我不敢违背。赋诗《秋风行》,意在讥刺权臣鳌拜之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