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 列表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共有 218 个词条内容

(六)辨病势

    辨病势就是预测病证发展、演变的趋势,辨别病情轻重、缓急的程度,推测病证的预后与转归。病势主要取决于正邪交争的盛衰。具体而言,是对患者体质、病邪性质及受邪轻重、病位浅深、治疗及调养等因素综合辨识的结论。疼痛的...[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四、类病-主证-主方诊疗模式

    韦师构建“类病-主证-主方诊疗模式”诊疗痛证,源于仲景之《伤寒论》。如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总结仲景制方用药规律云:“但生民之疾病不可胜穷,若必每病制一方,是曷有尽期乎?故古人即有加减之法。其病大端相同,而所现之症或...[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一)《伤寒杂病论》开创辨治先河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多种痛证的辨治颇为精详,开创了辨证论治先河。《伤寒论》所载方药113首,涉及治痛的就有35首,其处方用药的显著特征在于法度严谨,功专效宏,开辟了“以理立法,以法立方”的新格局。诸如麻黄汤、桂枝...[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二)《肘后备急方》疗法多样

    该书各卷所列诸方和疗法,以卒病急症的救治为主。除药物内服外,还采用了针灸、推拿、㗜鼻、蜡疗、冷敷、热敷、热汤外渍、舌下含药等多种疗法综合治疗。内服药物的剂型也是多样,且多简、便、验、廉,大大丰富了中医学的...[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三)《千金方》从脏腑论治创新意

    唐《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成就,所述临床各科病证每多突出脏腑辨证,尤其是内科诸病则径以脏腑名篇,进而类分方证,每一门中大多涉及有关痛证的诊治。如《卷十三·心脏》论心腹痛证云:“寒气...[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四)金元四家辟新径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从正、李杲、刘完素、朱丹溪论治痛证,各有新见,独树一帜,丰富和发展了痛证的治疗学内容。张从正《儒门事亲》力主攻邪治痛而独树一帜。汗、吐、下是其祛邪治痛的主要方法,他说:“诸风寒之邪,结搏于皮肤...[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五)明清医家继承创新

    明清时期医家,师承前说,独具己见,关于痛证的治疗取得了许多新成就,有关医著亦空前增多,理法方药渐臻完备。兹择要概述如下。虞抟《医学正传》述痛,详证治,略说理,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如“腰痛”篇云:“若夫腰痛之证,虽有六经...[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一)辨缓急,治分标本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痛证的辨治,也必须权衡标本缓急,有的放矢。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对卒痛、剧痛当从标治,其具体运用,详见“痛证论治步骤”,此不赘陈。当疼痛缓解后...[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二)察病位,脏络异治

    痛证的病位甚广,涉及脏腑、经络。从病机而言,大抵痛证发于经络者,多为外感引起,而以实痛为多;病在脏腑者,外感、内伤皆可引起,而以内伤为常见,虚痛、实痛皆有。因疼痛部位不同,治法亦有很大差异。病在脏腑的痛证,应视其具体...[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三)审病程,法随证转

    痛证的发生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由于邪正盛衰、阴阳消长等病理因素,使病机往往处于转化阶段与相对稳定阶段。痛证的阶段性,不仅能反映出病情的轻重、病势的进退,还能揭示出病机的变化,进而作为分期论治的依据。治...[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