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注《灵枢》《素问》伏气化温诸条

所属栏目:三三医书

《灵枢》论疾诊尺篇曰:冬伤于寒,春生瘅 热。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 温。
金匮真言论曰: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诒按:冬令受寒,随时而发者为伤寒,郁 久而发者为温病。就温病言,亦有两证。有随 时感受之温邪,如叶香岩、吴鞠通所论是也; 有伏气内发之温邪,即《内经》所论者是也。是 则冬伤于寒,正春月病温之由;而冬不藏精, 又冬时受寒之由也。
又按:喻西昌尚论后篇,专论伏气发温之 病,分为三例。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一例, 谓寒邪之伏于肌肤者;以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为一例,谓寒邪之伏于骨髓者;以冬不藏精, 冬伤于寒为一例,谓内外均受邪,如伤寒两感 之证。以此三例,鼎立三纲,分途施治,恰与伤 寒论之太阳病之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 卫之三例前后相符,此喻氏得意之笔也。盖喻 氏天才超越,笔立清卓。每有议论,无不力破 余地;而有意为文,每每虚立门面。创议论以 助我波澜,在作文则为高手,而说理则未必皆 能精确矣。即如伏气发温之病,惟冬伤于寒故 病温,惟冬不藏精故受寒,其所受之寒无不伏 于少阴,断无伏于肌肤之理。其肾气未至大虚 者,倘能鼓邪外达,则由少阴而达太阳,病势 浅而轻。若肾虚不能托邪,则伏于藏而不得外 出,病即深而重。同此邪,同此病证,有轻重而 理原一贯,无三纲之可分也。喻氏论病,每每 骋其才辩而刻意求高,抑或借作感慨而自抒 胸臆,逞笔所之不自觉其言之过,当学者须分 别观之。
又按:王叔和编次《伤寒论》略例云:中而 即病者,名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 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 温也。按:叔和此论,大旨无甚刺谬,喻氏肆意 驳之,未免太过。惟寒毒藏于肌肤一语,于理 欠圆。冬寒是时令之邪,与疫疠不同,无所谓 毒,于寒下加一毒字,已属骇人;再寒邪之内 伏者,必因肾气之虚而入,故其伏也,每在少 阴;若皮肤有卫气流行之处,岂容外邪久伏! 况果在皮肤,则病发亦轻,何至深入脏腑而有 险恶之证耶?
《素问》热论篇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 类也。又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 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 止。
诒按:伏气发温,随时而变,热之轻者曰 温,热之重者曰暑;夏至后曰小暑、大暑,冬至 后曰小寒、大寒。寒暑二字相为对待,《内经》 所称暑与热本无分别,观篇首云:热病者,皆 伤寒之类也。其义可见。至仲景始以夏月暴 感之热邪,名曰暍病,正以别于伏气外发之热 病也。况伏气随时外发,亦必兼挟时令之邪, 如春令兼风,夏令兼暑,理所必至,是其所以 异名者,固不第因乎热之微甚矣。
又按:经言凡病伤寒,是伤寒不必专在于 冬时,即三时感寒亦能郁化为温也。其称夏至 后为病暑,则暑即温之变名,尤不可指为另是 一邪,而此独分别言之者,因伏气发于夏至以 后,其治病略有不同。盖温病忌汗,恐其伤阴, 若时交长夏,则汗出必多,而邪气亦随汗而 出,又未可以汗多而递止之也。《灵枢》邪气脏 腑病形篇岐伯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 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 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素问》八正神明论岐伯曰:正邪者,身形 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 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诒按:此两节言冬时寒邪,所以能久伏不 觉之。故凡风从时令王方来者为正邪,从冲后 来者为虚邪。冬以寒为正邪,故中于人也,令 人不觉近人。有疑邪正不并立,不能久伏不发 者,曷不取此两节经文细意绎之。
《灵枢》诊疾诊尺篇岐伯曰:尺肤热甚,脉 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岐伯曰:人一呼脉三 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
诒按:尺肤发热,热在阴也;尺热而脉数 且躁,中有温邪也;更兼盛滑则热邪已动,有 外出之象矣,此言伏温而发之脉证也。
《灵枢》热病篇曰: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 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骨髓, 死不可治。又曰: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 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 脉尚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 躁得汗静者,生。
诒按:此节不知所痛二句,形容伏温初 发,神情呆钝,其状如绘,阳热甚者,其热邪之 浮于外者已甚也;阴颇有寒者,其寒邪之伏于 阴者尚未外透也。若此者其热深在骨髓,故不 可治。
又按:已得汗而脉尚躁,是热甚而郁于阴 也。脉尚躁而不得汗,是热甚而郁于阳也。邪 郁不解,阴阳之气不能主持,故死。
《素问》热论篇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 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 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 问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 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 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 者必不免于死。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 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 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 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 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 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 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 腹痛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 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 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 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 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 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 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 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 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 岐 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 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可泄而已。又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 诸病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 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搏,两 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治遗奈何?岐伯 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 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 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又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 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 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 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 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 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如 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 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 乃尽,故死矣。
又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 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勿止。
诒按:热论谓人受寒邪,其为病必化热, 但随时而发者为伤寒。其病自外而入内,久伏 而发者为温病。其病自内而达外,此论除篇末 伤寒成温一节论及温病外,其余所论都属伤 寒,惟所列六经形证,伤寒与温病初无二致。 故备录之,以为临证时分经认病之则。
又按:凡伤寒化热,自表入里,初起三日 在三阳经者,可汗。后三日在三阴经者,可泄; 故不至于死。其两感者,乃一脏一腑,一阴一 阳,同时俱病,来势迅速不及措手,势必阴阳 交绝,营卫不通而不免于死矣。刺热篇所论太 阳之脉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一段 即温病中之两感,与此节可以互证。又按:食 肉则复一节,论病后食复,温病亦与伤寒相 同。
又按:经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指冬 邪春发者,而言此。言凡病伤寒,则无论冬夏, 凡有伏邪,均可发为温病也。故夏至前后异其 时而同其病曰温曰暑,同其病而异其名也。又 温与暑病邪相同而随时异名。冬邪春发者,邪 郁化热,由里达外,邪随汗去。多汗则伤阴,故 汗多者当止之。若至夏令天时蒸热,先已有 汗,更有伏邪内动,汗泄愈多,但其汗之出也。 邪机甫动而汗,即淋漓若见,汗多而遽止之, 则邪机亦因之而窒矣。故特分别言之,而禁其 止也。
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 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 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日死, 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 也。
诒按:肝脉络阴器,肝病不能疏泄则热 郁,而小便黄也,腹痛多卧,肝病克脾也。热争 者为热甚而与正气相争也,狂言及惊犯及手 经也,胁痛肝脉所过也,手足躁不得安卧,热 甚生风,风淫四末,故烦搅不安也。庚辛克木 之日,故病甚。甲乙木旺之日,故汗出而愈。气 逆者,谓病气甚而不顺其可愈之期也,更逢克 木之日,故死。厥阴少阳并刺,病在藏,必泻其 府,以求出路也。逆则头痛,病气上升之故(参 吴意)(庚辛日以下客藏仿此)。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 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 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诒按:膻中为喜乐所出,故心病先不乐, 而发热与正争则心卒痛。心主火,故烦、心气 不舒。故闷呕属肝病,木火同气且邪在上多呕 也,头痛火升也,面赤火越也。汗为心液,热甚 则液干,故无汗也。
章虚谷曰:人身生阳之气,根于肾而发于 肝。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 木,生气相传所以生生不息也。邪伏血气之 中,亦随生阳之气而动。动甚则病,发其发也, 随气所注而无定处。故《难经》言温病之脉行 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仲景所论,或发于 阴经,或发于阳经,正合《难经》之旨。今观《内 经》按生气之序,首列肝,次以心、脾、肺、肾, 可见邪随生气而动,不定中是有一定之理。足 以印证《难经》仲景之言,而轩岐、越人、仲景 之一脉相承,更可见矣。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 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 颔痛。甲乙甚,戊已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 太阴阳明。
诒按:湿之中人也,首如裹,故脾病头先 重也。颊为少阳所属,土木互为胜负,土病则 木病亦见也。颜青,欲呕,颔痛,皆木病也。脾 脉注,心烦,腰痛不可用俯仰,是脾病及胃不 能束筋骨,利关节也。腹满泄,脾经本病也。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 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 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 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 立已。
诒按:肺主皮毛,故先恶风寒。肺气不化 则湿热蒸郁,故舌苔黄,喘咳,热邪伤肺也。热 郁肺部,胸膺背走痛而不得太息也。头痛者, 天气膹郁而热上冲脑也。热蒸于内则腠开,汗 出,热暂泄而生寒也。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 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 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已甚,壬癸不汗, 气逆则戊已死,刺足少阴太阳。
诒按:腰为肾之府,又肾脉贯脊会于督之 长强穴,又肾脉入跟中,以上腨内,太阳之脉 亦下贯腨内,腨即胻也,酸者热烁液也。肾主 五液而恶燥,病热则液伤而燥,故苦渴而饮水 自救也。又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 项,病甚而移之府,故项痛而强也。胻寒热极 为寒也。肾脉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病甚故足 下热也,不欲言,有不能名言之苦也。员员澹 澹者,一身不能自主,难以形容之状。
又按《内经》叙列五脏热病,惟肝肾两节 多其逆一层,他藏无之可见,热病伤阴,惟肝 肾为最要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 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 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刺之,名曰 治未病。
章虚谷曰:此更详五脏,热邪未发而必先 见于色之可辨也。左颊、颜、鼻、右颊、颐是肝、 心、脾、肺、肾五脏之气应于面之部位也。病虽 未发,其色先见。可见邪本伏于气血之中,随 气血流行而不觉。良工望而知其邪动之处,乘 其始动即刺而泄之,使邪势杀而病自轻,即 《难经》所云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者,是为上 工治未病也。而用药之法可以类推矣。
治诸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 之,居之寒处,身寒而止。
章虚谷曰:以其久伏之邪热,从内发故必 先饮寒水,从里逐热然后刺之,从外而泄,再 衣以寒,居处以寒,必身寒,热除而后止。
王梦隐曰:今人不读《内经》于温热、暑疫 诸病,一概治同伤寒,禁其凉饮,厚其衣被,因 而致重者不少。然饮冷亦须有节,过度则有停 饮、肿满、呕利等患,更有愈后手指、足缝出 水,速投米仁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一两,车前子五 两,桂心一钱,名驱湿保脱汤,连服十剂,可免 脚趾脱落。此即谚所谓脱脚伤寒也,亦不可不 知。若饮冷虽多,而汗出亦多,必无后患。
诒按:治热以寒一定之理,今人于温病初 发,见用凉解而即言其遏邪者,彼固未明此理 也。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 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 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
章虚谷曰:此言外感与伏邪互病之证也, 与热病篇之两感同中有异,彼则内外同时受 邪,内外俱病,故不免于死。此则外感先发,伏 邪后发者可生。若同发则死期不过三日也。云 太阳之脉者,谓邪受于太阳经脉,即一日巨阳 受之,头项痛,腰脊强者是也。色荣颧骨者,谓 鲜荣之赤色见于颧也。盖颧者,骨之本,骨者 肾所主,肾藏之伏邪已动,故赤色循荣血而见 于颧也。荣未交,今且得汗待时而已者,太阳 与少阴为表里,太阳经脉外受之邪与少阴营 中伏热之邪,尚未相交,且使得汗先解,外邪 所谓未满三日可汗之是也。其内伏之邪后发, 待藏气旺时可已。如肾热病待壬癸日,得大汗 而已也。又如所云见赤色者刺之,名治未病亦 可也。倘与厥阴病证争见,则肾肝皆有邪热内 发,其势必与太阳外邪连合而不可解。故比之 两感病,死期更速也。盖两感病起于经,必待 胃气尽,六日方死,此则热邪内连肾藏,本元 即绝,故死期不过三日也。
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 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 过三日。
章虚谷曰:上言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肝 为厥阴,胆为少阳,相表里者也。外邪受于少 阳经脉,而肝藏伏热之色荣于颊前。若外内之 邪尚未相交,今且使其得汗以解外邪,其内发 之热可待藏气旺时而已。若与少阴经脉病证 争见,则肝连肾热,而内外邪势必交合难解, 死期不过三日也。大抵外内之邪发有先后,而 不交合尚可解救,故要紧在荣未交一句。下文 病名阴阳交,亦即荣已交之义也。经文只举太 阳少阳两证,不及阳明、太阴合病者,以阳明 之府可用攻泻之法,不至必死。非同太阳、少 阴、少阳、厥阴,其邪连合而无出路则必死也。
评热病篇云帝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 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章虚谷曰:阴阳之气本相交合,今则邪势 弥漫,外感阳分之邪与内发阴分之热,混合不 分而本元正气绝矣,故曰交者死。非阴阳正气 之相交也,下文明其所以然之理。
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 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郤而精胜 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 也。汗出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是邪 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 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 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 矣。狂言者,失志也,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 一生,虽愈必死也。
章虚谷曰:汗生于谷,谷生于精者,谓由 本元精气化水,谷以生津液发而为汗。邪随汗 泄,则邪郤而精胜也。今汗出复热,而不能食, 是邪胜而津无所藉也。其病仍留连不去,则其 寿可立待而倾矣。狂言失志一也,汗出复热二 也,脉与汗不应三也,见三死证,而不见一生 证虽似愈必死也。
《素问》阳明脉解篇曰:足阳明之脉病,恶 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 木音而惊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 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其恶 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 之则热,热甚则恶火。帝曰:其恶人何也?岐 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 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藏 则死,连经则生。
章虚谷曰:土畏木克,故闻木音则惊也。 热甚则恶火,仲景所谓不恶寒反恶热也,邪结 于胃而气厥逆则喘而惋惋者,懊��而不欲见 人也。邪热内结,则气阻而喘不能循经外达, 则四支厥逆。盖四支禀气于脾胃也。邪内入 则连藏,外出则连经故生。
帝曰: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 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 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支者,诸阳之本 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帝曰:其 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 走也。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 也?岐伯曰:此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 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章虚谷曰:四支禀气于脾胃,胃为脏腑之 海,而阳明行气于三阳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 邪盛于胃气,实于四支则能登高也。热盛于 身,故弃衣欲走也。邪乱神明,故妄言骂詈。胃 中邪实不欲饮食,四支多力则妄走也,此大承 气之证。其邪连经脉必滑,大下之可生。其邪 连脏,脉必沉细。仲景云阳病见阴脉者死,则 虽有下证,不可用下法矣。
王梦隐曰:温病投热药补剂亦有此候,经 证亦有可用白虎汤者,沉细之脉亦有因热邪 闭塞使然,形证果实下之可生,未可概以阴脉 而断其必死也。凡热邪壅遏,脉多细、软、迟、 涩,按证清解自形滑数不比内伤病,服凉药而 脉加数者为虚也。
热论篇曰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 也?岐伯曰:诸病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遗 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 得,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 曰: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 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诒按:此言热邪初愈,余热留而未净,得 谷食助气,则两热相合而复炽。观其食肉则复 多,食则遗。故病后必须谨调口腹,只可以清 淡稀粥,渐为调养也。《素问》玉版论要篇岐伯 曰:病温虚甚死。
诒按:经言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则凡病 温者,其阴气先虚,可知使或虚而未至于甚, 则养阴透邪,治之如法,犹可挽回。若病温者 而至虚,甚则热邪内讧,阴精先涸,一发燎原 不可治矣。
《灵枢》五禁篇岐伯曰:热病脉静,汗已 出,脉盛躁,是一逆也。
诒按:热病汗出后而脉转盛躁,此热邪深 伏于阴,至汗出而邪机始动而外露则其伏邪 必重故曰逆也。
《灵枢》热病篇曰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 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 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
吴鞠通曰:人迎躁邪在上焦也.,故取之诸 阳以泄其邪。阳气通则汗随之,阳盛则阴衰, 泻阳则阴得安其位。故曰实其阴,泻阳之有 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也,故曰补其不足。温 热病未有不伤阴者,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此一 句实治温热之吃紧大纲。
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 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徵也。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 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热病七日、八日脉微 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 日死。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 刺肤,喘甚者死。
诒按:热甚而脉浮躁则可刺,当急取之, 令其热邪从汗泄而解。若脉阴阳俱静,是阳证 见阴脉,已有死徵,故勿刺。脉口动,喘而短 者,热壅于肺也,刺手大指间肺之少商穴,俾 肺之热痺开而汗泄则解矣。热邪灼烁血分,则 溲血。阴液被灼则口干。下焦阴伤已甚,而脉 又微小,则不惟阴涸而阳亦伤矣,故主死。已 得汗而脉尚躁,喘且复热,是热不为汗衰,而 化源且绝矣,故死。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 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 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 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 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而不至足 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 折、瘈疭、齿噤龄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诒按:颧赤而哕,肾阴已竭而虚阳上脱之 证,故死。死汗泄而腹尚满是阴下脱而邪不 减,与热不为汗衰者相似故死。目不明,阴脱 也,阴脱而仍热故死。热满当泄,老人、幼儿不 任攻伐则热无出路故死。热蕴无汗,上逆则 呕,下迫则血溢上下交征,阴液易涸,故为死 候。舌本烂,乃肾火上结,与胃热炽而口糜者 不同;若既烂而热仍不已,亦为死候。汗不至 足,是肺气不下行而化源将绝也,咳衄乃邪闭 于上,无汗则邪不外泄,又兼化源将绝之征故 曰死。髓热如骨蒸之状,邪热深入于肾也。热 而痉致见腰折等证,是邪热深入于肝也,肝肾 为热邪所烁故死。
吴鞠通曰:此节历叙热病之死征,以禁人 之刺。大抵由于阴竭者为多,然刺固不可,亦 有可药而愈者。盖刺法能泄,能通开热邪之闭 结最速。至于益阴,以存津,则刺法之所短,汤 药之所长也。


推荐内容


医学知识

更多

医学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