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伤寒杂病论》发展了脾胃学说

所属栏目:廖志峰医论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有关脾胃证治的论述较多。《伤寒论》397 条原文中有关脾胃病症状的论述有218条,占全书原文的一半以上。在82种 类症中,有关脾胃症候的有26种。全书112方中,有60个方剂主治或兼治脾 胃病症。《金匮要略》中有两篇专述脾胃病证治,关于脾胃病的证治方药,几乎 贯穿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多个章篇中。其对脾胃学说作了重要的补充和 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内经》理论的发挥
张仲景明确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认为脾不主时而旺于四季,脾胃不 虚则心肝肺肾气旺,不为外邪所侮,可免生疾病。重申了“见肝之病,知肝传 脾,当先实脾”的论点,重视脾胃在肝病治疗中的预防作用。并从六经的理、 法、方、药等方面探讨脾胃病的内涵,认为六经病症的发生多取决于脾胃的盛 衰,治疗时立法、组方、用药、服法应处处顾护脾胃,诊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可测 知疾病的传变及预后,药后饮热粥、禁生冷和久病的调、补、和、清之法均意在 顾护和恢复胃气。
(二)《伤寒论》相关脾胃病的几个辨证特点
1.症同而虚实不同的鉴别诊断
“……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 汤主之”(279条)。示人在出现同样症状时,须细鉴别虚实的不同。
2.病证不同而症状类似的鉴别诊断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 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128条)。上述不同的病证均见硬满, 按之痛的症状,条文中通过脉象、饮食、大便情况以区别之。
3.病症轻重程度不同的鉴别诊断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腹大满不 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208条)。该条文是从外表症状鉴别出胃肠病 变的不同程度。
4.药物的治疗性诊断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 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不可攻之”(209条)。“食谷 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条)。以试服药 物观察病情之变化,以判断病情,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较之现代服硝酸甘 油。服秋水仙碱以判断冠心病心绞痛与痛风性骨关节炎的治疗性诊断,亦属 先行。
5.进食后机体的反应性诊断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 气尚在,必愈”(332条)。此文从观察进食后的症状表现,以判断病证的预后 安危。
6.以脉证变化判断病证的自愈与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361条)。
由上可见,《伤寒论》中相关脾胃病的诊断是十分丰富实用的,并始终贯 穿着辨证论治的精神。
(三)创制了脾胃病的一系列治法与方药
由于张仲景天资聪颖,加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在《伤寒论》中提出 了许多治疗脾胃病的治法与方药,谨录如下:
解表和胃法:如葛根加半夏汤;
泻下通腑法:如三承气汤,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等;
温中祛寒法:如理中汤等;
和胃降逆法:如旋覆代赭汤等;
调和胃肠法:如半夏泻心汤等;
疏肝理脾法:如四逆散等;
补中益气法:如黄芪建中汤等;
益胃生津法:如麦门冬汤等;
温肾暖脾法:如真武汤;
温阳利湿法:如苓桂术甘汤;
清利湿热法:如茵陈蒿汤;
降逆止呕法:如橘皮生姜汤;
温中降逆止痛法:如大建中汤;
温中驱寒止痛法:如附子粳米汤;
温经止血法:如黄土汤;
行气消胀法:如厚朴七物汤。
上述这些治法与方药,可谓概括了脾胃病虚实寒热的主要论治,奠定了 脾胃病的证治基础。


推荐内容


医学知识

更多

医学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