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 列表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共有 218 个词条内容

五、“久痛入络”论

    清代医家叶天士对于痛证的病机,提出了“久痛入络”理论,此论既是对临床经验的总结,同时说明病入络脉乃血瘀致痛,奠定了痛证的病机基础。何谓络?生理之络与“久痛入络”之“络”有着不同的内涵,必须追其源溯其流,才有助于对...[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一、痛证定义

    痛证是指人体经络气血失和,而以自觉疼痛(苦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即其病位在经络,其病机特点为气血失和,其临床特点系以自觉疼痛为主,其范围系一类病证。若因局部非伤害性刺激,而乍痛乍止,且无相关兼症者,不属于痛...[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一)病因分类

    痛证发生的原因多端,举凡外感六淫,使经络闭阻,营卫凝涩;或情志内伤,气滞血瘀,脏腑壅滞;或脏腑气血亏乏,络脉空虚失养等,均可致痛。诚如《本草求真》所说:“痛有因寒、因热、因风、因湿、因滞、因血、因气、因火、因虫之分。...[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二)病位分类

    病位,指疾病发生、发展的部位,由于疾病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病位也会随着这种动态变化而由一处引发或牵连到另一处,于是在临床上便有原发病位和继发病位之别,疼痛一证也是如此。需要指出的是,疾病发生的部位应与疾病...[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三)病性分类

    按病性分类,就是辨别疼痛的基本性质。疼痛的病性虽多,但归纳起来,总不外寒、热、虚、实四类。1.寒痛总为寒邪凝滞,经脉闭阻所致。其痛多剧烈,得温则减。临床以冷痛最为多见,若是寒凝经脉,使经脉拘急,也可出现掣痛、急痛、牵...[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一)辨表里

    凡六淫之邪侵袭体表,发生疼痛者均为表证;因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瘀血等所致之疼痛皆为里证。且表邪可内传入脏腑经络而成里证,里证亦可兼夹表证。表证疼痛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以头身...[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二)辨虚实

    一般而言,虚痛多起病较缓,其痛多为隐痛、空痛(痛而伴有空虚惑)、酸痛,痛势绵绵,或久痛不愈,痛处喜按,遇劳即甚,休息则减,多为正虚不荣、不充、不润、不煦所致。实痛者大多起病急,病程短,病情重,变化快,其疼痛多为胀痛、刺痛、...[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三)辨寒热

    痛证的病性,有寒热之不同,宜详察细辨。凡疼痛卒作,痛处较固定,表现为冷痛、掣痛、紧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舌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紧者,为寒邪凝滞,脉络缩蜷所致。其痛或剧或缓,痛处有灼热感,甚者红肿突起,多表现为肿痛、切痛、...[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四)辨气血

    辨痛之在气在血,一般而言,新病在气,久病及血。凡痛在气分者,多为胀痛,痛无定处,时作时止,或发作时有形可见,触之可得,痛止则一如正常。痛在血分者,痛有定处,持续不解,除血虚、血寒证外,多痛如针刺而拒按。气血同病者,如气滞血...[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

(五)辨病位

    痛证的病位甚为广泛,涉及五脏六腑,经络气血,上下表里。诚如《医醇义·卷四》所说:“人之一身,自顶至踵,俱有痛病。”由于人体以脏腑为中心,并通过经络与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相互沟通,故痛证的病位可用脏腑、经络以概...[继续阅读]

韦绪性辨治疼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