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周广涵临床经验 > 正文

复习《内经》答同学问
中医学

《内经》课程已经结束,期末考试就要来临。在两个星期的复习当中,同学们对142道复习题进行了全面温习。复习过程中,有几个问题认识不一,争论不休,颇有点百家争鸣的味道。笔者受刘承才教授委托(时任学习委员)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向同学们汇报交流,以便共同商榷,达成共识。
(1)《生气通天论》篇,“找出本篇中所述阳气重要性的条文,并作深刻理解”。
目前,对这一问题,可概括为三种认识。一曰阳气重要性的条文有两段,①“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简称第一段)。②“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简称第二段)。二曰也是两段,即第一段和“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简称第三段)。三曰《生气通天论》篇中所述阳气重要性的条文,就是第一段。
第一种认识欠妥,理由如下。①如果说出这道题的目的应当包括第二段,那么为何在同一篇内又出一题:熟记并掌握“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一段经文?复习中要求“做深刻理解”与“熟记并掌握”,二者涵义并无多大区别。是出题内容重复呢,还是我们理解片面?显然是后者。②第二段经文主要内容是讲阴阳平衡协调关系的,也可以理解为是从大的方面讲了阴阳的生理和病理。其生理是:A.“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大凡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致密,阴气才能固守。B.“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气平和,阳气固密,精神就能保持正常。其病理也是两点:A.“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过于亢盛,而不能固密,阴气就要衰竭。B.“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如果阴阳双方分离决绝,人的精气也就竭绝了。这是从大的方面,论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它与“阳气的重要性”问题,从概念上分析,并无联系。所谓“阳气的重要性”,其概念是单一的,就是问的阳气。“阴”在人体中当然也非常重要,人体中的阴和阳,二者缺一不可。但是,人有两死,却无两生。张景岳对此阐述颇精:“人有两死者,言夺汗亡阳者死,夺血亡阴者亦死”。但二者对比,哪方面更显危重呢?张珍玉老说:“亡阳者,其来也暴,其死也急;亡阴者,其来也渐,其死也缓。亡阳病人,危在旦夕,瞬间就能导致死亡。而亡阴病人,多半有个过程,其阴液逐渐消耗,以致最后衰竭而死亡”。故认为在人体中阳气比阴气更重要。阳气的重要性,简言之也就是气的重要性。张珍玉老还曾说过:“人身最宝贵的就是气。人死亡了,人体本身什么也未缺,就是缺了一口气”。所以说阳气的重要性,不应包括阴精的内容。
第二个答案也不甚恰当。第三段经文应属于阳气的作用是毫无疑义的,吴琨说:“阳气者,内化精微以养神,外为津液柔于筋。”现行全国统一高等教材《内经选读》说:“阳气者,养神则精,养筋则柔”。但它与天体中的太阳相比,谁又更重要呢?第一段说阳气在人体中,好象天体和太阳一样。如果天体中没有太阳,整个世界就会变成黑暗,不仅不能长养万物,也失去了一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这个世界也必将消亡。故《内经》作者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拿太阳作比拟,说阳气好比人体中的太阳,若失其所,人就夭亡。由此可见,这个重要性,远比“养神”、“柔筋”等项作用要重要地多。
第三种观点应当是正确的,因其能扣住主题。首先从三段经文的提要分析(请同学们看课堂笔记):第一段,以太阳作比拟,强调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第二段,指出了阴阳协调的重要意义;第三段,描述了阳气的性能及阳气功能失调产生的病症。三段提要不同,则所述内容自各不相同。另外,第一段经文的按语指出:“本段以天体中的太阳作比拟,来突出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从而为后世重视阳气的医学流派提供了理论依据。”《内难经选释》(北京本)也说:这一段“讲了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现行高等教材《方剂学》第三章温里剂,也引证第一段说明“维护阳气的重要性”。而另两段及书中其它各条,均是进一步从各个方面对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阐发和说明而已。
综上所述,《生气通天论》篇中,所述阳气重要性的条文如下:“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在人体中,好象天体中的太阳一样,如果阳气失去它应处的场所,即失去其正常的卫外作用,人的寿命就要夭折。所以运动的天体,应当有太阳才能显出光明。人体的阳气,也好象自然界的太阳一样作用强大上升,从而起到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2)《五脏别论》篇“为什么独取寸口能测知全身脏腑的病变”?
这个问题,也出现了三种答案:一曰只答原文“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即可。二曰必须从三个方面来解答,即从气口、寸口、脉口三方面分析总结。三曰内容就是第一段经文,但必须先用白话解释一遍,然后引证原文以作结尾。我认为以第三种答案最为圆满。理由如下:因为寸口是手太阴肺经之动脉所在,肺主气而朝百脉,故气口可察全身病变。又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中焦乃脾胃所居之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供五脏六腑以精气。所以当黄帝问“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时,岐伯对曰“胃者,水谷之海……皆变见于气口。”刘承才老师在讲这篇经文时曾说过一件事:1978年学院招考《内经》研究生时,就出了“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一题。评分时,单用白话答者算对,单用原文答者也算对,不过应当先用白话文阐述,然后用原文结尾方为周密圆满。
关于气口、寸口、脉口,这属于气口的含义问题,不属该题答案范畴,故不予多赘。
(3)《至真要大论》篇“试述病机十九条的涵义和内容”。
这一问题同样出现了三个答案:一曰从总的方面笼统说一下即可。二曰顺文衍义解释一下即可。三曰先逐字解释,然后串讲。我认为答案一似嫌笼统,所谓涵义,就是实际包涵的内在意义,应当详细探究。答案二则与题义不符。答案三正确,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句,诸:多种之意(下准此)。风:内风也(并非外风)。掉:震摇也。皆:大都或一般(下准此)。全句意思是:多种因风而致的震摇眩晕的病症,大都与肝有关系。
笔者认为:考前复习当中,大到一门课程小到一道题,都应当仔细阅读原文与课堂笔记,结合参考各家注释,反复对勘印证,才不致出现偏差。而学习课堂笔记更为重要,因为课堂笔记是老师备课后讲授的精华内容,有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