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常用中药材真伪对照鉴别 > 列表
常用中药材真伪对照鉴别 共有 150 个词条内容

11 山药

    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薯蓣。唐太宗名蓣,故避讳改为薯药,后又因宋英宗讳薯,遂改名山药。本品于秋、冬二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芦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用硫黄熏后,干燥,习称“毛山药”,也有选择...[继续阅读]

常用中药材真伪对照鉴别

12 山柰

    为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产地]主产于山东、广西、云南、台湾等地。[功效]辛,温。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用量]6~9g。[真伪鉴别]山柰与伪品的鉴别...[继续阅读]

常用中药材真伪对照鉴别

13 山楂

    为常用中药。载于《唐本草》,原名赤爪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切片,干燥。[产地]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辽宁等省。习惯认为产于山东者品质最佳,习称“东山楂”。以个大、皮红、肉厚、核少者为佳。[功效]酸,甘,微温。消食...[继续阅读]

常用中药材真伪对照鉴别

14 川贝母

    为常用中药,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陶弘景谓:“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母与浙贝母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肺,不若用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治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历代本草所载贝母并...[继续阅读]

常用中药材真伪对照鉴别

15 广藿香

    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嘉祐本草》。按产地不同分石牌广藿香及海南广藿香。枝叶茂盛时采割,日晒夜闷,反复至干。目前在商品中有以防风草伪充品,应注意鉴定。[产地]主产于广东广州市郊石牌镇、肇庆及海南岛,台湾、云南等地亦...[继续阅读]

常用中药材真伪对照鉴别

16 小茴香

    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唐本草》,原名“香”。因其物香气扑鼻,有辟恶瘴气,人们念之,故名香,后人称为茴香,声相近也。秋季果实成熟时,将全株割下,晒干后,打下果实。[产地]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功效]辛,温。散寒止痛,理...[继续阅读]

常用中药材真伪对照鉴别

17 马钱子

    为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原名番木鳖。李时珍谓:“状如马之连钱,故名。”《本草原始》载:“番木鳖,子如木鳖子大,形圆而扁,有白毛,味苦。”冬季采收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晒干。因产地,来源的不同,马钱子的外观及生物碱...[继续阅读]

常用中药材真伪对照鉴别

18 马兜铃

    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开宝本草》。因其植物蔓生附木而上,叶脱时其实尚垂,状如马项之铃,故得名马兜铃。秋季果实由绿变黄时,连果柄摘下,晒干,晒时注意翻动,防止霉变。[产地]北马兜铃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继续阅读]

常用中药材真伪对照鉴别

19 天冬

    为常用中药。原名天门冬,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于秋、冬两季采挖,洗净泥土,除去根头及须根,煮或蒸至透心后,趁热除去外皮,洗净干燥,有些地区将同属植物羊齿天门冬混用,应注意鉴别。[产地]主产于贵州、四川、广西等...[继续阅读]

常用中药材真伪对照鉴别

20 天南星

    为常用中药。天南星以虎掌之名早在《神农本草经》就已收载。天南星之名始载于《本草拾遗》。虎掌与天南星在古代原是两种不同的药物。从《本草纲目》开始,中药天南星的记载已包括3种不同的植物。《植物名实图考》也以虎掌...[继续阅读]

常用中药材真伪对照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