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画报热始于《上海画报》

所属栏目:上海老画报

民国画报热始于《上海画报》

如果说上海《良友》、天津《北洋画报》的成功创办,带来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画报热潮的话,那么早在1925年6月就已创刊的《上海画报》,则是这股热潮的肇始。
《上海画报》创刊于1925年6月6日,创办人毕倚虹,社址在上海天津路贵州路口320号,“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袁寒云、包天笑等为该刊的主要撰稿人。第70期后,毕倚虹因病休养,由周瘦鹃、钱芥尘先后接任主编。至第112期时,毕倚虹去世,画报特出《追悼号》,登载其遗像、手迹及《倚虹所著书目》等,以示纪念。画报于何时终刊没有明确记载,《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的记载为1932年12月终刊,共出刊847期;1996年,在嘉德拍卖公司“古籍善本拍卖会”上,以24200元成功拍卖了一套《上海画报》,其年代从1925年6月6日至1933年2月26日,共858期。
画报出版之前,先于《申报》《新闻报》《时报》《民国日报》等10余家报纸上广泛发布广告,在出版当日又请上海开洛公司用无线电台广播出版消息。为此,画报在创刊号上自豪地称:“中国报纸出版,由无线电话宣传的,本报是第一家。”画报在创刊之初即体现出认真负责的态度。创刊号四版刊登了《张宗昌欲纳未成之艳秋》的照片,但这张照片在印刷中因工人的疏忽,“将艳秋的脸上和衣上污了小小的一点颜色,未免有损美观”,发行部发现 后及时改正,但当时画报已经寄出了100余份,无从收回。为此画报在第2期封面的显著位置正式向这100余份的读者真诚致歉。画报对于外埠订户,特意在邮寄时将“包皮加长”,以免污损和折皱;为了让本埠订户在最短时间内看到画报,从第3期开始,“即由本社派专役乘脚踏车专送,出版之日上午10时一定送到”。



《上海画报》为综合性刊物,三日刊,8开本,道林纸,每期4版。画报内容丰富,图片清晰,社会新闻、人物影像、长篇连载、诗词歌赋、讽刺漫画、名流墨迹、文艺掌故等,应有尽有,是了解1927年“大革命”前后上海社会纷繁变化和“海派”文化新潮的重要史料。其主要内容从征稿启事中可见一斑:“1. 新发生之事故;2. 名人摄影;3.名伶;4.名妓;5.名胜风景;6.各国裸体画。”
创刊之时,正值五卅惨案发生,画报不仅以文字及时向社会报道了新闻消息,而且还刊登了许多现场图片,如《沪潮中我之历险记》《学生在华界沿途讲演》《凄凉之南京路》《热心之学生募捐队》《南京路之西兵防守》等,激发了广大市民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决心。其后,又结合时事新闻登载了圣约翰大学学生反对外籍校长阻止爱国运动而造成全体退学的照片,如《课堂中之激昂气氛》《圣约翰之旗杆禁止学生升中华国旗之西校长卜航济》《人去楼空之圣约翰大学》等,配以题为《约翰潮》的文章。出于爱国热情,市民纷纷争先购买。从此,《上海画报》一鸣惊人。
《上海画报》为现代化上海艺术界的主要媒介,介绍上海各 种艺术节、艺术展览、艺术教育机构新闻、文学活动等,但是也刊载文艺界主要人物的八卦新闻,将文学艺术最近动态跟当时的文艺界与社会人士结合,塑造全面艺术现象。画报创刊不久即标榜“文学叛徒胡适”、“艺术叛徒刘海粟”,似乎为“时尚”添了个“先锋”的脚注。不仅这两位教主般身影频频见报,其他如徐悲鸿、田汉、邵洵美等“新派”人物也在画报中频频闪亮登场。



追捧女性是《上海画报》的一大特色,那些唱京昆名伶自不消说,就连京沪两地的青楼名花也是屡见不鲜,更大量刊登了名门闺秀、演艺明星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女性,如陆小曼、吕碧城、 潘玉良等。
“新女性”典范陆小曼既有冲决罗网、追求个人幸福的勇气,又虚心好学,醉心于传统文艺。她正式登场是在1927年6月6日《上海画报》“二周年纪念号”头版上的大幅照片,只见陆小曼两手托腮,面带微笑,发际簪一朵花,既有名门淑女的清秀典雅,又不失妩媚动人。从此,这位来自“北方”的“名媛领袖”便成为《上海画报》的常客。其玉照出现在头版的频率,远远超过当时大腕级的公众人物胡蝶、阮玲玉、唐瑛等。《上海画报》记录了徐志摩、陆小曼从结婚到徐志摩早逝的整个感情旅程。
徐陆结婚不久,《上海画报》就刊出了《徐志摩再婚记》一文,称“鼎鼎大名自命诗圣徐志摩先生”和“也是鼎鼎大名声震京津的陆小曼女士”,各自经历了婚姻破裂后重新找到了感情的归宿,“从此,徐先生无妻而有妻,陆女士离夫却有夫。真是一时佳话,多么可喜”。
从徐陆的“闺房亲昵”,到徐志摩去欧洲游历,陆小曼结识翁瑞午后成为瘾君子并移情别恋,最后到他二人出现感情危机,徐志摩赴京飞机失事。《上海画报》一直在维持陆小曼的美好形象。画报记叙了徐志摩去京时还带着陆小曼的山水长卷,友人交相称赞,他颇为得意。而行前陆小曼也曾一再叮嘱徐志摩“飞机还是不坐的好”。而这段传奇式的罗曼史终以天才英年早逝而终结。
1930年2月6日刊出的特写照,差不多是陆小曼在《上海画报》上的最后亮相。图为陆小曼侧面头像,黑衣、黑发和黑色的底子浑成一片沉重;面部由高光打出,目光略朝下,略长的钩鼻,抿紧的嘴唇,显得肃穆而沉毅,悲剧色彩笼罩着一个悲剧人物。


推荐内容


图片

更多